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

出版时间:1999-1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吴 钊  页数:438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一次艺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资格审定会上,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吴钊先生晤面,他希望我为他不久即将出版的新著《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一书,撰写一篇序言。我的学术背景不是中国音乐史,实无资格担当此事,但碍于友人之邀,只好从命了。  初读吴钊先生用电脑处理过的清晰、整洁的书稿,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这是我每每读到国内音乐学者们的优秀新著时,都会产生的心情。它们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音乐学领域的知识门户,而且让我感慨他们在当今物欲膨胀、学风浮躁、学者处境艰难的寂寞环境中却如此执著于学术追求的可敬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学术界在中国音乐史、特别是古代音乐史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就。一系列新的音乐考古发现以及对其精心的测定和研究,对音乐史料的新的历史梳理和反思,对音乐思想发展史中重要问题的阐释和系统化等等,成绩斐然。  而吴钊先生的这部著作则从一个新的学术侧面——即音乐图像学的侧面填补和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这是继1988年出版的由刘东升、袁荃猷两位先生编撰的《中国音乐史图鉴》、1991年出版的由赵先生主编的《中国乐器》等书之后,在这个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内容概要

吴先生作为一位音乐家,早年在南开大学攻读中国历史,有坚实的文史功底,又是一位师从名家的颇有造诣的古琴演奏家。这种多方面的学术和艺术的视野都无疑为撰写这部专著打下了难得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为了完成这部专著,他曾多次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作出独到的学术判断。没有这些,例如像书中关于铜鼓文化的研究和叙述都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极为悠久和丰富的音乐遗产的国家,这便为在我国音乐领域发展音乐图像学这个学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开地和肥沃的学术土壤。相信在这个学科领域,中国理应也定会独树一帜,为国际音乐图像学的学科发展继续作出独特的贡献。    吴钊先生的这部书,作为一部音乐史学著,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

书籍目录

序言上卷 神奇的音乐世界——远古三代秦汉的音乐  一、中国音乐文明之源   魔笛——肯笛   东方大汶口文化的瓮击与日周之祭   中原仰韶文化的地画与乐器   神奇的圆圈舞   一种古老的乐器——铃与响铃  二、中国礼乐制度的起源——龙山文化石磬和陶寺大墓的特磬与鼍鼓  三、夏乐探索——二里头文化的特磬与铜制大铃  四、狞厉可怖的美——商和周边各方国的音乐  五、旋律的胜利——金石之声的形成  六、东周青铜器上的歌舞祭祀图   郊野桑中春社图   辟雍灵台歌舞祀神图  七、一座神奇的地下音乐厅——曾侯乙墓中室与东室  八、周文化的传布与五彩缤纷的区域音乐文明   北方辽西的钟鎛与义嘴陶扬   北方白狄小国——中山王璺墓的钟磬   三晋之音——太原金胜村大墓的钟磬   三月不知向味——齐国的韶乐与钟磬   徐国的钟磬   水乡之音——吴越的音乐   浪漫绮丽的楚国巫音   川西石棺葬文化的钟镈   真秦之声  九、虚幻神奇与现实人生的交叉——几幅难得的汉代歌舞宴饮与祀神图像   沂南汉墓歌舞百戏图 河南僵师西汉彩绘歌舞宴饮图   风靡西汉社会的西王母祀乐图   山东济南无影山歌舞百戏俑   山东济宁杀人祭祀画像石   歌舞祭祀釉陶楼  十、别具特色的巴蜀荆楚之音  十一、珍贵的岭南音乐宝藏——广州南越王墓的乐器  十二、铜鼓文化的光辉创造——先秦两汉西南夷的音乐   滇西河海的铜鼓与铜镈   滇国的音乐与祭俗   夜郎、勾甸的铜鼓   西瓯——广西贵县罗泊湾墓的乐器与祭俗   广西宁明花山骆越歌舞祭祀岩画  十三、上古中国与环太平洋音乐文化的联系 中卷:艺术的觉醒——三国魏晋六朝隋唐的音乐  一、艺术的胜利——三国朱然墓宫廷歌舞宴饮漆画  二、气势、古拙——汉魏六朝的琴与琴乐  三、三国魏晋青瓷罐上的歌舞3B神图像  四、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自漠北草原的乐声  五、几幅珍贵的西凉奏乐图  六、“曲有误,周郎顾”——邓县彩色画像砖墓音乐砖雕  七、丝绸之路与佛陀妙音  八、盛世新声——隋店贵族的音乐生活 下卷:从宫廷到市井——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乐  一、一份古老的节目单   大曲   小唱   队舞   杂剧   二、自山黑水之歌——渤海、契丹的音乐   渤海   契丹一辽  三、戏曲的正式诞生——从金院本到元杂剧  四、西藏高原的音乐明珠——古格王国的歌舞祭祀壁画  五、从宫廷到市井   明代的宫廷音乐   明代俗乐的繁盛   清代的宫廷音乐   清代俗乐的勃兴  六、意境、情趣与韵味的追求——宋元明清的琴与琴乐  七、粗扩质朴之美——明清南方少数民族音乐  八、与亚欧各国音乐文化联系的加强 结语后记索引图片目录附:上古中国重要出上乐器测音数据

章节摘录

  在了解中国音乐的方方面面之前有必要先观察一下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的东部,黄河、长江横贯东西。以黄河中游的中原腹地和长江中游平原为中心,其西北部隔戈壁沙漠与中亚大陆相连:北部与寒冷的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相接:东部沿海地区与朝鲜半岛为邻,隔海则与日本列岛相望:岭南一带与炎热的印度支那半岛接壤,隔海又与爪哇、苏门答腊等南太平洋列岛相望:东南端隔台湾则与菲律宾列岛相对:西南端隔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与印度、巴基斯坦相连。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音乐文化自古就兼有海洋与大陆两种文化特性。而海洋文化又可以台湾与菲律宾列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它们的交流融合与创造发展,对中华音乐文明的形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证明,大约在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神州大地已有人类过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艰苦生活,不过由于年代过于遥远,已难以完全说清。只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死后所撒红色粉末和古书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片段记载,或许还能使我们隐约想到那种粗野放纵、如火如荼的原始祭祀与图腾歌舞的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简略,不便作过多的猜测。  大约从一万多年前起,神州南北各地的各原始氏族或先或后都转入以畜牧或农耕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新石器时代。其中,向东汇人大海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农耕而发展较快。人们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农作物的播种、成长、收获与风雨、节气关系甚大,而风雨节气又与日月星辰的变化及某些图腾动物的出没、鸣叫有关。人们对这些现象不好解释,只好归之于神在起作用。在原始人看来,天地节气,日月星辰主宰着人间的生机,而图腾动物的出没、鸣叫则是神的象征与意志的反映。人们为了体现神的存在,求得神的保护,往往采用与图腾有关的动物或植物的机体,或生活劳动中常用的某些特殊器物,作为种种能发声的法器,在祭祀时使用。这类法器就是原始的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和人们所唱的歌、跳的舞,就是原始的音乐与舞蹈。它们成为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与双方意志及愿望的反映。独立意义的作为艺术的音乐与舞蹈在当时和整个上古时代是不存在的。那时所谓的音乐与舞蹈不过是整个巫术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就是用声音与动作所体现的巫术。《吕氏春秋》等书把音乐说成是天地、阴阳的谐和与调节,其原因似乎就在这里。这种天地神人的交相辉映和最终艺术与人的胜利,构成了整个上古音乐的重要特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