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郑培蒂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郑培蒂的第一本书出版了。 许多人从小就有一个出书的梦想,培蒂风华正茂的时候,一定也有过这样美好的梦想,在她的文章里没有透露过,只是提到她喜欢写作,喜欢写作的人就一定有出书的梦想。 从少年到青年,从“人到中年”到渐渐地过了中年,一路走来,培蒂忙着呢:上大学、谈恋爱、当老师、进牛棚、生儿育女、漂洋过海,培蒂生活在中国人特别忙碌的时代。她又比一般人更忙,她喜欢写作,但没有时间写,出书的梦想便拖延了。一直到落户在异国他乡,居住在一个宁静得像桃花源的地方,她才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开始笔耕,于是才出了第一本书。此时她的第一个孙子已经来到人间,培蒂已经当了祖母。 培蒂的第一本书比她女儿的第一本书晚出了十四年。她的女儿许讷在一九八九年出了她的处女作《她的十八岁》,这本书的扉页是冰心给许讷小朋友的信,接着是阿浓写的序《这样的十八岁》。十八岁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黄金,但许讷在她十八岁那一年得了白血病,她用眼泪写了她病中的感受,把她的痛苦、失落、惧怕和希望统统变成了文字,真情流露,文笔流畅,对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来说,真难得。世界上这样的才女能有几个,上苍又为什么如此不公,用如此残酷的惩罚对待她?许讷的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妈妈对她的爱和妈妈对她的影响。现在我为许讷的妈妈的第一本书写序,不能多费笔墨写许讷,尽管对于许讷和许讷的书我可以写出大篇的赞扬。 培蒂由北京迁居香港,由香港移居加州,落户在湾区。培蒂的先生许世敏任职于一家跨国公司,常远涉重洋去北京、上海、广州公干。儿子在英国,女儿在印尼,培蒂经常HomeAlone,一个人守在偌大的别墅里。她住的地方名“水晶泉”,美丽动听的名称可以和桃花源配对,“水晶泉”靠近太平洋,车行十几分钟便可以看海。培蒂虽然还忙于社会活动,相对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闲的时候,她坐下来,在电脑前打出一篇又一篇文章。培蒂为《星岛日报》副刊《阳光地带》撰稿,她的栏名便叫《水晶泉边》。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有一泓泉水,培蒂的文思亦如泉涌,潺潺地流个不息。 写了几年,日积月累,文稿一大叠,世敏是有一份功劳的:文章未出门,世敏先校审;文章上了报,世敏忙剪存。一册册文稿,倾注着世敏的心血。培蒂出第一本书,少不了要世敏帮忙选稿,最后选定了四十篇文章,汇集成培蒂的第一本书,书名《云捲云舒》。 文章选得好极,《云捲云舒》是培蒂的自我介绍,读完《云捲云舒》,就了解了培蒂的身世经历。培蒂从她名字的由来说起,向读者介绍她的学历、经历,她的家庭、父母、丈夫、子女,她在“文革”中的遭遇、生活中的喜忧,她尊敬的师长、亲密的朋友,《云捲云舒》把作者的背景和她的前半辈子勾画得清清楚楚、培蒂的一篇自我介绍,放大成了一本书,培蒂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一般人比,都似放大了许多许多倍。 培蒂是湖南人,曾国藩之后,她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中多杰出人士,有的在国民党一方,有的在共产党一方,各有可歌可泣的经历:培蒂写了许多舅公姨婆长辈们的故事,近乎野史?七十年代后期。培蒂被遴选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英语主讲教员,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工作。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一般教师执教鞭一生,学生超不过三千。培蒂的学生以百万计,学生们天天在屏幕上见到老师,老师却见不到学生,学生遍布全国,不知道学生人数究竟有多少。到了美国,在各种场合还常有人趋前问她,是郑老师吗,我是你的学生。这才真叫桃李满天下呢!开放前的神州,牛郎织女般的夫妻不在少数,分居两地,一年鹊桥会一次,不过。一般的路程,只用一两天也就到了“鹊桥”。世敏当过“牛郎”,培蒂当过“织女”,许郎在西藏拉萨,郑女在北京,七七鹊桥相会,六月初就要动身了,培蒂万里探夫传为佳话。超级“织女”的旅程是一般“织女”的十倍、二十倍,其旅途的艰辛更是一般“织女”的一百倍、一千倍。 培蒂的家族是放大了的,培蒂的社交圈是放大了的,培蒂讲课的课堂是放大了的,培蒂探亲的旅程是放大了的,培蒂经历的辛苦是放大了的,培蒂得到的收获也是放大了的。用“放大”二字来表达培蒂生活方方面面的丰富多彩,还算确切吧。 收入《云捲云舒》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愿永远平安》。培蒂出生在战争年代,来到世间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逃难。培蒂称自己是WarBaby,她赶上了抗日战争,经历了国共内战,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文革”,吃过兵荒马乱之苦,吃过颠倒黑白之苦,吃过一穷二白之苦。中国人吃过的苦,培蒂都尝到了。乱则乱矣,苦则苦矣,但培蒂生活的年代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伟大的是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国变化最快的是这一百年,中国人民苦难最深的是这一百年,中国人民期望最多的是这一百年。