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东方 作者:徐曙光//徐和安
Tag标签:无
前言
德鲁克式家庭教育子女的秘诀十分赏识徐先生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公之于世,这种无私与共享的胸怀值得嘉勉,至少能引爆话题,引发关注。管理学教父彼得·德鲁克(PeterF.Dmcker)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发明“管理学”学科,改变了这个世界,影响了人类,也带来了社会的整体创新。然后,另一项成就便是既保有传统的普世价值文化,又兼具创新的动态思维。这一点完全体现在其家庭的文化上,使得其家族文化不因移民美国而变质降调,甚至于代代杰出,人人拔尖。那么,他是如何办到的呢?话说从头,德鲁克的奶奶是钢琴大师,是克莱拉·舒曼的学生,她在老师的要求下,在布拉姆斯跟前演奏过好几次——这是她一生最光荣的一刻。有一回,他奶奶取得所有的护照与签证准备出国时,他父亲质疑道:“为什么您一定要彼得陪您去呢?”奶奶回答道:“你不是很清楚吗?只有我在一旁他才会练琴。这孩子天分不高,少了两周的练习,影响可是很大的。”奶奶对德鲁克说:“不要光弹乐曲,要把‘音符’弹出来。如果曲子作得好,音乐自然会流泻出来。”她不但教会德鲁克成为一位近乎专业的钢琴演奏者,也教会德鲁克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该做的角色,做好自己,成为对的人,且做好自己的本分,享受平凡人的真正乐趣。尽管他拥有不平凡的超人表现,他依然是他,德鲁克依旧是德鲁克。然而当德鲁克谈起父亲阿道夫时,眼里总是充满着骄傲和敬意:“他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我们不论对事还是对人,从来不持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也从来没有相同的兴趣。但是我们非常亲近,而且彼此尊重。我从小就景仰我父亲完美的人格,他的交际天才(而我对此完全缺乏)和他的勇气。他对我也完全宽容,即使他认为我所做的事没有什么意义。”其次,德鲁克的母亲卡罗琳是奥匈帝国率先读医科的女性之一,他的母亲十分聪慧,极会念书。为此,德鲁克说:“我十足是她的儿子,我父亲有他的原则性,而母亲则有洞察力。直到她的晚年,当她身染重病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不必经过讨论便能相互了解。”事实上,完美人格的阿道夫与颇具洞察力的卡罗琳,却造就了彼得·德鲁克,使得他既具有洞察力,包括对人性本质与商业趋势变化的洞察力,又拥有高尚的人格——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普世价值,且又是不折不扣的基督行者。不但如此,德鲁克有兼具奶奶的智慧,特立独行的个性,终生学习的执著态度,成为一位真正社会的大思想家。德鲁克一家1939年来到美国,先后生下一男三女,个个是教授或律师,表现杰出、独领风骚。至于六个孙子,更是拥有天才般的才华,令人啧啧称奇!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遗传基因,另一是家庭文化,而家庭文化才是真正的关键。塑造德鲁克式的家庭文化,乃是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家庭环境,可持续的学习文化,普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成为一种德鲁克式的标准行为模式,生生不息,代代杰出。成为人才的生产基地:迄今五代,人才辈出,实是极其罕见。为此,卅年来我经由彼得·德鲁克的洗礼与修炼,实践与成长,逐渐见到成效。尤其是两个女儿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建立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打从她们还幼小之时,就每周六召开“大人向孩子学习”的家庭式聚会,称不上家庭会议,只是由她们发表看法和建议,期间,大人除处理答复之外,一律不插嘴、不说教,给予她们充分的时间与自主,畅所欲言,百无禁忌。原本忧虑的例如偏差、过当、自傲、失礼,确实愈来愈少,愈来愈聚焦于正面积极、乐观进取,收获十分的美好。针对家庭的重大决策方面如搬家、择校、奖励办法细则都是召开家庭会议,予以她们表达看法和见解,但决策权由父亲定夺。当然成败要由我来负责。而不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处理,以负起家庭的重责大任。只是通过会议,让她们参与养成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别小看在她们念国小阶段时,她们时常有惊人之语和创意,往往成了我们父母学习的功课。基于此,我主张要向孩子们学习,学习她们的纯真、诚实、勇气和创意。
内容概要
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传奇人物徐曙光先生十多年对子女教育的精彩记录。是一本在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巨大意义的书籍。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以谈教育孩子“术”为核心,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徐曙光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故事展开,故事以小见大,通过第一人称方式来写,有效展示徐曙光的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 本书首次提出一些新颖但是同时也是回归传统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本章核心是从中国与西方、学校与家庭、父亲与母亲等角度进行对比,提出徐曙光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最后一小章节是“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承上启下,下一章起就来抒写徐曙光的教育方法。 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独立、、自觉、自强的孩子。
作者简介
徐曙光,美籍华人、创业家、企业家。出生于中国山东省乳山市,16岁上大学,23岁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获数学硕士、计算机硕士。后就读商业管理系博士学位。徐曙光先生从26岁时开始担任世界500强百老汇控股公司财务经理一职,29岁任美国百年品牌Santa Anita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
书籍目录
