访与思

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邱震海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为什么提出“中国人成熟吗”这个问题    很久以来,我就一直想提出这个问题,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将会得罪很多人,而且几乎会引起公愤的问题。这个问题后面的潜台词很明显,那就是:中国人不成熟,或至少不那么成熟。    当然,这里所说的成熟,不是生理上的成熟,而是精神上的成熟;而当我们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概念,来谈论其是否成熟的时候,那谈的无疑是中国人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程度问题。既然这样,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客观的分析、严密的逻辑,这个命题很可能会引起全民族的公愤和声讨。    要反对这一命题的理由太多了,随便举几个出来吧:    其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勤劳勇敢的传统;说中国人不成熟,那就等同于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侮辱。    其二,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概念,而这个集体概念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即便具有群体意义,也不能上升为“中国人不成熟”这样一个笼统、武断的结论。    其三,若要讨论“中国人成熟吗”,那首先要讨论“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切忌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问题,更切忌以“教师爷”的方式对中国问题指手画脚,不然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在中国大地上不受欢迎,甚至遭到“痛打”。    其四,即便中国人的民族集体性格中有一些缺点(我们的前辈柏杨就有过“丑陋的中国人”的著述,同辈的龙应台也曾写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但若以偏概全,或无限拔高,将这些集体性格中的缺点上升为“中国人不成熟”的命题来加以概括,还是会伤害我们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善良的人们。    这样的反对理由还可以举出很多。这都是导致我这些年虽不断思考,但却始终没有动笔成书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导致我产生冲动来提出这一命题的理由也很多:    其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百年现代化之路走得非常崎岖,撇开道路本身的曲折,值得注意的是:其间的许多弯路本可以避免,而完全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认知程度不到位。百年的血雨腥风、国共斗争,其实都是为了救国;但救国为什么一定要让空气中充满血腥,而且为什么杀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二,中国百年现代化,曲折中前进,坎坷中奋进,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好不容易到了中国崛起,扬眉吐气,但回头一看,百年前提出的许多精神领域里的目标,几乎一个都没有实现。历史走了百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且离当年精神领域的目标更加遥远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三,最近三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发展很快,中国一跃而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改革到了一定阶段就无法继续推进,阻力重重;面对阻力,我们的许多精英再次展开左右方向之争,抓住的是表面的情绪,绕过的是问题的核心,一如我们的前辈也是绕过了问题的核心,经常为同一个目标、不同的切入方式而打得你死我活。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四,中国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心灵的虚无和迷茫也令人十分吃惊。当财富日益丰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因为有毒食品盛行,人们居然开始为“吃什么安全”而发愁;小女孩倒地,大白天被两辆货车碾过,18个路人居然视而不见。赚钱昧着良心,做人没了底线。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五,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物质贫困,心灵开放,90年代开始却正好相反,物质富裕,心灵封闭。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更加富裕了,但心灵是更开放还是更封闭了?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随着物质的日渐富裕,中国人日益迷茫却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迷茫,就是觉得未来不可知。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富人移民。富裕了,反而迷茫了;发达了,反而移民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六,过去的百年,我们一直仰视西方;但一夜暴富之后,我们开始俯视西方。过去的谦卑和自卑,今天的自信与自负,是那么迅速而自然地在我们的身上交替呈现。只是,当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大多数西方国家,因而一不小心由自信走向自负乃至傲慢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国内转型仅处于西方国家百年前的水平,而我们却并不自知,甚至依然自大。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七,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但因积弱贫穷的历史而依然残留悲情,这种悲情之上的崛起,使得我们的行为时而悲愤、时而亢奋。这个时候,我们尤其对军事感兴趣,对“强国之梦”感到亢奋,而对思想却异常漠然。这就犹如一个满腔悲愤的十几岁少年,手持一挺机关枪。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八,我们的民族饱经风霜,有时像一个五千岁的老人,因负荷太重而显得保守、迟钝;但在崛起期有时又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肌肉日长而又似懂非懂。今天的中国,到底是老人的迟钝还是少年的鲁莽?一些问题上该有的锐利,中国似乎没有;而另一些问题上不该有的咄咄逼人,中国则似乎又占尽先机。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九,历史上凡是崛起而又稳健的民族,必然经过一个重要的阶段,那就是思想启蒙,亦即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讨论,对全民的集体精神展开一场洗涤。经过一番启蒙,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将呈现很大不同,保守将变得开明,激进将变得理性,鲁莽将变得稳健,进取而不具威胁,雄心勃勃而不再咄咄逼人。