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人民(东方) 作者:丁超 页数:245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故土仪态万方。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中国的居住文化类型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居住样式,同一居住样式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内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无论在住宅庭院的总体布局还是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这里,我们要谈的就是北京居住文化。 那么,什么是北京居住文化呢?正如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所言,“文化不能离开人,但我们可以把人放在意义一方,而把考察对象放在符号(现象)一方,看各种文化现象符号指示人的什么意义。人总是社会的人,文化也是总是社会的文化,所以这样解说文化也可以说是解说社会。”如此看来,我们不妨把北京居住文化理解为以居住为文化现象符号来表达的北京社会。文化离不开人,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北京文化,当然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北京人共同创造的。而人也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人就倒退到野蛮时代。而居住就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相应的,北京居住文化就是北京人传承与创造的北京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述北京居住文化,也就是以居住为切入点来考察北京社会,品味京味文化。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北京居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仅靠这部小书,恐怕无法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文化的内容、类型和演变过程做一个面面俱到、巨细不捐的梳理和叙述。本书只能列举北京居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标志意义的若干关键环节和要素,通过对这些环节和要素的解读,彰显其时代色彩,发掘其文化意蕴。由此,我们或许可以领略到北京居住文化的博大精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此话不假,但是人要活着舒坦,仅仅填饱肚子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足以遮避风雨,足以安置生活起居的稳定场所,即便是整天锦衣玉食,还是免不了飘泊流落之苦。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住所,这些事情操办起来可就麻烦了。“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古到今,居住对于老百姓生存、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我国民俗学巨擘钟敬文先生所指出的,“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此外还有衣服、食物、交通等),任何人群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我们国土上,只要有人的踪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诚哉斯言!自从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居住文化因而成为北京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居住历来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但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就形成了北京地区独具魅力的居住文化。 今日的北京居住文化是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越靠近现代,北京居住文化内涵和类型的更新就越快。以海淀区的巴沟村为例,这里原本地势低洼,沟渠众多,在明代形成聚落,因为沟渠众多这一自然地貌特征而取名巴(“八”的谐音)沟村。巴沟村的城市化不过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农家院舍逐漸被楼房取代。仅万柳中路的一路之隔,就是两种不同的景观。路东是建成不久的住宅楼,而路西的平房拆除不久,成了塔吊密集的工地。不用多久,这里势必被密密匝匝的住宅楼群覆盖。由巴沟村这个例子可见,居住不仅促成了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演替,还驱动人文景观的“旧貌换新颜”。
内容概要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恒产”,与今天所讲的“不动产”一样,都把房产包括在内。自从人类的足迹第·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居住文化因而成为北京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居住历来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就形成了北京地区独具魅力的居住文化。随着历史进程的开展,北京地区的民居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作者无意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文化的内容、类型和演变过程做一个面面俱到、巨细不捐的梳理和叙述,巧妙地采取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北京居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标志意义的若干关键环节和要素进行解读,彰显其中体现的时代色彩,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北京居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丁超,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西高平。1978年3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罗马尼亚语专业,1982年1月毕业留校,长期从事罗马尼亚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1986至1987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访学,1991至1993年在中国驻康斯坦察总领事馆工作,1997至1999年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教育组负责人,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参加过《汉罗词典》的编纂,出版教材《罗语应用文》和《新编大学罗马尼亚语》(1、2册,与后两册共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友人合译《茶馆》等剧本在罗出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译作若干篇。
书籍目录
开篇 住所里的北京文化 第一编 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最早的“家” 二、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北京城区的古人类临时营地占 三、东胡林遗址——离山出洞去平原 四、平谷区北埝头遗址——北京步入有房时代 五、蓟燕分封——城居与乡居的分离 六、顺义临河汉墓——人间庭院的地下再现 七、延庆洞沟古崖居——千年的面壁生活 八、斡耳朵——元代北京的“蒙古包” 九、后英房居住遗址——北京四合院初显端倪 十、明清故宫——北京传统居住文化的巅峰 十一、旗房——八旗子弟寄身处 十二、教授们的别墅——北京早期现代住宅楼的典范 十三、龙须沟——新旧两重天 十四、排子房——清代旗营的“现代版” 十五、单位大院——新北京人的社区 十六、复兴门外居住区——欧美邻里单位理论的北京实践 十七、百万庄、国棉一厂住宅区——住宅也学“老大哥” 十八、夕照寺小区——居住小区的京城处女秀 十九、人民公社大楼——从“福绥景”到“京城第一危楼” 二十、 “干打垒”——一场夭折的住宅“革命” 二十一、前三门——北京最早的高层住宅楼群 二十二、防震棚——四合院定格为大杂院 二十三、方庄住宅区——北京最早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区 二十四、菊儿胡同——在危改中长高的四合院 二十五、恩济星小区——取意于四合院的试点小区 二十六、亚运村——从竞技场到中央居住区 二十七、望京新区——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 二十八、回龙观——卧城郊区的经济适用房 二十九、南池子——传统居住的劫难还是新生? 三十、综合体建筑——单一居住走向功能综合第二编 闭合的空间,丰富的内涵——北京四合院概说 一、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方位 二、北京四合院的院落 (一)小型四合院 (二)中型四合院 ……第三编 人以宅居,宅因人名——北京的名人故居第四编 外地人在北京第五编 四时之景各不同第六编 北京居住文化拾余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人类脚步踏入北京的那一刻,也就揭开了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篇章。这一篇章显然不是四平八稳的流水账,其中的若干具有转折或创新意义的关键点,为北京居住文化注入了蕴含不同文化基因的血液,由此培育出的北京居住文化当然就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质。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最早的“家”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群还没有能力建造人工居所,只能栖居天然洞穴。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栖身之地已经从天然洞穴、人工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由地基、墙壁、屋顶构成的地面居住建筑物,北京地区居住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 人类在北京繁衍生息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距今七十万年前,古人类的脚步就迈入了这片土地。手无寸铁、“衣”不蔽体的古人类住进了天然洞穴,总算可以遮风避雨,抵御严寒酷暑,躲避猛兽。虽然这些洞穴都是天然的,但因为人类的到来而成为原始文化的发祥地。周口店遗址的石灰岩洞穴就是北京地区人类最早的栖身之所,北京的居住文化也发端于此。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1908——2001)把这里称为北京人的“故居”,我们也不妨将这里视为北京居住文化的摇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下,西北依偎连绵的西山,东南俯瞰沃野,旁边又有周口河流过。这是一个不同生态类型交错的过渡带,古人类能在此获取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生存资源。经过八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从距今七十万年到距今两万年前,这里及其周边地区居住着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和田园洞人等古人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