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农夫

出版时间:2011-6-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富兰克林.H.金  页数:280  字数:26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记录和研究了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学习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他们的经验,人们将获益匪浅。
  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
  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再一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重视。“回归自然”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作者简介

  F.H.金,威斯康星大学的农业物理学教授,曾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被称为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他是多部农业作品的作者,如,《土地》、《灌溉与排水》、《农业物理学》以及《住宅、乡村学校以及马厩的通风系统》。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理解中国的小农 (温铁军)
英文版序言
概述
第1章 日本一瞥
第2章 中国的墓地
第3章 到香港和广州
第4章 在西江之上
第5章 沟渠化的程度和田地的曲面拟合
第6章 老百姓的习俗
第7章 燃料问题以及建筑、纺织材料
第8章 迈步田野之间
第9章 废物利用
第10章 在山东
第11章 东方,“拥挤的”时空
第12章 东方的稻米种植
第13章 丝绸文化
第14章 茶产业
第15章 关于天津
第16章 东北和朝鲜
第17章 再访日本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千年农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4条)

 
 

  •     金氏在他晚年拖着老迈之身不远千里来东亚考察农业(当时他夫妻俩是坐轮船来的,从美国到日本的横滨花了20天时间),其动机和目的在哪里?读他这本著作必需要把这一点搞清楚,就是说要把他的问题意识搞清楚。他在著书的序文里说,他们早就渴望跟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来考察,亲眼察看并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这些农民们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习惯等。他说:“我们渴望了解经过二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3个国家稠密的人口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机会”。    显然,金氏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东亚三个国家人口那么稠密而其地力经久不衰竭?金氏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有其背景的。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从他著作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对当时美国式的农业之前途是感到忧虑的。例如说美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美国的农耕方法使肥沃的处女地不到三代人就地力枯竭,等等。    其次,要想到金氏是一个受过西欧现代农学熏陶的农学家,特别专于土壤学、肥料学、农业工程学。他在中国实地考察农业的时间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可以想象,在他到中国之前,肯定对中国农业有一定的研究。而他仍然坚持一定要来中国亲眼考察,为他的著书写序言的美国农学界耆宿L*H*Bai— ley教授称赞金氏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    金氏这本著作有个副题:Permanent A— gricul***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这个 Permanent Agricul***e可以翻译为“永久农业”,也可以译成持续农业。有部分学者把金氏说的永久农业理解为没有发展的、四千年不变的农业,把它跟流行的关于东洋社会的停滞性理论联系起来。或理解为封建社会末期的“农业凋弊”。把中国四千年之农业看作是停滞性的,也不能说不是一种看法,但如细读金氏的书,他说的“永久农业”毋宁近于“持续农业”的意思。   金氏这本著作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不小。德国学者Wargner的《中国农书》随处引用金氏此书。著名的有机农业之倡导者英国的Albert Howard和美国的J*I*Rodale都读过金氏的著作,深受影响。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的代表干事一乐照雄称赞Albert Howard为“真正的农学者、真正的生态学者”。自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西方石油农业的诸多弊端暴露以来,提倡替代农业之声此起彼伏,如有机农业、自然农法、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以及持续农业等等。看来,说金氏是现代持续农业之先驱者也未尝不可。因此,可以认为金氏是近代西欧农业科学的继承者,而他的农业观或者说农学思想具有很浓厚的有机论及生态学因素。以下就从这一角度来验证一下金氏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看法。    首先看看金氏留意到中国农民使用哪些肥料。把主要的列举如下:    人粪尿、家畜禽粪尿、蚕屎、蚯蚓粪、草木灰、草木落叶、绿肥、堆肥、骨肥、泥肥、土肥、蒿秸、蜗牛壳、豆饼、灶灰、其它杂肥。    这些肥料的绝大部分是有机肥。金氏没有提到化学肥料的弊害,只说化肥的来源不是无尽藏的,而且由于使用化肥而默认了植物营养素的浪费。这可以说是他对近代欧美社会的一种文明批判。相反,他在书中多处讲到有机肥的好处。