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王大良 页数:359 字数:288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华姓氏通史丛书”中的郑姓。讲述了郑姓的起源、发展、分布地区、宗族文化、著名代表人物、家谱等。全书寻根问底、认祖为宗,细说着郑姓通史的来龙去脉。全书解说详细,史料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对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变化与发展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读者定能从中受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探根寻源第二章 郑国兴亡录第三章 秦汉郑姓的多重发展第四章 天下郑姓出荥阳第五章 荥阳郑氏遍天下第六章 当代郑姓及其分布第七章 郑姓宗族文化第八章 家谱文献第九章 郑姓人物谱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郑武公在继位后的第十年(公元前761年),娶申侯之女为夫人,史称武姜。武姜初生一子,因为难产,名为寤生,后又生一子,取名为叔段,武姜厌恶寤生而喜欢叔段,但郑武公对他们并没有偏见。武姜常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叔段,并想让他立叔段为继承人。对此,郑武公只是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祖训,并没有答应武姜的过分要求,所以仍以寤生为继承人。不过,大概是由于他爱子心切的缘故,或者是对武姜宠爱叔段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没有加以考虑,因此,无论武姜是多么地讨厌寤生和放任叔段,他似乎都没有加以过问o.这种疏忽大意,最终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公元前745年,武公病重,武姜再次把继承人的问题提了出来,想让武公改立叔段为继承人,但再次遭到了武公的拒绝。不久,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这时,武姜看到拥立叔段已经没有希望,便改变主意,要求庄公分封叔段一大片土地,然后再作打算。而当时的郑国境内,除国都以外,又有制(今河南荥阳上街)和京(今荥阳京襄城)两个重镇,武姜为了达到让叔段推翻庄公的目的,便首先向庄公请求把制分封给叔段。庄公尽管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但一想到制是个军事重镇,它的得失几乎关系到郑国的存亡,所以并没有答应武姜的要求,但他同时又向武姜许愿“他邑唯命”,这样,武姜又向庄公请求把京分封给叔段,庄公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了。接着,叔段便被分封于京,史称京城大叔。 对于郑庄公把叔段分封在京城的做法,许多不知情的大臣感到不理解,他们纷纷对郑庄公说:“诸侯都城的规模如果超过了300丈,便会对国家不利。根据旧有制度的规定,诸侯的都城面积最大的也不过是国都的三分之一,其次是五分之一,最小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面积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必然会对郑国产生不利。”当他们得知事情原委后,劝庄公早些对武姜采取措施。只是庄公念于母子之情,不肯触动武姜和叔段,而是表示从长计议,观察一段再说。 郑恬的名字除见于《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外,《魏书》和《北史》都未提及。但《魏书·郑羲传》中除提到郑羲叔父郑简一支外,又说“羲从父兄德玄”等等,尽管文中没有指明这位从父的名讳,但从上下行文看,显然是属于荥阳郑氏在“北祖”、“南祖”之外的另一支郑姓人。由于我们已知荥阳郑氏“四祖”中的西祖涛一支属于陇西,子孙后人无闻,因此《魏书》中这位郑羲的“从父”也不大可能是他,而最有可能的也只有“中祖”郑恬了。 郑恬作为中祖郑氏第一代,在北魏时期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官职。他的儿子郑德玄,当初在《宋书》中被称为“荥阳民”,可见他最多也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乡绅豪强。只是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4年),南朝刘宁大举北伐,进至荥阳一带,郑德玄起义兵响应,从此归于南朝,任豫州刺史鲁爽部将,驻守寿阳(安徽寿县)。兴安三年(公元450年),鲁爽举兵反宋,失败被杀,他则出奔北魏,被任命为荥阳太守。 从郑德玄历郑颖考,至郑仲明,祖孙三代世袭荥阳太守,家族也在荥阳郡浩荥阳县(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一带发展。郑颖考去世后,朝廷赠官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谥曰惠。他的儿子除郑仲明一人外,又有长子郑洪建、次子郑祖育、第四子郑季亮、少子郑季明等人。郑洪建早年被选为丞相李冲女婿,与弟郑祖育一起任太尉、咸阳王元禧祭酒,及元禧谋反,二人都因受牵连而被杀。直到孝庄帝时,二人的从弟郑俨当政,加上又与二人之弟郑仲明关系密切,才分别为他们平反,赠官平东将军、豫州、齐州刺史等。郑季明历官司徒城局参军、员外常侍,去世后赠官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青州刺史。