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

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  作者:王冲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片反日砸车声中,开卷读这部书稿,仿佛夏日饮冰。作者王冲先生因工作关系周游世界各国,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美国的民主、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罗斯的务实、瑞典的福利、以色列的智慧……解析丝丝入扣,品之口有余甘。愿略借他几张页面,与读者谈谈我读此书引发的思绪。    新闻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读此书稿,常有种“被撞了一下”的感觉,很多问题与作者想到一块了。他的工作是新闻,我的专业是历史,两个貌似相去甚远的行当,有此灵犀不谓无由。    今天的新闻,明天就开始变旧,最终将变成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契刻,记者与史家原是同一工种,后来才逐渐有了分工。记者是新闻记录者和观察者,史家是旧闻编纂者和研究者。二者的工作对象虽不在同一时空,工作性质却十分相近。    人们熟悉的一些著名记者,退休后转型为历史学者。例如老报人陶菊隐、徐铸成、萧乾诸先生,从长期记者生涯的深厚积累中提取精华,留下了不少文史著述。当今最成功的范例,是老记者杨继绳先生,其著作填补了当代史研究的重大空白。    王冲年富力强,网上资料称其为“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其实年方三十七岁,更“资深”者肯定大有人在,难得的是他那份老成冷峻。从字里行间的思考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贵的潜质。    缺乏软实力:就永远是“世界工厂”    2012年反日游行,钓鱼岛还没收回,中国人自己先打起来了。爱国愤青们砸了上千日系车,不仅同胞财产受损,日资企业的损失也得赔偿。这笔帐当局是怎么算的,我搞不明白,但赔偿肯定得由纳税人负担。难怪有句老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其实是一种悲哀。以中日贸易为例,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点加工费。2011年日本海啸过后,今年原本有望扭转连年逆差的局面,现在是彻底没戏了。    那么,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呢?作者说:“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利的感觉。敢问,2009年日本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比1936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鉴于此,有日本人说,中日不会再度开战,因为日本通过战争未能得到的利益,早已在中国得到了。”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却认为,中日经济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这个角度的观察,我十分认同。    强国软实力:源自思想自由    身为记者,作者善于从别人的故事中捕捉秘密。以色列大作家阿摩    司·奥兹讲述的两段经历,解开了犹太民族在强敌环伺下的生存玄机。    一是奥兹发表反对政府决策的主张后,奥尔默特总理邀他到总理府喝咖啡(章注:不是“请喝茶”),激辩一个半小时,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二是奥兹坐出租车被司机认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司机滔滔不绝陈述观点,他只有听的份儿。奥兹先生告诉作者:“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    “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作者说: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思考,个体之间的观点强烈碰撞,于是整个社会在不断修正中平稳地前行。借助发达的媒体,各种思想、见解都可以传播。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仅仅有过两次:一次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次是清末开始的中西文化对撞时代,历经民国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后重新定于一尊。    不容异见的国度,经受不起思想的自由交锋碰撞,也不会拥有真正的软实力。思想上的一元化会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这样的常识常常被有意忽视。    国民教育:强国的“底层设计”    前一时期热议改革的“顶层设计”,我曾提出一个疑问:中国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就不是为公民社会设计的,只是为大机器生产标准件,不需要独立思考。无论是官是民,都是同一教育生产线的产品。没有坚实的“底层设计”,再好的“顶层设计”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书中以不少篇幅谈国外教育。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二战后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颁布《儿童福利法》,孤儿不问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企业,贯穿于人的一生。