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苏华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凝视火车,或者,在火车上凝视的书,这是写给火车的书信,或者,在火车上书写的书信;火车是火车,火车不止步于火车——这是火车视线里的大地。
书籍目录
火车纪Part one 1435毫米干线上的轮舞 敦煌 从边城到边城 石头的迁徙 千年之魅 火车的成鲜时光 文心湘桂 火车城记 腾格里的一匹锦绣 漂流的,坚守的 草原上的火车往事 不羁的桥 当火车成为方舟 芝兰乡土 重金属蜀道 温软江南,兵气江南 那边的林 梅集线纪行 云上的火车 南疆Part two 762毫米 盖上火车的邮戳 滇越的一米阳光 飘摇十公里 “1960”的光阴故事 扎赉诺尔的汽笛声 一种错觉,一种真实 火车碎步里的桦南 想象莺歌海 奢华后面的那张脸 煤的记忆 消失的95公里 看那个路牌 玉米上的慢火车 尽头的红 火车重来 600毫米之远后记
章节摘录
敦煌一玉门、玉门镇,火车时刻表上的两个站名。既然以玉门为名,那个在诗词里坚守的天下名关,想必就在它们的领地吧。单看名字,生出这样的联想也自然。那么疏勒河这个站名呢,一定和那条自西向东流淌、孕育了敦煌文化的内陆河有关。千里疏勒河,古时它的两岸曾经绿洲密布,商旅如云。今天,一个火车站就是一个绿洲。夜色里,和这个兰新铁路(兰州-乌鲁木齐)上的柳沟站无缘谋面。列车从柳沟站拐出,白兰新铁路驶上了一条新生的铁路。14年前,我是在兰新铁路的柳园站下的车,坐着汽车在戈壁又跑了120多公里。那时坐火车来看那些美丽的“飞天”,都走这样的路线,柳园站是通向那些石窟的火车之门。早上6:30分,N857次在绯红夹着暗云的晨光中缓缓停下,站台上仰头看这个悬着“瓜州”两个字的新火车站,就想到烽燧、国门那一类的建筑。隔着铁道,白风车像索取的手,向天空敞开自己的欲望。在戈壁,眼睛总是试图寻找戈壁之外的事物。任何异于戈壁的事物都值得注目,甚至那一蓬蓬的骆驼刺。白森林风车和国字脸的火车站,更是改变了戈壁的单调。2007年6月,160多公里的敦煌铁路,它的终点站敦煌站还被包裹着,不能看到模样。瓜州站却一派朗然,是这条新建铁路上最醒目的火车站。虽然“安西”这个名字源于康熙西征,取“安定西域”之义,清代、民国一直沿用下来,无论怎么说都够得上有历史,但是这里的人们最终还是偏向了更古老的称谓:瓜州。这两个字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并非具有唯一性。当地人仍满口“安西安西”的,但不论是火车时刻表还是火车站,人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瓜州”这个名字。这也是望文生义不会出错的一个名字:产蜜瓜,所以被称为瓜州。从瓜州站往县城走,经过一座桥,桥下的河貌不惊人,河道里有的地方,黢黑的淤泥顶出了水面。眼中平庸的河流,就是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河。瓜州在疏勒河中游的一片绿洲上。绿的棉花田,汪着灌溉的水,路旁、田旁成排纤瘦颀长的杨树,在踏实乡、桥子乡满眼千人一面的绿洲景象,踏实乡的沙枣树尤其茂盛。路旁一些乡民的房子,有点像城市里的联排别墅,听当地人说,这里不少人家靠种棉花赚了钱。修敦煌铁路时,为了让2万亩棉田的灌溉用水从铁路下面流过,特别多修了16处桥涵。不知什么时候,棉花田就被红柳取代了。 “世界风库”的名号到底配得上,即使已是6月下旬,仍长风飒飒,摇摆的红柳在戈壁上喧哗,泛出紫色的浪。锁阳城的小姑娘说,再有几天,红柳花开得更艳,那是一年最美的时候。在一蓬白刺下,她找到一棵黑黢黢的锁阳让我看。传说唐代薛仁贵西征,兵困锁阳城,缺食物,就吃这种中草药植物。风像吸盘,没有放过这个废墟之城,每一天吮吸它苍老的精魂。指着一处断开的风干残垣,小姑娘说玄奘就是从这个城门走出锁阳城的。传说中的玄奘遗迹,仍孤独地守在戈壁上,经受太阳的暴晒,玄奘和这个地方之间的故事,仍在孜孜流传。当年他取经,一去一归分别走了丝路中段的中道、南道,就是在瓜州这个地方,他脚下的路分化又重合,和中原都城相连。他经过的唐代玉门关,有一种说法是就在瓜州的双塔堡。远远地站住回望,锁阳城像戈壁上一片虚弱的烟尘,在天空下起起伏伏。这个荒凉之城,在戈壁上凝望了千年,挣扎了千年。正午的风呼啸狂奔,脸吹得生疼,不停地喝水,嘴唇还是焦渴。只有在戈壁,才能懂得那些废墟的抵抗。瓜州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进入嘉峪关的门户,也是去敦煌的要道。在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看来,瓜州一地的中小型村庄,在他1 900年至1 930年的四次中亚考察地图上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图上,要比“大而富的敦煌绿洲更显赫”,这完全是因为它们更重要的位置。它们位于当时疏勒河与北山——哈密沙漠带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古代关城遍布的瓜州,历史上的命运起起落落。在重视经营西域的清代,瓜州成为清王朝向西域用兵的交通锁匙(自清朝始,西域一带拥有了新疆这个称谓)。