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柏桦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首诗,这本书,会引起非常不同却同样强烈的阅读反应。喜欢柏桦文字的人,一定更添加了一份欢喜,只因这首诗,这本书,读起来是那样熟,有他一如既往的缓慢而动人的语调,一直耽溺其中却不欲惊动旁人的观念;却又是那样生,一个大得多的形制,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和技术实验,分明是艺术家中年野心的勃然显现;而柏桦,这个我们时代思想和趣味大规模拆迁运动中的钉子户,其多年抱持的情怀与信念,借这两百多行的诗,十数万字的散文,得到了一次索性的、孤注一掷的释放。 但是,这首诗,这本书,想必也会深深冒犯另一些人,因为里头有好多的政治不正确。道德批评家与社会批评家将拉下脸来责问:一种儿女情长的个人叙事,如何对时代变局和社会苦难做一个交代?换句话说,在1644年酷烈的甲申之变前面,1642年水绘园中的仙侣如何可能?而女权主义论者则会从董白与冒襄这对神仙眷侣的恩爱中看见深刻的不平等:女主角谦卑恭敬的种种,岂不就是夫权阴影下人格主体的自我阉割?另一方面,白话原教旨主义者会很不舒服于诗中毫无顾忌地引入大量文言,打破了自己的阅读预期,扰乱了语言的秩序:诗,怎能这样写?最后,由简体字培养起来的读者,对全书如此随兴的形式也会茫然无所适从:书,又怎能这样写? 一 两三年前的甲申与乙酉之际,我读了不少明季的野史,心情极度灰恶。那崇祯、弘光之际,阴阳失位,社会失序,士大夫失德,君相失策,人民的苦难失控,一幕幕惨史刿目怵心,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些事情,真也不像人世,要令人毛骨悚然,心里受伤,永不全愈的。”(《病后杂谈》) 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恰恰就发生在这段时期。所以,当柏桦半年前给我发来新诗《水绘仙侣》后,我一时无法收拾自己的心绪来细细品味。在个体存在与家国命运、私人书写与政治叙事的困局之间,我不那么容易把自己开脱出来。后来,读到了这首诗全部的注文,我应承下为本书作序的工作,应该说,是柏桦为我卸下了那些莫名的政治与道德焦虑。 且绕远点说。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我是二十五年前买到的,收在一本上海书店影印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里,原为国学整理社1936年刊本。我疑心柏桦也用的是这个本子,因为有赵苕狂的本事考和朱剑芒的校读附记。可当年,我读罢这书,并不喜欢。赵朱二位鸳鸯蝴蝶派作家老是爱用惊叹号,而且都用在那些赞叹艳遇和艳福的地方。要知道这是1936年,只隔一年,日本人惊叹号一样的炸弹就要落下来了! 我们的思想就在这一刻停顿。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Gernet)写有一本《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译者在后记里感叹:“假如一个社会共同体偏在边衅频仍的危急存亡之秋,居然还有心思去空前精巧化其生活艺术,使人直把杭州做汴州,恐怕其失落就有点必然性了。”所以,在蒙元入侵的阴影里,《武林旧事》是可耻的;一如在靖康之难的背景前,《东京梦华录》是可耻的;在甲申之变的衬托下,《陶庵梦忆》是可耻的。面对大历史不断的天崩地裂,后知后觉的我们,必然认定那些“精巧化其生活艺术”、那些“美化文学”的行为,纯属错误,甚至罪孽。逻辑的推论也就是,当我们的好日子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把日子过好—— 这唯一的哲学令我羞愧。 柏桦复写水绘园中的冒董之恋,从根本上说,是写一则注定了毁灭的故事,属于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所称的“预知毁灭记事”,但分明与一般的写法迥异。张大春说,被历史决定论纠结着的文学政治,使写作不可能自由,必将导致只剩下一种文本,那就是“提醒读者面对来自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里的艰难困苦,指称一切皆来自政治或归于政治”。换成鲁迅先生的表述,就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本里,排除了一切逸乐的笑的可能与美的可能。从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到二十世纪不断垦殖的各种批判理论,助成了作者与读者集体性的道德焦虑,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已经内化为我们内心的律令: 只要我们回忆起拉伯雷或塞万提斯时代人们还可能欣赏甚至相信的文学旨趣,便得知他们的敌人不只是当时的教廷,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对“模棱两可”的疑虑,对“不真实”的憎恨,对“非关政治”的否决。