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十天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约翰·里德  页数:4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震撼世界的十天”——这就是约翰·里德给他这本精彩的书所加的标题。在这本书里,异常鲜明有力地描写了十月革命起初几天的情形。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事件目录或文件汇编,这是一连串生动的情景,它们是如此的典型,以致每一个参加过革命的人都不禁要回想起他亲眼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所有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画面,都再好不过地传达了群众的情绪——以这种情绪为背景,伟大革命的每一项行动就成为特别明显的了。    有许多俄国人也按不同的方式写过有关十月革命的作品,他们或者是评价十月革命,或者是作为事变的参加者描写那些枝节情况。里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幅真正的人民群众革命的总的图画,因此,对于青年,对于下一代人,对于十月革命对他们来说行将成为历史的那些人们说来,这本书将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里德的这本书,是一种史诗。

作者简介

作者:(美)约翰·里德

书籍目录

美国版序言(列宁)俄文版序言(克鲁普斯卡娅)著者序(约翰·里德)注释和说明第一章  背景第二章  暴风雨的来临第三章  前夜第四章  临时政府的末日第五章  不可遏止地前进!第六章  救国委员会第七章  革命前线第八章  反革命第九章  胜利第十章  莫斯科第十一章  取得政权第十二章  农民代表大会约翰·里德的附录俄文版出版者后记约翰·里德小传(威廉斯)

章节摘录

书摘冬天来临了——那可怕的俄罗斯的冬天。我听到商人们这样谈论:“冬天经常是俄罗斯最好的朋友。现在,也许冬天会使我们免遭革命之殃了。”在那天寒地冻的前线上,饥寒交迫的军队继续在挨饿、死亡,没有一点作战情绪。铁路运输在解体,食物的供应在减少,工厂在关门。忍无可忍的人民群众发出了怒吼,说资产阶级正在危害人民的生命,并且正在造成前线上的失败。科尔尼洛夫将军公开地说:“难道我们必须以放弃里加城作为代价,来唤起国人的责任心吗?一紧接着这句话之后,里加城就被放弃了。    阶级斗争会发展到如此尖锐的地步,以致对于美国人说来是难以置信的。不过,我曾经亲自在北部前线遇见一些军官,他们坦白地说宁愿遭受军事上的失败都不与士兵委员会合作。立宪民主党的彼得格勒支部书记告诉我,说经济的解体实为用来破坏革命的斗争方法之一。有一位协约国的外交官,他的名字我曾经答应不予披露,也以他自己所得到的情报肯定了这件事。我知道:在哈尔科夫附近的一些煤矿,是被它们的业主纵火、灌水破坏掉的;在莫斯科的一些纺织厂,它们的工程师在离去时把机器弄得凌乱不堪;铁路上的官员破坏火车头,当场被工人捉住了。……    在资产阶级中有一大部分人都是宁愿要德国人而不要革命,甚至宁愿要德国人而不要临时政府,而他们竞毫不犹豫地这样说。在我所寓居的一家俄国人的屋子里,餐桌上谈话的主题几乎总是千篇一律地说到德国人的来临,带来“法律和秩序……”。有一天晚上,我在一个莫斯科商人的家里作客;当吃茶的时候,我们问在座的十一个人在“德皇威廉或布尔什维克”二者之中何所取舍?结果是十对一,宁愿要德皇威廉。    投机商人趁普遍混乱之机大发横财,把那些钱花在奢侈无度的狂宴中,或用以贿赂政府的官吏。食物和燃料被囤积了起来,或者被秘密地运出国外,送到瑞典去。例如,在革命的头四个月中,就有人几乎是公开地把那巨大的彼得格勒市仓库中所储备的粮食盗运出去,直到后来,两年的谷物储备竟减少到还不够供给全城居民一个月的食用……。根据临时政府最后一任粮食部长的官方报告:在海参崴,咖啡以两个卢布一磅的价格趸批出售;而在彼得格勒,消费者却须花十三个卢布才买到一磅咖啡。所有大城市的商店里都囤积着大批的食物和衣服,但只有富人们才买得起。    P9-10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发生的真实历史。通过这些史实的记录,作者真实地阐明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人民群众的革命,卓越地表明了人民的历史创造性以及工人阶级、农民和士兵群众意志的体现者布尔什维克的伟大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震撼世界的十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书是比较老的,各种版本都有,但是南方日报这个版本有亮点。
       文字旁附了大量当时的图片,而图片下的不起眼附注总是在淡淡几句话之中让你读到热情背后的沉重……陷入一种思考,革命到底应该应该用一种怎样审慎和理性的眼光去进行观察?革命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否真是原先所憧憬的图景?这些话静静地躲在原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旁边,时不时让你心中如同猛然一击,冷静下来。
       这是南方系的特色,值得阅读。
  •      ——粗糙的读后感碎片
      
