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会猝死吗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东方  作者:大前研一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现在已经是21世纪最初10年的最后一个年份。将来的历史学家们又将会如何评论这个动荡激扬的21世纪的第一个年代呢?  尽管各类媒体对于即将过去的这十年使用的都是诸如“史无前例的惨状”、“前所未有的萧条”之类的辞藻,但是,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能够找出解决之道的冷静头脑。本书综合概括了我本人对于各类相关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也就是说,通过本书来将我的头脑公之于众。不过在提出各类问题的解决之道之前,我将会首先点明创造新时代经济面貌的先决条件。并以此作为本书的起点。  恰好在本世纪刚刚拉开帷幕之际的2001年,我正式出版了《大前研一(新·资本论)——挑战无形的经济大陆》(东洋经济新报社出版,这本书是在英美等国成为畅销书的THE INVISIBLE CONTINENT的日文译版)。  我在被称为“新经济概论”的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是所有传统经济原则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事实,具体指的就是以1985年为转折发生的一场不再如蒸汽机相对于工业革命那样仅由单一发明所引发的经济构造大变革。碰巧就是在这一年,“无国界”、“网络”、“杠杆”这些属于21世纪的新经济要素同时问世,并且在发达国家当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也已经开始超越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利率、货币供应),对经济形势开始产生更大的影响。  21世纪的经济起始于1985年  那些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火种从来都不是一经问世就闪亮登场,立即产生显著的影响。一个现成的证据就是上述那些新经济要素都是在凯恩斯经济政策的阴影下缓慢成长,在经过15年的时间,直到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只要分析一下眼下的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就能够立刻得出清楚的答案,而要想走出这场危机,就必须依靠“心理经济学”。世界各国政府如果依然墨守成规,那么就算用尽宏观经济学诸般理论,也不会产生多少明显的效果。  在上述三个经济要素当中,首先被指出的“无国界经济”是指基于1985年9月召开的广场会议,世界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无国界的联合体。由于国界的虚化,作为运营资源的资本、人力、技术、客户、企业等开始得以在不同国家的国境线之间自由移动,这就使得全球化进程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对于第二个要素“网络经济”,1985年也是具有象征性的一年。这一年的10月,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比尔·盖茨所率领的微软发布了个人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视窗(Windows)1.0”。之后,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出现和普及,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视窗平台交换信息,同时也可以相互交换音乐和影像。知识产权和知识财富开始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最终加速了信息全球化,也就是俗称扁平化的进程。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以从这一年开始变得活跃起来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所谓“杠杆经济”。  具体而言就是,金融机构基于公式上的预估,利用股价收益率(PER)、对冲、金融衍生商品等技巧筹募资金,影响世界市场的做法。简而言之,这种做法开启了让一个只具备1亿日元资金能力的人能够动用20亿、甚至30亿日元资金,以“杠杆”为基本的金融经济的先河。以日本为例,尽管崛江贵文的“活力门公司”的销售额只不过与埼玉县的一家中等规模商场相差无几,但是却敢于同市值规模高达6 000亿日元的对手公司进行博弈,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利用了“杠杆”这种工具。  “无形的大陆”所蕴涵的机遇与风险  在1992年,索罗斯将未使用金融“杠杆”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作为对手,大肆抛售英镑,最终大获全胜。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一手导演了泰国铢的暴跌。罗伯逊所运用的就是以“卖空”手法,利用数倍“杠杆”所筹措到的资金抛售泰国铢,并最终成为诱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使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国家也照样有可能被某个操纵“杠杆”工具的个人打得溃不成军。  我认为这三个经济要素给现有的凯恩斯经济带来了极其显著的结构变化,并且所有这一切变化都潜藏于幕后,因此也就构成了我所说的“无形的大陆”。我们的生活与经济都已经深受这片大陆的影响,而我的一系列著作也正是为了指明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然而在这片“无形的大陆”的地平线上同时却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但是只有那些能够敏锐把握时机的人才能够及时赶上这一波成长产业的新浪潮,而那些感觉迟钝的人则最终无法避免“猝死”的结局。这一点对于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些能够及时抓住机遇的国家必定会走向繁荣,而那些无法及时感知这场机遇,或者即便能够感知却无法立刻采取必要行动的国家终将走向衰败。总而言之,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在这个时代中都肘刻面临着“猝死”的风险。  成为杠杆经济牺牲品的金融危机  不管是震撼了全世界的次贷危机还是产业猝死都正是这种风险的现实体现。杠杆经济与全球化和网络这两个新经济要素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容性。以此为主导的金融经济从华尔街开始,超越国界,以因特网为介质,在网络世界中尽情地纵横驰骋。作为上述三个新经济要素相互过度密切融合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为数众多的金融产品被毫无节制地不断开发出来,这些产品都基于以高风险为杠杆换取高回报的理念。  次级贷款粗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被发明出来专门针对低收入阶层发放优惠房贷的新商机,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通过巧妙构建出来的金融产品将显而易见的风险隐藏起来的骗术。作为结果,这种金融创新使得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风险的无限度扩大,直至最终不得不以金融产品市场整体信用的总崩溃来收尾。  从2007年2月底,美国股市的暴跌拉开次贷危机的帷幕,我不断针对这个问题向日本媒体敲响警钟,并提出对应之策。同一年的9月,也就是早在雷曼事件发生的一年之前,我就已经在本书所收集的众多文章的首发处——Nikkeibp.net的专栏里,发表了名为《只有依靠“德政令”才能解决次贷问题》的评述。然而却有那么多的个人、企业以及国家对此毫无警觉,而一些像雷曼兄弟和冰岛那样没能够及时警觉的企业和国家也最终因此迎来了猝死的结局。如果不能及早警觉,就无法避免猝死命运  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由于日本的崛起而倍感压力的美国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上述三种经济相继勃发,以金融和IT为核心,催生了美国经济的整体繁荣,“无形的大陆”终于也显现出了朦胧的一角。然而好景不长,美国最终却成为了当前这场金融大地震的震源地,并逐渐进入了一个如日本已经遭遇到的那种失去的时代。而对美国繁荣充满依赖的世界经济其前景也随之陷入一片混沌。  尽管由于金融泡沫的破灭,有不少观点倾向于妖魔化金融这个行业,然而我却要对此提出异议。这是因为我们只需把各种新经济要素加以组合,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及消费频率与规模就会以前一个世纪从未经历过的杠杆化效应普及和扩散开来。因此而伴随的风险也同样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不断扩大。而我们对于这种风险的控制手段却依旧处于摸索之中。  通过这场激烈的震荡,我们的世界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在所有层面上都已经步入了一个重新构筑新秩序的全新时期。在此必须再一次明确指出的是:所有的产业都将不断遭受到淘汰洪流的洗礼,不管是谁都必须在遭遇产业猝死的阴影之下不断奋力幸存下去。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剌耳。如果仅仅谈“风险”的话,倾向于采取观望主义态度的日本人大概不会愿意去直接面对,但是刻意回避现实这种做法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我本人没有丝毫打算想要无事生非地过度渲染风险。事实上,我更想做的是在这个深受产业猝死阴影笼罩的时代,针对如何超越危机,在“无形的大陆”中获取新的机遇提出各种相关建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冷静的“头脑”不可或缺,而我也正是想通过本书在这方面尽可能地向众多读者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日本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陷入停滞之前就早已步入了漫长的停顿,因此日本因为本次全球金融风暴而遭受到的损失反而不大。