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拉斐奇·多萨尼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印度是一个奇特的、充满谜团和矛盾的国度。以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为例。一直以来,它被看作是印度的一处奇特之地:这里的人们普遍都识字,男性人口数量与女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小于1,人的寿命几乎与发达国家居于同等水平,但经济增长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就印度的社会落后性以及独立之前的喀拉拉邦严重的等级歧视(包括在一些区域盛行的奴隶制)来说,喀拉拉邦在之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发展迅速与现实状况是一个矛盾。就社会的进步而言,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性又是一个谜团。 20世纪90年代,喀拉拉邦的经济状况开始得到改善。现在在经济发展方面,它已一跃成为印度的第八大邦,并且如果将西部小邦果阿邦(Goa)排除在外的话,喀拉拉邦是自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它的社会发展水平仍继续居于印度其他邦之上。 在印度,也存在着一个全国性的谜团: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良好的民主传统多年来一直并存于这个国家。在特定的指标方面,例如女性的健康状况或儿童的营养状况,印度的投资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还要少。就其社会的落后性来说,民主如何维护是一个谜团;就其民主来说,印度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同样令人不解。 而在喀拉拉邦,这些状况中的一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改变。如今印度的经济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在特定的指标方面,例如在软件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上,印度和其他国家一样发达。同时,民主的传统也得到了加强。
内容概要
印度来了,它带着众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气势登上世界经济舞台! 中国和印度有很多共同点,本书全方位介绍了印度的政治、经济、历史、生活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度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中国企业进军印度市场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在书中写道:21世纪取胜的“秘诀”就是了解印度。作为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一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而且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者的目光。 然而,印度人口众多,种族庞杂,语言、宗教、文化等也有别于其他国家,所有这些不仅为印度的发展带来挑战,也为世人眼中的印度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印度来了》在强调印度多样性的基础上,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角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真实的印度全景图,从而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印度的发展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作者系统分析了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几位举足轻重的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执政方针、印度特有的政治体制以及语言、宗教、文化等的多样性对印度发展的影响。近几年,印度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作者在书中指出,政治上,印度的民主政治、联邦政治是不同于美国的;经济上,虽然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是不适合印度的。作者强调印度应该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对印度未来的经济和民主政治心怀美好的憧憬。 作者在书中还揭示了印度人民是怎样克服腐败、庞大的官僚机构以及历史上不稳定的经济等问题,而成为高等学府、科技发展和外国投资的乐土。当本书带领我们穿越印度城市繁华的街道和农村宽阔的平原时,我们将逐步了解到宗教观念的改变、新闻媒体的自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以及有影响力的种族,这些都是使印度作为主角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因素。作者借助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印度。
作者简介
拉斐奇·多萨尼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南亚项目的高级研究学者和执行主任。他讲授南亚发展、身份认同和政治方面的课程。他也曾是印度股票交易所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印度商业周刊》的副总编辑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金融教授。他在印度新德里圣史蒂芬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印度管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西北大学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多萨尼现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
书籍目录
