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信用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予龙  页数:351  字数:34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概念    信用,诚信也,即兑现承诺而获得信任。缺乏信用的社会是个充满怨愤的社会,人们得到的是低质量、高成本的生活环境。没有信用的市场是个高风险、低效率的市场,人们要支付高额的溢价或保险费用,更让诸多交易无法进行。在商品社会里,信用渗透在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个人或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中,因此,信用可以被理解为是商品经济的灵魂。    对市场而言,信用看似越多越好,但事实也并非如此。过度的炒作和滥用信用,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想象:把灵魂剥离躯体,再把灵魂打包、标价、上市销售,将原本无形的概念变成了商品;商品化了的信用又被用作抵押品或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各种信用衍生产品;再通过保险和其他金融工具,把信用产品制作成更多的信用保险产品及合成信用产品,再次投放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复制和放大,并渗透到整个金融系统。购买和持有这些信用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人,也许永远也看不到他们资产价值所依附的有形商品(躯体)本身,但他们的资产价值却随着有形商品的价格变化而起伏波动。    受高额奖金驱使的金融机构,就像开动印钞机一样贪婪地加工包装信用产品。但随着优质信用资源的枯竭,它们开始竞相争夺次级信用资源,随之而来的便是信用和信用产品的泛滥。而失去信用的商品、信用被剥削的消费者,质量开始下降,与之相关联的信用衍生产品也因躯体的贬值而大幅贬值,就像泡沫破灭。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信用过滥和信用产品生产过剩造成的。    背景    作者曾在美国的银行金融界从业十余年,主要从事信用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包括计算和模拟客户的商业价值、违约概率和行为偏好,对信用与市场的关系有着较深的了解和研究。    “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作者亲身目睹并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恐怖的一幕,成为间接受害者,并从此改变了职业生涯。2001年开始正值美国“次贷”市场快速膨胀的时期,作者开始专门从事次贷相关的决策和风险管理咨询工作,耳闻目睹了华尔街因高额奖金的驱使,通过金融杠杆大量购入次贷组合资产,尤其是次贷房屋按揭和消费贷款,把债务打包后制成各种金融产品及信用衍生品,出售给投资人,包括远在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更有美国的养老金持有人。商业银行受华尔街对次贷需求的刺激,不断降低信用标准,使美国消费和房地产市场进入空前的繁荣。    随着房价的下跌和还贷违约的增加,与次贷相连的债券开始贬值,靠信用杠杆支撑起来的投行和基金净资产开始溶蚀。信用评级机构先是过高评估次贷相关的债券,后又迅速调低高风险债券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一时令市场从疯狂到恐慌,在短短的数月内,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三家垮台,其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收购。剩下的两大投行高盛和大摩也被迫改为商业银行控股的公司。股市狂跌,数万亿元美元资产顿时蒸发,在美国政府的大笔注资和强力介入下,华尔街才得以生还,但投资人损失惨重。    2008年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及随后发生的金融海啸,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世界,无情地摧毁了大量以次贷堆积而成的金融帝国沙堡。金融危机不仅迅速扑向实体经济,还把大量“优贷”变成“次贷”。海啸过后,全球沉浸在一片哀鸣声中。各国因救市而导致大幅财政赤字和国债剧增,有钱人发现财富大幅缩水,企业倒闭,大批雇员加入失业大军,新兴市场国家更是物价飞涨。    金融危机后,救市耗尽了美国的财政手段,令国债骤增。两轮的货币宽松政策,使美元的信用被疯狂消费,美国的债务信用被降级。由于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依旧,美国的问题很快被全球化,欧债危机便是次贷危机的欧洲版,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债危机不仅把政府带到破产的边缘,还严重威胁到欧洲统一货币的生存。    美国量化宽松所产生的过量货币,在追求相对较高回报时,以热钱形式流向新兴市场,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高通胀和社会动荡。美元的量化贬值,使所有美元资产持有人都遭到无情的掠夺。中国作为海外美元资产最大持有国和国债持有人,利益受损首当其冲。为平衡自身的货币竞争力,降低美元贬值对本国利益的冲击和损害,各国也以量化宽松的方式稳定经济,对冲美元量化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新一轮的信用博弈或货币战争正在无声无息中进行。    印钞虽是促进市场流通、防止经济滑坡的短效良方,但却在消费着印钞当局的信用。