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鲁滨逊  译者:何炳松  

内容概要

  何炳松翻译此书的目的,是认为鲁滨逊在《新史学》中反映的史学思想,“是很可以做我们中国研究史学的人的针砭”。书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强调历史研究的功用在于通过历史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作为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及方法的名著,《新史学》对“五四”以来中国史学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五四时期,该派在中国历史教育、史学理论领域地位颇高。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曾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其史学研究与梁启超并称。

书籍目录

序译者导言译者再志一、新史学二、历史的历史三、历史的新同盟四、思想史的回顾五、普通人应读的历史六、罗马的灭亡七、一七八九年的原理八、史光下的守旧精神后记

章节摘录

  序  民国九年的夏天,我担任北京大学校史学系的主任,那时我看了德国Lamprecht的《近代历史学》。他的最要紧的话,就是:“近代的历史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学问。现在历史学新旧的论争,就是研究历史,本于社会心的要素?还是本于个人心的要素?稍严密一点说起来,就是历史进程的原动力在全体社会呢?还是在少数英雄?”Lamprecht的意思,以为历史进程的原动力,自然在全体社会;研究历史,应当本于社会心的要素。所以研究历史,应当以社会科学为基本科学。我那时就把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课程,大加更改。本科第一二年级,先把社会科学学习,做一种基础——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再辅之以生物学、人类学及人种学、古物学等。特别注重的,就推社会心理学。然后把全世界的史综合研究,希望我们中国也有史学的发展。那时史学系中又有《历史研究法》一课,就请金华何炳松先生担任,何先生用美国Robinson所著的《新史学》原本做课本,颇受学生欢迎。我那时就请何先生把《新史学》译做中文,使吾国学界知道新史学的原理。不到一年,《新史学》一书果然译成,何先生就叫吾做一序。  我看《新史学》全书,共分八篇:其中一、《新史学》,二、《历史的历史》,三、《历史的新同盟》,八、《史光下的守旧精神》,这四篇最重要;四、《思想史的回顾》,五、《普通人应读的历史》,这两篇次之;六、《罗马的灭亡》,七、《一七八九年的原理》这两篇又次之。他最要紧的话,在第一篇里,他说:“新史学这样东西,总可以应付我们日常的需要,他一定能够利用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关于人类的种种发明。……这部书所以叫做《新史学》的缘故,就是特别要使大家知道……历史的观念同目的,应该跟着社会同社会科学同时变更的。”在第二篇里,他说:“历史家始终是社会科学的批评者同指导者,他应该将社会科学的结果综合起来,用过去人类的实在生活去试验他们一下。”我看Robinson这部书,都是消极的话——都是破坏旧史学思想的说话。他积极的话——建设新史学方法的说话——就是第三篇全篇和我上面所举的那几句话。其中尤以“应该将社会科学的结果综合起来,用过去人类的实在生活去试验他们一下”这句话为最简括切实。我读了这几句话,差幸对于北京大学校史学系的课程,改革的尚不算错。  Robinson在他《新史学》第二篇里,还说:“德国Hegel的《历史哲学》,将人类最高的地位给与他的同胞,所以德国人异常傲慢。……因此历史的研究同著作,就有一种民族的同爱国的精神贯注在里面。”又说:“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初年,历史家研究历史,很是用心的批评的以教训或娱乐读者为目的。但是没有一个可以说是科学的。在历史里面,要想发见政治家或军事家的模范,要想推翻异端的神道,要想说明旧教徒是对的,或者新教徒是对的,要想说明世界精神实现自己的步骤,或者要想说明自由是从德国森林里面出来的,永远不回去——这几种目的,虽然有时研究得很深奥,却是非科学的。”Hegel的《历史哲学》有一种民族的和爱国的见解,自然和从前的旧史学一样,都应当排斥的。但是Hegel的《历史哲学》虽然应当排斥;《历史哲学》一科和别种科学一样,常常进步的,是不应当排斥!有人说:“德国自Hegel以后,没有历史哲学,所以历史哲学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不知道德国自Hegel以后,还有几个历史哲学的大家。一九一二年美国Robinson《新史学》出版以后,德国Mehlis就有一大部《历史哲学》出版。Hegel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哲学,Mehlis是新理想主义的历史哲学,他们的主义是很不相同的。  Mehlis的《历史哲学》分为三部:第一部,历史哲学的问题,即历史和普通史的理论。其中一、历史哲学及其问题一般的性质;二、哲学的概念;三、历史的概念;四、历史论理学问题;五、历史的价值论问题;六、普遍史问题。第二部,历史哲学的历史。第三部,历史哲学的体系,即普遍史内容上的构造。其中一、历史的事象意义;二、普遍史的过程上一般的构造;三、宗教的发达;四、艺术的发达;五、哲学的发达;六、道德的国家的发达。这部书实在是科学的。虽然是历史哲学,他的实质,实在是一种社会哲学。这部书的内容,都是积极的说话,于研究史学的人,很有实际的利益。不过这部书说理很深,未曾研究过社会学哲学,不能领会的。  我国现在的史学界,实在是陈腐极了,没有一番破坏,断然不能建设。何先生译了Robinson这部书,是很合我国史学界的程度,先把消极的方面多说些,把史学界陈腐不堪的地方摧陷扩清了,然后慢慢的想到积极的建设方面去。所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是很有功于我国史学界的。  还有一层,Robinson的《新史学》第六篇,主张历史是连续的,说明断代的不妥,把历史的时间须连贯;Lamprecht和Mehlis都主张历史是全人类的,国别史断不能完足历史的功能,所以二人都归宿到世界史或普遍史,把历史的空间须连贯。照这样看来,美国的学说和德国的学说兼收并蓄,那末可以达到史学完善的目的;而且他们的学说,殊途同归,都归到社会科学那方面去,可见学问是断不可分国界的。我国史学界总应该虚怀善纳,无论那一国的史学学说,都应当介绍进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为我国史学界的首唱者,我很望留学各国回来的学者,多译这种书,指导吾国史学界,庶几不负何先生的苦心呵!  ……