致 谢序 言第一章 印度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贫穷,除了在手机方面 通过服务业发展经济 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 印度英语 身份认同和多元主义第二章 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国家权力的崛起 印度的遗产 民主1,土地改革0 发展战略 腐败的根源 尼赫鲁的遗产第三章 国家权力的崛起 严酷时代 凤凰涅槃 印度的联合政治风格:国家与地方的联合政治时代 联盟政治中的决策第四章 联邦政治的诸多结果 联邦政治的有益之处:以电信行业为例 联邦政治的不满之处:印度教复兴运动 联邦政治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克什米尔问题 联邦政治和印度对美国的政策 印度地区主义第五章 腐败 公民生活中的腐败 腐败的第三阵线 腐败的原因 腐败的代价 配额制的终结,却不是腐败的终结 为什么腐败仍然是个问题第六章 英语和印度的未来:脑力劳动者还是钢铁工人 是否有必要:一个说英语的国家 英语的渗透第七章 漫步水上,或就读印度理工大学 技术工作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与自由第八章 印度和信息技术产业 专业代工及印度程序员的头脑 印度国内软件业的开端 班加罗尔的崛起 大型公司在价值链上上行第九章 海归印度人以及IT产业的跨国公司 新型的商业模式 新兴企业所扮演的角色 打造印度IT业的生态系统 印度IT产业的全球化 IT产业面临的新挑战 班加罗尔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跨国公司的重要性第十章 信仰与宽容 公民责任的重担 多元化和宽容 宗派暴力冲突的来源 独立运动期间的宗教和政治 现代的宗派暴力冲突和政治 实践中的宽容 宗派和谐的前景第十一章 出生于美国的印度人、在海外居住的印度人及其他:印度人在美国 现代移民潮 最后一股移民潮 网络的重要性 主流化第十二章 印度的股票交易 证券交易的开端 在印度股市赚钱 早期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管理的诞生 国家证券交易所第十三章 印度农村 英国殖民者实行的农村资助制度 印度独立后的改革 放债者在农业中扮演的角色 补贴的代价 每个人都是输家 农业政策 技术所扮演的角色 农村教育的困境 民主和农业的未来第十四章 印度媒体 媒体的自由 媒体的力量 《泰赫尔卡》的故事 媒体怎样做才正确以及还需要做什么第十五章 不同的发展道路 城市的角色 不同的民主 印度的未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印度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晚上,在参加西北大学商学院一个师生交际舞会时,刚到美国的我和一个印度同学遇到了年轻的教授助理德里克·史密斯(Derek Smith),他本人也是刚刚从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来到芝加哥(Chicago)的。过了一会儿,当我们的相处逐渐融洽的时候(无疑是大量的葡萄酒起了作用),史密斯说:“伙计,你们俩的英语讲得不错啊!”我吃了一惊,正准备反驳。“嗯,印度人讲英语的时间比你们美国人还长呢!”我的同伴比我反应还快,抢了我的风头,“有一天,你也能这样!” 史密斯的评论原本只是一个友好的姿态,可仅凭那一句回答,好脾气的他便可能会推断印度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反应机敏以及有着多刺的自尊心。一位曾在冷战期间与印度打过交道的西方外交官或许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外交官霍华德·谢弗(Howard Schaffer)在提到早期美印关系时所说的:“在国际论坛里,华盛顿政府在与尼赫鲁(Nehru)总理以及他的自信且有天赋的印度同事们的关系中往‘往是毫无收获的……在许多美国人的印象里,印度似乎养成了恩将仇报的习惯。”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试图拉拢印度曾给予慷慨的帮助,印度外交官却多次断然拒绝,其原因无非是美国看起来像是在对他们施恩。 确实,在外国人或是许多知情者看来,近几十年来的印度似乎更加关注自己的外交形象,而不是集中意志、资源并利用合作关系达到成功的目的。当然,印度还是零星地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全球伙伴关系,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就是绿色革命——将高产谷物品种引进灌溉区的项目。这个项目解决了城市中产阶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功效却被农村地区持续的极度贫困大大抵消(见第十三章),总的来说,结果还是停滞不前。正如一位记者所评论的:“每次我从印度回来后,人们问我印度有什么变化,我的回应到目前为止都是一样的:电话系统变好了,公路变差了,其他没有任何变化。” 从我遇见史密斯那时起,30多年过去了。从那时起(尤其是近10年内),西方开始了解印度,但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如今,当这些国家通过各种通信渠道或在本国与之交流时,印度人的专业技能、科技经验、法律知识等类似方面常常会给西方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较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了许多西方商人,促使他们纷纷考虑到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然而,当他们第一次下飞机后脑海中经常会本能地跳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他们不直接飞去中国。 一位来自英国牛津的商人几年前参观了金奈[Chennai,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首府],想看看能否在当地建立一个编辑社。他走出机场的第一反应就是感觉很热,当时气温在摄氏30度以上(华氏86度),是凌晨3点钟。接着他感受到的就是这个在这样的时间段还充斥着大量人群的印度城市的气味,那并不好受。在那一刻,他真想告诉他的私人司机掉头往回开。 但随着他遇见越来越多他在牛津时就曾在电话里与他们交谈过的专家,他意识到在印度大量人才唾手可得,在金奈建立编辑社是完全可行的。这家编辑社现在雇用了500名文字编辑,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他还很赞赏这个国家的政府机构既不歧视他,也不对他另眼相看。在金奈,他们并不期待这些生意人对当地有所回报。相比于亚洲一些其他地区,他对这一点很满意。在其他地方,基础设施往往是特别为外国投资者建设的,但同时当地政府也期待外国公司能够回报他们以技术或是给本地企业提供分包生产的机会,并且这些期望常常是通过一个“必有的”本地合作伙伴沟通的。 