(张大春《小说稗类》) 柏桦这首诗与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他以不可救药的姿态,宣布与这一道德律令的决绝。他说,理会这些做啥子嘛!尽管有了冬,春花自不妨浪开;尽管有了死,我们也要活出滋味来。“再好再坏的人世都是有个底子衬着”,兵荒马乱的时代也当“做一份人家”。汉乐府古辞《善哉行》有四句诗,胡兰成与张爱玲都喜欢的,道是——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真是好诗,怪不得。那么真实的身体感,“口燥唇干”;那么充盈而坦白的幸福,“皆当喜欢”。来日的大难未来之际,就让我们及时享用“你用鲜花和水果做的甜点/是光阴的珠泪,是纯粹的美学”,让我们品味“横隔沉、蓬莱香、真西洋香、生黄香、女儿香”,让我们因为精致,所以颓废。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道德批判论者,一个说教者。但我们必须警惕他,因为“冬天的思想者只剩下骨头”,他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贫乏: 他无法抓住口味、气味或声音的审美维度。在布里亚-萨瓦兰式的龙涎香巧克力面前,在普鲁斯特式的香柠檬调味汁面前,在舒伯特式的弦乐三重奏面前,批判主义便倾覆了。(米歇尔·昂弗莱:《享乐的艺术》) 二 当年我读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对其中两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之类细节全无解会,却对董小宛在冒氏家族里“三从”“四德”的完美表现大不以为然。柏桦书中也引到下面这段话: 姬在别室四月,荆人携之归。入门,吾母太恭人与荆人见而爱异之,加以殊眷。幼姑长姊尤珍重相亲,谓其德性举止,均非常人。而姬之侍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余每课两儿文,不称意,加夏楚,姬必督之改削成章,庄书以进,至夜不懈。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至于视众御下,慈让不遑,咸感其惠。余出入应酬之费与荆人日用金错泉布,皆出姬手。姬不私银两,不爱积蓄,不制一宝粟钗钿。死能弥留,元旦次日,必欲求见老母,始瞑目,而一身之外,金珠红紫尽却之,不以殉,洵称异人。 女权主义者当然会对此戟指大骂,骂董小宛的美德是女奴的道德,骂冒辟疆的艳福是男性沙猪的幸福。难道不是董小宛以一意“做小”、“做乖”的姿态,以“星靥如蜡、弱骨如柴”的惹人垂怜的形象,才换得冒辟疆那铭心的长恨与刻骨的相思?别尔嘉耶夫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男人对于女人从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欲望或同情。女人只是男人跟自己结算时候的报表。准此,则《影梅庵忆语》也就是冒辟疆“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的一份最漂亮的帐单了。 我们的思想又在这一处停顿了。不,正如我们不能让血泪文学作为道德律令压抑写作的自由一样,我们也不能让受害女性作为标本化约无比丰富的历史的现实。高彦颐(DorothyKo)在其《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中不断提醒我们,如果在儒家的社会性别体系中,女性永远只处在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就不可能运转得那样稳定而恒久。她说: 在“应该是什么(whatshouldbe)”和“是什么(whatis)”之间,也就是说,在伦理规范和真实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莫大的距离和紧张。即使在儒家体系范围内,中国古代女性仍然拥有自我满足和拥有富有意义的生存状态的可能。儒家社会性别体系之所以能长期延续,应归之于相当大范围内的灵活性,在这一范围内,各种阶层、地区和年龄的女性,都在实践层面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在冒辟疆的《忆语》,也在柏桦的《仙侣》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上层社会的女性游刃其间、绰有余裕的生活内容:女红、饮食、财务及管理;临书、学画、吟诗;莳花、品香与玩月。她们“在静中洒扫庭除并亲操这份生活”,量入为出,相夫教子,乃属于古代社会由性别功能差异所导致的分工不同。而她们闲暇时候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往往与丈夫在一起的,或刻烛分笺、衔杯共月;或生香熏袖、活火分茶,也见著于历代无量数的私志中。大家不妨读一些近年来翻译出版的海外女学者关于这方面的著作,高彦颐的《闺塾师》外,还有伊沛霞(PatriciaEbrey)的《内闱》、曼素恩(SusanMann)的《缀珍录》等。