作者感慨道:“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    作者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出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在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中也谈及教育投入对比: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2159。9亿元,平均每人不到200元;以色列人均教育支出近1000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50倍。而中国每年维稳支出达到7000多亿,是政府教育投入的2。5倍。    我的感慨是:维稳与教育投入的反差,昭示了制度设计上的本末倒置:底层设计越差,维护顶层稳定的成本就越高;头重脚轻的体制,难免有倾覆之虞。    弱国无外交:强国有乎哉?    作为国际事务记者,作者对中国对外关系有较多的观察。他谈及建政之初外交部门有一批记者出身的官员,记者的经历也大大帮助了外交事业。而今,外交越来越专业,和其他行业的交集也越来越少,外交和传媒之间的互动也欠缺了许多。他直言外交工作中有“弱国心态”:“太在意别人的话,对外界的表扬心花怒放,对外界的批评心生郁闷”。    我由此连想起胡耀邦对外交工作“授权有限”的质疑。1981年3月9日,胡在谈到外事工作改革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外交部培养了一批好翻译和守纪律的工作人员,但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外交家。”    作者详尽分析了日本在与邻国中、俄、韩的岛屿争端中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的历程:“和中国的大度相比,日本在岛屿问题上可谓锱铢必较,这么做,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作者还认为:“联俄抗美”将是中国最大的战略错误,并指出中美之间软硬实力的差距: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可以用iPad等产品让大家自愿打开钱包,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缺乏超乎利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段话令人彻底无语。环视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的孤立状态,过去常说“弱国无外交”,如今号称强国了,又当如何呢?    自由民主: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吗?    作者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各州采访总统大选,采访过民主党候选人爱德华兹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是第一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几年后再度赴美考察,又广泛接触了包括赖斯、伍德沃德在内的政界、媒体界人士。    作者认为: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美国人的性格造就美国式民主,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读至此不免掩卷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呢?我们有权选择命运吗?    近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普世价值的波澜,不仅反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宪政,甚至连公民社会都成了“西方陷阱”。持此论调者不是无知就是数典忘祖,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回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时明确承诺: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所尊崇的是普世价值,从而赢得民心。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却走了一段弯路,走上了“一边倒”的“以俄为师”之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走出苏式计划经济阴影,但至今尚未摆脱斯大林主义的魔咒。    对于历史上的“苏联模式”,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引用了一句他的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读之不免扼腕再三:值此“大国崛起”之际,领导者太需要这样的见识,中国不应自外于人类共同文明。    睁眼看世界:百年中国学到什么?    这部书稿,犹如一部21世纪版的《新大陆游记》,读后既熟悉又遗憾。    清末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徐继畲、魏源、林则徐那一代人,虽以著述介绍泰西文明,毕竟没有亲历亲见;比起容闳、梁启超、孙中山等周游列国并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的思想者,对世界仍嫌隔膜。    