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穆戈 页数:443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年学者老穆对按部就班的日子顿生倦意,于是远走西藏,试图在万山丛中寻找生活的充实感。在高原古城,他遇到了一群逃避全球化主流文明压迫的漂泊者,从他们绝无仅有的个性履历看到了主流之外的另类可能,敷衍出一幅世纪末边缘人的生活图卷。作者刻画了破产的画家、失意的诗人、仗义行侠的江湖浪子、幸运得找不着北的音乐家、凯旋的偷渡客等角色,着意于把握世事艰辛中的吉光片羽,在荒原文化生态的审美视角中传达对文明的反思。小说在时空布局上注重实现细节与整体历史的同一,在选材上避免当下边疆风情小说概念化的传奇套路和伪民俗迷恋,致力于从凡人小事发掘本真的人性。书中插图大多源自现场写生。
作者简介
穆戈,本名李登贵,别署九华山人,金陵人氏。生逢饥年,长于乱世,自幼枵腹山林,丹青自娱。弱冠之年幸逢改革,得脱阶级种姓之轭,入读南京大学,已而谋食苏北海隅,游学西南,继乃投师北京大学朱德生先生,专修西方哲学,经年披阅古籍,校雠时文,偶作不平之鸣,著作《永远的乡愁》等文。不惑之年远赴拉萨研修藏学,得暇浪迹荒原,访竖牧野老,寻僧俗逸闻,悟梵音天籁,勘生死玄机,奄忽四载,积图文数箧,增删廿稿,辑成《藏漂》一册,付梓之时已然两鬓斑白矣。
书籍目录
前言
1.康巴
2.悉悉
3.白玛
4.山桃
5.蛊祸
6.沙坑
7.半票
8.轮回
9.帽子
10.隐修
11.雀斑
12.还乡
13.水患
14.拓片
……
章节摘录
如果不是惦记一份数额不详的遗产,邹招娣不会在春节前抛下家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出生地。她的母亲,小镇最后一位十八军独立支队的女队员,几天前溘然病逝。做女儿的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一直想忘却的西藏。小镇老街的石板小巷,在近午时分仍杳无人迹。沿街的土墙边堆着零星的鞭炮碎屑,农舍屋顶已陆续竖起新柳枝做成的经幡,风马旗在蓝天下抖出哗哗的响声。 女人漠然地跟着郭干事穿过老街,没人认出她是幼时离开小镇的那位小姑娘。她的额头透明得如同薄薄的一层油纸,显出气血不畅的青筋,狐疑的眼神在寻找记忆中残留的印象。在一棵老柳树前,女人停下脚步,面对挂满白幡的铁皮小屋,眼圈忽然红了。 多年来,这个被不幸纠缠的女人不愿回到伤心的故土。小镇对她来说是一个怨毒的灾难符号,似乎这儿的每个人都是劫走她幸福的贼,她最早的家就在这儿被人拆散。今天,从她走下飞机舷梯,就有一种不幸的感觉,脚软得如踏上云头,脑门上跳出阵阵的脉痛。 邹招娣的童年在二十多年前一个蒙蒙亮的早晨中止了。她怀揣着母亲煮的几个鸡蛋和土豆,被父亲带到雅鲁藏布岸边,搭上一辆过路的军车,一阵灰尘掩住了车后的小镇。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席卷小镇,生母被揪斗,父亲背上了作风问题的处分,一群野孩子把她父母的丑闻编成了儿歌。父母的结合原本与爱情无缘,大难临头便劳燕分飞,她随生父回到安徽老家,一个民风刚烈的小地方--一个人只有像豪猪那样长满了刺,随时能用毒汁四溅的叫骂捍卫自身的利益,才能在刁顽的环境中刀枪不入地活下去。 生母是女儿童年生活中的候鸟,每月的生活费汇款单和春节的邮包把候鸟的印象招回到身边。后来,一只定居的乌鸦走进家门,候鸟销声匿迹。女儿在和晚妈的较量中长大。晚妈能看着一阵暴雨淋湿继女的床垫而不去关窗,还惬意地沏上一杯绿茶;继女则轻蔑地看着晚妈煲的鸡汤溢出陶罐,浇灭炉火,故意轻松地哼着小曲。 女人在晚妈的冷漠中早早出嫁,卷着一包衣被住进一个碾米工的宿舍。 丈夫是个古怪的男人,新婚之夜竟然还坚持要上职工夜校,新娘劝他留下,得到一句不近人情的讥评:“庸俗”。对此,她不好说什么,本来恋爱和怀孕就是在仓促间完成的,她是自食其果。 很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她独自在卫生室里打盹,一个刚进厂的小伙子推门进来打消炎针,她正打算履行消毒程序,转眼看见傻乎乎的小伙子把裤子褪到膝下,一截黑白分明的肤色裹挟着两枚带把的禁果;瞬间有一阵透不过气来的力量乱了姑娘的阵脚,眼光也被牵引到道德的禁区,直到下意识地擅自扩大了棉签的消毒范围。此事引起了的生理反应让乡下小伙子像绅士那样,把一只被鹅掌风侵蚀的手掖在怀里,带着几分惶惑,严肃地看着卫生员。 女人觉得自己失贞了,二话没说就嫁给了小伙子。 生下一个小男孩后,没盐没醋的日子过得飞快。她二十岁结婚时,还希望有某种美好的东西从小说故事闯入平庸的生活,她愿做牛做马,伺候那个能带来美好东西的人。结婚后,没出息的丈夫塞给她一个没出息的儿子,上学几年还瓮声瓮气地问: “'便宜'比'贵'多一个字,怎么还能省钱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