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生大学问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郭庆祥  页数:447  

前言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    《大学》乃《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为汉宣帝时五经博士戴圣从先秦遗留的典籍中编撰而成的作品。    《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北宋时期儒学大师程颢、程颐两兄弟将孔丘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孟轲的《孟子》,编辑而成“四书”。    《大学》应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曾参是孟子的老师、《中庸》的作者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仅)的老师。    “四书”和汉武帝时形成的“五经”,编辑成“四书五经”逐步成为儒家经典,构成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成为中国近千年来封建科考的教科书。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是经、史、子、集,其重要思想内容是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中华国学的核心就是“四书五经”。如果说“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神圣的思想殿堂,那么《大学》就是建筑这座儒家思想殿堂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是宋元以来官方钦定的教科书,是封建科举的指南针,是统治阶级的治国法宝,是上千年中国知识分子改变自己命运的进身阶梯,是以人为本,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的教材,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是通往“内圣外王”之道,最终达到“至善”理想境界的必经之路。    《大学》是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体系,是引领人们抵达生活的美好境界、启迪人们心灵回归自然的纯净透明、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质、塑造纯正美好人生性情,并彰显光明品德的经典。    《大学》的“至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理想,修养纯正的身心,规范自己,以求重塑新生;以知人善任的眼光,选贤任能,亲君子远小人;齐家治国的才能,德泽化育,家庭和睦,齐家以勤俭为本,治国以重民为要。    什么叫“大学”,据汉代郑玄(127—209)的解释:“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大学就是通过广博的学习之后,“学而优则仕”,为政做官。    孙中山先生把《大学》称之为:“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纲领、八条目,于人生之目的以及为达到之目的的步骤、方法,条理分明,阐述无遗。    《大学》被认为是“四书五经”之首。    所以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中最难懂的两部著作。    作者积六十年的风雨沧桑,五年的博览群书,历时一年多的写作,四易其稿,引经据典于“四书”,旁征博引于“五经”,广泛涉猎于诸子百家。    《大学》人生大学问,力求深入浅出、好看、好懂、好用。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普及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而又不失学术价值。    《大学》主要分“三纲”、“八目”。    《大学》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是人生学习教育的总目的、总规律、总纲领、终极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途径、总方针、总路线。其最终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明明德”,是学习继承发扬先圣的高尚品德、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是通往儒家“内圣外王”的“内圣”之道。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民兴利除害,造福于民;是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通往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之道。    “在止于至善”,是通过读书、学习、教育、磨炼、实践、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通往人生成功彼岸的理想之道;是最终达到儒家“内圣外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道。    实现“三纲”宏伟的目标,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实施法则,就是“八目”,否则“三纲”就可能成为一句伟大然而漂亮的空话。    《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之道,是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程序,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律的过程,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致知”之道,在探索追求知人、知物、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天时、知地利、知人和的过程中,逐步把握人的本性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对于识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万事万物,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较好把握自己人生的命运。    “诚意”之道,是不欺人,不自欺,争取不被人欺,慎独,做一个真实诚信的人。    “正心”之道,是不受私欲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正公平,做一个客观公平公正的人。    “格物”、“致知”修的是人的知识、智慧、才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是为民兴利除害、造福于民的本领。    诚意正心的目的,是修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德情操之人。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修养成为德才兼备家国天下的栋梁之才。    “修身”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修德,“修己以安百姓”之道;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增强为民兴利除害,造福于民本领之道。    修身的程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    修身的目的:是力争做圣人、完人、贤人、君子、有恒者、善人;不做庸人,远离真小人,慎防伪君子;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和抱负。    “齐家”之道,是要用公平公正之心,行使孝悌之道,使家庭家族持续发展。    “齐家”之道:勤俭,持家之本;孝悌,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和谐,兴家之本;创新,发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教子,延家之本;中庸,治家之本;信念,强家之本。    “治国”之道,“爱民而己”。继承发扬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法治”;儒家的以礼治国的“礼治”;墨家的以人为本的“人治”;道家的以道治国的“道治”。    治国的目的:使国家富强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公平公正、天下稳定太平、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和谐发展、三个文明共进、人民充实自由自信尊严、社会和谐持续科学发展。    “平天下”之道,就是坚持“絮矩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道;就是追求和平共处、互惠互利、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生共存共发展共赢天下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道。    “大学之道”,是教你如何做人的大道,是关于人生的大学问,是一套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体系。    按照《大学》中“三纲”、“八日”的修身程序修身养性,不能保你升官发财,但足可使你在修身、齐家、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修炼成为一个博学的、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受人尊敬的、对家国天下有用的人才。