她们对宋、明、清各代女性生活作了面面观,能够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修正我们的偏见。胡兰成是柏桦征引最多的人,他有两段话说得特别好: 夫妇和同,夫妇有别。中国家教的原则是人家分个内外,前院门庭清肃,后院妇子熙熙。清肃是天德,熙熙是人私。中国人家是前院为公,后院则是晏私之地。 中国的人家所以是风景,古诗里写人家前庭与华堂,词里则多写的是后院内室。前庭与堂前的是男人的日月,后院内室的则是女人的光阴。(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 兴许有人会说,董与冒不过是次一等的夫妇,董的身份只是“妾”,所以冒的《忆语》一直称之为“姬”,二人的关系于是更加不平等。可是,我们试想,出身秦淮旧院的小宛,在把自己的未来系于冒辟疆一身这件事情上,显示了何等的大智和大勇。在一个只能被动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秩序里,她竭其所能而得遂所愿,追求幸福并收获幸福。这昂贵的爱情之花,用冒辟疆的话来说,乃“万斛心血所灌注而成也”。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理解小宛在水绘园中的服劳之勤,执礼之恭,不能因为对一个制度的指控,而蔑视这个制度中的鲜活个人。 三 柏桦的文字,精确,暧昧,流动着诱惑,属于不厌精细的“养小”类型。在当代,他属于极少数拥有自己的声音的诗人。一种内省的声音,感触良多,语调很慢,情绪随轻描淡写的风景而变化,忽又灵机一动,吱溜一下拐个弯,留给我们些许惆怅,与些许困惑。可是在这首《水绘仙侣》中,因为有一个故事的骨架的预应力,柏桦的语句变得更清晰,更有着落,却又更多他特有的迷人风致。我取一个小小的采样: 啊,正直、微妙,全能的香, 还原的香、天生的香, 我两人就在蕊珠众香深处, 听“晓钟恒打,尚未着枕”; 或“久蒸衾枕间,和以肌香,甜艳非常……” 于浓浓清安中,呼吸着喜悦、呼吸着梦想。 在这一节中,如同在整首诗中,文言与白话的对接多么突兀又自然,何其触目却悦耳!我真要赞之以T.S.艾略特《四首四重奏》里的赞词:“文字既不羞怯也不炫耀,/新与旧之间的一种轻松的交流,/普通的文字确切而不鄙俗,/规范的文字准确而不迂腐,/融洽无间地在一起舞蹈。” 本来,我曾经向作者建议,为保持诗行与诗篇在视觉上的连续和完整,全诗注释的引用编号不应插在诗行里,而应像莎剧一样,于页边标出诗行的序数,再依次作注。后来发现这办不到,因为其中有大段大段《忆语》的引文,无法分行。 柏桦如此大胆地引入文言,洵属创举。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用文言辞藻和句构,而是以引号形式直接介入。特别是在将近结尾的地方,更是一意孤行地照录了长达四百字的短文。这一招真狠,也真险,很容易落到全盘皆输,因为它们像拒绝融化的冰块,存心给只习惯入口即化的白话的读者难堪。 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到底是水和油,还是水和乳?我认为,两者之间绝非二元对立。台湾学者张汉良有一个说法,深获我心: 事实上,白话文(语体文)和文言文并非对立的语言系统;两者并无先验的独立的语言质素,足以作为彼此区分的标准。就语音、语(句)构和语意三层次而言,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如果有区别,也仅在于语用层次,亦即语言使用者对以上三种层次的惯例的认知、认定和认同问题。(张汉良:《白话文与白话文学》) 是的,文白之别,不在本质,而在你怎么看,怎么用。我曾经说过,文言词藻与句式的恰当使用,正如恰当的欧化词句一样,往往会给一首现代诗带来某种异质性,使之呈现为多层次多元素的奇妙混合。它们既可以丰富诗篇的内在肌质,也可以调节语言的速度以造成节奏的变化,拗救清一色白话口语的率易平滑。 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柏桦这首诗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证明了文言与白话的水乳交融。 四 我尝戏称,柏桦这本书是前现代的思想,后现代的形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没有一个严整的结构安排,情形相当于《米沃什词典》、《哈扎尔辞典》与《马桥词典》。可是,以注释形式写出一部书来,恕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发散式的“稗史”(LesPetiteshistories)写作。其体制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暗含了作者对理性整合的现代秩序的反叛,而与后现代主义声气相通,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只选择并列关系,而舍弃主从关系。注释如同词条,彼此的聚合完全偶然,相互的地位绝对平等。中心被消解了,连续性和统一性被打破了,整体被解构为无数片断。柏桦用这样的抗拒一体化的尝试,把他反宏大叙事的“养小”型思维发挥到极致。 