中国从来就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但恰恰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崛起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十,我们这个民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我们从来就只是歌颂成就,不反思错误,尤其不反思民族集体犯过的错误,比如46年前那场席卷我们民族大地的亘古浩劫——“文化大革命”。人人都知道,不清醒反思历史,就不可能有稳健的未来。今天的中国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十一、即便有所谓的反思或讨论,我们更多习惯于“大批判”式的风格:无论什么事,我们都习惯于将责任推给某一个个人或集团,大家群起攻之,口诛笔伐,于是个体的责任解脱了,世界照旧,中国的艰难循环依然。殊不知,中国的问题虽多,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每个个体的素质。只是我们经常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十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健康的公共讨论。然而,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公共空间已经出现,但公共讨论却没有形成。充斥今天公共舆论的是网络谩骂和围观,甚至就连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也因骂而一举成名、博得掌声,甚至还获得“自由与包容”的保护。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我不能,也不愿再往下写了,不然就一不小心慢慢地写成一本书了。上面的这些问题,有些涉及的是中国问题的表层,有些则触及到中国问题的深层和精神本质。    多少年来,我们似乎一直在谈中国的问题和它的解决方案。多年来我们谈问题,大都是在谈问题的表层,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由于没有触及到本质,所以我们只能在表层上打转,在情绪上争执。    同时,由于情绪占了上风,所以当我们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首先占据上风的也是情绪。为了情绪,我们可以互相指责、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杀戮,岂不知这些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只不过切入点有所不同而已。    等到有一天所有的指责、排斥和杀戮都完成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是,这个认识经常来得太晚了,我们已经为这些指责、排斥和杀戮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代价。    更可恶和可笑的是,我们往往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刚为一场闹剧付完高昂的学费,我们又开始为下一场闹剧支付更高昂的学费。拆了建,建了拆,这些我们很熟悉的逻辑循环,又岂止于一般的市政或基建项目建设?    多少年来,我们经常在做这样一些十分可笑的事情。更可笑的是,这些可笑的事情,我们往往做得十分投入,似乎人人都在从事一件伟大而正义的事业。这就更具有喜剧或悲剧色彩了。    一切的一切,最后都不得不归结到这些“喜剧”或“悲剧”的演员或导演身上。这些演员或导演,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集合起来,就有了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因此,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必定有一些集体的文化基因、民族性格和精神世界里的共同特征。    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导致我们不时出演一些“戏剧”,最后演着演着就演成了“悲剧”或“喜剧”,浪费了我们民族的时间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悲剧”或“喜剧”使我们民族经常走在一条不确定和不稳健的道路上。    这就不得不让人提出“中国:需要更成熟”这个可能会招致公愤的问题。    不错,数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十几亿中国人民勤劳善良。但这一切似乎都与成熟与否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岁月会催人白头,也会催人老成,甚至催人世故,但催人成熟却不是必然。如果以为世故就是成熟,那无异于将庸俗当成了幽默;如果以为沧桑会必然导致成熟,那无异于是说:只要将牢底坐穿,走出来的个个都是圣人。    所谓的成熟是有一些标准的,走向成熟也是需要一些前提的。    成熟的标准千千万万,但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理性。所谓理性,无非是两个特征,一是摆脱情绪,二是直达核心。    有了理性,另外一些能力也将慢慢随之而来,比如思维的穿透能力,比如批判审视的能力,比如多元辩论(而非吵架或谩骂)的能力;有了理性,另外一些意愿也将慢慢生长起来,比如妥协、协商的意愿,比如遵守规则的意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国民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样的。一个儿童,若学会了上面的那些元素,即便暂时成绩差一点,会的乐器少一点,都无伤大雅,他(她)最后基本上是个可塑之才;反之,即便是少年天才,也依然让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不稳健和不可靠。    走向成熟的前提也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条:一是悟性,二是学习。悟性是先天的,学习则是后天的。注意,这里说的学习,不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理性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有人埋头学习,悟性不足,最后还是一事无成;有人悟性很强,但缺少的是如同“临门一脚”的理性精神的学习和培养。中国和中国人,大抵属于后者。    中国人的聪明和悟性毋庸讳言,不然我们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几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历经磨难而依然不倒。但我们缺少的往往就是这最后的“临门一脚”,亦即理性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临门一脚”的缺失,它往往使我们在很多的重要关头无法深入,功亏一篑。清末新政,我们功亏一篑,不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将会改写;辛亥革命,我们功亏一篑,不然二十世纪的血雨腥风将可避免;如今,中国的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各派争执不休,我们是否又要功亏一篑,让后人再写一本《2012年的中国在干什么》。    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中国人集体精神世界的某种不成熟。这种缺失,就像足球场上那个“可恶”的守门员,将中国人的聪颖放进了球门,而将成熟永远挡在了门外。因此,世界看到的中国人,是一群非常聪明,但某种程度上又不甚成熟的中国人。    聪颖和不成熟,就这样浑然合一地“缝合”在我们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深处,不但让世界困惑,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时常感到迷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真正满足和快乐。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开始沉思,也许你比之前更加愤怒,恨不得拿刀杀了我。既然这样,我还是赶紧收笔,让大家一章一章地往下读吧……