生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活得充实,生逢其乱,生逢其变,生逢其盛。伟大的时代哺育出精英。培蒂腹中有吐之不尽的故事,笔尖能源源不断流出娓娓动人的文章,就因为她出生在伟大的时代,因为她是个WarBaby。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大学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英语主讲老师郑培蒂拥有近百万学生,她的名字喻户晓,至今学生仍怀念郑老师。退休后她定居美国,真正悟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捲云舒”的哲理。她将在美国加州星岛日报上发表过的多篇文章,编辑成这本散文集《云捲云舒》,以表达其心境。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星岛日报》专栏副刊发表过的散文40篇。作者生逢战争年代,赶上了抗日,经历国内内战参与了各种运动。由湖南到北京,由北京到香港,最后定居美国。尝尽了动荡颠沛,亦享拥过繁华瑰丽,而今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真正悟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榭;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作者简介
郑培蒂,女,湖南人。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留校任教。一九七九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担任英语课主讲,拥有近百万学生。她形象端庄,讲授清晰,至今海内外仍有不少人记得她。一九八一年被选派到英国进修。一九八四年全家到香港定居,先后在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及香港国际学校担任英语和汉语教学,曾多次获得征文写作奖。一九九四年底随丈夫工作调动到美国旧金山湾区,退休后成为《星岛日报》的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序名字的故事水晶泉边I TEACH!“钟楼怪人”自行车情意结学琴记学电脑记西藏断简又闻鄱阳起汛潮学车记爸爸的眼泪嗜书的爸爸清华情意结父亲喜爱的歌母亲的菊花盒芝麻豆子茶绿杨宜作两家春我的大姐和姐夫“小三二”谷一妹子A和B的故事卡琳(CARLYN)老麦(PAT MCGOVERN)罗伊·费歇尔(ROY FISHER)毕竟皤然一书生——悼周一良、邓懿二位先生被褐怀玉——悼王岷源教授同桌小记心中永远的殿堂——写给女三中每见菊黄忆故人“快乐”教我忆当年柯兰冯嘉龙吴青和冰心遗憾从她的手指流出了不朽山高水长,比翼翱翔——何振梁与梁丽娟《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祝福你,香港校友会!乐山乐水愿永远平安后记
章节摘录
名字的故事 有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却是给别人来用的?”谜底是“名字”。 每个人都有名字,有的人还不止一个,有“别名”、有“曾用名”、有“笔名”、有“艺名”,搞地下工作的有“化名”,古时的人还有“字”、“号”等等。但归根到底,名字却是给别人叫的:“你叫什么名字?”一个“叫”字,表现了“被动语态”。自报山门的,在戏台上才有:“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那是杨四郎的内心独自。 我们说“取名”,广府人说“改名”,我就说个改名的故事: “培蒂”这个名字,人家一听就会说:“洋名!”其实这个名字是我祖父取的。祖父是个传统的人,所有孙辈的名字由他依族谱决定。我的堂姐妹们都按“培”字排行:培坤、培基、培根、培智、培德等等。据说我父母订婚时,家中一盆茶花总开并蒂的花朵。祖父留下了话:“以后若生个女孩,便叫‘培蒂’。” 这个名字跟了我许多年,相安无事。“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麻烦就来了:北大西语系的红卫兵非说这个名字是“崇洋媚外”。我百般解释:我祖父根本不懂外文,完全按排行取的名。红卫兵们不听,一定要改名,而且强迫我改成了“郑反帝”!当时连堂堂北京协和医院都改成了“反帝医院”,我也只好改,也就是写大字报时署上我这个“别名”。麻烦又来了:外系的人看到大字报不断好奇地打听:“这个郑反帝是谁呀?怎么没听说过呀?”红卫兵们给问烦了,又让我改了回去。北大很少有人记得我这段“光荣史”咧! 第一次出国是去英国,在伦敦大学进修语音和语法。洋人彼此用名字称呼,不带姓,以表亲切,孩子们对祖父母都可以直呼其名,没有中国那些长幼有序的规矩。想不到我这个被同胞们认为洋气的名字Pei-Di(汉语拼音)倒教洋人犯了难,我又不肯彻底“崇洋媚外”改成Betty或Patty,于是他们总叫我“排蒂”(大概因为儿童故事里有一个叫“海蒂”的小姑娘,名字的拼法是Heidi,跟我的名字差那么一点点)。我多次耐心地纠正我的英国朋友们:“不是‘排蒂’而是‘培蒂’,Pei——!”最后,伦敦大学图书馆那个可爱的看门老头儿找出了“窍门”:他热情地管我叫Pay—Day(发工资的日子)!
编辑推荐
《云捲云舒》摘取自我喜欢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捲云舒。”对联出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一般平常,才可以淡泊旷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