这写法真新鲜,但读起来又好生熟悉。头绪纷繁,材料散乱,组织也似绝不经意,简直就是旧式中国文人喜欢的笔记体。关于笔记,张大春《小说稗类》里恰好也有一节谈到: 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正确抱持高度怀疑和憎恶的人,不易也不宜读笔记。对中国语文表述之科学性和逻辑性有强烈不安的人,恐怕还会从十之八九的笔记作品里读出中国人的迷信无知与中国文明的愚昧落后呢。 偏偏柏桦这本书,观念多有违于政治正确,思维常不符合科学条理。那么,无从检索、无法归类的笔记体,岂不正好是最适合的形式么?喜欢胡兰成的柏桦,一定会欣赏《今生今世》里的这番话:“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她却说体系这样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把来解散了,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柏桦用信马由缰式的写法,写他对人世风景的看法,落到我们手里,一张榻,一杯茶,风吹哪页看哪页,多好! 要说结构问题,这本书没有,这首诗倒真有。前面一半是一路迤逦写来,从“来临”,到“家居”,到“食”“茶”“香”,都是董与冒二人世界的清欢。但到“水绘雅集”这一部分,我们的情思还沉浸在“我们”的情爱氛围里,可事实上此时小宛已经不在了,那么,如果仍在说“这盛世歌舞做成了水绘江山,/也做成了我们中年的繁华/我们的欢乐与记忆”,未免让人觉得此老全无心肝。后面却接着写“避乱与侍疾”,又是活着的小宛,这就乱了。生死无常,然而叙述也当有方。不过作者到底还是做了一个挽救:以省略号将“水绘雅集”纷繁的故事前后断开,之前有小宛的音容笑貌,之后却是别一番狂欢场面,在此总算为读者划出了泾渭线。最后一部分,“梦记或我的宗教生活”,作为附录缀后,是比较妥切的处理,因为这是“我的”而不是“我们的”。结尾四行—— 生离死别就是这样朴素, 单是为了今天的好风光 我也要把这两两相忘, 也要把这人间当成天上。 情感和音响皆属神品,作为整首诗的收束再完美不过,如果还是讲董冒这一对仙侣故事的话。可细读起来,这个附录中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与小宛的死不搭界。从叙事脉理上说,这四行诗或许应有另一个去处。 说到底,这首诗若非作者野心太大,就是他写着写着分了心:从爱欲到死亡,从家居的食、茶、香到诗、酒兴会,他想写一部古代中国文人思想和生活的总志。 五 柏桦把这本书“献给美丽的江南”。江南,是柏桦心里的一个结。对于无数有着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中国人来说,也是。然而,请容我说句杀风景的话吧:江南已经只存在于故纸上了。二十世纪,江南可谓四度遭厄:一二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三四十年代的军事侵略,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肃杀,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环境污染。柏桦的《水绘仙侣》,我是当作一份江南文化的悼亡词来读的,而这并不是第一份。 1938年,钱锺书坐《围城》里面一开头写的那艘轮船从马赛回国,在船上结识了同样翩翩年少、刚卸任驻苏联外交官的冒辟疆后人冒效鲁,从此诗篇酬唱一生。下面两首诗,便是钱锺书写给冒氏二十多首诗的最早两首。此际,冒氏故园已经沦亡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故钱锺书三致斯叹:江南,是回不去了—— 斓斑颜色染秋痕,剧似春花殒后魂。试问随风归底处?江南黄叶已无村。(《亚历山大港花园见落叶冒叔子有诗即和》)绝世人从绝域还,丹青妙手肯长闲?江南劫后无堪画,一片伤心写剩山。(《题叔子夫人贺翘华女士画册》) 而江南水绘园,也早已经是回不去了。民国初年,著名女诗人、寒碧山庄主人吕美荪在其《葂丽园随笔》中写道: 余三十许时游如皋,日徜徉于水绘园故址,芙蓉苇蓼映池沼边,灿若霞锦,而楼台则倾圮荒凉矣。慨名士美人之已往,赋诗以感叹之。 用不着我的这篇序,以上寥寥数语,直可移作这首诗、这本书的题记,胜过我们心中要说的万语千言。 2007年12月7日,江弱水于杭州
内容概要
《水绘仙侣》是柏桦新近创作的一本书稿,这是一本很难定义的稿子,单从文本结构上来看,全书就是一首诗和对诗的注释,但这些注释所占篇幅和地位明显重于诗本身,每一则注释可以单独看作一篇文化随笔,而这近百篇随笔又完整地统一和围绕于此前的诗歌文本,诗歌是在说故事,随笔也就围绕着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展开。随笔洋洋洒洒,引文贯穿古今中外,既有理趣,又含着文人的性情和散笔。 所以在定位上,倾向于将它定位为一部形式独特的文化随笔集。书稿目前由三部分组成:长诗《水绘仙侣》、对长诗的99个注释、以及一篇近3万字的评论式附录。
作者简介