内容概要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
  《大学》乃《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为汉宣帝时五经博士戴圣从先秦遗留的典籍中编撰而成的作品。
  《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北宋时期儒学大师程颢、程颐两兄弟将孔丘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孟轲的《孟子》,编辑而成“四书”。

作者简介

  郭庆祥,世界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中华国学会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文化、音像公司的总经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杜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社长等职。
  1986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小说;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会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等大型丛书。被国家教委图工委列为装备用书。策划责编的作品,五次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百种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著有“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人生大智慧》等书。

书籍目录

前言
题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二、“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周易》,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哲学之源,辩证法之母,古代智慧的高度浓缩
 《尚书》,中国第一部政治文献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础指南,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原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儒家经典
 《礼记》,中国第一部礼仪论文总集,约束规范中国数千年的经典
 《春秋左传》,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重要经典
三、“四书”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论语》,儒学的源头,修身、齐家的“圣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孟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
 《中庸》,中国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著作,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大智慧
四、《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
 《大学》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通往最高理想的必经之道
 《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五、“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古代的小学学什么
 “大学之道”,是教育的总规律、总目的、总目标、终极纲领
六、程朱理学,修正的儒家思想,朱熹对《大学》的阐释
 程朱理学,修正了儒家思想
七、“在明明德”,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之道
 “在明明德”,是继承发扬先圣高尚的品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往“内圣”之道
八、“德”,是“知、仁、勇”,天下之三达德
 知,是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己、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
 仁,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人也爱物;最终达到和天地万物内外的和谐
 勇,是一种勇气、能量、能力、魄力、气势,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九、“在亲民”,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之道
 “亲”,是把天下被统治者当做亲人对待
 “民”,是天下被统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十、“三皇”、“五帝”是“亲民”的楷模.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王”之道
十一、“在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止”,是最终极的目标和最终的目的地
 “至”,是最理想的居所和最美好的精神境界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达到最美好的物质生活,最理想的精神境
 界;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止于至善”的最理想境界
十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
十三、“七证”的修养功夫,是通往“止于至善”的精神范畴
 ……
附原本(古本)《大学》原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定,则不得其正”。就是说一个人在愤怒时特别是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是很难保持理智、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把握事情的真相。愤怒之下作出的决策难免会有出入,甚至导致决策严重失误,给国家、民族、事业、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并断送了国家命运的悲惨结局。关羽是三国名将,勇冠三军,不仅被中华民族所崇拜,还被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的人们所崇拜,至今他的庙宇香火不断。然而,关羽目中无人,他眼中只有刘备和张飞所谓“桃园三结义”的小圈圈,他一开始排斥诸葛亮,继而又排斥老将黄忠和马超等人。关羽在对待盟国东吴的孙权、鲁肃也是如此。东吴君主孙权欣赏关羽的英勇,又有结盟蜀汉的思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之子,这本来可以亲上加亲,有利于盟友亲密相处,有利于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然而关羽却说“虎子焉配犬女”,侮辱了作为一代君主孙权的人格,拒绝了孙权的一片好心,惹恼了孙权的英雄之心,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致使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关羽驻守的荆州。由于关羽的自傲轻敌,结果败走麦城,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关羽之死不大要紧,关键是他丢掉了蜀国东边的重要门户荆州,这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和军事重镇,丢掉了抵抗东吴进军的一道重要屏障。关羽最重要和最致命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隆中对》中的三国鼎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的国家大战略。如果能像《隆中对》设计的,跟孙权保持联盟和睦的外交关系,三国的局面不是后来的情况。由于关羽不守“正心”的一时冲动,丢失了荆州,导致了自己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破坏了诸葛亮的基本国策,遂使三国鼎立的全盘战略成为泡影,怎不令人可惜可叹!关羽由于不能“正心”,导致丢失了荆州,仅仅是蜀国厄运的开始。关羽的死,使刘备愤怒至极。刘备说:“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大臣的苦谏,执意出兵。却说张飞在阆中,闻之关公为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染衣襟。诸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日:“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日:“吾急于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日:“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疆日:“今日受了刑责,着我等如何办得?其人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张达日:“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张二贼探知张飞醉酒的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秘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人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岁。刘备闻知张飞又被害,怒不可遏,亲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后被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白帝城,含恨、含羞,于白帝城托孤阿斗与诸葛亮,结束了英雄的一生。由于关羽、张飞、刘备失去了理智和正心,加上极度的愤怒,导致了身败国衰的严重后果,应为后世人们牢记这血的教训。以上是“心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的典型案例,因为有所愤怒则不得其正,导致关羽、张飞、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英雄家破、身亡、国衰,破坏了整个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下面让我们来探讨,“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前面已经说过:因为心里感到恐惧不安,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判是非真实的情况,特别是在战争前线更是如此。如我们常说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前秦国和晋国交战。前秦国苻坚率领大军攻晋。决战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帝国大军在肥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在淝水东岸驻扎停留,不能前进。前锋都督谢玄派人晋见秦阳平公苻融,说:“阁下孤军深入,却紧靠河边构筑阵地,这是要长期抵抗,不是要速战速决。如果贵国大军稍稍向后撤退,使我们渡过肥水,一决胜负,岂不是更好的策略?”前秦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后撤,说:“我们人多,他们人少,只要守住河防,阻止他们前进,我们就万分安全。”苻坚说:“我们不妨稍稍后撤,使晋军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时,我们放出铁骑冲刺,就地屠杀,没有不胜之理。”苻融同意了苻坚的建议,遂后指挥大军稍稍退却,让出淝水西岸地带,容纳渡河的晋军。前秦大军遂向后移动,以便迎接晋军渡过河后决战,前秦前线的军队后退,而后军却不知情,认为前军已经大败,顿时军心大乱,拔腿就跑。顿时,秦军乱作一团,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溃不成军。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汉·郑玄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宋·朱熹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明·王阳明    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孙中山    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熊十力