序一 看成功的企业家如何培养下一代序二 德鲁克式家庭教育子女的秘诀导言 共同点亮孩子的未来之灯第一章 父亲的智慧之灯 导语 我眼中的中国年轻人 最棒的父亲就是最优秀的统计学家 我只做胜算大的事 孩子是我的生命“事业” 从小养个“7+2高效人士” 身教+言教:给孩子一双翅膀,他就能飞 “境教”,给孩子一个天空,他就能飞 “修理”出来的责任心 读书需要“双赢”(Win—Win) 没有“还可以”之说 父亲的品格 父亲的责任 孩子眼里没有“忙”爸爸 一份邮件的多重功能第二章 父亲的心灵之灯 导语 在美国读书 公立、私立哪个好 兴趣班,父母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 孩子为什么要读大学 父母应该替孩子作决定 “专才”不是“偏才” 超越分数的学习 跳级是一种急功近利 听爸爸的,还是听老师的 像外国孩子一样有自信 “量化”你与孩子的沟通 一边休息,一边学习——最佳的学习方式 18岁之前,别住校第三章 父亲的希望之灯 导语 命和运 我为什么希望孩子将来从政 男孩女孩一样养 家庭会议:跨越代沟,连接心灵 骨子里的“家族荣誉感” ……后记
章节摘录
本来这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每天下午我主要处理美国公司的事务,晚上则处理格林豪泰中国这边的事情。有时我偷懒一下,就做不到今日事今日毕,只能拖到第二天……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孩子发给我的日志,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Ashley在日志里这样写:“周末终于能睡个懒觉,可以跟爸爸一样睡到11点起来。”我看到这里就觉得不对了。虽然我没有偷懒,但孩子不会看到这些,她只看到爸爸是上午11点钟才起床的,因此就要和爸爸一样。她甚至认为,11点起床挺好的,哪怕晚上迟睡一点(她也非常喜欢熬夜)。当然,她平常也是不能睡懒觉,因为早上7点半要上课。我们也不允许她晚睡。但无论如何,我显然在睡觉这件事上,给她做了个坏榜样。但是我的实际情况又没办法保证自己做到早睡早起,给孩子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这是我一直在头疼的一件事。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没办法和她讲道理,和她说明为什么爸爸需要这样的作息。你不可能对她说,爸爸晚睡晚起是因为工作需要。这个在大人看来非常合理的理由,到了孩子那里,他们不太可能理解,他们只会想,为什么我上学,却一定要早睡早起,这其中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非常喜欢喝酒,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馆喝几杯,经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有一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把路铺了厚厚的一层。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样向酒馆走去,走着走着,他听到后面发出奇怪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原来是放学的儿子。儿子正顺着父亲的脚印走过来,他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多有趣!”儿子的话让父亲心头一震,他立刻意识到:“如果我去酒馆,儿子顺着我的路走,也会找到酒馆的。”父亲马上改变了行走的路线,向家的方向走去。从那以后,他改掉了酗酒的习惯,再也没有去酒馆。这个故事说明,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攀比心理也很重,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只看见父母怎么做,就也怎么做,因此很容易就学会父母的一些坏习惯。此刻,“身教”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与其强调“言教不如身教”,我更想突出“身教”与“言教”的统一性。先来说一个我曾不断思考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产生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我和我的美国老师以及中国老师都有过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改变的,而在这改变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引导,就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叛逆。例如大多数父母往往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去读书,去学习,而当孩子没考出好成绩时,父母只会一味批评和数落,而不是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就是家长的言教与身教如果不符,孩子也会因对父母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十分不满,从而产生叛逆情绪。例如当孩子在“被迫”埋头苦读时,却看见父母在客厅看电视,闲聊或者外出和邻里打牌。我不是说作为父母不能看电视,不能有自己的娱乐生活,但这些行为如果不注意,往往会让孩子无声无息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嘴巴不说,其实心里犯着嘀咕,时间长了,一有机会就“叛逆”了。由此可见,“身教”与“言教”的不统一不仅无法培养好孩子,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更可怕的后果。这里就对父母有一个要求,即不能“两面派”,父母不能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在家里轻松休息而要求孩子去学习。因为在整日的工作中,孩子和父母同样辛苦劳作了八个小时,甚至更多。父母可以在家做家务,但是不能一面自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面对孩子说:你该去写功课了。
后记