尽管日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衰退,但是却依然拥有众多财务体制健全的企业,并且勤劳本分的国民也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日本政府虽然在向自己的国民借债,但是却没有任何对外债务。也就是说,日本是当今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毅然决然实施和推行自身政策的国家之一。因此对于日本而言,当下正是采取行动、彻底完善风险控制、探寻无形的大陆、追求崭新变化的重要关头。上世纪的旧思维造就了当今日本的风险  毋庸置疑,日本当前也仍然面临着众多危机。诸如:少子高龄化、粮食自给率低下、防卫外交问题、学力低下、国民政治关心度淡薄、年轻劳动者的非正规雇佣问题、媒体低俗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官僚机构的形骸化等等。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日本整体国力的衰微,并且有可能逐一演变成为猝死病因之一。  在动荡起伏的世界激流之中,日本国内的各种既存风险也愈加显现,那些长年拖而不决的问题终于到了全面恶化的一刻。然而,所谓风险也正如次级贷款那样,如果不是刻意拖延,而是直面应对,对其进行细致管理的话,也有可能把一场风险变为新的转机。  但是即便是对于好不容易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片无形的大陆、一个成长中的市场,众多日本人却依然习惯于以国境为界限,固守错误的经济思维,并且都愿意以没有前例为借口来左右自己的情绪,让自身的思维依旧停留于上一个世纪。  举例来说,对于粮食危机,日本人从来都过于局限于从国家范畴来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但凡战争都是以国家为范畴来发动并进行的。因此一般思维都是“万一发生不测,日本将无法从国外进口粮食,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粮食自给率”。但是这种做法只能被称作是20世纪国民国家式的风险管理。  而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假如日本能够从世界各地进口粮食的话,那么就应该没有国家会与日本开战。即便是对于少子高龄化这个问题,依照我的经济理论,也丝毫不会存在任何国界问题的干扰。  假如日本因为少子高龄化问题而陷入低增长的窘境,那么我们只需进军海外市场,如邻邦中国及印度,将它们当作我们国内市场的延伸。那么如此一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无论是经济增长率,还是少子高龄化都将不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无国界经济作为思考的前提。  那些认为自给率越高,安全性也越高的人其实是大错特错。就算日本成功提高了自身的粮食自给率,但是如果石油储备却只有180天的话,那么一旦有一天日本受到全世界的封锁,无法继续进口石油时,现有的石油储备就只能支撑180天,等到第181天时,便不再有做饭的燃料可用,同理,驱动农用拖拉机和灌溉机械的燃料也将无处可寻。  也就是说,只是依赖农业本身自给率的提高,而缺乏足够石油储备的话,高粮食自给率的效果照样会被抵消。正如仅仅基于“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保障”这样的单个关键词就进行零敲碎打的政策决策所体现出的那样,日本对于风险的认识缺乏一贯的连续性。日本也完全可以利用肥沃的海外土地,结合日本自身的资本和技术,按照日本的需求生产粮食,并输入日本。这种方式与其说是进口,倒更像是在自给,我们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当作进口了土地而已。我所想要提出的建议就是日本完全可以把这些“自主耕作”所获部分当作粮食自给率的一部分来进行计算。不断误导民众陷入歧途的偏向报道和愚民政策  然而一且想要正式探讨这个问题时,立刻就会遭到来自备方的情绪化责难:“你这个家伙居然敢大肆鼓吹‘降低粮食自给率’这样的卖国言论?!”,“难道你忘了日本原本就是一个富饶的国度吗?!”  与此同时,在那些日本可以做到自产自销的蔬菜类农产品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产品。由于这些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卖价如果过于低廉将会招致日本本国农民的抗议,所以这些中国产品只好以高价销售,但这样最终只不过成就了进口商们的暴利,而对日本本国的消费者却全无好处。  当市场上的假冒产地食品问题被揭发后,日本人才意识到原来以为的那些安全、安心、廉价的日本食品其实大都并非产自日本。事实上,“日本产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过是个传说而已。  然而,日本媒体却并没有向大众传递这个事实。换而言之,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职业精神的沦丧也同样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每当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中偶尔发现了农药残留物,整个日本媒体立刻就会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大肆渲染“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都不可靠”。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只要去山东半岛的那些农产品产地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那里的卫生和药品管理甚至要比日本更加严格,当地的养鸡场也早已引入了包括全程监控在内的最新设备。  日本与对于日本的粮食需求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中国之间龃龉不断,这实在不是件好事情。日本市场出售的新鲜食品。尤其是养殖鱼类基本上都进口自中国。日本在如此依赖中国的情况下,却又不妥善维护两国之间的关系,假如将来某一天一旦发生严重事态,岂不是要更加受制于人?日本眼下的对华态度对于自身的安全保障完全产生不了任何好处。  但是日本大众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狭隘的日本主义”正在不断地削弱日本自身的安全保障。  总而言之,日本不得不依赖外部世界。日本不仅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与此同时也必须从全世界进口各类资源和粮食。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如果无法维持良好的国际关系,那么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随着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未来终究还将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智力型人才。日本大众必须好好想一想,假如有一天日本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能源,没人愿意购买日本产品,劳动力又出现匮乏,那时日本又该怎么办。  国家之间实现安全保障的极致当属相互依存,而现在恰恰是日本政府,以及作为日本民族这个集团一员的日本大众正在粗暴地践踏着这项原则。  如日本这样一个居然在攸关个人生存最基本必需品的“粮食”问题上都能够纵容欺骗行径的国家,在其他各种现实问题上谎话连篇自然也就毫不奇怪。欺骗行径早已浸透于日本的官僚、政治家、媒体、御用学者等各个方面。而惯于盲从上意。绝少进行自我思考和行动的日本大众则对于宫府的各类愚民政策更是听之任之。全面解放思想,寻求问题的解决之策  当新的机遇再次降临之际,要想涉足这片无形的大陆,日本人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集团IQ。为此就需要形成勤于创新。善于进行高水平思维的风尚,并培养具备领先世界的世界观和创业观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赖于旧有的增加商学院毕业生或者律师资格拥有者数量的做法是绝对无济于事的。  虽然可能显得老生常谈,但是每一位企业人都应当具备与实际运作相匹配的思维和智慧。必须能够在发现问题一分析和定义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当中运用各种各样的不同思维方式,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此外,以我本人为例,我的管理视角在立足于3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总是能够跨越不同行业进行全球化的展望。  但是我想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当前整个日本社会掀起了锻炼逻辑思维等各种思维方式的风潮,然而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在简单地依照书本所说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模仿,而越来越缺少自身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作为参考,我在这里举一个我自己是如何思维的例子。这就是我长年以来,为了让日本摆脱经济低迷而一直在提倡的“心理经济学”。  回首日本失去的15年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大众不仅未能重振过去的好时光,且依旧专注于储蓄而非消费。实事求是地说,如今的美国人也存在着同样的倾向。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然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我把这称之为“海葵现象”。海葵一旦受到刺激,就会立即把触手都缩回去,然后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会重新将触手又伸展开来。  