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东方出版 作者:詹石窗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创立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曾活跃于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在当时民间社会有较大的影响。该学派以《周易》为中心,贯通儒家群书,融会宋明儒学,内隐强诚之学,并且融通佛、道,其生命哲学思想尤其丰富。本书运用当代生命哲学的理论方法,从生命的认知、本体、价值、修养、境界等多维视域对太谷学派诸学说予以梳理,明确生命哲学在太谷学派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整合了太谷学派生命哲学思想体系,剖析了太谷学派的生命哲学特色,并突出了其在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和谐生命、参悟生命诸方面的现代意义,论证了其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和谐思想的构建以及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理论的发展诸方面的现代价值。对太谷学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间儒家学派地位及其一定的宗教倾向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作者简介
江峰,1965年生,湖北赤壁人,1987年于湖北大学获法学士学位,2004年于湖北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厦门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道学研究中心兼职副教授。曾参与国家级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与人合著完成了《哲学视野中的信用研究》一书,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周易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序绪论 一、太谷学派及其创立演化的概况 二、关于太谷学派的学术研究状况 三、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 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的发轫 第一节 揭示儒圣绝学的生命之秘 一、以《周易》为中心 二、贯通儒家群书 三、融会宋明儒学 四、内隐强诚之学 第二节 吸取佛教、道教的生命思想 一、对佛教生命思想的融通 二、对道教生命思想的融通第二章 太谷学派的生命认知观 第一节 以生命为本位的格物致知说 一、格致知生 二、格致养生 三、格致全生 第二节 以直觉为特点的经验认知说 一、一默而见 二、近取远取 三、耳诚目诚 四、求诸于心第三章 太谷学派的生命本体观 第一节 太谷学派的生命本源说 一、赤黑二气的乾坤生成说 二、三道运化的人道生成说 三、身命合德的性命生成说 第二节 太谷学派的生命结构说 一、对生命结构道德意义的评析 二、对生命结构易理旨趣的阐发 三、对生命结构三教通理的探究 第三节 太谷学派的生命过程说 一、知始知终的参悟 二、了生了死的通达第四章 太谷学派的生命伦理观 第一节 和于宇宙:礼祭、易道的天地感通 一、民间儒教的宗教性质 二、礼祭为重的神灵感通 三、生命和谐的易道推演 第二节 和于人伦:仁德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仁本说:敦仁纯德的价值追求 二、孝悌说:至深甚切的真情显露 三、师友说:亲师取友的为学之道 四、性情说:尽性贵情的生命关怀 五、重礼说:动容周旋的礼道盛德 六、至诚说:正心诚意的微言精义 第三节 和于万类: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一、木道说:三才之外的奇特立意 二、汛爱说:博爱众生的情感扩充第五章 太谷学派的生命修养观 第一节 心息相依:寻求天人的交合通灵 一、贯通三教的“圣功”秘诀 二、“心息相依”的生命历练 第二节 正养圣功:提升自身的生命能级 一、强诚之修:以仁德涵养生命的品质 二、退藏于密:微露艮背术的修炼旨趣 三、蓄养和气:平衡系统的养生功能态 四、大用坎离:践履圣功生命修养秘要 五、参同而同:巧点道门内丹术的天机第六章 太谷学派的生命境界观 第一节 儒宗圣境的观念创立 一、神化的“人极” 二、道德的“人极” 三、审美的“人极” 第二节 儒宗圣境的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 二、诗文审美 三、易学审美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的发轫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不在自有不在的根据。太谷学派生命哲学之所以在清朝中晚期出现,不是偶然的,其产生也具有必然性:一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近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暮年,腐败至极,帝国主义列强已经从文化、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迅速向中国渗透,中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太谷学人以中下层士人为主体,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他们自然较一般人更加敏感地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的灾难,但他们的阶级特点又注定了其既不愿封建大厦垮坍,而欲求维护之;亦不愿自我沉沦,而欲求自全之。他们不可能去积极推翻封建统治,而只能是强调补天。如何补天?以他们的地位显然不足以对封建统治的上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通过教养两途济世生民而补天,就必定成为最合他们情理的选择。这样,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对民众的教化,对民力的蓄养,就自然成为了其学派思想学说的主体。事实上,太谷学派也的确是以教养两途为职志去实现他们济世安民的理想的。教即通过太谷之道,教民内养圣功,修习圣学,从而提升其整体素养来达到自强的目的;养即是通过发展实业、振兴经济来养民。二是由于文化衍化的结果。中国先民有着强烈的生命思想意识和极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他们强调天人相应,追求与天同体,寻求生命的恒在,这一传统通过多元文化一直沿袭下来,从而使作为生命体的人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得到了极端的重视。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演化,一直都没有脱离人这一个中心环节,甚至可以说,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学问。然而文化的演化总是会表现出辩证的过程,重视人的中国主流文化在演化中恰恰又容易走向否定人性自身的文化反面,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人性的禁锢使人的生命本身在文化中丧失了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情况在太谷学派那里,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有了合乎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反复。太谷学派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中华文化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实行重新整合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契理契机,矢志继先圣绝学,力图从生命哲学意义上使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于本位,从而重新为人的生命本身寻找到了在文化中应有的位置。三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感。与太谷学派创立差不多同一时期,生命哲学在西方哲人如叔本华等人那里,已开始了真正的奠基时期,在主客二分的西方传统语境下,叔本华将哲人的眼光透人生命的系统,关注生命,认为世界就是意志的表象,生命因意志而存在,因意志内驱和身体经验的冲突而痛苦,认为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由此开始了对传统理性的反叛。而尼采甚至宣称“上帝死了”,把生命意志提升到了追求“超人”这样的极致。西方文化这一时期生命哲学的勃发,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感到中华文化的母系统中,并在某些特定的部位产生反应。而太谷学派生命哲学则正是在这样的部位上对西方文化的某种感应。只不过与西方生命哲学不同的是,由于在中华文化的传统语境下,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等生命思想有着深厚的人文沉积,因而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的重点不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而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发露,由此也就形成了其自身的诸多特色。四是由于经典诠释之风的推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等各派文化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多较注重对经典的诠释,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诠释的学者。如著名的郑玄、孔颖达、王弼、郭象等就都具有相当高的经典诠释功夫和造诣。宋代后,对经典的诠释,更是派别林立,形成一种学术风气,各派从自身的立场出发,都力图通过经典的诠释来阐明本派的见解。
编辑推荐
《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