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洛阳花下客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方鸣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曾是洛阳花下客”,语出欧阳修的诗《戏答元珍》,诗末两句是“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作者的母系故土在洛阳,虽半为乡人半为客,然一生也赏遍洛阳牡丹,阅尽人间春色。野芳不觉晚,晚来赏野芳;花落又花开,赏花一身香。作者一生与书为友,与瓷相伴。以书喻花,以瓷类花,也真可谓“曾是洛阳花下客”了,更是读书无尽时,赏瓷未为晚。
  且不说一个读书的“读”字有何别解,只一个赏瓷的“赏”字就颇费琢磨。我们会赏瓷吗?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言:许多人并不会欣赏瓷器之美,而仅仅是关注其真伪;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而是以耳代眼听别人所言;不是去认识东西的优劣,而只是要知其贵贱。文氏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他所针贬的,是当时收藏界的一个通病。但几百年前的文氏,却也切入了当代人的时弊。
  当下古瓷价位已一升千丈,瓷事惟余真假之析,贵贱之辨,权钱之道,却很少有人独具精神操守,尽赏古瓷之美。
  而本书作者却凭着一双慧眼,有心赏瓷,又拾掇些散碎时光,于车上,枕上,厕上;会间,餐间,路间,用心录下篇篇赏瓷美文。

书籍目录

序周国平
诗边草
钴之蓝
天之青,汝之玄
大宋官窑祭
哥窑,哲学印象
乡关钓窑
定窑女
龙泉窑,龙泉谣
观台赋
China,契丹
五彩的大明
康熙红和康熙窑
民国的珠山
观楼记
拍卖场
夏日的初见
刻骨,铭心
乾隆的冰箱
归去来兮
编后草
古风贯耳,满目史章(代跋)

章节摘录

  古瓷的不同色相,除窑温和气氛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成因还是各种金属分子的活动。在釉料和彩料中,不同的金属元素会对釉色和画彩产生不同的影响。铁主青,铜主红,锰主紫,钴主蓝。蓝釉就是在釉料中掺入天然钻料做着色剂:而湛蓝的青花则是在彩料中使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因此’钻一定是蓝釉与青花的一个玄因。  蓝色是上帝在自然界中挥洒最多的颜色。举目望天,天即为蓝:天际无边,天蓝无限。中国人自古崇天而尚蓝,天子即帝王,蓝瓷则是最好的天之祭器。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然而荡之以青釉,古代的瓷工们却经年寻觅其天之蓝。殊不知天之蓝乃钴之蓝。尽管无数次烧成的青瓷隐约中已青中闪蓝,青极泛蓝,然那终非蓝也,只因青釉中仅合铁,而非钻。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有一颗神秘的琉璃珠就已初显钻蓝之光,但那仅为孤例,未见承续。苍天千年终不语,秦汉晋隋竟无钻。时至大唐,钴蓝才又重现其幽致光华。  我有一件唐代孔雀蓝釉六沿花口洗,这可能是史上最早出现的蓝瓷了,而且完好如初,文物价值自不必言。因唐代的釉料系自波斯进口,瓷釉里除有氧化钴外,另合有其他微量金属元素,故其呈色不是纯正的蓝色,而是具有典型西域风格的孔雀蓝,反而显出蓝釉娇媚华贵的别种品貌。近观器物胎足开片,尽现大唐风骨优雅坚致;细品釉面肥润滑腻,一展盛世佳器雍容瑰丽。史书上对唐之蓝瓷不甚了了,仅例举陕西千县一出土白釉罐的钴蓝盖纽。予之唐器可补写欤?  有唐一代,尚有低温陶胎的唐三彩霓裳漫舞,锦上添花。而凡有蓝彩的三彩器,均殊为珍贵。与之同时,唐代还创烧出了釉下青花。扬州博物馆就藏有一只从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碗,那真是其后一千三百年间无数青花瓷珍的母本。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是洛阳花下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古瓷的发展,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
  •   不是专业书
    只是一种心情的寄托
    但是很应景
    看看可以,但是却与学术挂不上
  •   父母看了后,又买了送朋友
  •   本来,在马未都之后,我不相信还有谁的收藏之书值得一读?每每看到类似书名,轻轻一笑就翻过去。唯因周国平(亦非常人也!)的“序”(《新华文摘》有片段)中称赞到:俯拾是瓷,仰看是诗。方鸣在寻访古瓷遗址的漫漫旅途上体悟人生真谛。遂满怀希望慕名而去。本欲一睹为快,结果虽不至于“不值”,但也确实有点失望。有些篇章还充满卖弄、得意之情,与马未都的堪透历史、人情、世事的境界相比,差之远矣! 作者当然是收藏高手,堪称古瓷专家,文中所述也当然是真情实感,但文字过于艳丽、脂粉,我不甚喜欢。如,随便翻开一页就可读到:“钧瓷总是披着一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美在造化,丽在天姿,神在万千釉彩,秘在钧红一色。”还有,“抚摸先人的足迹,感知钧窑的神灵。那足迹温馨而凝结,模糊而坚硬,迷离而超迈,静止而跃动。那神灵鲜活而安谧,变幻而空灵,精巧而雅致,幽秘而永恒。”这些词句不可谓不美,读来却如堕入五里云中。也许是作者太痴迷了,极尽汉语之词,倒让我不知所云了。 唯有最后一篇“归去来兮”,离开了瓷器,文字也像是有了生活、有了灵性,不再脂粉、不再堆砌,故事也好看起来,终于打动了我。文中的那个“院子”,似曾相识,在文革劫难中竟未被收走,也没有像北京大多数的“院子”一样,挤进来众多市曹,实为怪事。幸也!成就了一个孤独少年的不灭的记忆和忧郁气质。 还记录了很多瓷器的历史知识。
  •   首先是装帧设计不便于阅读!封面选材不当,太生硬,内文太软,结合的不好,设计的夹生!
    其次作者描述自己收藏的瓷器之精美,但无一张图片,插图均为古画,故怀疑藏瓷是否为真品,有拍卖炒作之嫌。文字写作的不文不白,很拽!显得有学问,实际一些涉及陶瓷历史的关键问题含糊不清,个别有误,写作风格夹生!
    最后文字有比较多的错别字。好像是书商做的自费书,不知道东方出版社是不是也是卖书号的出版社?编辑夹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