现在日本最令人担忧的状况是大众陷入了过度恐惧之中。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消费欲望大幅萎靡的重要致因。在这种状况下,即便不断扩大政府支出,乃至向穷人直接发放救济金也无济于事。从过去的调查便可得知,一个获得了1万日元馈赠的人,在景气低迷时只会花费其中的3 500日元。而景气繁荣时则会花费其中的7 500日元。这样的差异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已经在一些地区实施发放的,以刺激消费为目的的商品券反而显现出了更加显著的效果。在德国,消费者拥有的9岁车龄的汽车在以旧换新时能够获得2 500欧元的补贴,仅此一项举措就让德国的汽车销售量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0%。这无疑正是心理经济学的一个完美实证。  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促进消费者心理和信心的恢复。因此可以断言,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心理学。也就是说,需要在能够推动有消费能力和意愿的人群大胆消费的地方进行投资。这一点也正是我提倡的“心理经济学”的核心之所在。  然而放眼现在的日本,本来应该具备相应知识的大众媒体却完全热衷于报道只会进一步导致经济状况恶化的负面新闻,作为国家和社会领导者的政治家们也一心沉浸于以选战为目的的支离破碎的经济复苏对策中。这些以自身喜好和利益为上的媒体与政治家们共同加剧了日本经济的陨落。作为世界第一储蓄大国的日本,为了摆脱这场危机,现在必须毅然决然地重视和运用“心理经济学”!  不管是针对任何经济复苏对策,都能够提出具体的提案与解决方式,这正是现在我们亟需的智慧与头脑。日本人必须不为情绪化思绪所干扰,要全面解放思想,突破思维藩篱,掌握创新型的想象力。此外还必须能够不为各种假象骗术所欺,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这个猝死时代中最终得以幸存。注重思维方式而非答案,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  本书由近些年来我所撰写的一系列相关主题的论述文稿重新修订后集结构成。每篇文章都是以当前日本的热门话题和问题为蓝本,加以我自身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所有这些论述都显著地体现了我本人一贯所秉持的发现问题一分析和定义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必须再次指出的是,我们在21世纪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绝对无法通过上一个世纪的思维来获取正确的答案。当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范围日趋全球化时,我们遭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化和多层次化,因此也就再也无法指望简单的解决方式,只能依靠多样化的应对模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日本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与此要求相匹配的训练。  我期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来了解和掌握我通过长年培养而形成的突破定势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假设推测能力、理论思考能力等多种多样的思考和思维方法,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大前的头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书第1章收集的是关于当前日本所存在的风险的论述。第2章则主要是针对日本面临的挑战所提出的建议。我希望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我在数年前就早已指出的日本在改革进程上的迟缓,以及对于未解决难题的刻意回避这类问题。我也相信这本书能够唤起日本大众的危机意识。此外,在番外篇中,主要收集的是一些与雷曼事件之后的金融危机相关联的论述。  但是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我都希望本书的读者们不是把本书作为一本单纯的论述文集来进行阅读,而是能够基于如何在产业猝死的风险当中生存发展的视角,从中学习到如何应对挑战的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构筑21世纪面貌的三个经济要素的巨大威力将会从现在开始真正逐渐显现。事实上,今后10年到15年将会是一个宏大的实验阶段。如何给不受限制的杠杆经济套上缰绳、被扭曲的全球化、消除各类差异、网络社会的真实状况、私欲与公益的再分配等,这些不断露出水面的问题正是只有在无形的大陆中才会存在的挑战。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既是我们被赋予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  我坚信未来的历史学家们在回溯历史时一定会这样写:“21世纪的经济和文化在摆脱了新世纪之初的危机,进入2010年代之后。终于得以迅速繁荣兴盛开来……”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的文章的合集,主要关注于日本的现状及对日本未来的建议。作者认为,日本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陷入停滞之前就早已步入了漫长的停顿,因此日本因为全球金融风暴而遭受到的损失反而不大。尽管日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衰退,但是却依然拥有众多财务体质健全的企业,并且勤劳本分的国民也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日本政府虽然在向自己的国民借债,但是却没有任何对外债务。也就是说,日本是当今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毅然决然实施和推行自身政策的国家之一。因此对于日本而言,当下正是采取行动,彻底完善风险控制,探寻无形的大陆,追求崭新变化的重要关头。
  本书,作者聚焦于日本的产业结构、金融业、服务业、互联网、政府机构等问题,划分为两大部分。本书第一章收集的是关于当前日本所存在的风险的论述。第二章则主要是针对日本面临的挑战所提出的建议。作者希望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其在数年前就早已指出的,日本在改革进程上的迟缓,以及对于未解决难题的刻意回避这类问题。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日本大众的危机意识。此外,在编外篇中,主要收集的是一些与雷曼事件之后的金融危机相关联的论述。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194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分别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学位。1972年入职麦肯锡公司,曾担任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等职务,是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4年离开麦肯锡,现任Bussiness
Breakthrough的董事长、创业者商学院(BBT757)校长和一新塾校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主要著作有《企业参谋》、《大前研一的创业者商业学院PartlV》、《专业主义》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招致产业猝死的日本病因
 1 旧时代的思考是导致国家“猝死”的死神
 2 若不立即进行教育改革,日本的集团IQ势必堪忧
 3 日本落后的软件系统研发与东证股票交易所事故之间的必然关联
 4 肤浅的日本媒体只会做表面文章
 5 只依靠技术而缺乏世界战略将导致日本企业继续沉沦
 6 日本企业在实现国际化过程当中面临的三个问题
 7不负责任的高利贷从业机构和银行损害了守法消费者的利益
 8 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还在继续愚弄日本国民
 9 日本政府的管理系统纯属是浪费公帑
 10 小泉改革核心的邮政民营化的最终归宿
 11 席卷日本的官制不况——灰色利率的废止与建筑基准法
 12 官僚+媒体+企业共同造成的“合成谬误”进一步恶化了官制不况
 13 日本已经从“亚洲最富裕国家”的宝座上跌落了下来
第2章 超越“产业猝死”时代的十四个提案
 1 鼓起勇气解决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2 日本真正需要的是激励型“领导者”
 3 依靠“构想力”来开拓新时代
 4 只有依靠网络才能够消除网络社会的种种差异
 5 只有道州制才能拯救日本于长期衰退之中
 6 企业在认为“市场开始缩小”的瞬间停止成长
 7 要把团块世代85兆日元的退休金吸引到市场中来
 8 一亿日本人共同来改写日本国宪法
 9 尽早建立能够与欧盟抗衡的税收优惠制度
 10 日本必须改善工作效率——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成
 11 改进统计方法,正确测算经济实态
 12 日本企业只有通过Global Niche Top战略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
 13 培养能够胜任“更细、更深、更持久”工作的人才
 14 此时此刻更需要基于心理经济学来开拓思维!
番外篇动荡的世界经济与日本
 1 对于早已习惯了金融危机的日本人而言,一个天大的机会已经到来
 2 日本应该把汽车业三巨头买下来给美国做个人情
 3 必须建立一个取代功能欠缺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监管机构
 4 日本其实并没有丧失的“失去的十五年”
 5 什么才是全世界希望奥巴马政权担负起的“责任”
 6 奥巴马政权对于经济的认识非常危险
 7 日本政府没有必要畏惧“购买美国货条款”
结语
致谢

