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崔英辰 页数:535 译者:邢丽菊
Tag标签:无
前言
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不论是历史情缘,还是文化渊源,两国都有不能割舍的紧密关系。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随着两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频繁交流,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愈来愈深入。中国青年喜欢韩国歌曲,中国妇女喜欢韩国电视剧,中国人喜欢韩国料理,中国男人喜欢足球场上的“红魔”。究其原因,这是韩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义理精神、主体哲学、忠孝伦理、多元宗教、素简民风在2l世纪的展现和凸显。而要深入了解这些精粹思想,就必须探究韩国的性理学、历史、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遴选当代韩国著名学者的代表作,以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维、精湛的结论、生花的妙笔,从文化深层角度全方位立体地为我们介绍了韩国文化、文化韩国。本丛书邀请中国当代具有良好的韩文修养,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中青年学者将韩文译成汉语,译文准确而高雅。为了促进中韩文化互动和交流,我们组织翻译了这套丛书,以飨广大读者。
内容概要
本书是韩国著名儒学学者韩国东西哲学学会会长崔英辰教授系统研究韩国儒学思想发展的部扛鼎之作。作者以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展开对韩国儒学思想的深入考察和分析。全书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从儒学思想的本质出发,对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中”、“孝”、“道”、“善”、“性”、“神”等作了界定和分析,中篇重点考察了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即依照前期与后期的时间划分,梳理和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思想,如前期的花潭、晦斋、退溪和栗谷,后期的巍岩、南塘、木山、芦沙以及实学家茶山和惠冈等,从中可窥视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特征以及儒学思想的本质是如何发展并重新构成为韩国思想的;下篇则申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认识,对诸如儒学的现代化、亚洲价值的哲学反思、韩国社会的家族主义等作了细致的阐发和探讨。
作者简介
崔英辰,男,1952年生,韩国忠清南道人。成均馆人学哲学博士,现任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儒教文化论坛常任代表、韩国东西哲学会会长、东洋哲学研究会会长、《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以及《东亚文化与思想》主编。曾任韩国公州师范大学助教授、全北大学助教授、成均馆大学儒学东洋学部学部长兼儒学大学院院长、韩国思想史学会会长、韩国周易学会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经典学、朝鲜儒学思想史、东亚儒学思想比较研究、儒教生态学等。主要著作有《儒教思想的本质与现在性》、《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发展状况》、《退溪李混》等;合著有《周易的现代启示》、《朝鲜实学者崔汉绮的哲学与思想》、《儒教与家族丰义》等;代表论文有《儒教,一与多的形而上学》、《易学思想的哲学探究》、《人物性同异论的生态学解释》等。
书籍目录
总序译者序序自序上篇 儒学思想的本质 第一章 儒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儒学的真理观:以道、则为中心 一、真理的根据 二、真理的体得 三、真理的实现 第二节 仁的美学解释:以“恻隐之心”为中心 一、无目的性与恻隐之心 二、与他者的合一:物我一体 三、情感的普遍性与作为“求仁工夫”的絜矩之道 第三节 “中”的逻辑 一、“中”的概念及其原始意义 二、阴阳对待的逻辑与“中” 三、“时中”和收道 第四节 孝:身的形而上学 一、孝思想的前提:吾身是父母之遗体 二、身:性命的具有者 三、孝的扩充和天下一家 第二章 《周易》中体现的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周易》的成立和明阳 二、道的文字学意义以及《周易》的两个方向 三、结构和运行 第二节 善:继之者善 一、善的文字学意义以及与性的关系 二、原始儒家价值论的展开方向 三、从道向善 第三节 性:成之者性 一、性的原始意义与变化 二、道和性 三、性和命 第四节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神的文字学意义与道、神 二、神和易 三、卜筮和神 中篇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方式及问题点——以主理、主气问题为中心 ……下篇 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认识附录一 韩国哲学界儒教思想研究成果分析——以1950—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为中心附录二 最近韩国儒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2003—2005年)附录三 《周易》的自然生命观附录四 东亚近世儒学对天、性、道的认识——以王夫之、伊藤仁斋和丁若鏮的《中庸》注释为中心
章节摘录
二、真理的体得古代中国思想发端于解决春秋时期极度混乱的社会秩序之方法论的追求中。当时提出的方法论之一便是孔子的德治主义,即依靠道德实践来恢复秩序。②孟子的性善论也揭示了其实现可能性的理论依据。孟子认为人先天存在道德行为实现可能性的依据,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受到了许多批判。于是孟子在“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四端的经验性事实与前面引用的《诗经·蒸民》篇中天观念的基础上论证其恰当性③,即人的本质是天赋之则,所有存在和价值的依据都在于天。“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也”④便说明了这一点。⑤因此,人为了实践正确的行动,必须遵守准则即当为的道德律,要遵循本性,除此之外无他。《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了天与性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作为人当行之路的“道”。⑥如同上古时代上帝的命令就是真理一样,现在作为“在人之天道”的性即是真理。⑦因此实践本性便是实现真理。④此处,道德价值和规范就确立了。②如上所述,儒家的根本理论是以人的本性为媒介,依据天道来确立人道(人伦秩序)③,这可以说是“存在和当为的一致”。《周易》曾对这种逻辑做过系统的说明。《周易》(特别是《大象传》)中规定了绝大多数事物的存在样态、状况以及人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举例来看一下。鼎卦2爻说,“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此句中的“鼎有实,我仇有疾”说的是鼎卦2爻的存在样态及所处状况。“不我能即吉”说的是在此基础上占卜之人应该采取的行动。朱熹将前句解释为象,后句解释为占。④关于规定“以存在为依据的当为”之代表性论述,可以举乾卦《大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是说明天象的“事实判断”,这种天象被君子“体易而用之”⑤时便转换为“自强不息”的“当为”规范。⑥君子以人为主体,将这种天道的本质意识到是我的本质⑦,并以此来确立“当为”的道德律。用中庸的逻辑来解释,“健”是作为“诚”其本身的天道,“自强不息”①是作为“诚之”的人道。从下面词句中可以确认这一点: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日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日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②关于此句,程伊川解释说:“天道不以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③文王之所以为文王的理由,即文王的本质:“不已”成为天命的理由,即天命的本质是“不已”。文王能将这种天命的“不已”体会到是自己的本质,其依据便在于道德的纯粹性。此处的“纯”意味着人的本性得以完整地体现。只有以人的纯粹的、本来的道德意识为媒介,天道才能够转换为人道。《周易·系辞传上》第5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便指出了天道被人继承时转换为善这一价值,并且被觉醒为仁义的道德规范。④
编辑推荐
《韩国儒学思想研究》:韩国名人名著汉译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