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人民(东方) 作者:[美] 威尔 杜兰 著 台北幼狮文化 页数:6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阅读本书的理由: 美国《纽约人》杂志评价比此书道:“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先生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杜兰夫妇表现出对这个伟大时代敏锐的鉴赏力,同时,该书在处理对这个有争议的时代的各种争论时,非常恰当地做到了公正无私。” 美国《美利坚》杂志评价此书道:“对对此已忘掉了所学历史的人来说,杜兰方法是理想的解决办法。读者们可以放心,所有的领域都已涵盖。在书页的翻动之中,读者已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杜兰风格独到之处的最好见证。”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此书道:“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到。”“该书的政治部分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的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时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写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历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爱好者,“路易十四时代”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法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威尔·杜兰之研究家或爱好者,路易十四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学生等……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麻省北亚当姆人。美国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他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曾担任报社的实习记者、中学教师。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追随毛根和盖尔金专攻生物学,并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
从1948年起,他就在纽约的一家长老会堂演讲哲学史与文学史,前后14年,为他的《哲学的故事》与《世界文明史》两部书预作准备。1926年,出版《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1967年,该书荣获美国普利策大奖(Pulitzer Prize),并得到西方读书界、学术界的普遍赞誉。20世纪30年代杜兰的著作就被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肚界文明史》被称为20世纪之《史记》和《汉书》。
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撰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流浪者:卢梭(公元1712-1756年) 第一节 忏悔录 第二节 无家可归(公元1712-1731年) 第三节 姆妈(公元1729-1740) 第四节 里昂、威尼斯、巴黎(公元1740-1749年) 第五节 文明是一种疾病吗? 第六节 巴黎和日内瓦(公元1750-1754年) 第八节 保守成分 第九节 逃离巴黎(公元1756年)第二节 七年战争(公元1756-1763年) 第一节 怎样发动一场战争 第二节 被放逐的人(公元1756-1757) 第三节 从布拉格到罗斯马赫 第四节 受困之狐(公元1757-1760年) 第五节 大英帝国的建立 第六节 筋疲力尽(公元1760-1762年) 第七节 和平第三章 国家的命运 第一节 夫人之去世 第二节 法国的复兴 第三节 重农主义者 第四节 杜尔哥之得势(公元1727-1774年) 第五节 共产主义者 第六节 国王路易十五 第七节 杜巴利夫人 第八节 舒瓦瑟尔 第九节 议院的背叛 第十节 国王之驾崩第四章 生活的艺术 第一节 道德与美德 第二节 音乐 第三节 戏剧 第四节 马孟泰尔 第五节 艺术生活 (一)雕刻 (二)建筑 (三)格勒兹 (四)弗拉弋纳尔 第六节 沙龙 (一)若弗兰夫人 (二)杜德方夫人 (三)莱斯皮纳斯小姐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尔泰(公元1758-1778年) 第一节 善良的领主 第二节 作家之王 第三节 伏尔泰政治学 第四节 改革者 第五节 伏尔泰其人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卢梭(公元1756-1762年)第七章 哲学家卢梭第八章 卢梭的流浪生活(公元1762-1767年)第九章 最后的荣耀(公元1774-1783年)第十章 死亡与哲学家第十一章 光明前夕(公元1774-1789年)第十二章 大革命的分析(公元1774-1789年)第十三章 政治的溃乱(公元1783-1789年)结论
章节摘录
一位出身寒微,在呱呱坠地之际即失去母亲,不久复遭父亲遗弃,而身染一种痛苦的、不可告人的疾病,在陌生城市和敌对的信仰中,流浪达12年,而为社会和文明所排斥;以反抗伏尔泰、狄德罗(Diderot)百科全书派(theEnceyclopedie)和理性时代(theAgeofReason)为己志,而被视作危险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为图谋不轨,为人驱逐,流离失所,而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几个月里,方能亲眼见到最反对他的人,对他所表示的崇敬——如何在他死后,竟然能远胜伏尔泰,使宗教复活,使教育改变形态,使法国民气提高.而激发了浪漫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进而影响到康德(Kant)、叔本华(Schopenhauer)的哲学,席勒(Schiller)的戏剧,歌德(Goethe)的小说,华兹华斯(Wordsworth)、拜伦(Byron)和雪莱(Shelley)的诗歌,马克思(Marx)的社会主义以及托尔斯泰(Tolstoi)的伦理学?诸如此类影响,使他在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8世纪作家和思想家中,成为对后代贡献最大的一位。这种种影响究竟如何形成?假如有问题需要我们解答,这问题即是天才在历史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以及个人在面对群众和国家之际,应该如何自处?当时的欧洲已准备迎合一种感情(feeling)超乎思维(thought)之上的信仰。欧洲已厌倦于法律、礼仪、习惯和风俗的压抑。当时的欧洲已听够了理性、论证和哲学。所有这些心灵束缚解除后所导致的放纵与混乱,似乎已使这个世界缺乏意义,使心灵空虚、了无想象力和希望;男男女女暗自渴望再度建立起“信仰”。巴黎已厌倦于自身的骚动和忙乱,以及厌倦城市生活的限制和疯狂的竞争。人们向往乡野问的从容与悠闲。乡间简单的日常生活可能会使身体健康、内心平和,在那里可能再度遇见谦卑的妇人,所有的村民每周可能都在本区教堂中做礼拜。所谓值得骄傲的“进步”,和值得自诩的“心灵解放”,对于人类的贡献,是否抵得上其所摧毁的事物之价值?其对于世界与人类的命运,曾否描绘出更为清晰与更具有鼓舞性的景象?其对于贫穷者的命运曾否有所改善?对于孤苦无依者曾否有所慰藉?卢梭提出这些疑问,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说明,寄予关切与同情。即使他话已说完,全欧洲的人仍然都在倾听。当伏尔泰在法兰西学院(1778年)被人们当作偶像崇拜。而卢梭正蛰居在巴黎一间不为人知的房子,备受人轻视,受人责难之际,卢梭的时代就开始了。
编辑推荐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曾经影响过整个世界的思想家』只有两位,一位是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卢梭,另一位是受过严格正规教育的马克思。 卢梭之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不在于他拥有众多的『高级别』崇拜者,如康德、歌德、席勒、托尔斯泰等,而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观念,一种主义,影响到一七八八年法国《人权宣言》,一七九三年《美国宪法》、一七八七年《美国宪法》及后来的《人权宪法》……他的这种主义就是『每个人都生面自由平等』。 所以罗曼·罗兰视其为『洞察、转变及改变了他的世纪和下一个世纪的社会』的人物…… 据王宪明、舒文的研究,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解读有三种典型形态:一是完全肯定,视基为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二是部分肯定,视其为自己政治主张之佐证;三是宝全否定,视其为既无历史依据、又无现实依据的谬说。 第一种解读以邹容、马君武等为代表,吕志伊(侠少)、朱执信、张奚若、杨笃生、秦力山等亦属此类;第二种解读以刘师培为代表,朱谦之等亦属此类;第二种解读以严复为代表,章士钊、康有为、蔡元培等亦属此类。梁启超、孙中山诸人,则很难归入哪一类。 卢梭只有一个,但卢梭之于中国人却是“千人千面”:或看重其“革命”思想,或看重其“原人平等”与“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或看重其“契约”之论……工具不同,目标不同,则“卢梭”就有不同。是“卢梭注我”、而不是“我注卢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