章节摘录

  6 日本企业在实现国际化过程当中面临的三个问题  根据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从今往后日本市场即使在乐观的情况下也仅仅只能做到维持现状,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则是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我本人对于这一点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除非是发生奇迹,否则不管是日本的人口结构还是教育政策都看不出日本能够找到任何改变这种趋势的可能性。因此日本国内市场的低迷停滞也就使得日本企业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挑战。  然而在实现国际化的道路上,日本企业依然面对着诸多阻碍,我将这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2007年问题”。日本的团块世代主要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属于日本在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团块世代”被看作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日本经济腾飞的中流砥柱,是日本经济的脊梁。在此期间出生的约700万日本人将于2007年开始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一代人大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一直是最引人关注的消费群体。据估算,日本60岁左右人口所拥有的资产,是40至50岁人口的3倍以上。这群数量庞大的银发族经济基础雄厚、购买力强,退休后还将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译者注五年后将开始步入退休年龄,这就将给日本社会派生出许多新问题。首先就是团块世代留下的这个空缺究竟该由谁来填补?对于许多日本企业而言,现在还依旧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来继承团块世代的员工所具备的各类专业技术和技能。  与此相对应的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则把目光盯在了这些即将退休的日本人身上。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外国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掌握某项技术的话,只需要雇用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退休日本人士就行了”,因此日本的猎头公司也就以此为机会,通过为外国公司招募他们需要的退休日本员工而从中大赚一把。事实上仅就我所知道的,目前已经有好几家日本的人才资源公司正在从事这种业务,由此并可以推测出日本技术的外泄终究在所难免。  第二个问题是劳动人口问题。由于年轻人力资源的匮乏,日本的消防、警察以及自卫队等需要年轻人力的行业已经由于为了争夺年轻人而产生矛盾。可是与此同时,在日本的年轻人当中,啃老族和无业者的比例却又在日益扩大,并且这种状况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就算日本的相关部门能够招募到这样的年轻人,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来承担的工作职责而言也照样是无济于事。因为现在大多数的日本年轻人无法适应紧张繁重的职场工作,每当面对工作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往往都是消极逃避的态度。  所以最终日本将不得不到海外去寻找优秀的人才,并把他们配置到恰当的日本国内岗位上来。当然对于日本人而言,居然要到海外去募集国内所需人才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然而这又是一个攸关日本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因为与其雇用那些不堪胜任的日本人,还不如干脆直接选用那些优秀的外国人才要更加靠谱。  可是现在依然有一些日本人无法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以为所谓的全球化就是“把低端环节(制造业等)移转到中国等海外据点去,而由日本人来负责高端环节(策划、设计等)”。然而一旦涉及人才问题,事情就变得不再是这么简单。因为即便在刚开始时高端工作都是由日本人来负责,可是只需过上十年,这个环节将依旧成为外国人的天下。  最近这些年来,纵观那些在中国获得了成功的日本企业,在围绕如何使用日本员工的问题上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因为当优秀的本地人才成长起来之后,企业究竟又该如何处置现有的日本员工为好,说实在话对此谁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在这种情形下最终能够真正掌控在日本企业手中的大概就仅仅剩下资本(充足的资金)了。况且,就算在资金面上日本企业现在也同样受到了中国企业的猛烈追赶,因此中国企业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只是早晚的事情。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现状,任何试图“区分高端和低端”的理念都显而易见是与国际化的真髓背道而驰的。而那些固执于这种理念的企业即便到海外去开设了生产据点,也仍然难以被称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因为基于这种理念,企业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且就算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也很容易立刻就被竞争对手给挖了墙角。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小型企业出于迫不得已的情形而被迫卷入的全球化战略。举例来说,在日本汽车产业当中,有不少中小型企业都在海外设置了生产据点,然而这些企业都并非自己主动要到海外去开设生产据点,完全是由于作为它们重要客户的各日本汽车制造厂商将生产线转移到了海外,才不得不也紧跟而去。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都不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布局主动到海外去开拓业务,因此当它们在具体实施海外进出战略时也就显得捉襟见肘,力有未逮。昨天还在日本的公司总部负责后勤事务的员工,今天就被匆忙派赴海外分公司上任的例子在这类日本中小企业里不胜枚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究其根源完全是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的人才匮乏所致。  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到底怎样的人才才算得上是全球化人才”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当企业试图向全世界扩张时,却又没有培养出与这种企业变化相适应的人才。我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国际化企业”不曾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过。  ……

编辑推荐

  最知名的日本问题专家大前研一,最深刻的社会见解。向你展示你所触及不到的日本现状,引领你探究日本的前世今生。  日本的产业会猝死吗?将来的历史学家们又将会如何评论这个动荡激扬的21世纪的第一个年代呢?尽管各类媒体对于即将过去的这十年使用的都是诸如“史无前例的惨状”、“前所未有的萧条”之类的辞藻,但是,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能够找出解决之道的冷静头脑。《日本会猝死吗》作者大前研一数十年如一日对日本的经济、产业、政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思考,将他头脑中的东西悉数呈现给读者,深度剖析日本的今生与未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会猝死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9条)

 
 

  •   作者聚焦于日本的产业结构、金融业、服务业、互联网、政府机构等问题,划分为两大部分。本书第一章收集的是关于当前日本所存在的风险的论述。第二章则主要是针对日本面临的挑战所提出的建议。作者希望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其在数年前就早已指出的,日本在改革进程上的迟缓,以及对于未解决难题的刻意回避这类问题。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日本大众的危机意识。此外,在编外篇中,主要收集的是一些与雷曼事件之后的金融危机相关联的论述。
  •   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打破了西方关于日式管理的种种神话,独具一格地提出了日本的战略思想艺术,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创新动力来自个人,中国政府今天谈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很遗憾,没有给年轻人提供很多实际案例,让他们喝到创新的“果汁”。中国很多年轻人太自满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从小受宠爱的“小皇帝”们没有挨过饿经历过困难,这是国情决定的。

      以下为大前研一的观点摘要:

      在中国赚钱太容易

      创新的动力,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个人。苹果公司今日的成功,能创造这么巨大的革新,首要应归功于史蒂夫·乔布斯。不是所有美国公司都有创新精神,是乔布斯给苹果带来了创新。当初,他离开苹果的时候,苹果笔记本业务做得并不好,等他回来,想出这些创意,苹果才重新起死回生。除了人的问题,还有时机的配合。如果乔布斯在20年前推出iPod或者iPhone,肯定卖不出去。苹果的成功,正好是人和时机匹配得好,两者结合了起来,并不是说,美国公司整体就比日本企业有创新精神。

      其实,日本公司依然在创新的,比如日本手机领域的创新就非常多,能够结合钱包、车票和游戏的功能,可惜它太根植于日本的本土文化,这些设计都不能出口,诺基亚、中国移动等很多公司都曾想照搬类似做法,但发现并不适合在别国推广。另外,在日本餐饮业,“米其林三星”餐厅也有很多创新做法。

      中国政府一直在讲创新的重要性,这值得赞扬,但是,嘴巴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远没有想出一个好点子、好创意来得有价值。

      我觉得,真正学习创新的唯一方式,就是举出各种各样创意、各种创新的例子,我刚在演讲中就说了很多例子。比如,每天你都可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改变自己的生活,像电脑、照明、钱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可以思考创新的例子。创新的目的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享受。中国政府今天谈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很遗憾,没有给年轻人提供很多实际案例,让他们喝到创新的“果汁”。我个人比较喜欢帮助年轻人,方法就是给出很多具体例子和点子。我给你个启发,下一代大的创新会发生在电视机和整个起居室的布置,你回去可以想想怎么做创新,下次我来检查你。

      中国现在阻碍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挣钱太容易,没有压力去思考更多创新的想法。比如,做房地产就能轻松挣到钱,企业家不需要考虑从事产业链中价值更高的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未来向高附加值的业务转型是不可能回避的。

      中国的年轻人太自满

      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年纪大的人多了,意味着年轻人机会也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很多年轻人太自满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从小受宠爱的“小皇帝”们没有挨过饿经历过困难。如果让一个家庭生3个孩子,情况会好很多,第一个孩子子承父业,后面两个小孩只能自己去求生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出于国情考虑的国家政策。而在日本,是民众自发的选择,现在老百姓也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对日本而言,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很多独生子女不想创新,不想努力。

      有一次,我把一批日本农民带到澳大利亚,告诉他们那里的土地价格更加便宜,土地政策更加优惠,种什么都可以,不需要在本土受到限制,在澳大利亚肯定比在日本那么小的弹丸之地挣得多,但是农民们说,如果搬到澳大利亚,跟旁边邻居隔开20多公里,一大片田就自己种,周围没有人,虽然挣更多的钱,这种生活还是没意思,全都回日本了。

      在日本,大量出身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失去了勇气,失去志向,他就想自己生活在一个小社区,简简单单、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可以了,这是日本社会面临的很大问题,中国可能很快会遭遇到类似的现象。

