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格兰姆·艾里森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前言
“核恐怖主义仍然经常被视为科幻小说。我希望它过去曾是。”——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于“民主,恐怖主义和安全国际峰会”2005年3月10日西班牙马德里中国人民从电视里目睹了凶残的恐怖分子对纽约、伦敦、马德里、莫斯科和伊斯坦布尔发动的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当世界上的大城市纷纷成为毁灭性攻击的目标时,还要多久北京就会被锁定在恐怖分子瞄准镜的十字线上?对于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其人民的举措来说,什么会是最致命的攻击?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从哈萨克斯坦走私进来的1万吨当量的核炸弹被恐怖分子裹在麻布口袋中。在西单北大街和西长安街的交汇处被引爆,西单商业区立刻会化为灰烬,中国银行大楼和民族文化宫也会从地面上消失。北京音乐厅和南池子将会变成一堆瓦砾。冲天的火焰和放射线会蹂躏从西边的展览馆到东边的人民大会堂区间的一切建筑和地貌。在中国土地上的核恐怖袭击:可能吗?中国的公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事实,即核恐怖袭击不再是科幻小说了。它的确非常有可能发生。在俄罗斯和世界一些面临着风险的研究性核反应堆中,是否存在有某些地方能让恐怖分子偷走制造核炸弹的材料呢?是的。基地组织是否已经表示了对核武器感兴趣并会使用它们呢?是的。中国绵长的边界上是否有足够大的漏洞会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走私呢?是的。任何对“核恐怖袭击可能会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持有疑虑的人都应该记得,美国的领导人对当时即将来临的9·11袭击一无所知。如果说世界贸易大厦所遭受的第一次袭击本应该成为一个提醒美国人的红色警报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警铃也已经被拉响了。实际上,基地组织在1993年2月第一次袭击世界贸易大厦时仅造成了六人死亡,这远比东突分裂主义的恐怖分子们在中国的公交车和运输站上杀害了17个人的数目要少得多。怎么做?如果某些团伙某天可能会在中国尝试一次核恐怖袭击,那么其他相关问题就出现了。难道核炸弹在国家的武器库中没能被安全妥善地保管着吗?难道制造一个核炸弹不需要花一个国家很多年的时间和上亿的美元吗?你会从本书的第2—5的章节中得知,令人震惊和恐惧的现实情况是,当今除了产生链式反应所需要的核裂变材料以外(注:裂变材料用于引发自动维持的链式反应过程,最终产生核爆炸),没有什么其他东西能阻止恐怖分子们去制造一个核武器。在西方,制造一个简单可靠的“枪膛式”核弹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都可以从公共领域内获得,尽管这在中国目前还尚不可以。制造炸弹弹体所需要的各种部件在很多现实的商品中都可以找到。正如西奥多·泰勒(Theodore Taylor,核物理学家,他设计了美国的最小和最大的原子弹)反复说的,只要有了裂变材料,制造一个核炸弹“非常容易,再着重强调一下:非常的容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过一些研究生和科学家们利用常用的材料自发研制出核弹的先例了。他们凭的是那些通过日常手段就可以取得的材料和一点点聪明才智就制造出了只是缺乏裂变材料作“燃料”的核武器。事实上,制造一个核武器的弹体和从零开始制造出一辆汽车的难易程度相当。值得感谢上帝的是,就像汽车若没有油就不能跑一样,一个核武器若没有裂变材料就无法引爆。
内容概要
美国人对其易受劫机、生物袭击和化学武器攻击的防范意识相当高。但恐怖主义的最致命形式却让人想起来不寒而栗:一个恐怖组织在一座美国城市引爆核弹。
在紧急呼吁行动之际,美国在核武器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的顶尖专家格兰姆·艾里森认为,我们必须直面这一恐怖的喊胁,消除它。
艾·玛森列举了核恐怖威胁的真正本质:谁是可能寻求核武器的组织,他们能获得什么样的材料、能从何处获得,核设备何时可进入运行状念,他们如何能运至我们的海岸。但艾里森不光描绘了世界日的景象,因为他的笫二个主张是:核恐饰是可以避免的。他勾勒出一项宏大而可行的战略,借此我们可实质上消除核恐怖的危险。
