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了不起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刘再复  
Tag标签:无  

前言

父亲与莫言的文学之缘    刘剑梅    多年前,父亲漂泊到西方时,几乎被“孤寂”所击倒,幸而有“文学”支撑着他。在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头三年(1989—1992)他仍然醉心于“文学理论”,1992年秋天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之后,他才重新关注中国当代文学。那时他最喜欢的三位作家是高行健、莫言与李锐。母亲告诉过我,她和父亲一起,在寂静的雪夜里,走到斯大中文系办公室,把莫言的《酒国》与李锐的《旧址》一页一页地复印,各印了两套,分别送给瑞典的两位文学教授。父亲一再说:“《酒国》太神奇了,非读不可。”我的老师葛浩文教授翻译《酒国》,也连说“精彩”。因有两位长辈的呼唤,我才进入“酒国”,并开始认识莫言。    葛浩文老师最爱萧红与莫言,谈起莫言如数家珍。父亲的喜爱较为广泛,古今中外的好作品都使他着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他首先推崇高行健,始终跟踪高行健的足迹,并制作了“高行健年表”。而喜爱莫言,则因为他与莫言有两个“缘分”。首先是1984年至1985年间的“课堂之缘”,当时,父亲是讲课的老师,而且是正在“开拓文学思维空间”的老师,有此缘分,父亲自然也就格外注视莫言的脚步。1996年元月,莫言在写给我父亲的信中说:“听过您好多课,关于‘扁平人物’与‘多重性格复合’,您的许多精彩观点时时难忘。并实际上成为我创作心理的一部分,指导之功大焉。”书写此信时,  《丰乳肥臀》已问世,莫言早已名满天下。此时还“难忘”我父亲的“讲述”,这便是“缘”。因为有这一“缘”,所以才有父亲希望莫言“成鲸”的期待,才有“鲸鱼跃海”的佳话。除了“课堂之缘”,他们还有在美国的“重逢之缘”。1996年莫言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校园里的葛浩文老师和父亲都是他的知音。莫言还到我Botlder的家,给系里的老师、学生讲述“饥饿的故事”,把我父母惊动得目瞪口呆,逢人就传达莫言的饥饿传奇。此次相逢的前后,父亲写了《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赤子莫言》《黄土地上的奇迹》等几篇川隋真意切”的评论性散文,让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与西方的读者更了解莫言的分量。二“缘”之外,还应提到的是2006年,韩国首尔的檀国大学聘请父亲为硕座教授,并策划邀请父亲与高行健、莫言到该校“客座”一年。此计划虽没有实现,但父亲还是在2010年到檀国大学作了一场关于莫言、阎连科、余华的演讲,题为“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此文发表于《明报》。其实这也是“缘”。    因为有上述的“缘分”,所以此次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父亲特别高兴。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只喜不惊”,之所以“不惊”,就因为父亲早已明白莫言的不同凡响,授奖只是给莫言“锦上添花”而已。不过,得奖毕竟是大事,况且有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拒绝阅读莫言的丰富创作,却抓住某些政治表象大加鞑伐,所以父亲便与我作了新的对话并接受几家重要报刊的采访,给“道德裁判”作点必要的回应。父亲所有的言谈均判断鲜明,有理有据。他高度评价莫言,把莫言视为中国文学与人类文学的丰碑,其气魄不亚于创造“人间喜剧”的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父亲还特别说明,在欧美作家醉心“叙事技巧”而使文学显得苍白时,莫言却把“想象视野”与“现实幅度”推向极致,从而实现了“写实”“想象”“叙事艺术”的“三通”,给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以深刻的震撼性启迪。父亲几乎阅读了莫言的所有作品,对其代表作早已娴熟于心,所以接受访谈时,“娓娓道来”之余,也非常有说服力。与那些不读作品却道三说四的“公共知识分子”相比,父亲倒是真的表现出文学批评家的信念与“真切”。    最近父亲编选和出版了三本新书,他以“从热爱文学到信仰文学”“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为题作了自序。无论是“返回古典”对《红楼梦》作感悟领悟,还是关注当代的作家作品,父亲都把文学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他写作也只是心灵的需要,讲述莫言更是随心而论,并非刻意地“作文”。因此,他对莫言的评价极为真实,包括说“莫言了不起”,也是至情至性的心声。    范曾伯伯喜爱莫言,又喜爱我父亲的评论文字,因此他特为本书题写了“莫言了不起”五个字。莫言为我们的母亲语言争得了巨大的光荣,我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读者与识者,都会从内心深处发出同一种正直的声音:    莫言了不起。    2013年1月30日    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概要