在这场信用的博弈中,原本信用薄弱的国家政府,因信用的进一步被消费而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便是信用危机诱发的政治危机。    随着国际义务的增加和履行义务能力的下降,美国的对外政策正师从华尔街,倾向于运用国家信用,全面启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重杠杆,采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杠杆策略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弥补其不断衰弱的经济实力之不足。但随着信用杠杆率的提高,风险也在上升。    信用导致的金融危机,看似远离中国,实际上中国也深陷其中。快速的经济增长把国家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车道,但地方经济片面的GDP导向和对GDP的不当解读,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出一些明显的负面效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破坏、文化断层、道德约束力下降、资本和人才外流、收入不均及社会矛盾激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廉价的“中国制造”曾经是美欧信用膨胀和金融泡沫的膨充剂,同时也促成了中国社会的信用衰竭。    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数字上的增长失去意义。人们开始谈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认为它是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难以逾越的门槛,但笔者认为,发展信用经济正是跨越这个门槛必不可缺的增长点。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是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而美国信用危机则是过多过滥的信用和信用产品。两种危机的罪魁根源只有一个:贪婪。    看到这一切,我有了写书的冲动,一是觉得应该把“9.11”当天我所目睹的情形以及此后十余年里美国所发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国。二是作为美国次贷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是金融危机的参与者、见证人和受害者,同时又饱尝了中国因信用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我觉得应该把我所知道的故事与更多的人分享,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用的概念以及信用对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意义。    书名和对象    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我终于启动了这项工程,他们还为我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建议和有价值的素材,大大充实了书的内容。    故事大体上以时间序列讲述,始于“9.11”,因为这一天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前一波经济周期的开始,也是作者职业转变的动因和起点。通过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介绍美国的银行业、就业和职场生态、房地产市场、司法制度、新移民、华人生活、邻里关系、美国人典型的信用价值观,以及投资和理财方式。    这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大众读物,读者从故事的情节中可以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另外,随着作者的旅行和回国经历把故事带回到中国,自然会把中美两国的生活和感受进行对比,对信用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题目做了有意义的定位,并剖析了信用和中国特色“人情”之间的微妙关系,希望这能成为该书最值得阅读的地方之一。    关于书名,是一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建议的《疯狂的信用》,我当即认同了这个书名,觉得它既概括了我要表达的“疯狂”二字,又抓住了全书的核心内容“信用”。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信用危机,归根结底银行就是商业信用加工和销售机器。在美国,几乎可以查寻到每一位成年人和法人机构的信用评分或信用评级,并以此计算出他们相应的商业价值。信用的商品化成就了美国金融、商业和房地产业的空前繁荣,贪婪和滥用信用却导致了空前的金融危机,真可谓成也信用,败也信用。    最后,作者以“海归”的身份观察和剖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症结: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的课,我早已记不清了,复杂的专业概念也大多忘得一干二净,但导师对以下四个词汇的通俗定义却令我记忆至今,也是该书中通用的定义:    金融就是金钱的买卖。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政治就是关于利益分配的科学。    技术就是对人自身能力的延伸。