其中最强调废物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人粪尿、家畜粪尿、草木落叶等等废物都不浪费掉而当作肥料归之于土。这就是一种循环利用。汉字“粪”的本来意义是“弃除”,后来变成“肥料”的同义词。    金氏强调废物利用,称赞蒙古人种勤俭、劳动的美德。又说中国人是由于人多地少,迫不得已千方百计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物作为有机肥料,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时还看到施用有机肥在农学上的合理性,虽然这在今天已经属于常识的范围,而且也是中国古农书上已经说过的。施用有机肥不但能给作物补充植物营养素,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进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金氏说中国人不但是给作物营养(Feeling the Plants),还给土地施肥(Manur— ing the Land),增养肥力。日本的一些老农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这是“土づくり”(培肥土壤的意思)。    在中国农民施用的众多肥料中,金氏特别注意观察河泥(Canal Mud)、草塘泥(沤肥)。他在太湖地区(昆山、嘉兴)仔细观察草塘泥的制造、施肥过程,为此不辞在不同时期往返同一个地区之辛劳。在山东省他观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过程。他认为土肥是一种硝化过程的应用,欧洲的硝石农法(Niter Farming)类似于此,说很可能是从中国传人的。凡上述种种,证明东方的农民通过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而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是值得他们美国人花费精力来研究的。    中国农业的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氏叹为观止的一种传统习惯,说东洋人善于集约使用时间和空间(第十一章)。他说的集约使用或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是指多熟制度(System of multiple cropping),还包括类似在田地以外的地方制造土肥等。在他的著作的第十一章里,他举了在太湖流域的冬小麦套种棉花的例子,据他的计算,这种方法比不实行套种一一即等小麦收割完后才开始播种棉花的方法要节省30天的时间。这样,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精耕,就能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关于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金氏侧重说明其节省时间和空间的效率面,当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轮作实际上也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壮,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措施。    除了以上所述以外,金氏在太湖流域还观察了河网和农田的状态、稻作栽培技术、养蚕业、茶业以及农民生活的其它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织物原料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他仔细考察。熟读他的著作,会觉得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农学家,更是一个具有高深哲学思想的农学家,而且是个对农民抱有深厚感情的人道主义者。    金氏考察东亚农业回国后,留给他整理资料、思索著书的时间太短,不到两年就与世长辞,著书也没有写完。据为金氏的著书写序文的Bailey教授说,金氏准备写最后一章“中国和日本给世界的信息”(Message 0f China and Japan to the World),而来不及写这一章就不幸逝世了。我们不禁会想,他会在这最后一章写些什么?如今这只有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了。Bailey教授在序文里谈他自己的读后感,说:“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是,要学习保护自然资源,土地这个资源。这就是金教授从东洋带回母国的信息”。   ——本文节选自陈仁端教授《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   农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整理出全部农耕经验。假如要集中所有的力量和工具征服地球,就必须清楚的知道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食物生产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富兰克林·H·金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对此,西方或许也能直接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良多。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这便是富兰克林·H·金从东方带回去的重要信息。
  •   资料详实,思路清晰,其中的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思想让人深思。化石燃料驱动大机械的化肥、农药农业难以为继,然而人力密集型的可持续东方农耕文明以被当代认为是落后、辛劳、贫穷的象征,也早已回不去了。难道以后的中国就是西方工业文明夹杂着农耕文明残留的节约、循环利用等传统的混合补丁文明,不中不洋。有没有新的技术革命使得突破化石能源,提供易收集的高密度可再生清洁能源?何去何从?
  •   一百年前的美国遇到了和今日中国非常类似的情况,滥用化肥造成地力衰竭污染严重。重看这本百年前的著作,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那时的中国人视土地为根本,谨慎得利用每一种有机肥料,不放过任何滋养土壤的机会。

    农业在当今浩浩荡荡的工业化潮流中逐步被边缘化,好的农业传统被逐渐抛弃,中国人与土地之前几千年的情谊也在逐渐淡化。这本书可以引发读者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和思考,难得的好书。

