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西门媚 页数:215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开始动手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2005年年末。当时距我第一次去北京正好10年。 是因为想起了10年前的那个深秋,我一个人张皇无助地站在北京街头的情景,想起很多事情,觉得再不写不行了。 写,是对过去日子的一个总结。是成长开花,最后结的那个果。 但这小说不是自传,是小说。好友洁尘读后,说:“这是精神自画像啊。” 我觉得这个评价很中肯。我不是小说主人公杨蔓,但杨蔓的身上,是以前的我和许多初涉社会的人的影子。在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后,我们进入社会,慢慢成长。 所以,当很多人问我:“你这本小说是哪种类型啊?” 我都说:“是成长小说。” 这部成长小说,不是人们一般说的,那种青春期的成长小说,不是校园里的成长小说。写的是成年以后的成长。我认为,成长,不仅仅会发生在青春期,不仅仅只伴随身体成长。有的人青春期结束,人就定型了,不再成长,此后漫漫一生,只发生生理改变。
内容概要
长篇小说。 从一段爱情读心灵成长,从女记者涉世看媒体世界。 大学毕业两年的杨蔓,一心向往北京,向往北京的媒体,向往北京的文化艺术圈。她从“实习记者”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北京五光十色的媒体圈,青春、爱情在复杂的生活中跌宕起伏……杨蔓在新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思考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的挣扎也一定是你的挣扎,她的快乐也一定是你的快乐,她的经历是20世纪90年代一群人的经历…… 作者献辞: 这本小说献给你。 如果你曾四处漂泊,又满怀希望。 如果现在你仍是这样,居无定所,仍相信未来。 如果你张望世界,还没踏进社会,一切还没开始。 或者你经历了成长,和我一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走过来,已经长大。 这本小说就是献给你的。
作者简介
西门媚,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居成都,专事写作。数年来,分别在《南方周末》、《外滩画报》、《城市画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都周刊》、《东方早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出版随笔集《结庐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邂逅第二章 荒草中的红村第三章 实习记者杨蔓报道第四章 他看到的是一只蝴蝶第五章 阿姨,救救我们!第六章 杨花飞舞的季节第七章 心中的公社生活第八章 家是一个提不得的字第九章 何时开始依恋你第十章 与子携手,共赴前方第十一章 最遥远的你第十二章 在这片静谧的废墟第十三章 本报风波第十四章 今已释怀,何去何从?第十五章 别了,北京
章节摘录
杨蔓再急于找房子,也明白这个房子不能住。她不好意思地对卖橙大姐说,这个房子条件实在太差了,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墙和地都是这样。 卖橙大姐说:“有什么关系,墙上用报纸一糊就好了,窗户再重新用塑料布钉一下就行了。”杨蔓小声说:“我怕冷,想要找一间有土暖的。” 卖橙大姐说:“我们这一片房子都没有士暖,再说了,有土暖的房子都要好几百.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 杨蔓说:“六百。”卖橙大姐叫起来:“才六百你就想租有土暖的房子,你把钱花了.一点儿不存,拿什么寄回家啊?出来就是吃苦挣钱的,不是来享福的。”卖橙大姐生气了,不想再理杨蔓了。 杨蔓知道跟她说不清,只好不分辩。杨蔓问卖橙大姐知不知道附近哪里有带土暖的房子。卖橙大姐最后不耐烦地说:“听说红村那边有,不过我没去过那边,那边离这儿远。” 这时,周围已经有几个围观的闲人了。杨蔓听到其中一个小伙子也说着家乡话.于是便问他红村怎么走。那小伙子说:“一会儿有人过那边去,我找他带你吧。” 杨蔓又嘴甜甜地感谢了半天。这小伙子走开了,一会儿,另一个小伙子骑了一个平板车过来。骑车的小伙子对杨蔓说:“走吧。”杨蔓迟疑了半秒就跳上了平板车,侧身坐着。杨蔓看见平板车上有一.两片干菜叶,估计这小伙子是卖菜的。 小伙子骑车七拐八拐地,在很烂的路上穿行。越走越荒凉。杨蔓试图跟他说话,但小伙子并不开口。终于小伙子把车停了,说:“那就是红村.我还要往前走。” 杨蔓跳下来,谢了小伙子,开始打量这个红村。 4 红村从外表上看来比刚才那里好多了。一排排红砖平房,整整齐齐的。但这一大片房子周围都是荒地,只有两条土路连接着远处的公路,荒地上满是很高的枯草。 杨蔓走进村,开始打听谁家有带土暖的房子出租。 