内容概要

  
《疯狂的信用》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大众读物,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中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
  
《疯狂的信用》既是在讲故事,又是在洞察和分析各种经济社会现象,书中10多个人物的身份和经历各异,折射出美国及华尔街的众生百态,包括美国的银行业、房地产市场、司法制度、新移民、华人生活、邻里关系、美国人典型的信用价值观,以及中美的差异等。
  
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数字上的增长失去意义。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是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而美国信用危机则是过多过滥的信用和信用产品。两种危机的罪魁根源只有一个:贪婪。

作者简介

  
予龙,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行业十余年,曾在美国信通银行、美国豪斯银行、汇丰银行从事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
  
作者作为9·11的亲历者,美国次贷市场的从业者,金融危机的参与者、见证人和受害者,饱尝了中国因信用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希望借助本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用的概念以及信用对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意义。
   作者以“海归”的身份和“日记”笔法观察和剖析美国与中国的信用问题,希望与读者分享大学导师的四句话:
   金融就是金钱的买卖。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政治就是关于利益分配的科学。
   技术就是对人自身能力的延伸。

书籍目录

序一 华尔街究竟是什么
序二 贪欲危机 陶华耕
序三 华尔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序四 无处不在的信用关系 
前言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第一章 纽约“9·11”———恐怖袭击目击记
2001年9月11日
种族结合部
回家的路
第二章 信用——— “9·11”后职场风云录
浓烟下的纽约下城
心理安抚
公司改组
信用与征信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
银行与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卡
信用的使用与滥用
春节聚会话职场
在家上班的苦恼
组长的任命
面目全非的职场
金融产品设计专家
职场冲突
请教人事专家
冲突升级
离职度假
第三章 次贷———记咨询生涯的第一站
工人阶级
次贷及风险
老板和同事
技术与产权
“9·11”周年祭
靠信用卡理财的人
高风险的次贷
公司被兼并传闻
老板生日派对
圣诞节假期
被兼并的消息被证实
告别同事
第四章 邻居———不同人的故事
回家
对冲基金
孤寡老太的信用被剥削
犹太人的财富观
神秘的豪宅
装修工吉尔利
房屋扩建工程
甲方死亡乙方损失
媒体金融家郭伟麟
新移民李太太
有钱招来鬼叫门
官员严格把关装修工程
第五章 次贷资源的竞争———特殊次贷、职场险恶、买房经历
银行之都的春天
狂人治理下的银行
数理模型师
特殊的次贷产品
春天看房
房屋的属性和价值
次贷债券市场
恐怖社区
买房的理由
头脑风暴
“擅改”数据风波
工作合同期满
偷渡客餐馆老板
房子出租
花粉季节
第六章 假期———中国旅行记、美国官司、家庭理财
中国的旅行见闻
同志
骗子与受害者
法律咨询
报警
打官司
理财与消费
投资理财传销
邻居老太的养老计划
我的理财
报税
加入投资咨询公司
第七章 中国的魅力———对中国的再认识
与库恩谈经济和政治
中国的银行业
中国的诱惑
神秘人物
信用寻租
上海买房
招聘与创业洽谈会
信用遗产
中国农村
中国特色的“人情”
第八章 山雨欲来华尔街———危机征兆、对华尔街的新认识
墨西哥假期
华尔街的中国概念
寻找合作伙伴
从交易员到投行老总
相约吉姆
次贷危机先兆
危机中的离婚案
山雨欲来
投资论坛
天使基金
两类海归:赵毅与曾奇强
华尔街危机前的乱局
次贷危机显现
危机中的理性理财
第九章 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升级
发展中与发达
华尔街的奖金
美国的选举政治
告别华尔街
诡异的雷曼迷你债券
越洋搬家与售房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汶川大地震