编辑推荐

《人生大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构建儒家思想殿堂的蓝图和施工程序,曾被孙中山称为:“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通读郭庆祥编写的《人生大学问》,小者可助你修身齐家,大者可助你治国平天下。《人生大学问》力求深入浅出,融思想、艺术、知识、普及、趣味性于一体,力求好看、好懂、好用,兼顾学术和市场,企盼能够传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人生大学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帮朋友买的,这两本书都有看过,大学学习过,希望朋友在书中有所收获,
  •   大学,理家、治国。
  •   经典国学,值得购买,准备细细口味。
  •   可以从这本书里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不错 值得一读
  •   2000多字的原文写成这样的大部头挺厉害啊,读了下,理论的东西比较多,作者做了研究的
  •   书中有错别字,但是还是不错
  •   读经书一不,胜读万卷杂书!
  •   错别字有点过,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
  •   正在读,值得一阅,不错,很好
  •   物流超快啊,很好
  •   帮老公买的.老公看了非常满意,直夸好
  •   第二本,不错!
  •   好好啊好哈好好好好好啊哈好阿红嗷嗷好
  •   看着很不错。包装看着很高档。
  •   多看看此类书籍,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   精装版,收藏着,好好读读,希望有收获
  •   还没看呢,大概翻了下,感觉还不错,有时间好好看看
  •   本来是要买大学那本书,结果买回来这本是别人编写的,不是原文,所以只能给个一般吧
  •   不怎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
  •   基本上错字随处可见,更可气的是居然出现标题和下面段落颠倒,而且是连着好几段!!!在说说内容,此书不是原文,内容上,个人觉得作者完全是在凑字数,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空话,套话,一本大学活生生的凑到了400多页。
  •   感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