在协助徐曙光先生撰写本书时,有一条新闻闯进了我们的视野: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起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在这个网络小组中,那些击中两代人关系痛点的帖子,总是获得强烈共鸣。其实每个时代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只是很多时候孩子将之憋在心里,心理不够健全的,往后就变成一种“软暴力”,我们常看到子女将父母赶出家门的新闻,这其实就是“矛盾”的最终表现。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有太多的诉求,这些诉求让我们在培养孩子身上有了杂心,这杂心逐步演变为将孩子变成了“物”,最后孩子消失了,只剩下父母自己的“虚妄”。电影《闪亮的风采》中,一个被父亲从小要求必须学好钢琴的钢琴师,却从来没有在父亲那里得到品格上的培养,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做父母不易,很欣赏徐曙光先生的一句话:“父亲就是父亲,父亲应该先做好父亲,再考虑做孩子的朋友,父亲需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今日许多紧张关系的产生,就在于父母的纠结心态——又想教育好孩子,又不希望孩子内心“责备”或“恨”自己,更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今天的父母,而徐曙光轻松就将这个问题给化解了。美国管理大师汤姆·皮特斯有一句名言,大体意思是:我们一直将客户视为上帝,视员工为企业最重要的人,视孩子为自己的未来,但这些“关系”从未像今天那么紧张过。“有个女孩十分骄傲地说,找老公就要找她爹那型款的,既有品位,又讲人文关怀。其实,小姑娘小时候,她爹倒是父母里唱白脸的角儿,打骂也来,但打动孩子的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沟通。她爸从小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摄影,自己喜欢看书、收古董、养鸟、淘画儿……这些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老爹到了50岁,一路都和女儿互相分享喜哀,永远作为女儿坚实后盾,叫人羡慕。”这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段真实又美好的述说,也印证了徐曙光所说的“孩子不孝是父母造成的”。从这段述说里,我看到了徐曙光未来的背影——他和他的女儿。而在和他一起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纯粹!一个纯粹的父亲,纯粹的CEO,纯粹的海归,纯粹的家族掌门人对下一代的“承诺”——超越自己。2006年的时候,我曾经撰写过一本叫《生,还是不生》的书,率先提出“育儿——精英时代的到来”和“MBA式的育儿思维”,这样的理念提出在别人看来可能有点纸上谈兵。现在,徐曙光作为父亲,以活生生的例子来演示这样的思维方式,他是“MBA式的育儿思维”最佳的典范。或许在你看来徐曙光的一些想法和观点,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有点“偏激”。而如果你用一种使命感,尤其是父亲的责任和父亲使命感角度来看,便能理解他的教育方法中的辩证思维。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位海归、一位亿万富翁、一位具有强烈家族荣誉感和责任心的人到底是如何思考教育孩子的。“你不是富人,不能明白富人的生活,你永远无法明白富人到底是在怎样思考问题的”。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富人的育儿思维也是如此。这本书,就是一本全面展示一位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父亲思维并通过其亲身育儿经历撰写的书,而并非一些杜撰的“富爸爸”式的教育思维之书。这种思维不仅能对同样的富裕阶层或中产阶级有作用,对向往子女有美好未来的普通父母也具有参考意义。成功育儿的书籍不可能成为《圣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虽然卖了近200万册,但似乎没有听到过又有谁像刘亦婷那样脱颖而出。二百万分之一的概率都达不到的情况下,作为读者还指望一本书能帮助你培养好孩子吗?“华盛顿为什么能够当选为总统,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了总统的位置,他的心里装的就是成为总统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徐曙光站在了培养一位美国议员,甚至美国总统的位置来思考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这是本书真正价值之所在,其中蕴藏着成功者的“大智慧”。或许在读罢,亲自去实践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非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通过简单的方式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是:格林豪泰的韩毅、梁善、乔颖异;好朋友花过雨、李叙、王源亦、梁潇文等,还有出版社的崔雁行老师的不断支持。在本书中有不少TIPS,这些TIPS是搜集了一些被普遍认可的教育孩子的思维。在未经过各位专家的同意便直接拿来引用,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歉意,也表示我们的感谢。若这中间可能涉及到的费用,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愿意向您支付稿酬。
编辑推荐
《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育儿是门严谨的科学好父亲用好谋,略换取儿女的成长养育孩子同样要发挥性别,优势父亲就该引领孩子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别,把培养孩子视作和赌博一样的非赢即输事件,孩子的成长只有一个机会因为输不起所,以别去赌不要让家庭的富足成为孕育孩,子骄奢淫逸的温床平静朴实的居家环境比炫,丽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棒下出孝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教育理念不一味推崇也不全盘否定如果把,父母当做一种职业那么这便是一份永远无法,回头的工作——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重来如,果说这世上还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事情那,就是教育孩子为父的只有义务为父的责任就是,没有权利的义务刀攀比是和别人比而我,主张的是和自己比要做到自己的最好尊严是社,会给的不是家庭给的更不是自封的,我要孩子相信,幸福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可以来自工作亲情友,情而不是仅仅依靠某段婚姻。一本妈妈必须推荐,给爸爸读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