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国奇才奇文. 梁启超卷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中国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百年辛亥有感之中国青年
      
      
      
      
      
       11月7日参加马拉松比赛,平湖秋月一拢烟,从断桥上向下奔跑加速,风打开臂膀,生命怒放。济济青年澎湃其中,茫茫大潮隐现前方。当心跳声在脚下顿顿作响,我似乎能够听见一个声音穿过悠悠苍天,越过浩浩八荒,披星戴月携风带雨跑来:
      
       美哉我青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青年,与国无疆!
      
       我国青年其果美哉壮哉乎?我认为这值得思考。
      
       眼观审美审丑疲劳、闹剧娱乐空前盛行、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的今时今日,青年一代“日处城市杂遝之地,受外界之刺激熏染,常不复自识我之为我”。在校观话剧《上帝负责》,“责任”、“犯罪”、“反暴力”等深刻主题随剧情发展渐渐浮现,末了台上演员抱些许歉意无奈地说:“我们只能用疯狂的表演来呈现给这个疯狂的世界!”
      
       再观今日中国,GDP超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成为定局,大国崛起。此外,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像顽石绊脚,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用着世界五分之二的钢筋水泥,人身维权事件频发,总理改革风雨不倒至死方休,90后青年学生翘首低头“打酱油”,漠漠然嘲人自嘲,欣欣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吾思之,我们的神经紧贴地面,我们到了需要用震撼的视听来清醒的地步。再怎样去感知一百年前,去感知那个时代的危亡与无望,那个时代的“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再怎样去相信有人会振臂高呼口号,在“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的信念中倒下……
      
       吾再思之,庚子六月,义和团变,国家从封建社会向双半社会蜕变时的阵痛,痛及先生笔端,作《少年中国说》力图唤国民性醒国民志。少年人常思将来,唯思将来,心生希望。以进取,以日新。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戏文……凡此种种,先生良苦用心,双泪垂垂。先生也说:“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吾思今日中国,日换星移,普世价值何处寻?
      
       今正当过渡时代苍黄不接之余,诸青年当知责任,行责任,既有志于道,且以一身任天下,而目前之富贵利达,耳目声色,极易消磨志气。
      
       吾重思之,先生有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乎国民之智识与能力,全系乎国民思想,全系乎国民之所习惯与所信仰。故今日之责任,在我青年。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富则国富,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独立则国独立,青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年进步则国进步。
      
       谨记先生所言:第一,把现在的精神维持到底,别要像过去的青年,一眨眼便堕落;第二,把精力设法流布到同辈中,叫多数人和你一样;第三,更要把思想着实解放,意志着实磨练,学问着实培养,求个彻底的自我实现。
      
       吾侪任重道远,当上下求索,坚定信仰。
      
       作此文,与诸位90后青年共勉!
      
      
      -------------------------------------------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user.qzone.qq.com/375648420/blog/1289531513
      联系pss07@163.com
      
  •     《少年中国出成都》之二
      
      求学上海
       ——读《1913年周太玄日记》
      
       □谢天开
      
      今获得周太玄次子、四川大学退休教授、今年已85岁的周仲壁老先生提供的《1913年周太玄日记》复印件,A4纸,共50余页。
      
      据《周太玄传》(刘恩义 著)的周太玄年表记载:
      
      “1911年3月到上海。因无学费,徘徊于校门外。”
      “1912年(民国元年)
      在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读书……”
      
      《周太玄传》(刘恩义 著)的周太玄年表,记1912年就直接跳过三年:
      “1916年,毕业于中国公学。随即任张季鸾在上海创办的《民信报》翻译和编辑等职。”
      年表中间,正好缺失了1913年、1914年、1915年三年记载。
      《1913年周太玄日记》,正好可以补足周太玄在1913年的行踪。
      1913年,这一年,从日记看来周太玄从上海返回一趟成都。并且从这年春天又从成都回上海求学读书。
      这年周太玄18岁、魏时珍18岁。周太玄读的是上海中国公学, 魏时珍读是同济医工学院。两人共同的朋友有李璜、左舜生、张梦九,还有宗白华、郑寿龄、谢苍璃。
      曾琦在民国七年(1918年)日记:
      
      “十一月三日,晨偕梦九、太玄赴吴淞同济学校访时珍,于其校内讲堂中为学术谈论,时珍讲时间观念与叔本华哲学。”
      
      当然这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一旬日的长江上,周太玄作诗词80余首。尤可观察当年的少年学生的志趣与中华文化的熏陶浸染。
      他们是从水路走的,起启程于成都苏码头,与同学魏时珍同行。
      这一年,周太玄主要是在上海德文学校补习德文,这也为他日后在张季鸾的《民信报》做翻译打基础。
      
      得江山之助。三峡的风光,也叫人陶醉。周太玄他们这年乘的“蜀通轮船”。
      
      “(1913年4月)三十号,蜀通于本日晨四钟下驶。船长十一丈,左为货舱,右为机械。船共行三十七次。初修时共用去银十四万两,可坐上下客人二百余人。舵公八人,司机二人(西人)。于是日六钟安抵万县,共行八百余里。沿途风景大佳,山林自舟中视之均倒退而驶,过滩,无丝毫动摇,行人无苦,可谓名符相实。”
      
      这一段日记,可以看出周太玄记述准确性,对长江风光的赞叹。
      
      炮声隆隆,这一年正在进行淞沪之战。
      
      “(1913年7月)二十八号,天气酷热,店中不能度日,与时珍 目素游览(竟),日归后,即闻南方炮声隆隆,制造局战事又起矣。”
      