作者简介

邱震海,著名时政评论员和学者、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成员、凤凰卫视评论员、《震海听风录》和《寰宇大战略》节目主持人。过去二十多年里,先后在中国大陆、欧洲和中国香港三地的大学、媒体与商界工作,频繁转换身份,以多元视角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多年来专注于中国对外战略和内部转型的研究,近年将触角延伸至中国经济转型方向、中国社会和政治转型及其风险掌控、中国对外战略整合、国民集体精神世界成熟和民族思想史等领域。同时兼任东南亚和欧洲部分报刊的专栏作家,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等职。

书籍目录

前言我为什么提出“中国人成熟吗”这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的战略反思 一、当下中国的战略困境 二、中国战略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中国人的凝聚力呢? 一、快速发展之下的人心 三、拯救心灵的良方在哪里 第三章十字路口的徘徊 一、内部转型的困惑 二、民众内心的关注 第四章今日中国之我见 一、中国发展的研判 二、方向在哪里? 第五章五四之未完——中国需要理性精神 一、革命与改良的另类解读 二、门槛上的理性洗礼 第六章 中国人的精神成熟 一、中国人的精神是不是成熟? 二、精神世界的成熟之路 第七章 一、中国百年现代进程一瞥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陷阱 三、“大国之梦”走向何方? 四、强国之梦和百年悲情 第八章坐看西方成败 一、我们和西方世界的纠结 二、西方人自己的茫然 第九章 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未完的思想启蒙 二、冷静自省的清醒之士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笔者在不同场合(包括演讲、节目和文章中)都指出,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中国在现代化模式上不可能完全复制西方制度的版本;但中国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现代化成功的基本框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制困惑,其背后也不仅是政治原因,而是一个深层的文化困惑。 因此,未来30年到60年,中国面临从清末到“五四”运动没有完成的两大使命:一、建立现代化的保障框架;二、提升和整合中国文化,使之既有助于现代化保障框架的建构,同时也有助于东西方秩序的调适和平衡。 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预期的未来而言,中国必须在逐步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探索符合中国的现代化保障框架。毋庸讳言,今天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相当激烈的内部矛盾。本书第四章所讨论的“中国模式”内在困惑能否得到解决,恐怕十分考验未来30年人们的智慧。 从革命到制度:中国百年现代化有哪些教训? 我曾在本书多个章节提到中国历史上“只会革命,不会改良’,的传统。这一传统究竟来自何方?坦率地讲,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早已延续至少几十个年头了。大部分的探索都将其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国民性。但涉及这个问题,必须十分小心和谨慎才是。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用许多前辈的话来说,是个“大染缸”,许多的事物和特质经过这一番“染色”之后,就会呈现另一番化学反应了。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也有相当部分的正面因素,比如儒家哲学中的许多为人之道以及对国家与天下的看法。问题是:所有这些传统价值观必须与现代文明接轨,亦即必须赋予其开放、多元、自由和思辨的元素;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之道以及与国家和天下的关系,才能具备更符合现代化内在规律的超越性,并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助力,而非阻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全不认同“五四”之后许多前辈所提出的“国民劣根性”问题。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只是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某些负面和消极现象;就今天而言,我们依然可以指出中国国民性格中的许多落后、负面和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现象。但问题是:这些负面和消极的表象究竟来自何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民族的成熟标志,就是社会上敢于自我拷问,敢于面对种种缺陷,在思想与制度面去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将当下问题都简单地归咎于外国人欺负或是统治者腐败。邱震海坦率、痛苦而又深刻的反思,正是中国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邱震海的新著是对中国人心智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知识人在“中国崛起”中傲慢心智的挑战。“中国人成熟吗?”是作者一个有勇气有忧心的叩问,他所忧心的是中国人再一次处于历史十字路口所欠缺的理性精神。    ——金耀基·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正在做富起来、强起来“中国梦”的中国人,如果不能提升文化自觉,培育公民良知,追求人文精神,那“中国梦”就有沦落为“畸形梦”的危险。邱震海先生提出“中国人成熟吗”这个沉重话题,足以引起国人的高度警醒!    ——周瑞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这是一部叫中国太沉重的书,也是一部叫中国人太沉重的书。沉重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它迫使所有中国人去思考、去探索。毕竟“中国梦”太“轻飘”,如何使心智更健全、更成熟,才是实现真正的“中国梦”的第一步。    ——潘耀明·《明报月刊》总编辑    邱震海博士是当代华人世界杰出的国际关系专家。邱震海兄留学德国,西方社会的经验、回望东方的角度、盱衡全球的立论,与英语世界有所交集,更有所不同。他眺望西方,也立足中原,有鸿儒的海岳胸襟,也有游子的家国情怀。邱震海的新著,探讨中国人心之困惑,发聩时代民智于危局,实为不可多得的忧患之论。    ——陶杰·香港著名专栏作家