      社会活力不足导致创新压力小

      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容易获得财富的方式,创新的压力就比较小。以美国为例,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移民,他们原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工作比较艰苦,要努力往社会上层升迁,本土的美国人其实创新能力并不强。

      出现既得利益阶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更可能依靠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的地方,比如西南的成都、重庆,还有东北的一些城市,这些地方产生创新的动力会更大一些,而不是大北京或者大上海这样的区域。北京现在有块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实际上美国的硅谷本来不是在发展得很好的区域出现的,美国最富裕的地区在东部,而不是硅谷所在的西部,好莱坞也是一样,好莱坞创新最初的动力就是要摆脱贫困。

      如果你为日本缺少变化或者领导者无能而呐喊的话,希望借此改变政府,那是喊破嗓子也是没用的,我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确实没有太大的成功。

      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让人非常困惑,他没有改变的压力,原因在于现在日本人普遍满足于过去的成功,习惯于维持现状,比如,街上找不到挨饿的人,生活都很好,甚至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民众整体氛围还是蛮轻松的,并没有感觉发生大的事情。当然,不少日本公司很有进取心,他们到日本本土之外去发展,因为其他国家有压力、有竞争。

      一个好消息是,大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出现事故,政府最终还是来找我了,因为我是核能领域的博士。非得有点事,政府才能想起我,祝我好运吧!
  •   台湾自由时报社论指出,马政府上台后,全面推动亲中路线,除了在政策上以开放松绑之名,遂行向中国倾斜之实,并在理论辩证上,请来一些国际级大师,期能为其亲中政策背书,寻找合理化的论据。眼前来台访问演讲的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在马英九政府眼中,便具有上述功能,而大前也不负马政府的期待,对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提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与主张,颇获马英九政府官员的欢心,而统派媒体则趁机大肆贩卖大前的货色,企图在台湾掀起一波盲目的中国热,将台湾推入火坑。然而,揆诸大前研一其人,对两岸关系,好发议论,经常口出惊人之语,却又往往自我矛盾,前言不对后语,让听者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此次台湾行所发表的言论亦复如此,因此其人来台,究系为马政府的亲中经贸政策背书,抑或对亲中路线提出批判,不免令人满头雾水。

      大前研一何许人也?他是日本全球知名的趋势大师,曾在国际知名顾问公司任职,着作等身,时有创见,因此在国际财经趋势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力。大前来台达数百次之多,对两岸经贸议题亦多所着墨,近年来对此议题频频提出主张,颇能引起关注与讨论。此人在台湾所作的主张,多为统派或两岸应该及早进行经贸整合之类,容易令人产生其为亲中派的印象。事实不然,大前研一对两岸经济情势的分析与建议,经常被历史发展与事实真相所推翻,而证明为错谬的主张。其最受争议的主张乃是,二○○三年在“中华联邦”一书中,大胆预言两岸将在二○○五年统一,但如今已是二○○九年,台湾与中国却是两个独立国家,证明大前的预言已经破产。更可笑的是,在提出“中华联邦论”之前,大前已在二○○一年提出“中国崩溃论”的主张,深获李登辉前总统认同,但不到两年便翻转自己的主张,转而提出中华联邦论。在短时间内,大前对中国的看法,竟然南辕北辙,由看衰而转为全面歌颂,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其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柔软身段,令人啧啧称奇。

      姑且不翻这些历史旧帐,光是大前研一此行的言论,就充满了矛盾,与以偏概全的独断式教谕。大前在此间的演讲,以先知的角色向台湾人民做出恐怖预言,台湾进军中国市场的经验与优势,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机会之窗几乎已经关上”,并指责前任政府没有把握机会。大前研一此番言论,果然获得马英九热烈回应,跟着一搭一唱,自吹自擂上任后推动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两岸关系,希望把过去八年没有做的工作,赶快完成。

      但是,马英九真的找到知音了?绝对没有。大前研一固然以台湾的优势只剩一年来恐吓台湾,但是他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却直言台湾不宜向中国倾斜。他说,两岸三通虽然带来无限商机,但是中国经济体虽然庞大,充其量也仅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台湾常误以为中国将是未来最大经济强权。大前研一提醒,台湾面对未来时,必须思考与五大经济体的合作;台湾的政府、企业必须避免朝中国过度倾斜。另外,他在吹捧中国经济之余,亦警告不能无限制让中资进入台湾,让中资随便买走台湾企业。

      坦言之,大前研一的言论固然时有矛盾之处,但综观其对中国经济的分析,称其为中国的啦啦队,显然恰如其分。然而,即使如此吹捧中国之人,亦知与中国经贸往来,必须有所保留,避免向中国过度倾斜,反观马政府对中国毫无设防,置台湾安危不顾的倾斜政策,完全违反正常人的思维。大前研一曾经开玩笑说:“我给你麻生,你给我马英九。”亦即,他宁可用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来跟台湾交换马英九,显见他对马英九欣赏的程度。讽刺的是,这句玩笑话或许提供解决台湾当前危局的方案。因为只有马英九卸任或下台,台湾方有转危为安的机会。
  •   战国时期的苏秦,周游于列国之间,一番开导,让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套主张,让六国形成合纵之势。一介书生,竟然佩六国相印,舞动天下的风云,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有啊,大前研一就是。全球管理大师、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顾问,中国重庆市政府经济顾问、天津市经济顾问,耐克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麦肯锡顾问公司日本分公司总经理、亚太区董事、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日本创业学校校长,每年还接受多家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的顾问项目。一个观点,让IBM改变政策,一番议论,让美国股市暴跌。

      大前研一,他即有苏秦的能量,又有李白的潇洒。每个周五晚上到周六的时间,他都安排在自己的兴趣上。夏天,他会骑着越野摩托车,沿着江户川的河道飞驰而下。冬天,则是滑雪或者玩雪上摩托车。当然,他还有小艇、水上摩托等兴趣项目。大前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国的滑雪场与潜水景点,他几乎都挑战过了。

      他的潇洒。我们能复制吗?大前告诉我们:想潇洒其实很容易,有能力谁都了不起。他总结出了五种能力:洞烛未来的先见力、逻辑思考的突破力、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效率倍增的工作力、平衡人生的人间力。这就是当今流行的“大前五力”。其中的精华,都浓缩在了《研磨商业力》这本书里。
  •   我称呼研一都是叫他"小研",他则叫我"伶子"。并非因为他有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没有尊称我为姐姐,而是因为他的太太是美国人,加之长年生活在海外,便习惯了这样的称呼。总不能直呼太太名字"金妮",却尊称我为"姐姐"吧。顺道提一下我们家小时候对父母的称呼,一定是用"父亲"、"母亲"这样比较传统的尊称。但现在研一则称呼母亲为"阿母",总是叫得如此亲密,果然具有恋母情结。
      研一在许多领域都非常活跃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这一切在他留学波士顿期间已经打下基础,当时我则因为先生调职的关系刚好留居纽约。因此,他从留学归国之后进入日本企业再而进入麦肯锡公司的这段时间,我们姐弟的关系是通过真诚的信件来往以维系。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研一已经没有留着我写给他的信件了,但我手里保留了大部分的信件。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还保留着这些信件,幸运的是,我可以通过这些信件为大家传达有关研一和家人的交流,以及研一对于事物的思考及行动的判断等,这些比起我自己描述的都来得直接而真实。因此决定加入这些信件,再度出版成新书。
      我们姐弟俩常被说长得不像、头脑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感性的部分倒蛮雷同的,所以这次由我自不量力地擅自决定记述我们家族的故事,并将这部分内容也加进本书中。
      我们家有三个小孩,研一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妹妹一定会抱怨:"家里怎么老是哥哥和姐姐表现突出、爱出风头呢!"
      或许已经有很多人熟知大前研一,当然也有很多不认识他的人。希望借此可以与大家分享研一和我是在怎样的家庭中成长,还有我们家庭间难舍的情感是如何细心地被呵护编织而成的点滴故事,也希望透过本书让大家都了解研一"细心体贴"的真实性情。若是能透过本书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进而更体贴自己的家人,随之精神振奋,那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二○○五年十一月?吉日
  •   大前研一博士是日本第一个推广网上大学MBA教育的人,已有15年历史。他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未来将是一个无国界的世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势头。他建议中国吸取美国、日本的教训,借鉴北欧国家成功做法,实现国民公平均等教育,广泛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创意人才。