作者简介
格兰姆·艾里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立院院长,现任贝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系道德拉斯·迪龙政府教授。曾任国防部负责政策与计划的助理部长。代表著作为《决策关键:解释古巴导弹危机》。他生活在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市。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无以避免
第1章 谁有可能策划核恐怖袭击
第2章 恐怖分子可能使用何种核武器
第3章 恐怖分子从何处获得核弹
第4章 恐怖分子何时会发动第一次核袭击
第5章 恐怖分子如何将核武器运至袭击目的地
第二部分 可以防范
第6章 看透“9?11”棱镜
第7章 我们应该身处什么样的地方:一个“三无”的世界
第8章 从此处到彼处:“七有”路线图
结论
有关核恐怖的常见问题
致谢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穆沙拉夫的困境尽管穆沙拉夫总统在“9·11”袭击后的48小时内已公开宣布在“反恐战争中给予不遗余力的合作”,但巴基斯坦仍是美国的核担忧之一。穆沙拉夫不顾国内强烈反对,逮捕了许多基地组织的公开同情者,并命令塔利班交出奥萨马·本·拉登。但穆沙拉夫的大转弯并没有改变巴基斯坦人民的心智,也没有改变该国主要机构领袖们的心智。穆沙拉夫亲美的外交政策以及巴基斯坦国内广泛的反美主义这对令人不安的矛盾使他身陷困境。一方面,他需要安抚美国,美国是他财政的支撑。另一方面,极端主义者随处皆是:在宗教学校、在情报部门、在军队、在普通大众中。每天,他都面临与日俱增的暗杀或者政变威胁。在2002年10月举行的一场当地选举中,原教旨政党的联盟获胜,接管了西北边界省政府。这个称作MMA(Muttahida Majlis-e—Amal)的联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政治平台:亲塔利班、反美、反对巴基斯坦参与任何反恐战争。它已成为巴基斯坦国家议会里的第三大政党,它控制的地方正是中央情报局认定的奥萨马·本·拉登、艾曼·扎瓦希利、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Mullah Muhammad Omar)(阿富汗塔利班的前领导人)的藏身之地。MMA在其有权有势的新位置上,详细阐述了巴基斯坦需要千方百计地挽回因向美国,以及最近向印度让步而失去的声誉(鉴于巴基斯坦已有的核能力,甚至可以恶言相威)。穆沙拉夫站在美国一边,不仅造成了他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对抗,也造成了他与国内最有势力的机构中的一些备受人尊敬的人物的对立。巴基斯坦科学界与军界的精英当中拥有一种普遍信念,即巴基斯坦作为第一颗伊斯兰原子弹之家,有义务向伊斯兰世界分享其知识。巴基斯坦情报机构ISI的前局长哈密德·古尔(Hamid Gul)将军深信奥萨马·本·拉登不对“9·11”事件负责,并认为巴基斯坦有责任开发伊斯兰的核基地设施,以便在未来保护穆斯林人口。对坚持这些信念,他从未有过任何懊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有能够摧毁印度马德拉斯的核能力;同样的导弹对特拉维夫也必然能干同样的事情。华盛顿无法制止穆斯林的自杀式袭击……塔利班还活着”,他们和“朋友们一起将把反抗美国的圣战继续进行下去”。同样令人不安的是,2004年1月的《纽约时报》里夹着一本宣传小册子,介绍汗研究实验室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核技术。这本盖着巴基斯坦政府图章的册子只不过是数年来向世界核野心者散发的宣传材料当中的一批。直到该小册子被媒体所披露,穆沙拉夫政府才很不情愿地把总统的特别顾问汗博士叫来问讯,并很快逮捕了他,随后让他坦白,再后又宽恕了他——这正是穆沙拉夫再次在试图满足美国的安全关注和安抚国内的强硬派势力之间采取的中间路线。进而,巴基斯坦科学家向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和朝鲜(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3次访问朝鲜)出售核材料的事情被曝光,使这一恶性发展理出了头绪。这些核买卖或许经过了穆沙拉夫的点头同意,或许他并不知情。不知道哪种情形会更糟糕。