清廷试行“新政”时,曾派大小官员赴欧美考察,涌现了一批游历者的日记、笔记和游记,视角观点见仁见智,有的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见森林不见树木。而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真知灼见者,无人能超越政治流亡者梁启超,难怪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政改奏折却要请朝廷通缉要犯梁启超捉刀。    竞争,就是学习并超越强者;出国考察,要派“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据说21世纪是个学习型社会,以改革的名义出国考察,成了部分官员的项目。但除了购物,浮光掠影式的考察外,可供学习的机会还很多!    自19世纪中叶起,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学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逐渐接受了自由贸易,学习宪政制度;后来转而以俄为师专搞社会主义,孤立三十年闭门造车,最终不得不重新改革开放……。一个多世纪中,中国历史走了个大循环,诚如黑格尔所言:“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一个不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资格侈谈软实力的。我们还要再循环一百年吗?    2012年11月29日风雨读书楼

内容概要

《差距》内容简介:假如按照人口总量计算,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假如按照经济总量计算,中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可是,假如按照人均生产效率计算,那么,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弱小国家;假如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中国在世界排名跌落到100位以后。“落后就要挨打”,这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但为什么会落后,真正懂的人不多。如何能改变落后的现状,药方也很多:科教兴国、经济建设、军事强国等等。但这些没有触及根本的原因。中国为什么是今日之中国?欧洲为什么是今日之欧洲?日本为什么是今日之日本?美国为什么是今日之美国?在中国的强国之路上,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王冲,现为凤凰博报总监,70后,曾在西方各国学习、工作、访问,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德国国际记者项目(IJP)成员,遍访各国政界精英,因2004年采访并预测奥巴马当选总统而一举成名;资深媒体人,知名博主,给海内外多家媒体撰写评论,并开设专栏,在各大网站的博客点击量过亿;一不小心读了个新闻学博士,对时政的研究也未敢懈怠,先后被聘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出版过研究美国大选问题的专著《选票的背后》。

书籍目录

序 中国有软实力吗? /001 前言 中国为什么不行/007 第一章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什么 1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 /021 2中日经济差距多少年? /025 3中日差距从幼儿园开始 /028 4日本教育:让最穷的孩子也有尊严 /031 5日本孩子为何比中国孩子更真实 /033 6拾金不昧在日本/036 7日本也有钉子户 / 039 8日本人的十四个特点 /042 9靖国神社今昔 /045 10日本为何对周边岛屿“永不放弃” /050 11日本官员在《纽约时报》“保钓”的启示 /053 12日本的国际形象为何强于中国 /056 13对话日本防卫厅发言人 /061 第二章近距离看美国民主 1中国人过度关注美国的深层原因 /067 2美国高官为何出门没有前呼后拥 /069 3美国有个问责办,专和政府对着干 /071 4美国社会的四个矛盾 /074 5中美人民谁更爱老祖宗? /079 6美国式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082 7中国青年为什么喜欢奥巴马 /085 8邂逅奥巴马体会美国民主 /088 9民主与美国人的性格 /093 10我的2004美国大选日记 /118 第三章 欧洲和谐社会是如何建成的 1中国官员出国考察现场实录 /139 2我所认识的德国市长和将军 /143 3德国动车和地铁里的安全与尊严 /145 4世博会上感受中德差距 /147 5法国科技比中国强在哪里 /149 6享受高福利的瑞典人担心什么 /151 7以色列强大的秘密 /154 8以色列无敌是因为尊重生命 /156 9以色列副外长午餐会上的启示 /l58 第四章复杂局面考验中国外交 1要中国出钱就要听中国的声音 /163 2看中印如何争夺斯里兰卡 /169 3中美在柬埔寨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174 4中国对外援助60年变迁史 /179 5日俄北方四岛之争对中国的启示 /184 6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190 7中美领导人“私聊”泄露了什么秘密 /194 8从禅宗角度看中美关系“三境界” /197 9世界各国政客的秘密武器/200 第五章西方,无需仰视 1老外为什么爱北京 /211 2老外问中国人的五个傻问题 /214 3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差在哪里? /217 4中国人应该忘记诺贝尔奖 /220 