房价一路下跌
贪婪的游戏
告别邻居
奥运会与华尔街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
救火大队长
金融海啸
殃及全球
第十章 中国的信用现实———回国后遭遇记
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
关于货币战争
女儿的手机被“捡”走
温州邻居企业家的故事
家庭华尔街
一枝独秀的中国房地产
中国特色的GDP
中等收入陷阱
魁与替罪羊
殉难者
重访美国
售房结账
血本无归的投资
重访曼哈顿
珍妮的养老金
莫哈先生的不幸
蹲移民监
吉姆的破产计划
师生聚会
第十二章 危机中的展望———完结篇
访美印象
二次量化宽松
欧债危机
血腥之年
美国欲将世界华尔街化
东西方来客
文明路径图
海归聚会话今明
附录 本书人物简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离开会议室后,我找个通风的地方,深深地吸了口气,接着就是深深的叹息。此后的每一次小组会和一对一会谈都是一次煎熬。 花了大半天时间读完了那篇文章,被删掉的正是对数据的解读和具体方法,留下的却是电脑运算结果以及标准(教科书)的叙述和结论。本来这个任务很简单,只要合理解读数据结果,与结论相符,再加上应用说明,就完成了。解读统计数据是很灵活的,总会找出合适的因果解释。但问题绝对没有那么简单,不然怎么会给我一个月时间来完成啊。 很快我发现了第一个问题,文中所采用的变量与结论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结论就像在说“我昨天看到三只死麻省,所以我今天得了满分”。看到几只死麻雀跟得多少分逻辑上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也是巧合。不管怎么说,选择死麻雀作为自变量实在不高明。 第二个问题是,该文只用了4个自变量,本来无需应用主元分析法,因为PCA方法意在压缩自变量的数目,从众多复杂的自变量中捕获相关性,重建组合自变量。主元成分中的数值是向量(Eigenvectors),而不是相关系数(Coefficients),他把两者混为一谈。如果要求得相关系数,简单的线性回归足以解决问题,很显然该文的目的在于凸显PCA方法及理论应用,而非要分析的结果,因此更像篇学生作业。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的高度,我们都应该重视对信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机制。一个没有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陈章武  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从信用的角度,剖析了各种社会和市场弊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很赞同作者的说法,中美两国正经历着不同类型的信用危机,但危机的性质和动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的贪欲。    ——陶华耕  摩根斯坦利公司前副总裁    本书对中国的另类信用危机作出了十分中肯的阐述: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中国大型企业滥用信贷,中小企业信贷不易,高利贷置许多民企于危境,最后只能把信用危机转嫁给社会。此书给我带来了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即将来临的信用经济时代。    ——宗永强  香港大学副教授    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已成为一种可以估值和交易的商品,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主权国家、公司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与从货币经济、国家战略等宏观角度讨论这次危机的书籍不同,本书从普通人的微观角度切入,写法独特,值得推荐。    ——罗毅  美国高盛集团前高级风险分析师    华尔街的奇才们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创造力、超人般的计算力、远超本山大叔的忽悠力,全力挖掘信用的价值,让信用“疯狂”了。他们用全部的才华,以信用为工具,挖了一个超级巨坑,然后将自己人、投资人、代理人、本国人、外国人、富人、穷人、苦命的人、幸运的人、有关的人、无关的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统统扔到了坑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爬出来。他们真的太有才了!    ——叶持跃  宁波火学副教授