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柏桦是公认的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其诗作受到海内外广泛的推崇和赞誉。著作有诗集: 《表达》,《望气的人》以及《往事》;回忆录《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等。
书籍目录
序文字的银器,思想的黄金周水绘仙侣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来临家居食茶香水绘雅集避乱与侍疾附录:梦记或我的宗教生活注释1.冒辟疆和董小宛2.这一年春天太快了(心理时间)3.签诗4.速度5.一刻都不愿挽留(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6.一件大事正期待着冬天(婚姻是大事)7.来临8.1642年的冬天(明朝的冬天,恋人的冬天)9.银色的秦淮(秦淮旧院)10.如皋11.做一份人家12.水绘园13.西洋布14.江山最胜处(江山无限,是私情无限)15.千万人争步拥来(自古就有追星族)16.携偶踏波(旅游的时尚)17.飞扬跋扈、兀傲豪华18.正当而立之年(十年就是一个时代)19.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20.神仙中人21.天下才22.春水春花(无言独化的春天)23.冬天的江南24.另一番良辰已为我们备齐(良辰美景)25.家居26.舂、夏、秋、冬(四时之美)27.女红、饮食、财务及管理(美人的另一幅面孔)28.仁者静29.洒扫庭除30.均非常人31.余闲也有情32.逸园和洗钵池33.雾重月斜34.寒意轻袭着我们的身子35.燕语呢喃(云门对一说)36.不胜酒力,常以茶代酒37.渎诗或抄写(舞文弄墨,抄写编修)3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的道理)39.闻风相悦40.永夜4l.食(食之种种)42.酿饴为露(日月风露,山川爽气)43.火肉久者无油44.烹调洋溢着旧日秦淮的芳香(食中情趣——盒子会)45.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别材别趣,浑然天成)46.齐片47.生活专家48.四溢的茶香49.吐纳(息就是无,人世在这无里)50.福慧双修51.帷帘四垂,毛毯覆叠(天寒独处)52.气味(诗人笔下所描写的气味)53.横隔沉、蓬莱香、真西洋香、生黄香、女儿香54.若挂角之羚羊,无迹可求(羚羊挂角)55.全能的香(香味就是鸦片)56.珠蕊众香深处57.水绘雅集(诗酒文会)58.车如流水马如龙59.狂歌(平静中的欢乐颂)60.轰饮61.小三吾62.紫云善舞,杨枝善歌,秦萧隽爽(余桃断袖那也是时尚)63.盛事歌舞64.山水、美酒、佳肴、丝竹65.千金散尽66.绣口锦心67.修禊68.白夜(另一番“白夜”)69.水调(昆曲水磨调)70.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71.死亡的声音(于寂静中聆听死亡)72.《子夜歌》(这端然真好)73.甲申之变74.马嘶草暗,云惨尘飞75.风声鹤唳76.盐官77.细察色味,以为忧喜(断非人世凡女子)78.横陈79.劳瘁而死(美人之夭)80.人可以比死更大,比生亦更大81.死去何所道(女子的大彻悟)82.善者不来,来者不善83.“忆”字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回忆是一种命运)84.九85.余有生之年,皆长相忆之年也(长相亿的价值)86.《了凡四训》87.立命88.功过格89.造化90.关帝91.那危险真是新鲜(危险的事是新鲜的)92.梦示恶兆93.万善誓愿94.今岁不吉95.万善圆满(奇妙的数字)96.上元劫难(上元节和上元劫)97.做了交换,命赴黄泉(作为交换的生命)98.面目酷似亡儿99.把这人间当成天上(天上人间)附录挽留与招魂——谈柏桦的新作及其他
章节摘录
1.冒辟疆和董小宛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文学家。万历三十九年出生在扬州府如皋县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随祖父在任所读书,“幼有神童之誉”,13辄能赋诗,14岁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崇祯九年(1636),年迈的董其昌甚至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画一幅山水画,来表示他对马上就要参加乡试的冒辟疆的鼓励。但遗憾的是,冒襄在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怀才不遇的他,自此无心仕途,并于1642年的冬天与董小宛结合,安心在水绘园过起了恩爱缠绵的隐居生活。在那里他宴招四方宾朋,歌舞丝竹常常是联日竟夕,从此他再也无心凡俗,一反过去那种热心时务的青春姿态。 从前的冒辟疆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投国之志。