       这战事,可能为袁世凯的北洋系与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党人之间的战火;或者是上海军阀之间的争夺地盘之战?!有待考查。
      
      “(1913年8月)二十九号,腹痛且泻,终日未出街。
      (1913年11月)十四号,晴,温度减至五十二度,乃将棉衣加上。
      (1913年12月)三号,午后,气痛,盗汗止。
      (1913年12月)四号,黄昏。气痛不可仰,冷极。斗降至三十四度。终日缩如蝟。夜因病未往食堂,乃令茶买面食之,恶极而价,档仰。”
      
      这一年,因营养不良,水土不服,学习任务繁重,周太玄的身体状态,老是不佳。
      由于而想到梁启超的著名话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东亚病夫,时为国人普遍面容。“少年强则国强”,其中主要应指身体强壮。
      
      在上海求学读书,周太玄与魏时珍也还挂念着在成都的要好的同学李劼人。
      
      “(1913年7月)十一号,魏时珍接李劼人信。闻次郎于今日返奉,昨日所发之信悲不能接得。”
      
      
       而这一年,李劼人22岁,“辍学在家,终日以读小说、报刊、诗词消遣,并帮助家庭手搓保赤丸出售,有时和同学王光祈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喝茶闲谈。”(《李劼人年谱》李眉 编)
      在成都的这两位同学,肯定坐在少城公园的林荫下,谈论到上海的两位同学时,大有感触。
      1913年,少城公园的保路死事碑,修筑没有,待查。
      
      “(1913年6月)二十四号,借粟季箴银十元,乃与时珍觅奇书不得,买杂志而归,夜往奉栾影戏剧园观剧。”
      
      在上海的课余闲暇时光,周太玄与魏时珍主要爱去看戏剧。剧目,待查。
      
       这一年,周太玄、魏时珍他们主要在上海补习德文。
      (1913年10月)十二号,魏时珍出堂,示以王少云来函,悲愤已极。日来身世坎坷,百愁如织中。且接此 信,真令人心痛如搅。午,往德文校,又与选之往南洋大学,与李叔文借得迈尔通史一册。夜宿德文学校。
      (1913年10月)二十四号,在德校食蟹,大醉。
      
      结合《周太玄传》(刘恩义 著)的周太玄年表:
      
      “1912年(民国元年)
      在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读书(因同学胡选之的胞兄胡政之正在中国公学任教,经选之介绍于其兄,胡政之经晤谈考试而喜其材可造,乃为担保学宿两费),课余则寄稿投向各报,尽力以稿费维持读书费用。”
      
      考查周太玄在上海求学读书期间,就以给报馆写稿的形式,勤工俭学的供应自己。这为后来,他留法后,与李璜等人注册成立“巴黎通讯社”(可能为中国现代建立的第一个海外通讯社),向国内发回有关巴黎和会,引爆五四文化运动的做法,当是一以贯之。其行为,既为关乎天下,也关乎个人收入,以维持留法学费。这是应视为一种勤工俭学的特殊形式。
      
       视通万里,心骛八荒。
      在中华民国元初之时,周太玄、魏时珍、及后来王光祈一群成都同窗的上海求学读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也是蜀人冲出长江夔门之举。所谓盆地意识,为他们意识与行为所冲决而荡然无存。
      王光祈、周太玄、李劼人、曾琦、魏时珍等人到上海、北京;后来到欧洲,这一群少年中国的成都同学,始终在活跃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中心,始终勇立时代文化的制高点,始终为高举红旗立涛头的弄潮儿,这才有中国现代史上的,尤其是五四文化运动的特别现象——少年中国出成都!
      
      
       2009-11-20于成都天开居
      
  •     很多细节都忘记了。
      但是梁老大当年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很多都写在这书里了。
      少年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不要总自恃五千年文明而夜郎自大,自是少年,年少气盛当然可以理解,少年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向别人学习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
      梁是不服西方对朝廷“老大中国”的称呼啊...
  •   写得真好,民族希望靠青年,关注LZ...
  •   @大头....我被关注了.......
  •   @番沙:嗯嗯~!
  •   @大头 我才不要被认识的人关注啊
  •   这一年我十八,很是受鼓舞,却深感力量之渺小,大声呼喊也震撼不了一立方米的空气。
  •   “1912年(民国元年)
      在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读书(因同学胡选之的胞兄胡政之正在中国公学任教,经选之介绍于其兄,胡政之经晤谈考试而喜其材可造,乃为担保学宿两费),课余则寄稿投向各报,尽力以稿费维持读书费用。”
      考查周太玄在上海求学读书期间,就以给报馆写稿的形式,勤工俭学的供应自己。这为后来,他留法后,与李璜等人注册成立“巴黎通讯社”(可能为中国现代建立的第一个海外通讯社),向国内发回有关巴黎和会,引爆五四文化运动的做法,当是一以贯之。其行为,既为关乎天下,也关乎个人收入,以维持留法学费。这是应视为一种勤工俭学的特殊形式。
    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来杭州求学,在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学校迷茫。所有想要实现的都要以博览群书为底,看得到光芒却看不到方向摸不着道路。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虽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恐时不我待,上下求索不得悟。干将未铸,文思尽枯!求指路,教吾侪热血洒笔端!
  •   真切做事,恒心为志,以诚心待天下,天下自然惠顾……
  •   中国发展叫要靠上上下下的少年心
  •   好文,现在也适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