5中国为何不像俄罗斯一样纪念“二战” /223 6中国国家形象与“龙”无关 /226 7中国该如何面对来自西方的骂声 /229 8西方媒体如何讲“政治正确”的 /236 9别因为维基解密而惧怕信息公开 /238 10奥巴马出丑给中国外交的启示 /240 第六章我们该如何走出中国式困境 1卖孩子犯法背后的中国式困境 /245 2基本道德缺失是中国最大的伤痛 /248 3地沟油和高房价映射的中国现实 /250 4有偿家教的实质是信仰危机/262 5统计数据失真是中国大患 /255 6大学绝不能丢了独立的灵魂 /257 7自信才能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 /259 8信息公开是反腐的强大武器 /261 9台湾的印象与思考 /264 后记/267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片反日砸车声中,开卷读这部书稿,仿佛夏日饮冰。作者王冲先生因工作关系周游世界各国,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美国的民主、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罗斯的务实、瑞典的福利、以色列的智慧……解析丝丝入扣,品之口有余甘。愿略借他几张页面,与读者谈谈我读此书引发的思绪。 新闻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读此书稿,常有种“被撞了一下”的感觉,很多问题与作者想到一块了。他的工作是新闻,我的专业是历史,两个貌似相去甚远的行当,有此灵犀不谓无由。 今天的新闻,明天就开始变旧,最终将变成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契刻,记者与史家原是同一工种,后来才逐渐有了分工。记者是新闻记录者和观察者,史家是旧闻编纂者和研究者。二者的工作对象虽不在同一时空,工作性质却十分相近。 人们熟悉的一些著名记者,退休后转型为历史学者。例如老报人陶菊隐、徐铸成、萧乾诸先生,从长期记者生涯的深厚积累中提取精华,留下了不少文史著述。当今最成功的范例,是老记者杨继绳先生,其著作填补了当代史研究的重大空白。 王冲年富力强,网上资料称其为“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其实年方三十七岁,更“资深”者肯定大有人在,难得的是他那份老成冷峻。从字里行间的思考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贵的潜质。 缺乏软实力:就永远是“世界工厂” 2012年反日游行,钓鱼岛还没收回,中国人自己先打起来了。爱国愤青们砸了上千日系车,不仅同胞财产受损,日资企业的损失也得赔偿。这笔帐当局是怎么算的,我搞不明白,但赔偿肯定得由纳税人负担。难怪有句老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其实是一种悲哀。以中日贸易为例,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点加工费。2011年日本海啸过后,今年原本有望扭转连年逆差的局面,现在是彻底没戏了。 那么,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呢?作者说:“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利的感觉。敢问,2009年日本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比1936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鉴于此,有日本人说,中日不会再度开战,因为日本通过战争未能得到的利益,早已在中国得到了。”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却认为,中日经济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这个角度的观察,我十分认同。

后记

这本书的问世,可以说是无心插柳。    2009年年初,在完成第一本书《选票的背后》不久,我深感无法在业务上再有突破,不舍地离开了《中国青年报》国际部,离开了心爱的记者岗位。    不做记者,日子顿时清闲起来,和好友章文聊天,他说这年头是自媒体的时代,没有名记、名编,只有名博,并帮我牵线,到凤凰网开了个博客。    没承想,一发不可收拾。试着贴了几篇关于日本的文章,点击量都在20万以上,评论数百条,有一篇的评论三千多条。有的读者提出中肯的意见,有的读者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深人解读,或者批判。虽然不像给报纸写稿一样有点稿费,但通过博客和读者交流所产生的成就感,非稿费所能代替。    于是乎,我开始了在凤凰网开博的日子。每周两三篇,也把给海内外媒体撰写的评论贴于此处,当然,随着博文的受欢迎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也向我约稿。    写博客和做记者写报道,区别还是蛮大的!写报道,字斟句酌,要考虑国情,考虑口径,要平衡当事各方;写博客就简单了,只要随心所欲,只要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即可。真诚、真实,无所隐瞒,无所“顾忌”,这正是乐趣所在。    这要感谢章文兄的引荐,感谢凤凰网的宽容,感谢凤凰网博报时任主编吴德强、编辑常鹏飞、韩阳的大力推荐和信任。当然,也要感谢凤凰集团老板刘长乐、凤凰网CEO刘爽创办了如此有温度、敢担当的媒体。这几年,也是我思想转变、意识转变的时期,从单纯关注外交事务到独立思考、回归传统的时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有诸多师友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和启迪。这几年,许多领导、朋友给予我工作和生活的指点、帮助和分享,让我可以专注于工作,不敢懈怠。