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南怀瑾 页数:451 字数:3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南怀瑾先生是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认识,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回到故国,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O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学佛修持首要必读典籍《瑜伽师地论》的文稿。作为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瑜伽师地论》分一百卷、十七地,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再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无上的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是佛学要典。但因玄奘大师翻译时采用印度文直译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感觉艰涩难懂,更引起诸多歧义和误读。真正能讲解该经的人,不仅应通晓佛法的真实义理,修法有证量、有果位,而且也应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和上师教化的能力。可惜后世解经者多无此等见地与修证,讲解该经时仅限于解释其中文字。因缘机遇之下,南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解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弓I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三十多年后,经弟子友人整理,南师再度斟酌审定,这部众人期待已久的著作终得与读者见面。今经南先生独家授权,由我社以全一册的形式,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以飨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本书由南先生亲自定名为《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二十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四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他强调,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他指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他在具体讲述时尤其注意旁征博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奥的佛理。例如说慈悲心,他认为爱掉眼泪并不代表慈悲心重,这有可能是泪腺有毛病、爱哭而已,真正的慈悲是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在本书进入制作的最后阶段之际,南师仙逝。我们在最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今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O一二年十一月
内容概要
该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共20讲,约34万字。南先生认为《瑜伽师地论》依次涵盖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修证,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资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最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他认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针对学佛修持者修行时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2012),是多年来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修行人最须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惟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贪欲○五徧行的潜力○作意有很多种○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以止为主修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你得了轻安吗○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以苦为师般舟三昧○声闻众的多种作意独觉及菩萨的作意○修行也要资本○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依色身作意作意影响色身○修行是什么睡眠烦恼随○良药——贤善定相○入定住定出定○什么是增减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得定的四种力○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钝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进退方法有决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再进步修定○熏修得了定解脱未得果○未了还须偿宿债○爱味下堕乐有差别解脱有八○八解脱之第一○八解脱之二至八○工夫到达时的能力○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也是不动心○无愿无相的修法○见了道证了果习气未断○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出定的行状相○为什么出定○修行地方五条件○修定要有威仪○身心都舍才能修行○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内住等住○真正的无记业可怕的无记果○安住近住更要调顺○寂静再寂静○什么是失念○专注等持任运○六种力达到心住○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种方法修观○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三纲中的六件事○义、事、相、品、时、理○善知识说法听者语义觉○再说白骨观不净观○如何修慈悲喜舍○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你为什么那样愚痴○界合相界差别○如何修数息观○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修慧修加行○个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时观相观时○如何举何时舍○头脑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碍的加行○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白骨烧化吹散○四大的转化○先修风大观○修气修神通○修风修呼吸躲过了死亡○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气充满心喜乐作意成功○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死亡时的特殊现象○中阴身的时光○再投胎为人○人为什么要修道○要离开欲先了解欲○欲的各种现象○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七日七夜为什么○无寻无伺入二禅○三禅以上的舍和乐○禅定与三灾八难○什么是真正的虚空○有心定与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空界想身心符顺○得了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修成了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么人会生天界○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修禅定的苦与乐○转苦为乐○圣人境界之乐○段食思食识食○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神通的变化修道的变化○结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如果佛经你真的懂了,那你怎么办?所以真的佛法最好不能让你们懂。现在给你们一个戒律,在这里听了课以后,不要拿有色眼镜去看出家人或是天下的修行人。不可认为这些人都不行啊!那你就罪过了;你也同样不行,你只不过在这里做一个声闻众,听了一点点,得了一点点皮毛而已。在这里听了课,就看不起外面的人,那是不可以的,千万注意,这是一个戒律,要尊重任何的人。 这些修道的人,到了这个程度,可以作意,或念我应该出世,或念我应该人世,然后再求进步,更求进步,日夜不断地努力去修。 “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毗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在这个时候才有资格考虑人世还是出世,这还不包括你要不要剃头发当和尚。不管你人世或是出世,还是在修加行,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要搞清楚,你只是在修道,还没有证果,果位还没有得到。这个果位不一定是出世才可得,人世一样可以得,不管出世人世都可以证得。在这个时候,依各人的业力再考虑人世或出世。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代表一切众生。问:有几种众生,几种根器的人,在现在这个境界“乐往世间道”,愿意发起走世间道的路线,或不愿走出世间的路线。 “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何等为四。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 有四种根器的人,喜欢走世间法的路线。第一种,一切外道,多世累劫以来是外道根性,愿意走世间法的路线。第二种,虽然多生累劫来是佛法正修的根性,但是他根性太笨、太弱了,虽然照样学佛修行,外表都很好,只是这个头脑智慧羸劣,太差了,应该在世法里磨炼磨炼,而增长其智慧,所以走世间法的路。第三种,根性虽利,聪明绝顶,但没有善根,没有福报。注意!有智慧没有善根,善根没有成熟,福报不够,还是应该走世间法的路,多培养福报。第四种,本来就是大菩萨,菩萨道大都不愿走出世间的路。大菩萨来现身,如观音、文殊、普贤,都是现身在家相;只有一位菩萨现出家相,就是地藏王菩萨,因为他要下地狱度众生。大菩萨生生世世都走世间道的,为了他世证得菩提大道,所以他就人世。一共是这四种人,走世间法的路线。
编辑推荐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是学佛修持者首要必读的典籍,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机缘因遇之下,南怀瑾先生于1980年在台湾十方书院讲解了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