但是在汉代,河西的四个军事重镇里,敦煌的地位无与伦比,中国通向中亚的交通要道必经敦煌。在欧洲陆地图上,北纬35度一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字:雅典、巴格达、德黑兰、伊斯兰堡、西安等,而在北纬40度一带,则分布着这些名字:罗马、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北京、喀什、楼兰、敦煌。这个发现里的诸多名字,从东到西串联起来,就是一条路。世界上再没有一条路能和它攀比。古老、神秘、诱惑,中国、印度、希腊、巴比伦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由它联结了20多个世纪。它不再仅仅是道路,而被看作是~条“文化运河”、 “对话之路”。该怎么称呼它呢?从它被注意起,人们不断赋予它“绿洲之路”、 “玉石之路”、 “骆驼商路”一个个名字,甚至“亚洲高速路”,中东地区还一度给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称它为“帝王之路”。但是,它们一个都不曾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关于中国的名著里,把西方眼中具有魔力的丝绸,铺洒到这条光芒万丈的道路上,属于中国特产的丝绸,才以一种象征成为这条路的名字。李希霍芬写下的“丝绸之路”,从此传诵。丝绸之路,其实不是一条路,确切地看是一个交通网。尽管广义里有海洋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但是狭义特指的丝绸之路,即是穿越沙漠绿洲的贸易通道。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从长安沿渭水向西,过黄土高原,经过河西走廊到最西端分成两条,一是丝路新北道,又称天山北路,经哈密沿着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前行;另外一条通向西域的路,分出丝路北道(开辟了新北道后,被称丝路中道)、丝路南道。从瓜州到敦煌,经玉门关、阳关两关向西,就进入了西域。瓜州到敦煌,火车行一个多小时。修在戈壁上的铁路,看上去没有惊心动魄的工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风景,几乎和戈壁一样的平淡乏味。对于乘车的人,戈壁,就是让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合上的地方。看似平坦,用脚丈量,却高低起伏,沟壑坚硬。一望无际的下面,藏着河谷,藏着树,藏着石窟和精美。但是戈壁是富有欺骗性的,危险总是藏身于不动声色的面目后面。戈壁上的铁路,最怕降暴雨,山里的洪水形成戈壁漫流。那时死寂焦干的戈壁,便横流着肆无忌惮的洪水,洪水漫过戈壁,涌向戈壁上的铁路。火车上的敦煌铁路,车窗外永远是两种景观:交替的戈壁和绿洲。出瓜州,开着一穗穗紫花的红柳,一路招摇着戈壁的明艳。每一株红柳、每一株骆驼刺,都是戈壁的荆棘花冠。短暂的戈壁视线,被大片的绿洲替换,茂盛的棉花水田,一路忽闪出品亮的银屑。正当眼睛充盈了绿洲的生气,突然,一个荒寂的世界卷土而来:一簇簇的突起,一色的灰白鬼脸,火车在鬼影憧憧里笃定穿越,诡异的矮小雅丹完全在火车的俯视之下——在这条铁路线上,才能拥有这样的体验。沿丝绸之路兴建铁路,是人们用工业方式向这条古老道路致敬。从1905年兴建的汴洛铁路(开封一洛阳)延伸出的陇海铁路(连云港-兰州),可以说是丝绸之路沿线中国段内最早的一条铁路,其中连云港至天水段长1374公里,1945年修通,天水至兰州段长384公里,1952年修通。毛泽东为天兰段通车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修筑兰新路。于是,1950年定下的兰州修至酒泉的兰肃铁路,延至乌鲁木齐,兰肃铁路也改称兰新铁路。 全长近1900公里的兰新铁路是沿丝绸之路兴建的第二条铁路,自兰州起经武威、嘉峪关、柳园、哈密、吐鲁番至乌鲁木齐西站。而1990年通车的贯通北疆的铁路,从兰新铁路的西起点站乌鲁木齐西站起始,经石河子、乌苏、精河至阿拉山口国境站出境,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再西经阿拉木图、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柏林,至荷兰的鹿特丹港。这条自连云港至鹿特丹港的大动脉,被人们激情地称为新亚欧大陆桥。白兰新铁路上的吐鲁番,先连接库尔勒,再延伸至喀什,分段建设通车的南疆铁路,则是沿着古老的丝路北道(新北道出现后,被称为丝路中道)部分路段而兴建。
后记
写完《电影猜火车》,结束了影像上的火车之旅,然后就对自己说:现在开始,出去看它们。看它们真实地穿越高原、山峦、沙漠和森林,穿越城市。火车和电影,火车和旅行——个人的“跨界火车”,再一次出发。追随火车的旅行是孤独的。喜欢坐白天的火车,喜欢坐在硬卧车厢的边座上,长时间地看着车窗外,很偶尔地,和旁边铺位的人聊上几句。那些陌生的、熟悉的风景,如同时光,如同车厢里的人和事,流逝而过。
编辑推荐
《火车1435》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