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缘缘情愫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刘英  页数:298  字数:268000  

内容概要

我写的是一部丰子恺评传,记录了丰子恺77年的人生历程。也写出了我阅读和研究丰子恺的心得和体会。写作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我深入学习和理解丰子恺的过程,我觉得在研究和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我的思想情感完全融进了丰子恺的生命历程中,可以说。几乎跟随他走过了他生命的每一步。他乐,我也乐;他忧,我也忧;他哭,我也哭,我觉得我已经“了解”了丰子恺,我与他的心灵是相通的。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丰子恺的人生也走进了我的人生中,他的人生态度、情感爱好和人生追求,无不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感召。我也曾无数次地向往能有一处“缘缘堂”一样的去处,像丰子恺一样能拥有那朴静、悠闲、祥和的人生。然而这只是一种奢望而已.丰子恺的缘缘堂尚且被毁,何况我辈小子。人的心灵,不论是谁,总会有所寄托,但世相和人心的矛盾,常常使善良而困惑烦恼的人心受到伤害,世间的乐园其实是难以寻找到的,真正的超脱,还在自己的心中。我的这些感受相信和丰子恺是相通的。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一l975),漫画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座右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光潜评其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他说:“世间一切事业,没有比做真正的和尚更伟大的了,世间一切人物,没有比真正的和尚更具大丈夫相的

