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满新颖
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歌剧史》编著者满新颖。
《中国近现代歌剧史》内容提要:中国歌剧,既不同于戏曲,也不同于“话-剧加唱”的文明戏样式,而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歌剧。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回顾了中国歌剧孕育、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总结了中国歌剧的历史经验,澄清了各种不同的歌剧观念,并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看法。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史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前提:“歌剧”的来历与歌剧、中国歌剧的定义 三、研究的关键:歌剧思维问题 四、歌剧思维的跨文化价值与意义 五、创造中国歌剧的艰难探索与歌剧的多种变体 六、归结于“中国歌剧”上编 孕育期——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明清一1912年)概述第一章 西方歌剧在清代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歌剧进入中国前的世界格局 第二节 西方歌剧构成元素在中国的先期传播 第三节 1778年上演于清朝皇宫的歌剧《好姑娘》 第四节 禁海、禁教对歌剧本土化进程的影响 第五节 戏曲对歌剧本土化的排他力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西方歌剧与澳门的关系 第二节 西方歌剧在上海的传播 小结 第三节 清末出洋中国人的西洋歌剧观 第四节 中国歌剧的雏形——梁启超学校剧 第五节 “学堂乐歌”、早期演剧与歌剧的本土化 小 结中编 中国歌剧的生成(1912—1937) 概述一第一章 “五四”运动前的“歌剧”改良说 第一节 “歌剧”改良前的中外背景 第二节 曾志态的戏曲歌剧化第二章 外国歌剧的传播及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第一节 外侨在中国的歌剧活动 第二节 外国歌剧的深入传播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小 结第三章 西方歌剧文本的译介、宣传和歌剧理论的探求 第一节 张若谷的歌剧思维观 第二节 胡葵荪等人的译介与贡献第四章 二十年代初见端倪的歌剧创作思维 第一节 黎锦晖的歌剧道路与创作成就 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其他儿童歌舞剧、歌剧创作 小 结第五章 三十年代中国歌剧的三种道路 第一节 旧戏歌剧化与《王昭君》的出现 第二节 “话剧加唱”——聂耳与“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第三节 音乐剧之路——陈歌辛的《西施》 小 结下编 发育期的中国歌剧(1937—1949) 概述 第一章 上海孤岛、国统区时期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上海孤岛时期的歌剧 小 结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歌剧史》编著者满新颖。 本书给中国歌剧下的定义是:所谓“中国歌剧”,是指在原创性多声部音乐结构的基础上表现戏剧行动、以歌唱为主要叙事方式、采取带有写实性的表演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中国现代文化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歌剧的定义是讨论中国歌剧发展道路的前提。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回顾了中国歌剧孕育、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西方歌剧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传人中国,可是,朝廷禁海、禁教的政策和民众传统的审美心理却阻碍了西方歌剧的传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萌发了初步的歌剧审美意识,经历了民族文化心态的转变过程。《易水饯荆卿》是国人在小歌剧上的最早尝试,“学堂乐歌”和早期话剧分别从现代音乐和戏剧两方面为歌剧在中国的深度传播打下了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