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创造与毁灭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章援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女可能只是常人眼前的一道风景,风华即逝。而对毕加索来说,美女是一把用来打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女人是艺术创造和灵感的源泉,一个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必须熟悉女人,研究女人,体验女人”。女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根据、主题和灵感,他画出了“可以走出画布、以血肉之躯做爱的男女”,在他的笔下,即便是婊子,也能不朽。  他一生两任妻子,五位情人,以及数不清的临时女人。自古红颜薄命,以至于爱过他的女人,与他爱过的女人,大多命运乖蹇,或病死,或崩溃,或自杀……  “毕加索每次换个女人,也是每次换个标准,换个视觉,因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他自己也换了个人。”这是他艺术性心理学的一条红线,或许这就是极佳的临床心理学。  女人也是一把打开他的艺术世界的金钥匙。他以绘画来抗拒时间,而被抗拒的时间代表死亡,而他就以女人来延续生命,抗拒死亡。  如果说《红楼梦》是“意淫”,那么,看毕加索则是“目淫”。可以说,他的画室和他的作品永远是全球扫黄工作的死角。“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带色情的。”

书籍目录

绪论毕加索——卡萨吉马的幽灵 一 一团百年不散的幽灵 二 一张了无边缘的拼图 三 一个恐惧女人的矮子 四 一个魔鬼附体的疯子 楔子第一章 早年岁月 第一节 马拉加 第二节 科鲁尼亚 第三节 巴塞罗那第二章 蓝色时代 第一节 马德里 第二节 “四只猫”酒吧 第三节 巴黎!巴黎! 第四节 美人关 第五节 “蓝色时期”第三章 玫瑰红时代 第一节 “洗衣舫” 第二节 “玫瑰红时期”第四章 黑非洲和立体主义 第一节 黑人艺术 第二节 立体主义(初篇) 第三节 立体主义(后篇) 第四节 立体主义(续篇) 第五节 背叛第五章 战火与芭蕾舞剧 第一节 一战风云 第二节 芭蕾舞团第六章 超现实的和平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VS达达主义 第二节 超现实主义(初篇) 第三节 超现实主义(后篇) 第四节 超现实主义(续篇)第七章 内外交困与《格尔尼卡》 第一节 《格尔尼卡》 第二节 沦陷区巴黎第八章 伤心的女人们(上) 第一节 情史前史 第二节 费尔南德·奥莉维亚 第三节 伊娃 第四节 奥尔加·科克洛娃 第五节 玛丽一泰莱丝·沃尔特第九章 伤心的女人们(下) 第一节 朵拉·玛尔 第二节 弗朗索娃·吉洛 第三节 杰奎琳·洛克第十章 孤独的儿女们 第一节 长子保罗 第二节 女儿玛丽娅 第三节 克劳德和帕罗玛 第四节 长孙帕布罗第十一章 迟暮岁月 第一节 法国共产党 第二节 安蒂浦时期 第三节 陶器和版画 第四节 和平鸽 第五节 衰老第十二章 重逢和葬礼 第一节 重逢 第二节 葬礼 第三节 毕加索与小丑尾声毕加索年表后记行走在创造与毁灭之间

章节摘录

  我认识毕加索之前,有些事情不知怎么就先知先觉了,仿佛是在尘世里这样过来了就会留下某些印记,于是从皮肤的纹路或是脸上的曲线里就可以看出他们所经历的东西,甚至是很微小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看懂面相,又有人会看手相的缘故吧。我原本是不会这些神奇的法术的。但是,假如当你的身体变得轻飘飘了,你的思维也就变得更敏感。于是,你也就知道了很多你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当然。我不想让我的叙述变得玄而又玄。有些事情是里兹太太,也就是毕加索的母亲告诉我的。你们权当如此吧。  第一节 马拉加  小毕加索的诞生颇费了一番周折。  那是在西班牙南部的港城马拉加。马拉加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东北约一百公里远,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城镇,早在腓尼基时期就是地中海的贸易据点,直至今日,腓尼基和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古堡、剧场、大教堂、领事官邸等,还随处可见。因为在北面有安达卢西亚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挡了欧洲中部袭来的朔风,马拉加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城里城外长满了亚热带的葡萄藤和橄榄树,向日葵花开了,遍地一金黄,白桦林的枝条在落日的余晖中构成抽象的图景,耕田里交错的色彩更融合成一幅野兽派的绘画。