       如果我知道《国际歌》曾已那样的方式在那里响起过(1917年11月8日),我每次唱起它的时候心情就会不一样。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呢。《震撼世界的十天》。累死人,满世界找那个《葬仪进行曲》也没找到,还是不知道是和谁有关。
      
       “突然,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全体起立,大家哼着哼着,很快就汇成流畅而高亢的《国际歌》来。有一位头发灰白的老战士感动得象小孩一样地呜咽着。亚历山大娜•柯仑泰很快地眨眨眼把眼泪收住。那嘹亮的歌声翻翻滚滚,震动着大厅,迸出了门窗,消失在那静寂的天穹里。“战争停止了!战争停止了!”有一个在我旁边的青年工人这样说,他脸上流露出喜悦的光芒。唱完了《国际歌》,当我们在一种不知所措的沉默中站着的时候,会场后面有人喊道:“同志们!让我们来纪念那些为自由而牺牲的人们!”于是,我们开始唱《葬仪进行曲》。那深沉的、忧悒的、然而却是悲壮的歌声,是多么扣人心弦,多么富于俄罗斯的民族情调呵!《国际歌》毕竟是外来的风格。这《葬仪进行曲》似乎才是俄国被压迫人民的真正灵魂。那些被压迫人民的代表们正坐在这座大厅里,依照他们那朦胧的憧憬来缔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也许还远不止是俄罗斯呢!
      
       你们牺牲在那决死的斗争里,
       为了人民的自由,为了人民的光荣……
       你们捐弃了你们的生命和一切亲爱的东西,
       你们在可怖的监狱里煎熬,
       你们被套上镣铐去流放……
      
       你们默默无言地套上了镣铐,
       因为你们不能无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
       因为你们相信正义的力量远远胜过枪刀……
       那个时代就要到来,你们所献出的生命将取得光荣的代价。
       那个时代已经临近,
       专制制度将要崩溃,
       人民就要奋起,
       伟大而自由!
      
       永别了,兄弟们,你们选择了一条高尚的道路,
       千百万新的战士会踏着你们的足印,
       准备去受苦受难,去牺牲……
      
       永别了,兄弟们,你们选择了一条高尚的道路,
       我们谨在你们的墓前宣誓,
       为了自由和人民的幸福去进行战斗和工作。……
      
       就是为了这个,三月革命的烈士们长眠在那冰冷的马尔斯广场的兄弟冢里;就是为了这个,成千成万的人死在监狱、流放和西伯利亚的矿井中。革命并没有如他们所期待地那样到来,也没有象知识分子所想望地那样到来;但它却终于到来了——它粗犷,强劲,不拘形式,鄙视温情;然而这却是真正的革命呵……”——《第五章 勇往直前》
      
       太伟大的作品了!用复杂还原复杂,即使自己是站在革命一边的,还是可以看到各种言论,不因自己的立场而屏蔽反对者的话语!文字也没有话说,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现场。厉害,我很想知道我们国家有没有类似的历史书籍?就记得高中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念的武昌起义的事情(那是什么书?),也是身处其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一团混乱的感觉。当时给我很大震撼,因为真相竟然是那样的,和历史课本完全两样。历史课本永远那么沉闷,背那些规定好的条条例例,正在发生中的历史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进入历史!后来看《细说民国》,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他们不知策划了多少各式各样的暴动起义,真是不可胜计,只有最后这个成功的被我们记住了,并一直纪念。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孙中山是真的伟大,百折不挠。要说历史的必然,也是这些人内心信念坚定不移并为之不断努力的巨大力量形成的。《震撼》里面你看各个党派吵得不可开交,布尔什维克也并不是完全有把握领导这个革命的胜利的。而且各种谣言满天飞,把人们的是非都搅浑了。最终为什么革命会胜利呢,还是普通人的心之所向,不是武力在谁手中谁说了算。
      
       “当我们从斯莫尔尼走出来的时候,外面阴云密布。天色昏暗。在那灰白色的天弯下,四面八方工厂的汽笛都在嘶鸣。那是一种凄厉的惊心动魄的声音,充满着凶恶的预兆。从工厂里,成千成万的男女工人蜂拥而出;从人声嘈杂的贫民窟里,倾泻出成千成万衣衫褴褛和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殆中!哥萨克兵就要来了!工人们浩浩荡荡地穿过穷街陋巷,从南方和西南方朝着莫斯科门走去。他们之中有男子、妇女和儿童,大家都背着枪,扛着铁镐、铁锹和一锩锩的铁丝网,他们的工作服上缠着子弹带。……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他们象汹涌澎湃的怒潮一样,一浪推着一浪向前迈进,其中还夹着一些士兵的队伍、大炮、大卡车、马车——革命的无产阶级正在用他们的胸膛来保卫这工农共和国的首都!”——《第七章 革命的前线》
      