    本书译者石嫣本人就是在投身有机农场实践,通过她的耕读,希望她可以把更多的农业书籍带给读者。
  •   100年前备受美国人推崇是中国农耕方式,现在看来却是莫大的讽刺,我们完完全全走了令一条路,美国的路,虽然这些年农业发展的脚步没有停过,但是,面对那些不断消失的土地和越发频繁的生态灾害,我们真的不应该反思吗?
  •   四千年农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现代农业状况的担忧,而是对现代农业的深刻反省,为什么我们东南亚的土地种植了几千年的作物,土壤还是那么肥沃,而美国的土地只是种植了短暂的两三百年就已经严重贫瘠,这就是我们自古以来天然的生态农业体系的作用。所以,如果今后我们还是一味的采取现代化的种植业,滥用化学农药,那么我们将失去我们富饶的土地!!!
  •   四千年农夫,让我感慨现在中国的农耕文化逐渐消失,代替的是现代化污染农业,伤心
  •   在畅销书推荐上看到这本书,因为好奇所以买回来。看了一半,感慨良多。外国人在努力学习研究中国的古代农耕,而中国人近代却已经丢弃老祖宗成熟的农耕方式,拿外国人的耕种方法来用,悲哀啊!
    纵观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国家的重视,那么再怎么进行医改、进行养老制度改革,都会沦为空谈。因为没有安全的食物,没有安全的生存环境,花再多的钱看病、交再多的养老金,人民也没有这个命去享!所以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医改和养老制度改革的基础,现阶段进行医改那是治标不治本。
  •   最初对农业开始关注是源于农村的婆家,有一个邻居。每天看他劳作,种豆种菜,养鸡养鸭,家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用的,豆萁用来烧火,灶灰用来施肥,菜叶谷麸用来喂鸡鸭,鸡粪鸭粪用来浇地。反观现在的生活奢侈浪费,无度地浪费资源。
    这中间的多少生活经验是我们所没有继承的。当农药和化肥成为必需,又有多少人知道怎样才是真正对土地的爱护。
  •   看了央视的焦点访谈才知道的这本书,立即用手机上网买了。粗粗看来也觉得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好书,对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农村、农业甚至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有好的作用。作者富兰克林的评论和感触不像是虚伪的吹捧,事实上他压根不需要吹捧我们。这本书和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可相提并论,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在微观层面审视中国传统生活的杰作。推荐大家一读!
  •   还没看完,值得一看,反思一下所谓的“现代农业”的失误之处。中国传统的自然农业有可取之处,但是人口膨胀、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土地有限,于是就靠通过“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要产量了……
  •   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
  •   中国的传统农业与西方的现代农业到底哪个更好,书中能找到答案,百年前的学者即已认识到中美两国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的巨大要素禀赋差异而不可能完全效法彼此。但是当前无论政策界、学术界,还是主流社会,坚持认为中国农业应该转向美国“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大有人在,实在令人对这种“无知者无畏”的泛滥感到惊愕,也不得不对农业政策中长期存在的偏差而带来的“双重负外部性”——生态环境损失和食品安全失控,而令人扼腕。
  •   这是一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东亚地区农业的书,让我从新认识农业,农民的伟大与智慧。
  •   可以了解到东亚的农业,什么东西都了解一点对人生也有好处!
  •   美国的史学家功力太深厚啦
    看完之后更加理解西方鼓吹大规模农场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丢弃这四千年的农业精华
    建议本书和粮食战争一起看!
  •   书可以,很满意。对东亚农业说的很详细
  •   这个书是那个作者在多少年以前写作的呢?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现在的中国社会早以不是完全的农耕社会,农民,现在的农民是咋样种地的?大家都知道。若不为生计奔波,则我一定会回到乡下,自办一绿色农庄,自耕自种,不用转基因种子,,,,,,
  •   一本美国人写的中国简洁农民农业史,很受启发!
  •   对中国农业四千年全新的解读,不再像以前的描述那样一明不闻了
  •   一百年前美国人写的关于东亚传统种植技术与智慧的书,在当今中国人已经忘记如何不使用农药、化肥而种植农作物的时代,这本书带领我们回到工业社会之前,看看我们的祖辈是如何用“爱与智慧”与大自然打交道的。
  •   总说中国这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我国确实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本书说的就是这种农耕文化
  •   那么多年的农耕方式,绿色,环保,没用化肥,农药。

    中国人就这样过了近千年。

    而现在非弄这样。唉。。。
  •   应该有一部到今日中国农业的著作。
  •   中文的也还行吧,翻译的有些地方还是不如原版,但是看着真的还好喽,毕竟农业我们起家的现在已经没落了,现在好多方法我们都不用了,还是很怀念手工农业时代哦
  •   好书,真正的好书。只是农业大国的中国,竟然只有翻译这种书的能力,不胜感慨!
  •   1、翻译质量很差,里面的面积、产量、货币和价格完全一塌糊涂的;

    2、各种货币单位不统一,难以知道当时的物价水平,还要自己换算;

    3、各种度量衡很混乱,文章中物品价格也很混乱,译者完全也是糊涂的;