郑季明历官太学博士、谯郡太守、平东将军、光禄少卿等,去世后被赠官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定州刺史,爵南颖川郡开国公,是五兄弟中获得赠官最高的人。总的来看,这一代人是中祖郑氏发展的鼎盛期,曾分别得到丞相李冲和权臣郑俨的眷顾和提携,若非遇到诸如郑洪建、郑祖育二人受元禧牵连被杀,郑仲明在任荥阳太守时被部下所杀、郑季明在“河明之变”中被杀等一系列家祸,其家族势力的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这支郑姓人世袭荥阳太守职务,在家乡一带也极有势力。郑德玄当初率义兵响应南朝北伐,以及郑仲明做荥阳太守时曾被郑俨作为将来天下大乱时的依靠,都可以作为此论的注脚。遗憾的是在北魏末年的动乱中,他们被卷入的人员最多,所受家祸也最为严重,以至在兄弟五人中就有四人被杀,只有郑季亮一人得以寿终,实在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中祖郑氏到了第5代,由于第4代时期家祸屡发的缘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败落之象。这一代人中可考的四人,郑士机是郑洪建之子,由于“性识不周,多有短失”,尽管得到族人的提携,也仅得以历官散骑侍郎、司空从事中郎、中书郎等较低的闲散职务。另一位第5代人郑道门,生前并没有什么职务,只是在因乱被杀后才得以被朝廷赠立节将军、瓜州刺史。郑道门弟郑孝邕,在父亲郑仲明,长兄郑道门相继被杀得以被朝廷作为郑仲明的继承人而袭安平县开国侯爵,但不久,他的爵位也被降低,原有的地位也未能保持下来。第5代人中的另一人郑昌,是郑季明之子,曾一度袭父爵南颖州郡开国公,此后因北魏灭亡而官位屡屡下降,北齐建国前,仅得以担任司徒参军一职。 中祖郑氏的第6代人,可考的只有郑道荫一人。他是郑士机之子,东魏末年任开府行参军。除他以外的这支郑姓人,从此再也无人名载史籍,变得衰落不显了。 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荥阳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荥阳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荥阳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宋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荥阳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荥阳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代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漈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到了近代以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猢、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者后记该书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本书是一部插图本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精美插图,涉及该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别插图与正文文字并非一一对应,故名为“插图本”,不叫“图说”。请读者察之。 本书主体部分之文字由徐玉清完成,插图及图注、文献、人物谱三部分内容由华言实增补。著者和华言实将各自承担相关部分之文责。文献部分主要取材于中华书局之《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之《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人物谱部分主要取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之《中国人名大辞典》,书中所采用的地图均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该书之编撰有相当难度,错讹和不当之处肯定会存在,资料方面的不齐备更是在所难免。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能提供相关资料,以利于下一步修订再版。 丛书已出版的第一辑13种,、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回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使我们对计划中的“百卷本”的最后圆成,更加充满信心。欢迎有志于姓氏文化研究的作者惠赐大作,共襄盛举。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德外五路通街19号院2号楼东方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电话:010-82033007 传真:82033008 邮编:100011 编 者 2002年2月
编辑推荐
周宣王二十二年,郑性从周室分化出来,开始独立发展隋唐成为望族,被称为“天下五大姓”之一,郑姓子孙在政治、军事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在文化领域也多有建树,汉代经学家郑玄,宋代史学家郑樵,清代画家郑板桥等等,均为一时之风云人物,郑姓子孙还以开拓进取见长,自明清有人迁居海外起,海外名人辈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