他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崇祯十一年(1638),他具名参加顾呆、陈定生、吴应箕等人首倡的驱逐阮大铖的《南都防乱公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阮视为眼中钉。第二年,他又在南京观看由阮亲创的《燕子笺》一剧,上演了醉骂奸臣的戏中戏,更是使得阮恼羞成怒,欲除之而后快。 此时的冒辟疆除参加政治活动之外,亦热心地方的公益事业。他曾数度在人民遭受战乱和饥荒之苦时施粥布衣,赈灾济疾,为此他还曾身染疫疾,几度濒临死亡之境,但最后都靠着一种神秘的宗教力量起死复生。 明末天下大乱,兵燹肆虐,冒辟疆曾多次举家出逃,途中遭遇奇惨杀掠,对其震动不小,而这也更加坚定了其隐居信念。他易园为庵,在水绘别业过着与世不争的遗民生活,清廷曾数度征召他出世为官,但他都弃如敝屣,以痼疾“坚辞”。 早年的赈灾和频繁的宴饮,使得冒辟疆千金散尽,在晚年时生活穷困。70岁以后更是历经种种劫难,先人留下的田合尽为豪强所夺,被迫“鬻宅移居,陋巷独处”,靠着卖文和家班演出为生: 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十余童子,亲教歌曲成班,供人剧饮,岁可得一二百金,谋食款客。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传世。其中又以《影梅庵忆语》情真意切而脍炙人口,为人乐道。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字青莲,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并称“秦淮八艳”。余怀在《板桥杂记》里说她:“性爱娴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合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宣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她孤高傲世,崇拜我行我素且目空四海的李太白,所以取字青莲。除琴棋书画、诗词书翰外,董小宛还精通茶道女红,烹饪技术更是当时一绝。据美食家评论,她可与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并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董小宛“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乃是首屈一指的大美人,吴伟业曾作《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中云: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间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 董小宛美艳不可方物,可惜红尘沦落。在那里,她总是显得落落寡欢,侣内心却坚执地期待着能够出现一个人,值得她终身托付,并带她离开这个声色脂粉之地。“拼得一命酬知已,追伍波臣作鬼雄”,董小宛正是怀着这样一颗壮烈的心苦苦等候了多年,直到冒辟疆出现在她的世界中。 崇祯十二年(1639)冒辟疆应制来到秦淮,在方以智、吴应箕、侯方域等人的极力推荐下第一次见到了董小宛。此前二人虽互闻姓名,但始终无缘相见。可是此次会面,因为董小宛的“薄醉未醒”而草草收场。董小宛“面晕浅春”、“懒慢不交一语”,冒辟疆只得辞去。 之后,冒辟疆结识了另一位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不费周折地与其在1641年“订嫁娶之约”。1642年,冒辟疆再临秦淮,来履践与陈的婚约,可是此时陈已被豪强掠去,不复得见。冒情绪沮丧,与友人“月夜荡舟、四处漂泊”,没想到竟然到了董小宛的住所。此时董小宛黄山归来,因母新逝,正在病中。她强撑病体与冒襄相见,并说:“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旺。”两人对饮不久,冒几番要辞,董都苦苦挽留,并表示愿以身相许。但冒却出于种种顾虑,以第二天尚需派人向身在襄樊的家翁报告“量移喜耗”为由,不能留宿而辞去。 第二天,冒准备不辞而别,好在友人相劝,这才勉强去向董小宛告别。当时董“已妆成,凭楼凝睇,见余舟傍岸,便疾趋登舟。”冒辟疆请辞,董说:“我妆已成,随路相送。”这一送就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到北固,冒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她失声痛哭,并指江发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冒无奈,最后答应等秋试完毕之后,再行商讨婚姻之事。 痴情的董小宛于是返家杜门茹素。八月,孤身从苏州买舟江行,到南京与参加秋试的冒会面。“遇盗,舟匿芦苇中,舵损不可行,炊烟遂簖三日。初入抵三山门,只恐扰余首场文思,复迟二日始入。”历经重重艰辛,董终于得见冒,但冒却无心婚娶之事,只是带她各处游玩。几日后,冒听说父亲退休回家将要经过江上,便以此为由又与董不辞而别。董急忙发舟追赶,在燕子矶遇到风浪,差点葬身江中。