    4、缺乏对作者的深入介绍,过于简化,应该附上作者传纪;

    5、翻译者显然缺乏对当时农业的深度了解,却急于出书,质量不能恭维。
  •   文章关于中国农民是如何节约每一点资源来投入到农田中。作者好几次说,农民的精神风貌很好。我猜是土地让他们变得如此乐观。
  •   了解中国农业的伟大之处。
  •   亚洲有机农业全面描述和总结,给人很多启示
  •   对中国农业的视角很独特,推荐阅读
  •   农业救国
  •   我们的农业变化了很多,变化有好有坏
  •   现在要走回原来的耕作就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了!
  •   通过看书,引起了深思,现在的人类的生活状态对于自然的剥夺太厉害了,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思考了。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
  •   内容还没看,不过书的质量挺好的。每次收到书的感觉都很欣喜,充满期待。
    这个晚上,又可以尽享知识带来的喜悦了,而且从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或认可,或否定,都不要紧,多一种理念,就多一种思考方式。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   真实的带我们到百年前的中国,感觉及时在没落的时代,老百姓还是很幸福。
  •   一个田野的老农与朝堂上的士绅真正的生活方式
  •   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是光说不做就可以的,看看我们的先人怎么做的,真是要好好学习啊!
  •   东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的不同,处理问题、看世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人类学很久没有出过好书了。
  •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地,几千年的经验,竟然舍本求末,值得深思。
  •   了解历史,做一个新农夫!
  •   可惜,没几个中国人能写这么好的中国“三农”来!
  •   比较早的书了,跟现在中国农村现状已经有较大差别了
  •   大范围推广宣传
  •   给澳大利亚 帅哥农夫买的 哈哈哈 他特别喜欢。
  •   还没开始读。很期待。。书看上去挺好的。
  •   外国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
    值得一读,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
  •   重新学习农作
  •   那是作者一个脚印一句句话 一次次考察的感悟 很受教
  •   真实、震撼
  •   这本书很值得国内的相关行业借鉴,行文风格通俗使用,理念先进!
  •   等看完再追回心得
  •   为什么外国人已经开始反思了 而我们还在重复别人错误的路?
  •   很不错 从另类视角看中国 博大
  •   真真切切值得一看,中国当前少有人能安下心来仔细研磨一番各种详情
  •   只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环境还是被糟蹋了,怎么办
  •   在关注这类话题
  •   经典,不多说
  •   书不错 可做史料资料参考借鉴
  •   可以成为新的事业
  •   准备好好看看,对论文也许有帮助
  •   原创作者是亲身实践后写的真知灼见,非一般世人的见识,值得中国人反思。翻译者,也令人敬重。
  •   几十年的恶性发展对生态的破坏超过了过去几千年。
  •   很好,主要是书的内容很好,所以才买的,至于别都是外在。
  •   纸质一般,研究用还可以
  •   书确实很不错,物流也很给力,赞一个
  •   发现我大概有10多本书没看了
  •   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收藏
  •   书里的插图较多,建议印成彩图,黑白的看不真切。
  •   农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整理出全部农耕经验。假如要集中所有的力量和工具征服地球,就必须清楚的知道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食物生产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富兰克林?H?金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对此,西方或许也能直接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良多。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这便是富兰克林?H?金从东方带回去的重要信息。
      真正的农业旅行家很少。富兰克林?H?金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
  •   书不错,当当网就是靠谱。我以后就在当当网买书了
  •   翻译得不错,思想和思考性偏强的书。值得珍藏,建议购买。
  •   专业,非专业者勿进
  •   还没看,服务很不错!
  •   同学推荐的,买过来看看,装帧什么的还不错的样子
  •   她说,还行。
  •   梦想的道路
  •   应该还算可以吧,朋友推荐的
  •   引发深深的思考
  •   资料翔实,实证分析很到位,值得阅读。
  •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   发人深醒,好书
  •   书大概翻开浏览了一下,内容很喜欢,取材较早,不过很丰富。
  •   赞,虽然还没看,是相中的才买的,,值得一看,,,
  •   发人深省,值得一看。
  •   一直很喜欢这么书,受益匪浅
  •   CSA的参考书目
  •   真值得一读的好书!
  •   老祖宗的宝
  •   还好,还行吧
  •   向往田园生活因此买此书
  •   四千年农夫
  •   农业发展的另外一条道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