      大前研一博士素有日本战略之父、全球管理大师之称,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预见和精辟独到的见解,所提出的前瞻观点也成为洞见全球观瞻的重要言论,他曾准确预测前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泡沫化,是一位被西方企业家与管理学界认可的东方管理大师。
  •   《效率提升10倍的Google化知性生产技巧》的作者胜间和代曾经强烈呼吁,“坚决拒绝看电视!”。英雄所见略同。大前研一也坚决表态,“我们一定要有舍弃电视和报纸,迈入网络丛林的决心”。他说:

      “在21世纪这个看不见的新大陆上生存,如果主要的信息来源只有报纸和电视,这将是一个致命的危机。尤其,将早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NHK电视新闻与《日本经济新闻》上,这种20世纪的习惯,现在只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所以,我们应该立刻停止这种习惯。”

      所以,在十年前,大前就已经停止了订阅报纸,成为了一个网络猎手。书中讲到一件事:2009年,大前受到哥伦比亚政府的聘请,给乌里韦总统身边的政治官员,做有关哥伦比亚经济重建的演讲。那一次演讲,大前就像是一个哥伦比亚的专家,让乌里韦总统无比信服。大前也非常坦率:这很简单,先搜集网上资料,再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套入自己的框架中,就能够清楚说明。

      至此,我从《研磨商业力》里总结出来一个大前公式:职场核心竞争力=“网+型”:最丰富的内容加最科学的处理。要做新新人类,要善于利用新新媒体。不然,你就成为这个时代的OUTMAN。
  •   25年前,日本人只重学历,那之后,教育调整为让学生充分享有自已的时间,结果造成很多年轻人过于自我,对学习和工作不热心。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日本高中生放学后的学习时间平均不超过一小时,所以政府又开始重新调整。”一直声称要改变现在的日本、努力为年轻一代构建一种新体制的大前研一还远未成功。上一次也就是8年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的大前研一说“我不会放弃”,面对同样的问题,不知道他这次将如何作答。不过当记者问他日本的未来会怎样时,他说:“日本拥有很多工业先进技术,出口方面的盈余已经足够养活日本人,大家对生活很满足,所以日本不可能像中国那样飞速发展,只能保持现状。”
  •   日本人的勤奋在大前研一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直勤于笔耕,有统计说他的著作多达100多本,“战略先生”、“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等各种美名蜂拥而至。在他就任麦肯锡日本分社社长时,咨询业绩扶摇直上,郭士纳、韦尔奇及日本的许多知名企业CEO都成了他的座上客。
  •   大前研一:我认为这是对日本上世纪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误解。当时,日本将出口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这项转型是错误的。人为地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是错误的,国民的收入取决于生产力的改善,任何时候都不能由政府来操控。政府人为地要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这是一种政治宣传,只会导致许多企业迁移到国外,这是错误的政策。只有改善生产力和实现创新才能提高边际利润,才能给工人加薪,否则国家会破产。
  •   大前研一:转型要付出代价 不但痛苦,而且时间漫长 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升值,以及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不少中国企业压力重重,生产经营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走出困境,并在未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路在何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怎么走? 针对以上问题,从日本赶到深圳,参加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为资本共同主办的“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的大前研一先生接受了专访...
  •   可爱的日本学者大前研一:1;日本做美国情妇多年,现在想改变,美国不愿意 2:日本平均年龄50岁,老龄化问题是经济停滞主因,社会矛盾也因此较弱 3:日本教育出了大问题,没培养出真正领导者 4:日本经济看不到希望,大公司很多业务都迁出日本境内,把生意做到别国去
  •   日本怎么了?对于这个问题,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和建筑师安藤忠雄有同样的看法:日本老了。政坛混乱、经济停滞,政府负债水平越来越难以持续,整个国家萎靡不振。社会老龄化已经变成日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变革、创新和拼搏精神在现在的日本已经越来越稀缺,而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成本却越来越成为严重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年轻一代娇生惯养、冷漠而没有社会责任感。
  •   长期以来,管理界的专家多为欧美人士,而作为亚洲人的大前研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及策略规划的见解精辟而独到,观点犀利而深刻,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在学术领域,大前研一扮演了一个预言家的角色。他对亚洲经济的研究在海外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全球研究亚洲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出版于1973年的著作《战略家的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而其1990年的作品《无国界的世界》,更使他成为第一批宣称全球经济到来的管理学家之一
  •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亚洲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已经68岁。虽然到目前为止不仅仅在亚洲,即使在欧洲他所达的高度也少有人能及。然而,他是否曾怀疑过自己的精力和观念已经开始赶不上这个时代?对此他予以否认。他曾经对媒体说自己每天会看500条新闻简报来了解整个世界的商业面貌,并因此可以在那些傲慢的斯坦福学生面前讲授时髦的电子商务课程。而如今,他则用频繁来往于中国来使自己的大脑保持兴奋,在他看来,和迅速发展变化着的中国相比,100年来,日本已经成为一个集体“低智商”的国家,电视台里清一色的娱乐节目,会让他停止思考,跟着变成低智商。
  •   近来,日本经济形势格外地引起人们的关心,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议论。有人认为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也有人认为日本的“所谓经济衰退是日本政府对外宣传上实施‘哀兵经济’的策略之一,目的是隐蔽本国经济实力,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借口”。
    笔者认为,一国经济萧条或衰退,是全国性的现象,主要须依据统计数字、而不能凭“感受”作出判断。日本政府的GDP等经济统计虽然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但基本上可以说是反映了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据日本的经济统计,1999-2000年日本经济经过短暂复苏后,于2000年10月又转为下降,进入萧条局面。2001年4至12月(即从4月1日开始的日本2001财政年度的前3个季度),日本GDP连续3个季度呈负增长。在经济学上,当一国的经济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可认定为经济陷入衰退(在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衰退一般是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至少两个季度内下降1*5%。以上,同时失业率上升到6%以上)。从统计数字看日本经济确已陷入衰退局面。
  •   大前研一的全球观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准则。他认为,各国在经济上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世界和睦相处。他提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之一是,美国与日本并不存在贸易失衡的现象:“美国公司在日本的销售额加上日本从美国的进口额等于日本公司在美国的销售额加上美国从日本的进口额。”
  •   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   中国新闻网消息,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近日表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为了避免重蹈日本覆辙,除了将泡沫尽早吹破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他是在近日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为基金共同主办的“中欧-成为2011年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作出如上表述的。

      他称,中国现在有大概8000万套空置房不是买来住的,完全是用于投机,很多人手上有两套三套房,由于可以很容易地取得银行杠杆,这些人支付的房价已经达到年收入的80倍,这在各国经济史上没有先例。