《莫言了不起》是将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从1997年开始至今撰写对莫言的评论文章集成一册,且收录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刘再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亚洲周刊》《金融时报》的三篇采访文章。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收录了刘再复在1997—2001年所写的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第二辑着重收录了有关刘再复对莫言鲸鱼状态的形容缘起及其具体内容,以及莫言作品的启迪;第三辑收录了莫言获奖后刘再复接受著名媒体采访的文稿;第四辑则得到莫言许可,首度收录其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全稿及其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词。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共鉴“五四”》《红楼四书》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

书籍目录

序:父亲与莫言的文学之缘 第一辑 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 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 赤子莫言 黄土地上的奇迹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 第二辑 再说“黄土地上的奇迹” 莫言的震撼性启迪——写实、想象与叙事艺术的“三通” 莫言的鲸鱼状态 第三辑 刘再复谈莫言 刘再复谈莫言的绝对生命 莫言了不起 附录 讲故事的人 莫言获奖致辞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是生命,他是顽皮地搏动在中国大地上赤裸裸的生命,他的作品全是生命的血气与蒸气。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乃是一次生命的爆炸。本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像莫言这样强烈地意识到:中国,这人类的一“种”,种性退化了,生命萎顿了,血液凝滞了。这一古老的种族是被层层垒垒、积重难返的教条所窒息,正在丧失最后的勇敢与生机。因此,只有性的觉醒,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爆炸,只有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中国才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10年前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10年后的《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十多年来,莫言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在叙述方式上从不重复自己。而且,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他始终是一个最有原创力的生命旗手,他高擎着生命自由的旗帜和火炬,震撼了中国的千百万读者。 与那些只会玩弄技巧和语言的作家不同,莫言热烈地拥抱人生、拥抱历史,在自己的作品中跃动着大爱与大恨。他从未陷入反映现实和背离现实的泥坑中,既拥抱大地又超越大地,在所有的表述中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哲学态度,这一态度就是认定:生命,只有龙腾虎跃不为缰绳所缚的生命,才是历史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才使历史变成活生生的让人的灵魂不断站立起来的历史。莫言的文本策略,就是把这强调生命野性的哲学态度推向极致。任何作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发现推向极致,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四平八稳的作家是没有前途的。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致命伤是它太意识形态化,尤其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学和40年代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此文学氛围中,莫言独树一帜,拒绝接受意识形态观念对历史的垄断,不仅从不陷入意识形态的逻辑,而且以作品沸腾的岩浆化解这些逻辑并完成了只属于“莫言”名字的他人无法替代的创造。这些让世界注目的创造,使蜕化成意识形态现象的中国文学,又回归到生命现象与个人现象。

后记

《莫言了不起》能集结出版,首先得感谢范曾兄的敦促。他看到我的《莫言了不起》(答英国《金融时报》薛莉问),立即说应出单行本,并马上提笔写了书名。这五个字他写得真好。因为这不仅是用“手”写的,而且是用“心”写的。他衷心喜爱莫言,很早就跟我谈论过莫言的大脑袋、大心灵与大手笔。此次莫言获奖,他兴奋不已,一连给我打了几次电话,满篇都是狂喜的语言。范曾兄的天真天籁.在此一瞬间表现得特别感人。其次,还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此书能在短期内与读者见面。我想,文化事业大约就是这样硬“闯”出来的。    刘再复    2013年2月5日于香港清水湾

编辑推荐

《莫言了不起》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莫言了不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比有些篇目原文,感觉这本书删减过多,有些骗人!悲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