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王然 页数:300
内容概要
人生要走的路很长,需做的事很实,想说的话很多,享受到的酸甜苦辣很有滋味。如果稍稍留心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显然,《苦乐人生》就是作者漫不经意中的生活积累,些微小事中的人生感悟,匆匆旅途中的思想火花,现实社会中的精神认知。每篇小文所记叙的人或事,情或景,物或道,所感所悟,所思所虑,就如同一朵智慧的火花,会点燃心灵的灯盏,激发出想象的翅膀。人生感悟集于一事。人生旅途很漫长,也很短暂;人生变故很偶然,也很必然。人生的命运往往只因一件事、一句话、一段情景、一个想法而改变。正是这样的人生改变,才让人生发出万千感慨,才使人对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段情铭心刻骨。一件事的感悟、一件事的体会、一件事的心得、一件事的情愫链接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正是人生的这些看似断断续续的生活感悟,书写了生命的不同篇章。 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一”,才促使作者以《苦乐人生》为题,来统括这些题材各异、已经散发的数十篇小文,带着几许调侃,且把它们归类为散文。
作者简介
王然,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出校门,进军营,到地方,履历就这么简单。在学校,听老师的;在部队,听首长的;到地方,经常问该听谁的;头脑就这么简单。闲暇时真读了些书,工作上真不计名利,生活中真悠闲自得,贪玩但不成性,勤勉但不刻苦,谦让但不卑躬。讨厌与文字打交道却怎么都躲不过去,反感高谈阔论却总甩不掉言论文章。 曾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当选北京市首届新闻出版领军人物,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过《事业没有休止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温馨的记忆》(警官教育出版社)、《人生只有三天》(长征出版社)、《同圆一个世纪梦》(人民日报出版社)和《读红楼悟事理》(金城出版社)等8部著作。 写作信奉的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人能意味深长;写熟知的所见所闻,佐证世上有没有的道理。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 三思凡事人生一思感悟等待用脑登山释迦牟尼的表情足球的胸怀署衙楹联说实话变异“国骂”变种说“来”说“去”三思凡事玩味数字说一不二说三道四说五顺六说七扯八说九无实数字的学问钱是个怪物闲话朋友抱怨好比口臭水油闲话善恶就在一念间立官为治多思未必多益第二辑 情结时代关注不会有答案的问题检讨经典诠释传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靠什么锻炼智慧也说“集体冷漠症”“宝马”精英GDP不是图腾闲议做官修身学习与为官真话难讲三六九等说人类学习科学无异于为生活造血学人的境界读出心境读出想象力文化迁就与适应适应是生活的艺术情结时代注释偶感“无菌环境”并非好……第三辑 依稀记忆第四辑 异国一事
章节摘录
人类有许多说不清的问题。比如同是一个类种,却有形形色色的等级之分。我们最熟知的:两分法中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三分法中有“圣”“贤”“凡”之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中国人再传统不过的看人、待人的陋习了。聊读史书,才知道这一陋习观念的传播,原来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所为。 儒家学说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所占地位自不必说。然而,历史上,儒家学说中就有“人分等级”的记载。“君子”与“小人”之分,就在孔孟学说中随处可见。《中庸》里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读过《中庸》第20章就可知,“生而知之”、“安而知之”者,指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者,指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者”,指的就是凡人了。以此来看,人分三等便是无疑的了。 但无论怎样分,儒家并不贬低自己。儒的直解就是“有道学之士”。沾上“儒”字,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就是“席上珍”,就是“读书高”的品类。如今,国人热崇《论语》,大有胜过“不屑”西方文化的激情。于是,对孔子这位圣人的尊崇,也达到相当极致,把他重新推上了“圣人”的宝座。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当我们真的专注致意于《论语》,却发现孔夫子在《论语》中,对“圣人”并没有那么尊崇,尽管“圣”和“仁”在理想人格中都具有崇高的价值,但相比之下,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圣人”的,只有几次,而提到“君子”的地方,却不在百次之下。 今天我们言及“君子”,基本上是在“人格”的语境中。而在孔予以及儒家知识人心目中的“君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呢? 其实,“君子”与“小人”并不是孔子创造的名词。有研究说,在孔子之前就“古已有之”了。“君子”与“小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其语义的演变成就了孔子的贡献。在孔子之前,“君子”和“小人”是以地位为区分准则的,而不是以道德修养作为标准的。有贵族血统的人,谓为“君子”;出身平民百姓的谓为“小人”。“君子”由血统来决定的时期,只是少数权势阶层的专享名号。是孔夫子赋予“君子”道德修养这一人格内涵,他说:“君子”必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现代社会,人们对“君子”与“小人”的理解是以“有德”和“缺德”为标准。这使“君子”成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概念,成为一个人人可学而至的人格典范。将“君子”和“小人”之别的标准从“位”转换为“德”,使“君子”成为一个道德的主体,似乎才是孔子的创造性转化,孔子的新贡献。 凡事就怕打破砂锅问到底。把人分类排位,细细追问,也并不是一朝一代、一宗一说的现象,而是有文化渊源的。儒家学说对人的分类法也只能说是个基础,南宋遗民郑思肖就说:元代把人民是分为十级的。哪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虽然郑思肖指出的这一分法从何而来,没能考据,但有一点不会有太多质疑,那就是这一分法有可能是中困历史上对人等级最细致的分类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