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中华会计网校 页数:411
前言
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内控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与企业相比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其收入基本来源于财政资金,由于经济业务较企业简单,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j’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
内容概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分九章全面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具体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内部审计。同时全书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从实务案例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具有强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对实务工作者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手册。 本书适合于广大财会工作者、内控研究人员等作为专业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内部控制规范化成为全球趋势 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素 第二节 内部环境 第三节 风险评估 第四节 控制活动 第五节 信息与沟通 第六节 内部监督 第七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第二章 货币资金控制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概述 第二节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主要内部控制方法 第四节 货币资金具体业务流程控制管理 第五节 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 第六节 实务案例讲解第三章 采购控制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控制概述 第二节 政府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及控制要求 第三节 日常采购关键内部控制 第四节 实务案例讲解第四章 工程项目控制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工程项目控制概述 第二节 立项与招标控制 第三节 建设与验收控制 第四节 实务案例讲解第五章 固定资产控制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概述 第二节 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 第三节 固定资产使用、维护控制 第四节 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控制 第五节 实务案例讲解第六章 支出控制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控制概述 第二节 支出预算控制 第三节 支出执行控制 第四节 实务案例讲解第七章 全面预算控制第八章 人力资源控制第九章 内部审计附录1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附录2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附录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附录4 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
章节摘录
插图:(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事项,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相互制约环节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其发生错弊现象的几率就很低。就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说,相互牵制必须考虑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的制约关系。从横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需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工作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例如,在材料采购控制系统中,采购部门只能凭领导审批后的采购单或合同(纵向牵制)进行采购,而采购的材料必须经过验收(横向牵制)后,才能办理有关手续。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的核查和制约,使得发生的错弊减少到较低程度,或者即使发生问题,也易尽早发现,便于及时纠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从系统论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适应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关注单位内外环境非常重要。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单位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一般来讲,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而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因此,控制点设定的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易于操作,千万不要因不必要控制点的设立,造成投入大于产出的得不偿失,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三、内部控制的要素借鉴COSO框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如图1.1所示。(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通常包括下列方面:1.单位的治理结构,比如管理层、核心部门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等;2.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尽管没有统一模式,但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3.内部审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掌握国家秘密和其他重要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的规定等;5.单位文化,包括单位整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单位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一般而言,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编辑推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