书籍目录

绪论 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一、求学之路  二、漫画鼻祖  三、散文大家  四、闲云野鹤  五、“洗心革面”  六、凄凉晚景第一章 人杰地灵  一、石门湾  二、举人老爷  三、童真稚趣  四、小画家  五、文心天成  六、在小学堂第二章 求学之路  一、杭州投考  二、学校生活  三、感伤与乡愁  四、春光沐浴  五、恩师李叔同  六、倾心艺术  七、创办学校  八、游学东京  九、彷徨与抉择第三章 翰墨情怀  一、执教春晖  二、创办立达学园  三、开明书店编辑  四、艺苑耕勤  五、缘缘堂主人  六、子恺漫画  七、缘缘堂随笔第四章 国破家亡  一、追随马一浮  二、还我缘缘堂  三、艺术的逃难  四、客居重庆  五、南国萍踪  六、佛性悲怀第五章 躬逢盛世  一、进入新社会  二、“洗心革面”  三、扭曲与升华  四、丹心斥妄第六章 人间晚晴  一、“牛鬼蛇神”  二、本我回归  三、潇洒风神永忆渠丰子恺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人杰地灵一、石门湾丰子恺的故乡桐乡市,是中国浙江省北部的一座县级市,隶属于嘉兴市.毗邻江苏省。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三角之中,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农业非常发达.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桐乡历史悠久,境内数十处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石门镇发现的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的罗家角遗址.距今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和稻谷、建筑木构件以及动物遗骸中,可以窥见当时已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营建木构房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春秋时期,桐乡市境域为吴越交壤征战之地。在崇福镇,有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浙北现存唯一的崇德孔庙。孔庙碑文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撰写,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书写。孔庙饱经历史沧桑,几经废兴,但目前仍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碑刻、牌坊,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乌镇,有江南名刹福严禅寺。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也哺育出了反清名士吕留良、新佛教运动领袖太虚、文学巨匠茅盾、新闻界著名人士金仲华、篆刻书法家钱君匀。以及著名摄影家徐肖冰等等一大批名人贤士。丰子恺就是诞生在这个文化之邦——桐乡市石门镇的一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石门镇,位于桐乡市中部,京杭大运河斜贯全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小镇。京杭大运河经江苏流入浙江北部平原,从嘉兴流经这里时由原来的西南流向向南拐了一个大弯。然后再向杭州流去,石门镇就在大运河这个拐弯之处,因此当地人又常常叫它石门湾,或“湾里”。据史书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曾是吴越两国的分疆之地,现在运河西岸上尚残存的那段垒石弄,就是当时吴越两国的国界,其东、北二隅属吴国,西、南二隅属越国,越国曾在此处垒石为门。作为和吴国边疆交往的门户,石门湾便由此得名。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代谢,当年的石门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在残存的垒石弄遗迹上立着的一块“古吴越疆界碑”。上面刻着:“垒石衡者,古吴越之疆界也。春秋吴越争战,兵锋迭起,垒石为门以为限,石门之名传焉。”向后人昭示着当年的历史。丰子恺的父亲也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古曾为吴越战场,迄今蔓草荒烟。尽是英雄埋骨地;近复遭咸同发逆,记否昔年次日,正当兵火破家时。”石门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但石门和它记载着的历史却永远留在了这里人们的记忆里。石门湾原属浙江省崇德县管辖。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崇德县一分为二,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石门也以寺弄为界分属两县,东属桐乡县,西属崇德县。石门镇属崇德县管辖。清朝康熙皇帝登基后(1662年).鉴于太宗皇太极曾用过“崇德”年号,为避讳便把崇德县改名为石门县,把石门镇改名为玉溪镇。民国时期,石门县恢复崇德县旧称,玉溪镇也改回石门镇旧名。1958年,崇德和桐乡两县又合二为一,总称为桐乡县,原崇德县更名为崇福镇,崇福镇和石门镇都属桐乡县管辖。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由于历史的变迁,石门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在不断地变更,丰子恺幼年时期的石门镇已改名为玉溪镇,但不论地理区划的名称如何变更,当地的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叫它石门湾,或是石门镇。石门湾虽不是繁华的名都大邑,过去也没有公路,但得益于大运河的润泽,交通发达,物产丰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子恺在《辞缘缘堂》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石门湾的:“运河两旁,支流繁多,港汊错综。倘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水道正像一个渔网。这个渔网的线旁密密地撒布无数城市乡镇,‘三里一村,五里一市,十里一镇,廿里一县。’用这话来形容江南水乡人烟稠密之状,绝不是夸张的。我们的石门湾就是位在这网的中央的一个镇。所以水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异常便利。我们不需要用脚走路。下乡,出市,送客,归宁,求神,拜佛,即使三五里的距离.也乐得坐船。”“我们郊外的大平原中没有一块荒地,全是作物,稻麦之外,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功德林,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种树之景,以及绸衫、小帽、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恍如身入其境。”