待得小宛追到如皋冒家,冒又借口考试失败,让小宛再千里迢迢地回去,并说董苏州欠债太多,在如皋落籍又非易事,诸多搪塞。 冒冷面铁心,但董痴情依旧。“姬归不脱去时衣”,并表示冒“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冒的薄情实在让他的朋友们都看不过眼了,先是刘大行等人发起筹款,后来又是号称风流教主的钱谦益亲自出面安排一切,先自掏腰包帮董还清债务,又让人解决了小宛的户籍问题,最后又从半塘买舟送她到如皋。历经种种劫难与拒绝,董终于如愿与冒结成伉俪。这一年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 董嫁到冒家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家人,事事亲力亲为,深得冒母马恭人和冒妻苏元芳的喜爱。她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家庭教师。她操家理财极富管理才能。闲时,她与冒常坐画苑书房,泼墨挥毫,抄诗编写,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就是由她发明的。 但短暂的宁静很快过去。甲申之变,清军南下,冒襄一家辗转逃难。冒“一手扶老母,一手曳荆人”,危急关头,就也顾不得董了。他提出将董寄托在朋友家里,但董誓死不从。途中冒襄患病,又是董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最后落得“星靥如蜡,弱骨如柴”的地步。 之后,顺治四年、六年冒又两次发奇疾,董同样昼夜不离地在枕边服侍他。董本来就身体虚弱,加上连续照顾冒的几场大病,她的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滴水不进。冒多方延医诊治,终难奏效。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在冒辟疆痛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小宛当年未死,被清军掠走,送入皇宫,以博帝欢,成了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历代文史学家为此大打笔墨官司,比如高阳等就力主此说。而孟心史著《董小宛考》,洋洋洒洒数千言,力证其非。 2.这一年春天太快了(心理时间) 这一年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我们的主人公已经相识三年。三年前,29岁的冒辟疆因应制来到秦淮,并在吴应箕、方以智、侯朝宗等人的极力推荐下,第一次见到了董小宛: 乙卯,应制来秦淮。吴次尾、方密之、侯朝宗咸向辟疆啧啧小宛名。辟疆曰:未经平子目,未定也。而姬亦时时从名流燕集间,闻人说冒子,则询冒子何许人。客曰:“此今之高名才子,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者也。”(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 虽然此后冒辟疆“同密之屡访”董小宛,但其真正钟情的却另有其人,而且这一年春天他就是为了履践与此人的婚约才重临秦淮的,这个人正是让吴三桂“冲冠一怒”的陈圆圆。但命运作祟,就在冒到来前不久,陈被豪强万金劫去。于是,这才有了冒辟疆郁愤夜游,浒墅重访董小宛一幕。就从这一夜开始,董对冒展开了强大的爱情攻势,当下表示愿以身相许。第二天,她又带着病痛,追随冒出行,且“誓不复返”。在两人偕游的27天里,冒27度辞别,董失声痛哭。最后,冒不得不答应在金陵乡试完毕后就与其完婚。这样,仅仅用了27天的时间,一段被预言的婚姻不日就要展开。这一切来得太快了,所有的命运都在这个春日的夜晚进来,而且太美,全不察觉!是非善恶,都要等到九年后董香消玉殒方见端倪。 但话须说回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二十四时,山河岁月,再好再坏,也都是这个命数。所谓快慢,不过是人心不同而已。好的时光总是匆匆,坏的时候也往往度日如年。于是,秒盘上滴滴答答的钟声之外,我们还听得见人心里那喜怒哀乐的时间。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iose)在他的《中国套盒》里说: 有一个计时顺序的时间,还有一个心理时间。计时顺序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感觉之外的,是我们根据天体运动和不同星球所占据的不同位置计算出来的,是自从我们出生直到我们离开世界那天都在消耗我们生命的时间,它主宰着万物生存的预示性曲线。但是,还有一个心理时间,根据我们的行止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以种种不同的方式由我们的情绪支撑着的时间。当我们高兴时,沉浸在强烈和兴奋的感觉中时,由于陶醉、愉快和全神贯注而觉得它过得很快。