穆沙拉夫还与穆斯林政党做了如下交易:他于2004年12月前交出军队首脑大权来换取信任投票以便继续执政至2007年总统期满。这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能够在不掌控军队的情况下控制国家。此外他也正面临着美国的压力,要他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纠纷中采取更为和解的态度,这又是一种与巴基斯坦公众舆论背道而驰的立场,进一步加剧了穆沙拉夫的两难困境。有数个在名义上专门针对克什米尔冲突的恐怖组织已经在穆沙拉夫的掌控之外进行活动了。其中的一个是“穆罕默德”圣战组织(JEM),该组织已涉嫌对几次重要的恐怖袭击负责,包括2001年12月印度国会的爆炸案,以及2000年10月在印度所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袭击当地立法机关的事件,当时造成38人丧生。JEM是从成立时间更长、圣战思想最为浓厚的哈卡。乌·木加希丁组织(HARKAT-UL-MuJAHIDEEN)分离出来的,后者与奥萨马·本·拉登关系密切。JEM与巴基斯坦人建国组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在巴基斯坦情报局IsI的克什米尔处担任过处长的布里嘎迪尔·阿卜杜拉(Brigadier Abdullah)据说是在JEM组织从哈卡分裂出来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JEM并不遵从伊斯兰堡的指示。巴基斯坦虽在2002年查禁了该组织,但在根除这一组织方面并不怎么成功。美国情报官员相信,JEM是2003年针对穆沙拉夫的两次暗杀行动的幕后黑手,其中一次暗杀发生在圣诞节,两名自杀袭击者企图驾驶着载满炸药的敞篷小型载货卡车冲入总统的汽车队。在这种情况下,分裂出的组织拥有核技术并与巴基斯坦人建国组织内部仍保持有联系的可能性日益增大。我们知道,这样的团体将有着必要的组织能力和核技术。但是,现在看来,他们还有着从事核恐怖主义的合理的理由,要么是表达他们对穆沙拉夫变成了美国傀儡的愤怒,要么是将美国异类从巴基斯坦除掉,或者是响应本·拉登的号召,“准备尽可能多的力量来恐吓真主的敌人”。事实上,人们可以想象,军队或者核能机构里有人会很自豪地认为他们是唯一能够实现本·拉登理想的人。
后记
核恐怖曾被笑谈为科幻小说。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核恐怖已离我们并不遥远。译作即将封笔之际,有报道称本•拉登一直在策划名为“美国广岛”的核恐怖袭击计划,同时对美国犹太人口集中的9座大城市(纽约、迈阿密、洛杉矶、费城、芝加哥、旧金山、拉斯维加斯、波士顿和华盛顿)发动核袭击。为此,基地组织从若干前苏联国家收购了至少40件核武器,其中包括手提箱核弹、核地雷、核炮弹,甚至一些核弹头。这些核恐怖袭击足以在美国造成400万人死亡。不管该消息耸人听闻与否,将核恐怖束之高阁的侥幸心理万不可存。本书的作者艾里森教授对核恐怖早就具有忧患意识。“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的国家安全重点仍放在大国关系问题上,“中国威胁”甚嚣尘上。而艾里森教授早于1995年即在《华盛顿邮报》上警告称,“如不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和计划,在本世纪终结前,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核恐怖主义的发生”。他还于1996年和2000年组织了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包括各大参议员及国家安全问题专家。在委员会的报告中,大规模恐怖主义被列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挑战。受此启发,参议员罗伯兹在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成立了下属的“新威胁”委员会。1999年11月,在该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罗伯兹警告,恐怖分子可能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袭击目标,如位于曼哈顿中心的世界贸易中心。“9·11”的惨剧,不幸被其言中。
编辑推荐
《核恐怖:最终能避免的空难》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