编辑推荐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方法都力求“开新”。当时,全国各地的部分大学陆续设立历史系、史学系或史地系等。就北京大学而言,民初(1919年),校长蔡元培废文、理、法三科之名,改门为系,建立了包括史学系在内的14个系。1920年,朱希祖出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广纳学有所长的史学人才。其时,何炳松刚从美归国即被延聘,讲授“史学原理”、“历史研究法”,所倚之课本,即为《新史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之前商務再版這本美國史家J.H. Robinson的《新史學》,被其中的一篇短文吸引就撿回家了。
      
      簡單來說,這是在美國盛行的“新史學”流派的開山鼻祖Robinson的代表作,開創了一脈相承的思想:進步觀、歷史連續性、多元觀點研究、跨學科合作等等,今天看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在當初是“新思潮”的東西。筆者對於他在討論思想史脈絡跟古典學與人類學的聯結是相當有所得,碰巧是同樣是中國的北京大學也出了幾本那方面的經典小書,打算入手來看看。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2476
      
      
      筆者比較在意的是Robinson對於“羅馬的滅亡”這個主題的討論。由於他是非常強調“歷史的延續性”這個概念的,所以作者認為所謂傳統的“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種後設的觀點,並不存在。其論據:
      
      1.狄奧多西並不是最後一位“大一統羅馬帝國”的皇帝,複數的元首一直是慣例,他的兩個兒子早在他死前就已經加冕了,他們都是帝國的共治者,之後也是。羅馬是存在兩位皇帝,但並不代表其分裂(當時人也這麼認為)。
      2.阿拉里克攻陷羅馬固然引起恐慌跟思想上的震驚(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因此而生)但此公不過是晚期羅馬的眾多參予角逐的外族政客之一,他對於帝都的破壞也微乎其微。
      3.所謂的“末代皇帝”Romulus Augustulus並不是被公認的正式皇帝。(當時的皇帝是要有另外一位的承認才算數)哥特王奧多維克並沒有把皇帝的冠冕送去拜占庭,那是吉朋自己的腦補。
      