      他认为80倍已经严重超出可支付范围,“本着谨慎的原则,房价最多只能是年收入的10到15倍左右,最好是年收入的5倍,比如在法国房价是年收入的5倍,在日本是8倍左右,而日本在泡沫时期房价也仅仅是年收入的15倍,15倍之后泡沫就破裂了”。
  •   日本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首相频繁更迭、轮流坐庄;曾经的辉煌与今天的经济困境;钓鱼岛与南海权益,但同时又与我们有着天文数字级的贸易额。日本究竟要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日本的民族是个别精英领导绝大多数非常听话的国民组成的。而这个精英群体当中,大前研一又是精英中的精英,有“日本战略之父”的称号。
  •   大前研一是亚洲知名管理学家,这在西方管理占据管理理论主流的情况下,很不容易。按道理哪里经济越发达,商业活动模式越活跃,哪里应该出第一流的管理学家。因为我相信,管理是门实证的科学,哪里的管理实践最丰富,就更容易出好的专家。从这个角度,日本出一个大前研一很正常,将来中国也应该出几个才合理。
  •   日本经济将大幅萎缩的日本策略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接受联合报记者专访时再度预言:中国经济规模将在二○二五年、二○五五年时成长为现在的五倍与十倍,台湾对大陆的经济对策已落后其他国家五年以上,再不好好思考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对策,台湾只有靠边站。
  •   日本人口老龄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问题是,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谁都知道,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年轻而且容易获得。30年来中国在经济上的改革和开放更是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前辈们从未敢奢望过的机遇,他们热情、上进,对财富和声名追求自发坚定,不仅如此,全球化和互联网更为他们带来了国际视野和民主意识,这个国家不断刷新记录的让人乍舌的发展速度和在国际上不断崛起的姿态,也似乎在向中国的年轻人承诺:拼搏吧,更好的未来正在等你。
  •   在教育方面,日本可不是中国应该学习的榜样。日本是个小国,所以即使国民集体低智商,但如果政府足够有号召力,国民精诚团结,还是能够进步,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靠的就是这种在赶超欧美这一目标激励下全民的协力奋斗;然而,地理人口特征截然不同、社会还处于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如果国民集体低智商,后果则是灾难性的,中国应该发挥少数高智商的精英阶层对民众群体的启智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应该学习欧洲,在那里,政府不仅鼓励学校教育一般性知识,还提倡对国民意识的培养,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则让教育福利发挥最大程度上的普惠。
  •   大前是个高人,但也不是目空一切,他也有非常佩服的人。意大利的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先生就是其一。1978年,梅斯纳首次完成了人类不带氧气瓶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地球人都知道,珠峰空气稀薄,不带氧气瓶登珠峰,登山的行家都不敢干。梅斯纳先生为什么会选择这般危险的攀登方式呢?

      原来,攀登珠峰一直是梅斯纳的梦想。这需要一笔很大的预算。可是梅斯纳筹不到钱。于是,梅斯纳审视算了笔帐,发现搬运氧气瓶的人工费占了大部分。他想,如果不使用氧气瓶,不就可以了吗?可问题出来了,如何让身体适应珠峰上稀薄的空气环境呢?为了克服这点,梅斯纳搬到阿尔卑斯山的多罗米堤山区居住,每天进行垂直距离700米的慢跑训练。结果梅斯纳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开创了无氧登峰的壮举。大前赞不绝口,“所谓具有突破力,正是指梅斯纳这样的人”。

      在大前看来,克服困难,就是突破自己。这里大前还提到了日本瑞克鲁特集团的创办人江副浩正先生。当《瑞克鲁特专刊》在就业情报界处于领先地位时,江副先生曾说:“如果早晚都会遭到淘汰的话,我希望可以被瑞克鲁特的人所淘汰。”后来,作为平面媒体的《瑞克鲁特专刊》,其地位最终被公司内部的数位媒体所取代。作为一个管理顾问,我非常赞同《研磨商业力》的观点:如果没有机会,问题就是机会;想做“东方不败”,先把自己打败。
  •   美国与日本间的对立关系不久将会终结。事实上,有时我们已经很难把这两个国家或是别的国家相互区分开,因为我们的跨国投资正在不断增长。现在,尽管我们还是抱着国家主义不放,中东国家的东南亚国家贸易协定,以及北美及拉丁美洲国家贸易协定的出现,都表明了人们降低贸易壁垒、扩大经济交易范围的愿望。这种趋势已和一些政府基于行政区划的交易有所不同。这些贸易协定向区域化的自由贸易迈进了一步,将来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来看,还会出现全球规模的自由贸易。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已越来越相似,世界经济已连成一体。消费者最终将会参与本国政策的制定。
  •   日本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陷入停滞之前早就已步入了漫长的停顿
  •   大前研一只要设定目标,就会坚持下去。大前狂热地喜欢吹单簧管,大学时期还加入早稻田大学的交响乐团,为了购买一支要价七万元的法国制的专业单簧管,竟跷了课一个月,在家拼了命地听广播练习英文发音和研读日本史地,终于通过运输省国家级的口译导游考试,拿到二十万日圆的月薪买乐器。
  •    在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劳力投入下,生产出更多新东西,让顾客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利润就会受到挤压。这个过程,日本企业花了20年时间,非常漫长、痛苦,代价昂贵。很多公司花了20%以上的利润来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要把收入的10%用于研发,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如果你简单照搬别人的产品,研发或者创新成本只占销售收入的1%?2%。而且,不少日本企业还对商业流程进行改进。最终,有一些公司获得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蓝海,进入了新的领域。
  •   读完大前的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至少在日本有决策权的精英阶层,他们是怎么看待中日关系的;他们如何看待通胀背景下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他们是如何评价欧洲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认为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日本的天大的机会已经降临;日本的国家治理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   对许多读者而言,大前研一只是“灌水出书”的管理顾问,许多人甚至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总以为他在本国日本乏人问津。其实,大前研一在世界管理学界的能见度,超乎一般人刻板的印象。
  •   日本国内市场大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使得加工贸易兴盛,所以制造业也比较强。特别是工业技术在世界上属于高水平,在众多领域之中,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开发中国家的典范,同时也是个威胁。尤其是汽车、电子学、造船以及钢铁等产业在世界大战之后有很大的成长,拥有多数世界企业。
  •   作者对于日本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竞争力以及高企的国家债务做了详细的阐述,是了解目前日本经济现状的好读物。
  •   中国企业要真正全球化,至少还要花20年时间。这20年,要培育自己的员工,要搭建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且还可能经历很多失败。中国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对全球化的感觉,可能觉得步伐较快,但实际情况却要慢很多。你必须要慢下来,必须培养你的员工,培养他们沟通、谈判、管理以及各种各样的能力。另外,你还要面对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本企业的全球化刚开始时,也是去了美国,经历了很多困难,譬如美国企业的歧视、法律诉讼等等,日本企业花40年时间才完成全球化,中国企业可能会更快,但绝不会一蹴而就。
  •     大前研一 日本的异类
  •   日本一直企图通过各种“怪招”觊觎无人岛,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热衷于圈海划地”的国家。今年早些时候,日本政府曾被爆出计划将25座离岛收归“国有”,其中包括中国拥有主权的钓鱼岛以及不被国际承认是“岛”的冲之鸟礁(日称“冲之鸟岛”)。而最新消息称,日本政府计划在年内为39座离岛命名,并以此作为“根据”,扩大日本的“专属经济区(EEZ)”。对此,中国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苏浩认为,日方此举不具有法律效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   大前先生是战略方面的大师,同时在中国也经营企业,具有中国视角。而《日本会猝死吗》则是一本帮助读者“拨开迷雾、解读日本”的好书
  •   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国月当前世界最强的日本经济
  •   无论从政从商还是从学,你一定会发现:你有多少价值,取决于你有多少影响,大前非常看重影响力,他确实像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以其思想游走诸侯之间,影响治国之方略。但是大前不主张合纵连横,而是主张“无国界的世界”。于是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一听到大前的中国区域论,就马上改变了对中国的营策略;而哥伦比亚等国一听他的高见,就奉大前为上宾。