他们是:邹明、朱学东、樊永生、李亚、杨佩昌、陈为民、高鑫诚、赵健、刘书、于华、姚世新、熊昱彤、周月、李永辉、邱永峥、徐冰川、高洪、柯银斌、冯雪梅、张从兴、蒋炜薇、黎萌、郎遥远、赵荣君、信力建、章诒和、吴祚来、郭国松……    还有诸多和我共事的年轻朋友,他们的热情、率真、活力,一直感染着我。    感谢章立凡先生为本书作序,他那段时间腰部有疾,行动不便,可依然读完书稿,细致地点评,发现序言里一个错字,还特意打电话和我说,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宽广的胸怀,始终是我所敬佩、所要学习的;还要感谢吴稼祥、贺卫方和邱震海三位师友,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推荐语。    必须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时间耕耘文字。如果说,第一本书是送给我的第一个儿子王汉骏,那么,这本书,就送给二子王籽丰。当然,感谢他们的妈妈刘玲,里里外外的全能人才;感谢我的父母、岳父岳母,多年来为我们的付出。    最后,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烨,没有她的敦促和鼓励,本书难以面世。她对于本书的结构、书名、版式,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此,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这本书肯定有许多思考不深入、逻辑不严密之处,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可以关注我的实名微博和我联系,也可以给我发邮件:dreamfinder@vip。sina。com,你们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    王冲    2013年2月6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得继续努力,但先得感谢你,感谢成百上千万的捐款者和志愿者们,没有人比他们更准备着迎接新变化。感谢你们让我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美国总统奥巴马    作者仿佛一位视野开阔又颇具见地的导游,带读者游走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他描述了许多精彩的细节,同时又给出富于启迪意义的分析。难得的是,这导游身在异域,心怀祖国,书名说“中国为何还要学西方”,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中国不要骄傲,西方依旧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    王冲这本书,有两大亮点。第一,镇长重于总统,它包含了政治学的第一要素:个人与底层自治;第二,民主不是个素质问题,而是个训练问题。它表明,民主与游泳一样,是个学习过程,而不是把人扔到水里,让他呛水,以证明其没有游泳素质。但我对作者民主条件论持某种程度保留意见,有些条件是必须的,比如财产私有,有些条件,则是在民主过程中才能培育的。此外,作者的国际视野,传统文化修养,与记者的敏锐,让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可读。    ——著名学者吴稼祥    “由于历史悲情和大国雄心,我们一崛起就老以为自己很行。走过很多国家的王冲告诉我们,我们其实很多地方还不行,尤其是在精神和制度层面。这话听上去有点伤人,但也许只有象我这样与王冲一起走过美国各地,而自己也走过一些地方的人才敢说,王冲说的是对的。而最主要的是,他的思考是深刻和有逻辑的。我希望大家读着王冲的书一起来思考。读完后,你也许依然不同意他,但你至少将不再象以前这么愤青了;你将依然那么执着,但你的思想将变得平衡而成熟了。”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邱震海

编辑推荐

《差距》编辑推荐:中日之间的差距有多少年?中国为何高度关注美国?享受高福利的欧洲人担心什么?百余年来,我们开眼看世界,又学到了什么?《差距》作者王冲因工作关系周游世界各国,将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国的务实、以色列的智慧,解析丝丝入扣,品之口有余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其实是一种悲哀。以中日贸易为例,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点加工费。那么,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呢?作者说:“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利的感觉。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却认为,中日经济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作者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出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是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作者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各州采访总统大选,采访过民主党候选人爱德华兹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是第一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几年后再度赴美考察,又广泛接触了包括赖斯、伍德沃德在内的政界、媒体界人士。作者认为: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自19世纪中叶起,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学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逐渐接受了自由贸易,学习宪政制度;后来转而以俄为师专搞社会主义,孤立三十年闭门造车,最终不得不重新改革开放……因此,作者指出,竞争,就是学习并超越强者。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总体上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当冷静地看到这些差距,为自己设定新的赶超世界的目标,早日实现中国梦。