      基本上這種說法也是屬於流行已久的“羅馬帝國轉型說”的一種,相對於吉朋開始的“衰亡論”。
      
      但不管怎樣,即便君士坦丁堡確實還存在一個帝國,但它對西歐控制的喪失也是事實。比較有趣的是作者認為真正的“西羅馬帝國”是“查理曼建立的那個(神羅),在此之前是不存在的。
      
      
      
      以上大概就是筆者讀本書所得的吧。
  •     假期读书很少,很慢,反而可以读的仔细。之前拖拖拉拉,最后在德克士里坐了两个小时终于读完了此书。
      这本书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其对社会科学的推崇,主流的史学史教科书也会强调这一点,当然这也是书名的来由。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作者在第七章对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在我读来,有股钱穆所云“温情与敬意”,尽管是以引述其他作者来表达的。鲁滨逊在其后对于人权宣言之来源的探讨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但到了第八章,突然特别赞成大革命,进步观一览无余。让人觉得这转变也太快了点吧。。
  •     1912年,詹姆斯•哈维•鲁滨逊出版了其史学名著《新史学》。鲁滨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鲁滨逊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史学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而且其史学思想更加注重实用性。
      一、 《新史学》内容提要
        1. 历史的界定
      鲁滨逊的史学思想是承上启下的,他认为:“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历史包括了从国家的兴衰到百姓的风俗和心理层面等方面。鲁滨逊的史学观是把人类的历史的更方面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也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继承。
      2. 恰当的选材
      历史的界定中给了我们一个认知:历史范围十分广泛,历史学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材料和支配材料”。 鲁滨逊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用批评的方法去选择材料和分配材料。在选材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这一材料要“详述那种可以阐明历史真理的事情”,而“应该删除例外的和偶然的变故”。只要选材适当,就能够把历史所记叙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写得更容易理解。
      3. 历史的研究方法
       鲁滨逊主张,首先要使之成为历史性历史,才能使历史学具有科学性[3](P45-46)。事实就是追求历史连续性的科学真理,追溯历史“变迁的缓慢的过程”。 为此,鲁滨逊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借助其他科学。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学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史学新同盟军”,共同发展,进一步了解人类过去历史的真实面貌。
       4. 历史的实用性
       鲁滨逊注重史学经世致用,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变成为现在有用的东西”。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研究“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那一大批将要过早地用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青年男女们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显然,其史学思想与鲁滨逊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二、对鲁滨逊《新史学》的评价
      1.肯定了个体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鲁滨逊的新史学界定包括了的研究人的心理层面。揽括这一内容,有助于帮助人们克服对过去及未来的恐惧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加快,未来变得更难以预测,使普通人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所以就会有向过去寻找心理安慰的要求,因此在新史学的研究中,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历史的大变动受到了较普遍关注,其中个体的命运和遭遇更是新史学研究的关注所在。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我们很难找到以看不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内容的历史,更多的是帝国兴衰更迭、英雄起义推翻腐朽王朝、帝王丰功伟绩,这让人会有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能创造历史”。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鲁滨逊的新史学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密切关注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发现个体在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大大提高现代人对于历史的归属感与参与度。所以新史学的深层动机和终极关怀正是来自对过去和未来的恐惧感,来自于克服对现实的迷茫感的强烈渴望。
      2. 鲁滨逊史学思想的特征——实用性
      鲁滨逊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其它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历史研究内容的扩大主要被以下两者所影响: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动物变来的;二是英来尔证明人类住在地球上决不止6千年,而至少在60万年以上。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认为是新史学每个重要方面的基石。新史学强调研究事件的由来,提倡历史的持续性,主要就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鲁滨逊认为,历史时常需要重新编写。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过去的知识,常常有所增加,从前的错误常常有所发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历史是不变的错误观念,对于历史研究必须有怀疑的精神看待问题。鲁滨逊能够博采众长地发展史学的研究,在当代还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