      1987年,大前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以“世界经济的连锁·相互依存”为题的文章。在文章中,大前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有可能引起日美股价同时暴跌。这话引起了华尔街的敏感反应,美国股市随即出现了一个“黑色星期一”。于是大前被指责:一番话造成了美国股市的暴跌。你看,可以称得上“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吧。

      大前的影响力是怎么来的?“居高声自远”,全在一个“型”。什么是型?就是思考模式,思维框架。你想影响上司,影响部下,影响客户,影响读者,影响听众,那就要《研磨商业力》的话问自己了:你有“型”吗?
  •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出于国情考虑的国家政策。而在日本,是民众自发的选择,现在老百姓也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对日本而言,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很多独生子女不想创新,不想努力。
  •   日本公司依然在创新的,比如日本手机领域的创新就非常多,能够结合钱包、车票和游戏的功能,可惜它太根植于日本的本土文化,这些设计都不能出口,诺基亚、中国移动等很多公司都曾想照搬类似做法,但发现并不适合在别国推广。另外,在日本餐饮业,“米其林三星”餐厅也有很多创新做法。
  •   评论“日本会猝死吗
  •   毋庸置疑 日本当前也仍然面临着众多危机
  •   我们不能因为日本政府以经济衰退作为日元贬值的借口而否认其经济衰退的事实。日元贬值可能成为一种策略,但经济衰退则是事实而非策略。
  •   真实犀利从日本经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经济现状
  •   在动荡起伏的世界激流之中 日本国内的各种既存风险也愈加显现
  •   看得很轻松,通过经济专家的眼睛看日本,了解一些其他媒体不会传递的信息,还不错的一本书
  •   通过换名的办法让组织改头换面 换汤不换药的继续存在下去是政府欺骗人民的一种惯用手法 而另一种政府经常会用到的伎俩就是“封锁消息”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公务员的退休金问题
  •   读大前的书,读到的不光是日本民族性里的危机意识,而且更多的是对时局的分析和应对的策略,这一点,颇像人民出版社出的那本书的题目——《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日本版。
  •   日本媒体却没有向大众传递这个事实
  •   上世纪的旧思维造就了当今日本的风险
  •   动荡的世界与日本经济
  •   大前研一具备极强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据说,加入麦肯锡时,他每天研究公司案例,上班搭乘的电车车程是28分钟,他便练习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思路。长期的电车训练,使他后来面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能很快在脑海中形成解决方案。
  •   日本社会无法回避的引进外国劳工问题
  •   日本的危机意识真的很强
  •   日本现在面临的挑战还不仅仅只有粮食安全保障一项
  •   日本经济的真实状况不过就是通过注射这30兆日元的兴奋剂而苟延残喘。希望大家不要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   日本人的经济思维 我觉得没有问题
  •   一个经济上强大的日本是令世界不安的
  •   日本经济不得不依赖外部世界
  •   原来日本各界也存在和中国差不多的问题
  •   很快让你明白为什么日本四处争抢资源、优质公司甚至海岛。这是大前谈到的“日本天大的机会”
  •   读这本书,长了很多知识,开阔了一些眼界,对于日本当代文化有了新的思考,很喜欢的一本书
  •   这本书警示我们不要走日本经济重复的路
  •   日本企业应该尽早放弃自相残杀的做法
  •   美国是日本的盟友 不是也一样要打击日本的经济
  •   现在市面上**书太多,关于日本国家战略的,还是大前的好。为什么我们的应对总显得那么笨拙,开眼
  •   客观的分析了日本经济,推荐。
  •   绝对是一种崭新的视角。日本并不是都是“鬼子”
  •   进入麦肯锡以前,大前研一是一位从事核反应炉设计的工程师。他没有上过商学院,对管理几乎一无所知。因为从事了九年核物理工作,最初在麦肯锡工作时,甚至需要把商业用语转换成他熟悉的核物理用语,他才能思考。从一个核物理专家到管理专家,需要的是另一种工作方式。
  •   日本没有现代国家观
  •   正是因为迁出日本, 日本才能发GDP2倍的国债都有人买, 发了这么多国债日元还能升值
  •   剖析日本
  •   日本唯一成功的管理学大师
  •   中国困境日本早有经历
  •   大前研一勇于突破自我、大胆设想与预言的性格,使得他在麦肯锡23年的职涯里,建立起世界级的能见度。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先是在1993年将他选入“全球17名思想领导者”,其后又在1995年将他选为“全球五大思想领导者”(唯一的亚洲人),另外他也在2003、2005与2007年三度获选为“世界五十名管理思想大师”(Thinkers50
  •   不错的一本书 通过日本反思中国
  •   读完大前的书,就可以理解,日本一系列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决策的背后驱动力和心智模式。
  •   日本人学力退步的原因在于国际战略的失误
  •   日本应该把汽车业三巨头买下来给美国做个人情
  •   大前研一常说,中国的机会太多,企业如果赚了钱,政府就会批一块地给它,让它发展壮大,5年后,企业变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就卖出去。所以,中国的企业很难专注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的成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而大前研一认为美国的管理理论过于“肤浅”,偏重操作层面,而企业经营并不像金融游戏那么简单,需要沉下心来学习,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个过程需要20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儿急躁。”他这样总结。
  •   日本人不爱动脑子的特点和懦弱的民族性都源自日本的教育
  •   不知道大前研一知不知道“黄冈神话”意味着什么,但显然,请他来为自己的企业管理出谋划策的张辉更懂得中国当代父母们对教育的消费心理。除了针对基础教育的“黄冈教育(北京)实验学校”和清大学习吧(主要为全国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学生各种同步课外教学辅导),“清大世纪”的另外两部分业务分别是家宝贝国际化婴童教育基地(包括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和清大留学咨询。而在未来,据张辉介绍,清大将倾力打造“学宝网”这一C2C模式的教育类电子商务网站。
  •   大前研一在全球管理学界的能见度,起始于1980~1990年代,他趁着在麦肯锡工作期间频繁出差的候机空档,以英文投稿到英文管理报刊杂志,总计从1988~1995年间,他陆续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9篇文章。
  •   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日本
  •   海外资金逃离日本
  •   肤浅的日本媒介只会做表面文章
  •   日本人也是善于储蓄的
  •   易懂,没有其他日本书那么绕
  •   看来日本四处出击,绝非偶然
  •   中国要对日本强硬
  •   日本人怎么会唱衰日本人呢 这是激励
  •   小日本的领导出行坐公务舱波???
  •   日本对华输出的增长出现大幅的减少
  •   日本其实并没有丧失的“失去的十五年”
  •   对日本很感兴趣 对大前耿感兴趣
  •   一位罕见的热情高昂的日本学者
  •   日本战略之父 就是不一样
  •   大前研一的突出贡献,是阐论经营管理的全球化。1990年出版的《无国界的世界》一书使他成为第一批提出战略全球化的管理学者。他认为,全球战略“几乎是关系到生存的要事”,因为大多数领域的竞争正在日益全球化。他把全球战略分为五个阶段,并特别指出,全球化企业生存和繁荣的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贯穿整个组织的有效沟通网络。他在《无国界的世界》中还预言,将会有四件事跨越国界而流动,分别是:资金、企业、消费者和信息。17年后的今天看来,他的观察和预言是成功的。
  •   趋势大师,大前研一,你可能知道他是麦肯锡的顾问、一位具有前瞻眼光的趋势专家,你可能也听过他提出的Off学;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大前研一骨子里竟然是一个不爱上学的叛逆少年,他是姊姊大前伶子口中的“贪吃鬼”,更是一个爱黏着妈妈的贴心儿子,最初的梦想是当音乐家而不是顾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