边走边问,一直问到最顶头的一家。一个黑胖的中年男人,看起来很忠厚朴实。他说他们正好有一间房,有土暖。这家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小孩。由于土地被征用,属于农转非户口,夫妻俩现在附近一家小厂上班,孩子已经上了中学。 这一家也和别的一样,是一个简单的四合院,正房的左边是两问小房间,右边是厨房和锅炉房。 房东把杨蔓让进屋里坐下,很客气。杨蔓觉得房东的房间真是暖和,不像一般的平房。杨蔓所见的好一点的平房,往往是自己在房屋正中生个火炉,上面坐壶水,后面再升起一根排气的烟道从房里直伸出去。有火炉的房间也会暖和,但没有土暖气这么均匀,这么柔和,这么明亮和干净。有火炉的房间很容易闻到煤没有燃烧完全的味道,容易有烟尘。 已经有一问稍大点的房租出去了,房东介绍说,是租给一对卖菜的夫妇。只见那房间的窗下果然有几个菜筐和一些大约某次没卖掉的菜,被晾在那里,做成了菜干。 空的这间房是左边的一间小房,很小。杨蔓目测了一下,长大约接近三米,宽只有两米多一点儿。采光倒是好,靠近门的这一面墙,除了门,差不多全是玻璃窗。另外三面墙是白色的,只是有暖气片的那边,墙上有许多水印。 那几页暖气片,一边的管子从正房那边伸过来,另一边,是个向上翘起的半截管子。杨蔓摸了一下那几片暖气片,是冷的,房东赶紧说:“如果你要来住,我们把锅炉烧大一点就行了。” 房东开价二百七,不讲价。房间虽然小,价钱也不便宜,可杨蔓还是很满意。 杨蔓想着自己以后要上夜班,就跟房东解释自己是在报社上班,以后要上夜班,每天回来会很晚。她心想,如果不解释清楚,一个年轻女孩,早出晚归,还是汽车送回来,那房东会怎么想呢。 显然房东对杨蔓这个房客也比较满意,他们答应杨蔓可以在他们厨房的煤气灶上烧开水,也可以用他们的洗衣机和甩干机。 房子定下来后,杨蔓就离开红村,去了趟报社。 在报社吃过午饭,杨蔓便去了附近的商场,以最快的速度买了床和一个塑料衣橱。又买了一大幅便宜还好看的花布。花布用几个夹子一夹,就变成了窗帘和门帘。总算改变了房间的一些效果。 杨蔓第二天就搬了过来。搬过来之后,就面临了北方真正的寒冷。 房间是土暖最后的一间,所以土暖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作用,跟没有电没什么两样。如果正赶上房东加了火烧暖气,那最后的一节暖气管又会突突地冒一些水出来。为丁不把床上溅湿,杨蔓还得用一个盆子接在下面。 后来,杨蔓用了电热毯,也就不再去找房东抱怨暖气的事了。 厕所是个问题,厕所是公用厕所。是在这片房子之外的两个独立的小间,跟农村的厕所很像。这也难怪,因为这一片的居民本来就是原地拆迁的农民,这片房子也是拆迁过程中的中转房,所以周围才会有那么广阔的荒地。 厕所里面的秽物横流,冬天一冻,变成了冰。到了春天,经历化冻的过程。到了夏天,又会和着雨水四处漫流。这都对杨蔓的轻微的沽癖形成了挑战。 杨蔓刚来的时候,一天看着阳光明媚,便像在南方一样,赶紧洗了衣服挂在外面。一会儿发现衣服在晾衣绳上,变得直挺挺的。她非常惊讶,便用手指去敲了敲,手指马上二就破了皮,出了血。她才明白,衣服已经结了坚硬的冰。 杨蔓正好碰到房东,就惊喜地跟房东讲:“呀,原来衣服晾在外面要结冰啊。” 杨蔓怀着这样认识另一个世界的心情进入她的北京生活,所以这艰难的物质条件在她眼里都不是什么问题。以至于几个月后的一天,报社文化部的主任晚上下班的时候,顺便捎杨蔓回家,发现活泼快乐的她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感慨万千,第二天便组织他们全部门的人到杨蔓的住所参观。他认为他的部下太养尊处优了,而像杨蔓“这样的小姑娘,这样吃苦,就像当年我们下乡一样,而且她还是自觉选择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说当然不是自传,可是小说里涉及的主题如果作者没有思考过,那样的小说就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这本写媒体人的小说,就脱离了当下多数小说不接地气的致命缺陷。西门媚,这位从成都到北京再到广州又回成都的媒体人,在这个参悟之旅中,对媒体圈,从抽象的思考至形象的记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难得的是,她还是成都一些重要事件的媒体力量之一。所以她的小说,你会觉得,那确实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植物清新的气息。 ——著名作家连岳 西门媚的文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舒缓典雅的女儿态,应证了她笔名中的那个“媚”字。在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实习记者》中,这个特点也体现得相当充分。在这部小说中,我慨叹于一个年轻女孩在异乡打拼的酸涩困顿,会心于我曾经非常熟悉的新闻行业的林林总总.而我最为感同的则是西门媚用其让人感觉舒服的叙述节奏所呈现的青春之美,这种美,是那么娇媚、可人、短暂而不可追,令人怀想。 ——著名作家洁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