名人推荐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得继续努力,但先得感谢你,感谢成百上千万的捐款者和志愿者们,没有人比他们更准备着迎接新变化。感谢你们让我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美国总统 奥巴马作者仿佛一位视野开阔又颇具见地的导游,带读者游走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他描述了许多精彩的细节,同时又给出富于启迪意义的分析。难得的是,这导游身在异域,心怀祖国,书名说“中国为何还要学西方”,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中国不要骄傲,西方依旧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贺卫方王冲这本书,有两大亮点。第一,镇长重于总统,它包含了政治学的第一要素:个人与底层自治;第二,民主不是个素质问题,而是个训练问题。它表明,民主与游泳一样,是个学习过程,而不是把人扔到水里,让他呛水,以证明其没有游泳素质。但我对作者民主条件论持某种程度保留意见,有些条件是必须的,比如财产私有,有些条件,则是在民主过程中才能培育的。此外,作者的国际视野,传统文化修养,与记者的敏锐,让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可读。——著名学者 吴稼祥“由于历史悲情和大国雄心,我们一崛起就老以为自己很行。走过很多国家的王冲告诉我们,我们其实很多地方还不行,尤其是在精神和制度层面。这话听上去有点伤人,但也许只有象我这样与王冲一起走过美国各地,而自己也走过一些地方的人才敢说,王冲说的是对的。而最主要的是,他的思考是深刻和有逻辑的。我希望大家读着王冲的书一起来思考。读完后,你也许依然不同意他,但你至少将不再象以前这么愤青了;你将依然那么执着,但你的思想将变得平衡而成熟了。”——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邱震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差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已经很多年不买大陆作者的书了,因为认真写作的大陆作者很少,绝大多少都是拼凑的内容,都是“编”而非“著”。近期因为看了一篇介绍而买了王冲这本书(买两本,送同事一本,结果让我很丢脸)。翻完后大呼上当,又一骗稿费的水货骗子。首先,这并不是一本系统的论述中国与先进国家差距的书,而是作者前十年甚至前十几年的随笔合编,但在内容介绍里没有说明,明摆着就是骗;内容啰嗦而不扣题,如果把书中有关“差距”的内容归纳一下,有一篇文章也足矣;第三,最可恶的是作者的敷衍塞责,对待读者极不认真的态度,2013年出版的时评性作品,文中的内容还是八年前的数据,如文中谈到日本的GDP、外汇储备都是中国的数倍,数据使用的2005年的数据。就算是结集出版,那你在出版时应该修订一下呀,最起码应该加个注释——中国的GDP与外储早就超过日本了,你不知道?这只能说明,王冲与许许多多大陆作者一样:只有卖文骗钱的低俗欲望,而无认真负责的文人操守。王冲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据作者自己介绍,无考证),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记者的书,绝大多说看不得,他们的书:煽情,唬人,忽悠,水,浮躁,但缺理性的真实。记者只配写写新闻报道。
  •   先谈谈文章的内容,通本读下来有些地方内容重复,很多小案例在多篇文章中重复出现,让人觉得有凑字数之嫌,另外就是数据的引用不是很科学,文中出现的数据或话语,有些出处不明确,作为记者要对文中的引用负责任,否则有误导之嫌,这本书若是前几年出觉得还行,13年出第一版觉得有点滞后了 其次是书本的质量,这个新书拿到手,没看多久,前后两页就脱胶了,看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都要让我怀疑是不是要散架了,总之每一次翻开读看见第一页的脱胶痕迹就不是滋味,下次换一家印刷厂吧。。。
  •   通过作者自己亲身经历,将直观的感受,结合文化大背景,给出一个冷静客观的想法,同观者也一同思考的好书。另外,不同于一些掉书袋,此书读来有趣,表述鲜活,深入浅出,确实值得一看。
  •   让人思考中国与外国的差距,给人以启示
  •   这本书多是个人采访 内容老生常谈 作者有点儿想当公知的劲儿 没意思
  •   印刷质量很好,值得一读的好书
  •   书里面的字迹非常适合阅读,不错!
  •   初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通过这套书学到英语和美国文化。
  •   课外读物,值得学习!
  •   满足你对世界一些问题的认知欲望。值得一读。
  •   严格来说,新闻稿不能称之为书,简直是快餐,只是把好多小文章整理到了一块,能反映问题,但不能印发人真正的深思。
  •   宝贝收到了,好看,不错,不错,好看。
  •   还可以吧,只是例子以前几年的多,感到过时了。
  •   还不错,有看,感觉还行
  •   在报纸上看到书的介绍,老公很想看,就买回来了。挺好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