编辑推荐

《疯狂的信用》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托众读物,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中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

名人推荐

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的高度,我们都应该重视对信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机制。一个没有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陈章武 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从信用的角度,剖析了各种社会和市场弊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很赞同作者的说法,中美两国正经历着不同类型的信用危机,但危机的性质和动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的贪欲。 ——陶华耕 摩根斯坦利公司前副总裁 本书对中国的另类信用危机作出了十分中肯的阐述: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中国大型企业滥用信贷,中小企业信贷不易,高利贷置许多民企于危境,最后只能把信用危机转嫁给社会。此书给我带来了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即将来临的信用经济时代。 ——宗永强 香港大学副教授 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已成为一种可以估值和交易的商品,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主权国家、公司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与从货币经济、国家战略等宏观角度讨论这次危机的书籍不同,本书从普通人的微观角度切入,写法独特,值得推荐。 ——罗毅 美国高盛集团前高级风险分析师 华尔街的奇才们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创造力、超人般的计算力、远超本山大叔的忽悠力,全力挖掘信用的价值,让信用“疯狂”了。他们用全部的才华,以信用为工具,挖了一个超级巨坑,然后将自己人、投资人、代理人、本国人、外国人、富人、穷人、苦命的人、幸运的人、有关的人、无关的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统统扔到了坑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爬出来。他们真的太有才了! ——叶持跃 宁波大学副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疯狂的信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作者提出了人人有信用这样新颖的说法,通过华尔街的故事来说明信用是可以被继承、被消费的。另外,家庭华尔街的说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   好书。金融原来是这么回事。近距离看到金融危机的根源、过程与结果。也看到了美国与中国的实质不同:信用社会与人情社会的差异。是让人感受、促人思考的好书。
  •   了解次贷中的美国人的生活侧面的好书,以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
  •   帮别人买的!貌似一口气读完的!应该还不错!有空也看看!
  •   相当好,质量不错!受益非浅!哈哈
  •   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
  •   还没开始读,据说很好
  •   生动经典,推荐读一读,不错。
  •   都还没有看 不过 感觉不错的
  •   朋友送我这本《疯狂的信用》,仔细看完,感觉很好。 作者以一个业者的身份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金融危机。 作者是美国投行从业者,不是靠码字生活的,所以这本书干货多,而不是凑字数。《疯狂的信用》 这本书里很多话题展开都能出本书。书中我觉得很幽默的是这么一段话:“根据《货币战争》作者的逻辑和想象力,最近爆发的西方金融危机可以归结为阴谋论。次贷资产证券化中最关键的CDO定价,是根据李大卫i(David X Li)博士设计的 Gaussian Copula 模型进行的。李博士被西方称为“世界上最具天赋的精算师”,而他设计的模型是“走向灾难的秘方”。 20世纪80年代,李博士在中国研究生毕业, 后被中国政府派到加拿大留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银行界并去了华尔街,他的CDO定价模型被华尔街广泛采用。 据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回到了中国”我读到这里觉得很幽默,按阴谋论看来,中国人是完胜啊。但怎么就没看到美国人把李博士的公派的背景拿出来以阴谋论说事呢? 中国人碰到问题,外患永远是第一的。而且外患阴谋论能让所有人舒服。 业界人士可以用阴谋论解释自己的无能,人民群众也可以得到一个印象 “不是无能,是某军太狡猾”。
  •   读此书最大的一个感受,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他最佩服的老师的一个品质,就是说理简单化,通俗易懂。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作为线索,以人物对话阐释对事物的认识,故事性强,有阅读吸引力而且较为客观中性。作者对金融投资的看法是深刻的,历史功底也深厚,看作者对历史对世界文明的引述,可见一斑。经济金融类的书比比皆是,国内的书物难免引用各种新鲜名词故作玄虚,作者却将名词通俗化解释,使读者真正理解经济现象和规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作者的写书态度是负责的,在书中并未像一般作者那样,忽悠或强烈推行一己主张,仅仅是将故事呈现出来,各种认识,有读者自己感悟。最后,作为增长知识类的读物,本书在做人方面也对我有影响:有信用,守信用。
  •   朋友推荐购阅此书,信息量丰富令我惊叹,解答了我许多疑问。出于感谢,特写以下书评:此书350页左右,看似很厚,其实内容很紧凑,无废话。就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标价也不算高。看完之后,仿佛读完了至少三本有意义的书籍。说实话,这是两年来本人第一次从头到尾读完的书。第一,这是本有趣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作者(留学生及海归)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从美国的职场、生活圈、旅行体验到回中国后的各种经历和感受,百味人生。阅读起来不乏幽默和风趣,更有吐糟的醒目。让我看到了一类不同的“北京人在纽约”。第二,这是一部从微观(个人)角度描述的10年经济发展历,就像口述历史,准确描述和记录了“9.11”的现场惨状,以及之后十年美国和中国经济及金融发展过程,特别是美国的次贷疯狂和中国的GDP疯狂过程及后果。对2008年那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描述更是精彩无比。从那些银行雇员、客户、投资者、房地产经营商、靠养老金生活的人等一系列人物的身上,以及大量银行倒闭和欧债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我看到了金融危机的全貌。对中国的破坏性建设也有独到的着墨。第三,这同时又是一部通俗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泛滥成就了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正是对这些商品的需求成全了中国的信用危机(包括各种贪腐现象和社会矛盾)。作者把华尔街描绘成印钞...机和贪欲的滋生地,又是各种经营谋略、技巧和智慧的集散地,有些谋略和技巧可以运用到家庭及社会生活,乃至国际战略博弈中。另外,作者还暗指中国人(东方人)只讲人情,不讲信用,并以此作为东西方生活方式的最大差异。虽然本人不能完全苟同书中的某些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好像作者还有话没说完,留下不少悬念。 阅读更多 ›
  •   书的纸质不做评价,还以为是盗版,结果去新华书店一对比,还真就这德性,唉,内容方面,一口气可以看完,不算特别深,但涉及方面还是很多,而且也有一定的解释,可以做很好的扩充用
  •   我一直想了解危机下美国人的生活,这本不错。那些危机参与者的看得太多了,这本普通人的遭遇,值得看看。也许下次就轮到我们了呢?
  •   深刻的介绍了信用的作用,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