到印度参观的人正在不断增多,印度往往不仅给这些参观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让他们感到很苦恼。这两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于他们发现自己对这个国家了解太少而引起的,比如,很多从全国商业中心孟买回来的商人都说,那里的每幢高楼都连着藤壶一样的贫民区,尽管这一景象令人感到扫兴,但他们还是被那里高质量的专业才能吸引和激励着。这和去中国参观的感觉大不一样,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中国是一个团结、自力更生的国家,所有人都努力工作,国家因此不断地向前发展。 要了解印度实在太难了,因为这是一个充斥着异质性和矛盾的国家,对所有人来说都很复杂,而不单单是外来者。例如,第一次到金奈的旅游者一定会为一个泰米尔特有的现象感到惊奇:城市大街上到处都是巨大的50英尺高的政治家们的画像,而这些政治家能激起人们对神一般庄严的虔诚。 更有趣的是,这些政治家来自于社会地位较低的种姓,他们所代表的党派均是由社会地位较低的种姓的人们组成的,得到的支持也来自于这些人。这是印度在反对有着漫长历史的种姓等级歧视上取得进步的证据。象征性的意义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种姓的人在长期压迫社会较低阶层的人们之后,驾车驶过金奈的安娜萨莱商业大街时,必须不情愿地在那些较低种姓人们的脚下经过。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尤其是印度其他地区消除种姓隔离的公众行为和致力于此的政治家们都失败了。这是从牛津来的商人在金奈首先观察到的事物之一,但如果他多访问一些泰米尔纳德邦的农村地区,他可能会因为“两种杯子”的路边咖啡馆这种普遍现象而感到特别沮丧。在这样的咖啡馆里,贱民不能和别的印度人用同一只杯子,因为他们是被排除在印度种姓制度之外的,所以这两个群体的人用的杯子是区分开的。 如果你不知道泰米尔纳德邦领导了最近的一次令人烦扰的多数主义运动,这样的现象就确实很令人费解,尤其是有了那些较低种姓的政治家的画像。多数群体(在这里,是指种姓制度中那些较低的种姓)团结起来,在公民和政治生活中一致排外(在泰米尔纳德邦,包括婆罗门和贱民)。所以,如果外人只是匆匆一瞥,他看到的是较低种姓成员的胜利,但如果深究,看到的则是另一个更复杂的画面。 类似的,对于贫困的观察也是容易令人产生误解的。世界银行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显示:80%的印度人每天只花不到2美元度日,35%的印度人只花不到1美元。这些数字使印度听上去像是一个深陷贫困泥沼的国家。它们反映出来的画面是,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无土地且身负债务,而城市劳动力大部分从事的是原始服务业,如清扫房间或为富人开车。但与许多其他数据一样,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它们所展示出来的一样多。 贫穷,除了在手机方面 2006年10月,在印度进行一次由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巡回演说时,我住在位于恒河岸边的美丽的瓦拉纳西市(Varanasi)。我们住的豪华的五星级宾馆每晚要130美元,似乎很符合繁荣印度的标准。有一次我乘坐宾馆出租车到10英里外的机场,车程为1小时,宾馆因此向我另外收取了760卢比(以当时的汇率换算大约为17美元),我只是稍微惊奇了一下。但是当我问出租车司机他的收入时,他回答我一个月的薪水相当于20美元。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尤其是当我发现在一年中他平均一天要两次往返于酒店和机场(高峰季节会更多)后,而且每次都要从机场带回一个乘客。 显然宾馆的商业模式赢利不少,但同样使我感兴趣的是司机的预算管理问题。我接着问他,发现他也会赚一些小费,每天有几百卢比,他还拥有一块两平方英亩的肥沃的土地(与他的兄弟们共有)。加上当教师的妻子的薪水,四个人的家庭(还包括一个11岁的儿子和一个退休的老人)每个月总共收入56美元。本文写作的时候卢比与美元的官方汇率为45卢比兑换1美元,由于购买力存在差异,导致卢比实际上大约是此价格的5倍,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换算,这个家庭每人每天平均收入2美元多一点。 这意味着这位司机位于印度前20%的高收入者行列中!但正如他提到的,家里经常人不敷出,也没有积蓄。他一直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负债,有时因为农场,有时因为个人花销,他最大的烦恼也是他们家的最大花销:儿子的教育,这几乎占了家庭收入的1/3。他们的儿子在距离他们村子5英里的一所英语学校读书,每个月的学费是5美元,而来回的交通费跟学费一样多。另外他还请了一位说英语的家教帮助孩子学习,每个月也是5美元。这是必要的,因为两个家长都不说英语。他担心总有一天他会负担不起儿子在英语环境中的教育。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拉斐奇是一位对于独立后印度的历史具有敏锐眼光的学者。他的著作深刻 阐释了印度突然的、令人意外的崛起。” ——堪瓦尔·瑞克里(Kanwal Rekhi),硅谷企业家、印度企业家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在一个被称作印度的麻烦多多但前途无量的话题下,拉斐奇·多萨尼涵盖进了大量的内容。本书是对于一个刚刚破壳而出并日渐从世界对它的迷恋中走出的国家的真实写照。” ——拉马德瑞伊(S.Ramadorai),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印度最大软件出口商)首席执行官
编辑推荐
以前包未有的视角观察这个不容忽视的国家。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年轻人口最多并拥有一个繁荣的中产阶级的国家,印度已发展成为全球最新的明星和外国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 通过审视这个国家繁荣的市场经济、萌芽之中的高科技产业以及它照顾自己人民的各种尝试,《印度来了》对于一个真实的印度,向读者提供了奇妙的一瞥,包括它所有的资产、所有的失误。作者透过了环绕印度的面纱,探索了印度在世界舞台上出现的许多方式。他探究了印度作为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政治变化、教育、媒体以及归国的散居印度人在新印度的行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印度来了》以一种诚实并具启示性的方式,对这个许诺成为在世界经济中的下一个主要角色的国家,为人们带来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