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史-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郑振铎  页数:73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专制政体被推翻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地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同时西方学术思想不断涌进,人们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于是哲学、人文科学方面思想相对自由。当时国势危急,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虎视眈眈,一再挑衅,更引起了学者的爱国保国的忧患意识。 有些学者不愿参加政治活动,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专心学术,因而也做出了一些学术成果。当时许多学者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作风,考据比较精审,析事论理,才求准确。也有些学者对于宋明理学有较多的了解,对于深邃的义理有较深的体会。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受到重视,许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西方的治学方法,致力于中西学术的会通与融合,因而达到了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史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但是当时的学术界确实出现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有许多现在已买不到了,而实际上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东方出版社有鉴于此,计划编印一套能反映民国时代学术成果的系列文丛,搜集这段时期文史哲名著,汇为“典籍文库”,以简体字排印。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东方出版社的编辑部同志征求我的意见,并邀序于予,于是略述民国时期学术的价值,作为序言。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张岱年 北京大学

内容概要

  《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经过多年累积、思考写就的一本关于民间口传文学的进程与演变的书籍。这部著作,上起先秦歌谣,下迄清代的民歌,包罗甚广,为俗文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名著。虽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但自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在俗文学研究领域,长期没有一本同类著作可以超越或是替代它。《中国俗文学史》至今已再版多次,却仍是学术界以及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作。由于全书论述的大部分内容皆属曲艺文学范畴,所以曲艺文学研究者更偏爱此书。又因其在民间极具影响,后世研究者愈发注意到了它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无论如何,本书都是最扎实、最有价值的一本中国俗文学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考古学家。曾主编或编辑《小说月报》等刊物,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译著《新月集》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等。后多篇文章收入《郑振铎全集》。

书籍目录

《中国俗文学史上》目录: 第一章何谓“俗文学” 第二章古代的歌谣 第三章汉代的俗文学 第四章六朝的民歌 第五章唐代的民间歌赋 第六章变文 第七章宋金的“杂剧”词 第八章鼓子词与诸宫调 第九章元代的散曲 第十章明代的民歌 第十一章宝卷 第十二章弹词 第十三章鼓词与子弟书 第十四章清代的民歌 …… 《中国俗文学史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古诗三首》里的《十五从军征》,乃是很悲痛的一首社会诗。十五岁当军人去了,到了八十方回,而家中人已经是亡故甚久了。大有丁令威归来之感。这一类的情绪,文人们往往托之以仙佛的奇迹,欧文(W.Irving)的《睡乡记》(Rip Van Winkle)也是如此。惟此篇独具人间性,而没有一点神怪的成分。其情绪又是如何的凄楚难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古诗里,叙事之作本来不多。在一般民歌里,也是抒情的作品多而叙事的篇章很少,除了古乐府里所有的好几篇的叙事诗之外,五言古诗里只有《上山采蘼芜》和《十五从军征》二首及蔡邕女琰的悲愤诗而已。 蔡琰在汉末黄巾之乱时,为匈奴掳去。在胡中十二年,已生二子。曹操执政时,痛邕无后,乃以金璧赎之归,嫁给董祀。她在离胡归汉的时候,祖国之爱和母子之爱交战于胸中,乃有《悲愤诗》之作。明人陈与郊作《文姬入塞》杂剧,颇能表白出这种交战的情绪。 琰的《悲愤诗》凡二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歌体,又有《胡笳十八拍》一篇,相传皆为她作。为什么她要把这同一的情绪,同一的故事写为三个不同体裁的诗篇呢?这是没有理由可以解释的。这三篇写得都不坏,在古代珍罕的叙事诗里乃是杰作。 这三篇都是以第一身的口气出之。《胡笳十八拍》的结拍云:“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乡有馀兮思无穷。”似未必为琰本人所作,虽然结语有“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大为深悲苦怨,而却似从“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翻出的。 五言体的一首《悲愤诗》,一开头便说道:“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不像蔡琰的口吻。她的父亲和董卓是好友,卓被杀不久,邕也因卓党遇害。她照理是不应该破口骂董卓的。 如果蔡琰写过《悲愤诗》,则最可靠的一篇,还是楚歌体的。她幼年受过文学的教养很深,这样的诗,她是可以写得出的。这一首楚歌,无支辞,无蔓语,全是抒写自己的生世,自己的遭乱被掳的事,自己的在胡中的生活,自己的别子而归,踟蹰不忍相别的情形。而尤着重于胡中的生活情形,全篇不到三百个字,是三篇里最简短的一篇,却写得最为真挚。 大约当她的《悲愤诗》出来之后,立刻便大为流行于世。当时五言诗正是一个新体,有文人便用之来添枝增叶地改写了一遍。而同时歌唱的人,便也利用着《胡笳十八拍》的乐歌来描写其事。这便是《悲愤诗》为什么会有三篇的原因吧。

编辑推荐

《中国俗文学史(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俗文学”的研究本来就很少,《中国俗文学史》在文学史上这类书的研究中就显得更为突出。而且《中国俗文学史(套装上下册)》中,郑振铎开创性地运用了“俗文学”一词,并把它与民间文学、大众文学等作为相等的概念于著作中提及。其论述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史料却引证详实且运笔自如,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原创性、奠基性的一部俗文学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俗文学史-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装订,印刷质量不错。亚马逊的配送服务超好。
  •   好书,现今的书很少有这种高度了
  •   这样的名家现在不多了.中国传统做学问的精神现在早已不存在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