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东方 作者:陈旭 页数:220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更有唐朝盛景,不过历史就像过往烟云,随后荣景渐去,世界上的创造发明也少见中国人的名字。尽管之后还有清朝的康乾盛世,不过我总以为那有点像是回光返照。 清朝末年,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马蹄终究跑不过火车,长矛拼不过洋枪,科技落后导致丧权辱国。到了“五四”,中国人喊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只因战乱连年,局势动荡,直到改革开放,勤劳的中国人才使这一东方古国再次崛起。 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没忘教育后代苦读圣贤,重视教育应该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十多年前中国恢复高考,我作为当时的下乡知青,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为之兴奋不已,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和刻苦,随着科学春天的来临,好像中国人站在世界科学顶峰上的日子指日可待。三十多年过去,我也漂泊到美国二十多年,这期间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过,现在还是西方人主导着当代的科学与技术。虽然我也知道科学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积累,但是,我还是又开始怀疑我们的教育是否有什么欠缺2009年10月底钱学森先生去世,留下钱老对中国教育的忧虑,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内容概要
本书不是什么教育理论专著,只是想通过平时发生的新闻故事和大众能理解的教育常识,以创造力、创新力为切入点。讨论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一些不同的教育观念,从比较中认识美国教育的思路,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想以此让读者了解美国这块土壤在过去一百年间为何能吸引世界精英,使得美国的学术界人才辈出、成果卓著。希望本书能对我们重视教育的民族,不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或国家创新中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陈旭。195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后就读福州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多年,1988年移居美国,现定居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郊区。
从女儿在美国上小学一年级直到哈佛大学毕业,作者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感触颇深。他曾在《美华商报》
书籍目录
序言第1章 中国多“天才” 美国多大师第2章 中关教育理念的差异第3章 美国精英教育的思路第4章 回首三十年话高考第5章 美国的“傻帽儿”是怎样成功的第6章 大学、非大楼也第7章 中关学生的知识对比第8章 备受青睐的美国大学第9章 暑假生活杂谈第10章 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有什么特征第11章 学科交叉 有利创新第12章 创造力是如何被扼杀的第13章 创造力不是凭空臆造第14章 闲聊神童第15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第16章 天下父母心第17章 了解心理 增强自信第18章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第19章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第20章 有创新才能实现强国梦第21章 回首历史,思考未来,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个物理系教授去学画画,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大概是不务正业,但费曼教授在科学领域却成就卓著。西方教育重视艺术,不仅仅是让孩子拉几首曲子、画几张画。除了让孩子学会对美的欣赏和理解,艺术教育的目的同时还是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许艺术让人提高观察能力,让思维海阔天空,使人摆脱线性、平面的思维局限,从而有三维、甚至多维的空间想象,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科学的目标是把困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方法来分析,而艺术常常是把简单的道理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来表达。保存在巴黎卢浮宫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500年来一直令人捉摸不透她那“神秘的微笑”,不同的参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所以很多的科学家也在研究这幅画,例如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教授就做过专门的研究,从视觉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她指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她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观察位置。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 这或许是艺术家懂得科学的好处,这样更能让作品千古不朽《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不仅仅是个画家,他还是科学家。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临终留下疑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的“傻帽儿”怎么成功的中国的教育要从美国借鉴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