       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我为了这样的革命而激动,但不是盲目拥抱一切使用暴力的行为,后来在这样伟大革命中孕育的苏联,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和他当初反对的东西又有何分别。但这十天中,布尔什维克确曾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力量,为了最底层的劳动者在代言,而且在那种情形下,任何中庸妥协的路线都行不通,必得你死我活。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对人类历史上屠杀其他种族的事情会感到十分耻辱,为了这样的人性中抹不开的黑暗。同样,又会为人类终于战胜不正义的行为重新回到秩序与和平感到欢欣鼓舞。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在人性的正反两面不断斗争中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俄国、中国、美国,各自有独特的国情,民族性格,历史因素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进方式。我觉得大家不必非要都一样的制度,而是各自进行不同的实验。真理不在对与错,而在于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不停的有新的问题,永远让人应接不暇。矛盾永远存在。希望也是。
      
       这样我还是拥护更自由民主的氛围,即使大家意见相左,这是肯定的,大家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么在辩论中,才可以形成一种多方利益均衡的情势。相反,对于专断独裁的,往往最终走向灭亡。有人提出“民主”没有自由的保证,如果变成了“民主专政”也是一样危险的,还是同样道理。另外就是教育,普通民众的教化。什么层次的人、需要怎样水平的教育,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也许到了现在的科技时代,又有互联网络,总是和孔夫子的标准不同了吧。至于网络,我觉得对于自由民主的真正形成大有好处的。很有意思的象是:
      
       “我们闯到街上去看看。就在车站门口。有两名士兵拿着安上刺刀的步枪在站岗。他们周围聚集着约一百名商人、政府官员和大学生。这些人气势汹汹地对士兵们大吵大嚷,肆意谩骂。那两名士兵就象是受到冤屈的小孩一样,感到很尴尬和委曲。
       有一个高身材的青年,穿着大学生制服,带着傲慢的发情,在带头向士兵们进行攻击。
       他用一种盛气凌人的语调说道:‘我想。你们会认识到,拿起武器来残杀你们的兄弟,你们就成了被卖国贼和杀人犯所利用的工具了,是吗?’
       那士兵一本正经地答道:‘哦,老兄,你不懂得呵!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有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我们是——’
       大学生粗暴地打断了士兵的话,说道:‘哦,这些蠢活我都听厌了!象你们这样一群无知的农民,不知从什么人的嘴里学了几个新名词,然而你们并不知道那些名词的涵义。你们就象一群学舌的鹦鹉,不过是随声附和罢了!’那群人哄笑了起来。大学生又继续说道:‘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我老实告诉你,你们正在为之奋斗的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这不过是明显亲德的无政府主义。’
       那士兵急得额头上直流汗,答道:‘哦,是的,我晓得。你是一位受过教育的人,那很容易看出来,而我却不过是个老粗。但就我看来——’
       大学生又用轻蔑的口吻抢着说道:‘我想,你以为列宁是无产阶级的真正朋友吧?’
       那士兵被逼得很难过,答道:‘是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大学生说道:‘那末,我的朋友,你知道不知道列宁是由德国用一辆密封着的火车送回来的?你知道不知道列宁从德国人那边领取金钱?’
       那士兵倔强地答道:‘那些我不太清楚。但就我看来,列宁所说的就是我所要听的,而所有的普通人民也都和我一样。目前存在着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大学生说道:‘你是一个傻瓜!我的朋友,我为了搞革命活动,曾经在施吕塞尔堡坐过两年监牢,那时候你还在枪杀革命者并且高唱《上帝保佑沙皇》呢!我的名字叫瓦西里•格奥尔基维奇•帕宁。你听说过关于我的事吗?’
       那士兵谦卑地答道:‘对不起,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你的事。不过我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你也许是一位大英雄。’
       大学生用充满了自信的口吻说道:‘我是的。而且我是同布尔什维克誓不两立的。布尔什维克正在毁灭着我们的俄罗斯,正在毁灭着我们争取自由的革命。关于这一点,你现在怎么解释?’
       那士兵搔着头,带着搜索枯肠的苦脸,说道:‘我根本就解释不了。就我看来,事情是十分简单的——不过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看来只有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大学生咆哮道:‘你又来死背你那一套愚蠢的公式了!’
       那士兵毫不动摇地继续说道:‘——只有两个阶级。无论什么人,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 ——《第七章 革命的前线》
      