编辑推荐

  1905年,26岁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建构狭义相对论,在时间方面引爆一场科学革命,1907年,26岁的毕加索创作《亚威农少女》,创立立体主义画派,在空间方面引爆一场艺术革命,被誉为“思想界的爱因斯坦”。  毕加索26岁完成的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彻底改变了20世纪艺术的方向,开立体主义先河,被誉为“立体主义之父”。不同于一生潦倒的凡·高,毕加索一生辉煌至极。他是全能冠军,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最天才、最传奇、最勤奋、最高产、最高价,最高寿、最善变、最自由、最叛逆、最自恋、最风浪、最丑陋、最恐惧的艺术大师。  阅读理由: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人,8岁创作《马背上的斗牛士》;14岁完成《赤脚女于孩》,1896年,《最初的圣餐》入选巴塞罗那美展;1897年,《科学与博爱》入选码德里美展;1905年创作的《拿着烟斗的男孩》,卖价3万荚元;1966年,一百万法国人参加巴黎毕加索回顾姥;1971年,法国总统篷皮杜亲自在卢浮宫为毕加索画展揭幕;1997年,肖像画《梦》卖到4840万荚无;2004年,《拿着烟斗的男孩》拍出1.04亿美元,震惊天下,百年升值3472倍,刷新几·高《加歇医生画像》1990年创下的8250万荚元最高纪录,成为世界之最,1999年,以40%的高票位居20世纪最伟大的十大画家榜首,被法国人拥为“当今最伟人的艺术臣匠”,2005年,《黄色裸体女邮》于拍到1.37亿,2006年,《梦》卖到1.39亿,2007年,作品在Artpricerlit界艺术家排行榜位居第二,年度总成交额达3.19亿美元,2008年,在Artpfice排行第一,总额为2.62亿美元。  毕加索如此不凡,如此极端超现实主义,甚至于空前绝后,一般的凡夫俗子怎能深入他的心灵深处呢那么,用一种怎样的写法才能吸引人呢可喜的是,《毕加索的创造与毁灭》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出人意料的时空转换方式,即让毕加索早年已故好友卡萨吉马的幽灵站出来说话,借他的口气来讲述毕加索的人生、悄人和作品。  阅读对象:  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北漂族,喜欢茎术的人,喜欢做梦的人,喜欢绘画的人,崇拜毕加索的人,讨厌毕加索的人,研究毕加索的人,追求成名成家的人,欧洲艺术史家,喜欢巴黎的人,旅游爱好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毕加索的创造与毁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好的书哦,内容是比较充实的,很好
  •   读了好久,书很厚,但很值得一读!
  •   呵呵,其实他是个很幽默的人,也很有运气,和许多女人纠缠,给后人留下生活不检点的话题,可是与他纠缠的每个女人都一直爱他恨他,也许这就是天才的魅力,他的天才让那些女人永生在他的画里。
  •     毕加索26岁完成的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彻底地改变了20世纪艺术的方向,开立体主义先河,被誉为“立体主义之父”。不同于一生潦倒的梵高,他一生辉煌至极。他是全能冠军,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最天才、最传奇、最勤奋、最高产、最高价、最高寿、最善变、最自由、最叛逆、最自恋、最风流、最丑陋、最恐惧的艺术大师。
      
      《格尔尼卡》
      《卡萨吉马的葬礼》
      卡萨吉马的自杀,是毕加索悲恸不已。他的内心仿佛被一个孤寂的亡灵所缠绕,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一幅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开始酝酿,这就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开始,也是精神上的转折期,他开始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心灵上的净化,而不是心理上的安慰。
      《生活》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巅峰之作,也是告别之作。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儿——在一个地方结束,又在那个地方开始。
      《亚威农少女》
      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三度空间视角的传统绘画方法。毕加索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几何化的平面装配而成。这种做法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对经典的亵渎,他同时舍弃了近大远小的空间表现,从而舍弃了画面的纵深感,而把质、量和立体要素转化为平面属性。
      《哭泣的女人》
      画家以极端主观化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伤心绝望的女人,一种极度悲伤的扭曲。这幅以朵拉为模特的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被抛弃的、哭泣的、忧郁的妇人形象。毕加索就是这样一边为她的聪明感到骄傲,一边扼杀她身上让他羡慕的力量。
      
      毕加索:“关键就在于,艺术是破化性的,是某种不应该获得自由的东西。”毕加索艺术的毁灭性尤其表现在对他挚爱的人的摧残和对其他艺术家作品的某些惊人手笔的践踏——虽然他自己也曾将这些手法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中。这是毕加索深感陶醉的生活方式,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毕加索独特的“行为艺术”。
      
      印象派研究色彩的纯粹价值,然而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种反应自然的不自由。所谓正确的颜色没有生命,它们被冰冻了,它们在说谎。艺术家不要依靠过多地依靠自然来工作。艺术是抽象,取之于自然,依靠从中升起的梦境。无知的眼睛认定每一种物体有不定不变的色彩。然而,自然界中从没有一种颜色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就像是用音乐奏出的诗,放弃了一切情节和内容,成为非物质性。这才是真的平凡。因而,作为一个艺术家啊,要首先变得高贵起来,追求这种神秘的感受。
      