丰子恺就生长在这个得天独厚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二、举人老爷丰子恺的远祖籍贯是浙江汤溪,地在金华附近,距离石门湾大约有三四百里,明末清初,丰氏的一支从汤溪迁至石门湾,从此石门湾就成了丰子恺父祖三代以来歌哭生聚的地方。丰子恺的祖父名丰肇庆,又名小康,排行第八,在镇的后河西岸边开设一间染坊,叫“丰同裕”。店内楼上有一间房,名曰“悖德堂”,丰子恺就诞生在这百年老屋的楼上。祖父早年病故,祖母沈氏,人称丰八娘娘,生有一男一女,即丰子恺的父亲丰镄和姑母丰针。染坊店的生意并不大,用工也只有五六人,收入虽然菲薄,但加上还有十来亩薄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丰子恺的父亲名镄,字迎年,号斛泉,是一个秀才,擅诗文,他对家中的稼穑劳作和染坊里的事无心经营,只爱埋头读书,一心准备考取功名。大约他从二十六七岁时起,开始参加“乡试”。乡试也称“大比”,就是秀才考举人,三年一次,在杭州贡院举行。祖母沈氏的性情豁达而好强,又识文断字,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在沈氏严格的教育下,女儿丰针十分能干,剪纸、刺绣、画画,样样都会。沈氏对儿子丰镄寄以厚望,盼望儿子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她曾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我是不去的”。丰子恺在《中举人》一文说:“那时定例:中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中了举人,不但家族亲戚都体面,连已死的祖宗也光荣。祖母定要立了旗杆才到坟上,就是要我父亲在她生前中举人。”然而丰错谇续三次应试都未中举.九年过去了.丰鐄眼看着沈氏日渐年老,又经常卧病,而自己却学业无成,落第的打击,使他的心情不免郁郁寡欢,他在家中除了继续读书用功,也常常饮酒、吸鸦片,借以消愁。丰鐄的妻子钟云芳,聪明贤惠,勤劳干练,和沈氏一起操持着全家的生计。她已生了六个孩子,但六个孩子全是女儿,这让沈氏高兴不起来。每逢钟氏临产的时候,沈氏就在楼下厨房里烧着热水,等待消息,当听到又是一位千金时,她就生气地摔盆子碰锅盖,表示不满,她盼望着儿媳能让她抱上孙子。延续祖宗香火。丰鐄为此也是怅然若失,很少出门。钟氏无可奈何,她不知道如果再生一个女孩,该怎么办,她的心中焦虑不安.苦楚难言.常常独自以泪洗面。1898年11月9日卯时。一件天大的喜事降临在丰家,丰鐄的第七个孩子诞生了.这就是丰子恺。丰子恺虽是丰家的第七个孩子,却是第一个男孩。这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传统中,实在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丰子恺的诞生给丰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希望,老祖母沈氏让人摆设香案敬神。父亲丰镄则跪拜叩头,感谢神灵的恩赐。第二天一大早,沈氏便到镇上的接待寺和西竺庵烧香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小孙子长命百岁。父亲给儿子取个乳名,叫慈玉,意思是慈母的宝玉。丰子恺确是丰家上下期盼已久的宝贝,更是老祖母沈氏的命根子。幼年的丰子恺是在宠爱中长大的。到他能走路时,祖母就常常带着他,去庙里烧香,去亲戚家做客。每年清明节,全家人去“借墓游春”时,父亲也要带上丰子恺。丰镄曾写过八首《扫墓竹校词》,其中四首是这样写的: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解将锦缆趁晚晖,水上蜻蜓逐对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栽得满船归。诗中“三岁玉儿”,指的就是丰子恺,全诗漾溢出丰镄得子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朱光潜以“一团和气”评丰氏: “我们都喜欢喝酒,因为酒后见真情,各有各的表情。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赤、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朱光潜钱理群以“柔弱的强者”评丰氏:“如果我们的考察……扩大到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动向的剖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进取的。……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的作家,如许地山、丰子恺、夏丐尊等等,也都是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苦干奋斗,成为不争的斗士,柔弱的强者。”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钟叔河以“童心”评丰氏画作: “……在饱尝成人的苦辛之后,回想起当年画家赐予的那份欢喜,仍禁不住从心底泛起一股感激的温情。丰化之画有如其文,亦如其人,平淡而不掩温腴,拙讷而内涵智慧,在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含蓄着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的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他是一位佛教信者,从不讳言佛家思想对自己文学艺术生活的影响;故能悲天悯人,于弱小者反复睠顾。” (《丰子恺画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笺释》)   ——钟叔河赵景深以“干净流利”评丰氏作品:“他不把文字故意写得很艰深,以掩饰他那实际内容的空虚。他只是平易的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以前我对于朱自清的小品非常喜爱,现在我的偏嗜又加上丰子恺。” (《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  ——赵景深

编辑推荐

《丰子恺的缘缘情愫》介绍:衣食者,“物质生活”,一楼也;学术文艺者,“精神生活”,楼也;宗教者,“灵魂生活”:一楼也。绝大多数人住在一楼,少数人住在二楼;只有个别“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阹楼去”。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已到三楼的人;比较而言,丰本人就是脚跨;一楼之间的“中间人”,“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所以他还没有完全达到他自定的“大人格”、 “火人生”、 “大丈夫”之标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丰子恺的缘缘情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丰子恺的人生渐进境界,渐趋高台。名师高徒,天赐良缘。
  •   帮别人买的,好书,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