编辑推荐

《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一个民族的成熟标志,就是社会上敢于自我拷问,敢于面对种种缺陷,在思想与制度面去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将当下问题都简单地归咎于外国人欺负或是统治者腐败。邱震海坦率、痛苦而又深刻的反思,正是中国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邱震海的新著是对中国人心智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知识人在“中国崛起”中傲慢心智的挑战。 “中国人成熟吗?”是作者一个有勇气有忧心的叩问,他所忧心的是中国人再一次处于历史十字路口所欠缺的理性精神。 ——金耀基·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正在做富起来、强起来“中国梦”的中国人,如果不能提升文化自觉,培育公民良知,追求人文精神,那“中国梦”就有沦落为“畸形梦”的危险。邱震海先生提出“中国人成熟吗”这个沉重话题,足以引起国人的高度警醒! ——周瑞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这是一部叫中国太沉重的书,也是一部叫中国人太沉重的书。沉重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它迫使所有中国人去思考、去探索。毕竟“中国梦”太“轻飘”,如何使心智更健全、更成熟,才是实现真正的“中国梦”的第一步。 ——潘耀明·《明报月刊》总编辑 邱震海博士是当代华人世界杰出的国际关系专家。邱震海兄留学德国,西方社会的经验、回望东方的角度、盱衡全球的立论,与英语世界有所交集,更有所不同。他眺望西方,也立足中原,有鸿儒的海岳胸襟,也有游子的家国情怀。邱震海的新著,探讨中国人心之困惑,发聩时代民智于危局,实为不可多得的忧患之论。 ——陶杰·香港著名专栏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访与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书本身是好书,值得国人深思.顺便说句:AMAZON服务赞!
  •   拿到书大概看了下目录,从提纲来看很不错,翻了一下,一些观点很新颖,看问题角度很独特,认识很有深度。很喜欢邱镇海的书,之前经常看他主持的镇海听风录。亚马逊比当当便宜好多,以后会经常来!
  •   笔者结合了德国和香港两种文化的切身体验和研究,反思中国当代文化需要突破的瓶颈,深刻而复杂。值得借鉴
  •   邱老师这本写的中肯,客观,深刻,很值得大家一读一思考
  •   一本引人思考的书 读后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为忧虑
  •   切中时弊,切中要害,当引起国人警觉和反思!
  •   邱先生的觀點客觀中立,思考深入透徹!
  •   如果说一本好书是可以让时间暂停,那么邱震海的书做到了;如果说一本好书,可以让你更理性的思考,那么邱震海的书也做到了
  •   一本很棒的书,是朋友推荐的,果然写的很好。正版。
  •   观点很吸引我,比较通俗,不大关注时政的我也大概懂了作者的立场。能给人带来一定的思考,读一读很好。
  •   有些观点很新颖,但是整本书内容感觉有些零散,论述太单薄。
  •   是一本切中厉害的书,作者用心良苦。
  •   书本质量可以,书内容一般,有较浓厚的电视评论色彩。
  •   书中内容不乏理性思考,但行文较为啰嗦,一件事情其实可以不用重复说那么多遍,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给个赞。期待亚马逊早日引进《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
  •   没顾上看,不好言说。
  •   有些内容说的牵强了些,但全书透着先生的自信,这是任何一个读书的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   也许真的是这样,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奴隶思想至少在清末还没有改变人的发现……才是出路……
  •   眼光很独到,完全是站在全球视野来看的问题,不错!
  •   成不成熟是见仁见智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不一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