       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悖论呢,无产阶级与受教育阶级之间,不能调和?我想到那天在企鹅姐姐家和刘gg关于死刑的争论。《震撼》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人们对于兄弟相残的恐惧,对革命带来的对传统和艺术的破坏的痛心疾首,可是如果不能忍受的话,怎么将革命进行到底呢。对少数反革命的心慈手软就是对普通大众的狠下毒手,是这样么?我说,取消人身自由政治自由就好了么,可他们还要杀一儆百。书里也有苏维埃这边的士兵沙红眼,随意杀害俘虏的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人的最直接的感觉占了先机的。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时间这些俄国人是彬彬有礼、羞怯而高尚,和骑士风度的。很想知道中国人的表现会是怎样,要找这方面的书。
      
       “在深夜时分,我们走过那些空寂无人的街道,穿过伊伯利安拱门,来到克里姆林宫前面那伟大的红场。在朦胧夜色中,圣瓦西利大教堂显得巍峨奇谲,它那色彩鲜艳、盘曲而上、雕着花纹的圆顶依稀可见,没有半点损坏的痕迹。……在红场的那一边,矗立着黑黝黝的克里姆林宫的钟楼和宫墙。在高高的宫墙上,有些被遮住了的火光闪烁着橘红色的光芒。从宽阔的广场对面传来了人声,以及铁镐和铁锹的声音。于是我们走了过去。
       靠近墙脚下,高高地堆积着山丘一样的泥土和岩石。爬上那些土堆,我们看见下面挖了两个大坑,深约十至十五英尺,长约五十码。在几堆巨大篝火的光焰下,有几百名士兵和工人正在那里掘土。
       有一个青年大学生用德语和我们交谈。他解释道:‘这是兄弟冢,明天早上我们就要把五百名为革命而牺牲的无产者安葬在这里。’
      他领我们下到坑里去。人们用飞快的速度挥动着铁镐和铁锹,上面的土堆逐渐增高。大家都在默默无言地工作着。顶上是满天星斗,古老的克里姆林宫的宫墙高耸云霄。
       那位大学生说道:‘我们要把我们最敬爱的人安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安葬在这全俄罗斯最神圣的地方。这里是历代沙皇的陵墓,但我们自己的沙皇(人民)将在此长眠。……’他有一只胳膊缠着绷带,那是因为在战斗中受了枪伤。他注视着他的伤口,说道:‘你们外国人老是瞧不起我们俄国人,因为我们曾经如此长久地容忍着一种中世纪式的君主政体。但我们认为;沙皇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暴君;资本主义制度更为残暴,在世界各国,资本家都是太上皇。……俄国革命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那些在墓穴里掘土的工人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尽管天气很冷,他们还是冒着汗珠,陆续疲乏不堪地从坑里爬上来。而从红场对面又有一大阵黑魆魆的人群跑过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坑内,拿起了掘土的工具,又开始一声不响地在挖掘着、挖掘着。……
       就这样,通宵达旦,一大批一大批人民的义务劳动者轮流替换,始终保持着飞快的速度。当曙光照耀在那一片蒙着白雪的伟人的红场上时,那张着大口的土黄色的兄弟冢穴已经完全挖好了。”——《第十章 莫斯科》
      
       这段不禁惹人唏嘘,里德一定没有料到,自己身后也被埋葬于克林姆林宫外红墙下的这里,“俄罗斯最神圣的地方”。理想虽终究幻灭,但理想却曾如流星般划过人类的天际,至少在那短暂的一瞬,照亮大地。看见的人,为之震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永恒的感召。后辈小子读书,每每为前人动容。
      
      
  •   所以应该不断革命,至少十年革一次,不断革掉当权派
  •   你写这么长的东西,真是不容易啊……
  •   你显然没仔细看~~大部分都是引文!
  •   额,pb同学一向是结论比较快
  •   这个版本翻译的有点问题。可以参看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30/huang-2006-10.htm 的说明。
    80年代的译本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30.htm
    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12/trotsky-1930bookindex.htm
  •   葬仪进行曲的地址
    http://riowang.blogspot.com/2008/12/funeral-march.html
  •   “理想虽终究幻灭,但理想却曾如流星般划过人类的天际,至少在那短暂的一瞬,照亮大地。看见的人,为之震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永恒的感召。”这句话真的说的特别好。看过你的评论,我感到一定要读这本书。历史课本上给的介绍太简单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