相反的,当我们期待着什么或者我们吃苦的时候,我们个人的环境和处境(孤独、期待、灾难、对某事的盼望)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它的流动时,恰恰因为我们希望它加快步伐而觉得它停止、落后、不动了这时每分每秒都突然变得缓慢和漫长了。 这所谓的“心理时间”、“物理时间”原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提出来的,他的“生命哲学”和“心理时间”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哲学叙述像诗一样,深受时人欢迎,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James Whitehead)、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画家莫奈(Claude Monet)、音乐家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都是他的“粉丝”,远在中国,梁漱溟也把他引为知己。他在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座无虚席,每每被如痴如醉的女士包围。这些原都不足为奇,奇就奇在这位哲学家竟然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说他的哲学作品是“雄伟的诗篇”。 可惜,这里我并不准备引上一段他的诗化哲学,有心人自可寻来一阅。我这里倒想让张爱玲为我们唱上一段中国的《倾城之恋》,且看看那中国岁月里的时间魅力到底是何等模样: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钟头调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3.签诗 《辞海》上说:“庙中之神签多作诗语,谓之签诗。《剑南诗抄》自注:予出蜀日,遣僧乞签于射洪陆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诗为签,予得《遣兴》五首中笫二首。”又,《辞源》:“旧时寺庙中以竹签为卜具,上写诗句,迷信的人抽签根据诗意附会人事,以决吉凶,谓之签诗。宋释文莹《玉壶清话》三:‘庐多逊相生曹南。方幼,其父携就云阳道观小学……得一签,归示其父。词日: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捧海客。父见颇喜,以为吉谶。” 从上述两个解释来看,所谓签诗不过是提前预知生命的一种形式,照现代的说法,它简直就是封建迷信。而与此相似,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还另有一种命运,那便是诗谶。但与前者稍有不同,它更具神秘性,因为它不作为明确的命运出现。文人,他们吟诗作赋本不是为谶,很多人甚至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多是随意而至,信笔而为,然而往往不幸而言中,在全无知觉中其诗变成了诗谶。所以这样看来,签诗不过是命运的指示,可遇而不可求;而诗谶完全是自我指涉,画地为牢,自己安排自己啊! 古往今来,中诗谶的文人真是太多了,如现代诗人徐志摩临死前写了一篇散文《想飞》,结果不久便死于坠机。顾城杀妻自尽之前写的诗也是鬼气森森,格外恐怖。而诗谶自唐代以后各代出现得太多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古代有趣的案例。 唐代诗人刘希夷曾作《代悲白头翁》诗,有“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句,作后感觉此诗有谶,于是又作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了一会,刘希夷叹道:“此句似乎还像是诗谶。人之生死由命,难道会因此而改变吗?”遂把两联都写入诗中。谁知此诗写后不足一年,刘希夷竟被奸人所杀。论者以为刘希夷中了“明年花开复谁在”和“岁岁年年人不同”之谶。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逸乐作为一种合情理的价值观或文学观长期遭受道德律令的压抑,我仅期望这个文本能使读者重新思考和理解逸乐的价值,并将它与个人真实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你不同意“美学高于伦理学”(布罗茨基),至少你应以平等之心对待二者,即你可以认为活在苦难里并呐喊着更有意义,但不应以所谓高尚的道德来仇恨逸乐之美。说到底,二者均有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生观或艺术观的选择而已。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你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另一个人也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柏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