      毕加索只有一种模糊的、压倒一切的冲动,去挑战、破坏和重构这个现存的世界。
      
      毕加索:“从前,绘画是一步步朝完成的方向迈去。但是,就我而言,绘画是破坏的总合,我画,然后把它破坏,但毕竟什么也没丧失,我除去的红色在其他的某处里出现,每一幅画即是毁灭的总结。”
      
      粘贴画,或拼贴画,是综合立体主义的先行标志。立体派逐渐成为一个自由的画派,从自由处理造型的手段里找到自己的画面。在新立体主义作品中,物体体积被完全消除,只剩下彩色的面和线,它们在超空间的关系中相互叠加。色彩分析和色彩的内在动力相互对照,表现出光的积极力量。
      
      要知道,毕加索最痛恨的就是不看他的作品、不理解他的绘画艺术的人,他绝不是希望自己的作品的可以教化这个世界。他巴不得自己的作品是一吨TNT,可以将整个艺术界炸成废墟。
      
      公平地说,在毕加索得到一切之后,他自然不会再去取悦不能给他什么的人,就像一个口袋里塞满零食的孩子不会再对兜售吃食的小贩产生兴趣。
      
      毕加索是位精神分裂患者,他的作品所表现那种反复出现的动机,是“下到地狱去,到潜意识中去,告别上面的世界。”“毕加索的艺术是孩子般的任意妄为,毫无创造力可言的杂耍或莫名其妙的游戏,毕加索其人也未看破红尘,不过是深陷在现代人特有的欲望和自私自利中摸爬滚打”
      
      他在艺术上如雄鹰展翅,而在生活上则如同鬓狗一样耍弄别人。他对一个女人说,他只爱她一个;而对另一个女人却说,其他女人在他心中一钱不值。无论他如何说,他在情场上如同一个常胜将军,从未打过败仗。然而,他从来未感到过真正的长久的幸福。他给女人非人的待遇,看着他们日渐一日如同奴隶一般丧失人性,然而他自己,除去获得艺术上的愉悦,如同自己一件艺术品行将完成,又仿佛他和女人们周旋的所有举动都不过是现代意义上的行为艺术而已,他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喜悦、被理解或是满足。他的心灵日渐一日的空虚,如同那些在繁华中感到无比寂寞的人们,毕加索在女人的床前,依恋她们又厌恶她们,而且感到一个空洞的灵魂深渊在向他召唤。
      
      当他的《亚威农少女》震撼了世界,毕加索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宠爱。他把天才和绘画作为武器,反对在各种“主义”下创作,反对赞美生活,反对自然,反对人性,反对上帝。他无目的地作画,杀死现代艺术,杀死艺术本身,打倒所有人,打倒一切事。他重新发现了绘画,然后打倒了那个曾经的毕加索,他无须风格,因为他的愤怒和反叛就是象征我们这个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
      
      “小丑”是毕加索个性的另一个侧面。他渴望拥有神秘的力量,或者说,在他的幻想中他已经拥有了这种力量。就在他跟上帝缔结巫术般的盟约时,他坚信自己是上帝选中来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虽然,十分矛盾的是,他并不相信上帝,而且常常对基督教和其它正统宗教表现蔑视的情绪。毕加索同样渴望自由。魔鬼般的才华让年幼的毕加索可以躲在画布之后隐藏自己的实际年龄,从那时起,他就对那种变形的自然有种近乎迷醉的热爱。
      
      毕加索的画很美,也很丑。无论哪个,他们给人们震惊,展示出魔鬼般的艺术魅力。透过毕加索的艺术,人们看到一个苦苦挣扎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个勇敢地忏悔者,它不断地叙说自己的罪,又不断重滔覆辙;这个灵魂在自我激荡,然后把它的全部罪恶倾泻而出;这个灵魂渴望自由,然而自由,它唯一的渴望,却伤害了很多人;这个灵魂呼喊出一个个口号:“不自由毋宁死!”人们不会在毕加索的画前改变信仰,因为毕加索本无信仰,但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人们崇拜毕加索,因为他承载了这些恐惧却依然活着,依然抗争。毕加索作品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全部美丑,来自它的真实。艺术家不加修饰的心,原原本本呈现在画布上,或是一个彩陶、一尊铁塑之上,而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人们很难这样近地靠近一个人。于是他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他们离不开毕加索,因为他是第一个如此虔诚面向艺术的忏悔者、哲学家和诗人,他是第一个诗意地安居在艺术之上的人。
      
      费尔南德•奥利维亚——玛茜尔•汉伯(伊娃、温顺)——奥尔加•科克洛娃(举止优雅)——朵拉•玛尔(现代知识分子、画家)——玛丽-泰莱斯•沃尔特(年轻青春)——弗朗索洛•吉洛(男孩子气、画家)——杰奎琳•洛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