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胡适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次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丁文江传》由胡适先生所著。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为特色,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二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篇可读的传记。因为没有一篇真正写生传神的传记,所以二千年中竟没有一个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发兴起的大人物!并不是真没有可歌可泣的事业,只都被那些谀墓的死古文骈文埋没了。并不是真没有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慨奋发的伟大人物,只都被那些烂调的文人生生地杀死了。”因此,他提出“新体传记”的口号,主张“传记写所传的人最要能写出他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实在口吻,要使读者如见其人,要使读者感觉真可以尚友其人”。他认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重要人物,很可以做新体传记的资料。远一点的如洪秀全、胡林翼、曾国藩、郭嵩焘、李鸿章、俞樾;近一点的如孙文、袁世凯、严复、张之洞、张謇、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关系一国的生命,都应该有写生传神的大手笔来记载他们的生平,有绣花针的细密功夫来搜求考证他们的事实,用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来评判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驿,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书籍目录
引言一 家世和幼年生活二 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三 他在日本一年多——计划往英国留学四 海上的救星五 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1911)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七 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北大地质系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太行山与山西铁矿——云南与四川九 丁在君与徐霞客十 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十二 “玄学与科学”的论争(1923)——附论他的宗教信仰十三 “大上海”的计划与实施(1926)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 ——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 ——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 ——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十五 独立评论(1932-1935)十六 苏俄的旅行(1933)——最后三年的政论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附录一 丁文江遗嘱附录二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傅斯年) 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傅斯年) 评介《丁文江的传记》(李敖)附录三 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张其昀)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他的游记的一部分——不太专门的一部分——见于他的《漫游散记》第六、七、八章(《独立》第十三,十四,十六期)。他这一次调查旅行的记录有三个最重要之点:第一是他指出“太行山”一个名词应该有新的地理学上的定义:那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那才是真正的太行山。从阜平起,山脉转向东北,绕到北平的北面,再向东连到山海关,这一段地质的构造极其复杂。与太行山本身不同,应该叫做燕山。他附带的指出。太行山的“八陉”,根本没有道理。其中军都陉(即居庸关)、飞狐陉、蒲阴陉(即紫荆关),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山;而穿过太行山的路没有一条比得上井陉的重要。第二点是他指出,中国传统地理学把山脉当做大水的分水岭,是与事实不符的。例如唐河、滹沱河、漳河,“都从山西穿过太行,流到河北”。又如棉水、沾水,也都穿过太行。在君说:“可见得这些水道都与现在的地形有点冲突。研究这种水道的成因,是地文学上极有趣味的问题。”第三点是,他的调查报告是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详细的证实山西的“平定、昔阳的铁矿不容易用新法开采,所以没有多大的价值”。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男爵(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太平天国乱后来游历中国,回去后发表了三大册的报告。其中说到“山西真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时世界的销路来算,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在君自己说他民国二年到山西调查铁矿。“抱了极大的希望,……以为这一定是亚洲的罗伦(法国最大的铁矿)”。等到他到了阳泉,“在正太铁路以北,天天同梭尔格钻那些土法开采的铁矿洞子,没有看见有0.6公尺以上的矿床,……矿床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并不成为有规则的层次。我渐渐的悲观起来”。等到他调查了阳泉以南的地质。“才晓得在阳泉所见的已经是平定、昔阳铁矿最好的一部分。越向南,铁矿越少,越不规则。……我才觉悟平定一带的铁矿在新式的矿冶业上不能占任何的位置”。
后记
1936年1月,丁文江先生逝世。蔡元培对丁文江的既精于科学又长于办事极为赞赏,称其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胡适则赞其为“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而傅斯年则认为,丁文江的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希望胡适之先生将来为他作一部传记。他若不作,我就要有点自告奋勇的意思”。不幸的是,傅斯年于1950年12月因脑溢血“先走”,未能实现自己的诺言。胡适遂成为唯一践诺长者。1956年1月5日丁文江逝世20周年纪念目,台湾“中央研究院”拟出纪念刊。胡适在美国始撰本书,起于1955年秋,迄于1956年3月12日,终成此本超过10万言“长篇传记”,定名为《丁文江的传记》,11月刊于《“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刊》上,了却早年心愿……此次出版的《丁文江传》,则参照了该版本。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为特色,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胡适乃中国现代传记最重要的倡导者,他“对传记的概念并非如梁氏(梁启超)来自实际写作的经验,而系基于对西方文学之认识而自理论上加以考虑”(美国学者霍理斋语)。本书为胡适传记文学理论——传记应揭示传主“人格进退之次第,及进退之动力”——之重要实践,完成了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转型,虽完成于1956年,亦酌情收录。本书还附录了《丁文江遗嘱》,傅斯年的《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和李敖的《评介<丁文江的传记>》。
编辑推荐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最深、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