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张传军,邱小林 编著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2004年,我国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在以国防科工委为牵头单位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我国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首飞月球。2006年初,党和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并将月球探测工程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嫦娥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必将在推进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民族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加快发展太空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的要求。我国在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与时俱进,由国防科工委牵头适时开展了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活动,这是我国空间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急起直追、重点跨越的必然选择。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是带动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大引擎,是在我国已经具备了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的关键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突破口,是带动一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步、培育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内容概要
“嫦娥二号”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是二期的“探路者”。 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与之相应的风险也更大。“嫦娥二号”任务就像是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个跳板,既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的许多成熟技术,又根据任务目标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术,对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整个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传军,山东人。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兵工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讲师团专家。南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译著《太空飘流记》,获2001年《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并被列为中国首批航天员训练中心必备读物;《“嫦娥”巡天看中华》系列丛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第五次重点推荐的百本优秀读物.中标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教辅读物,并为此受到中央电视台毕福建专访;作品发表于百余家媒体。参与了中国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及嫦娥工程的研制、地面试验及发射合练工程。编著了《神舟号揭秘》、《神七耀苍穹》、《走近神舟》、《航天拓荒者》、《探月》,译著了《别了,格林斯潘》、《钓客清谈》等作品。邱小林,1962年生,江话省政协常委,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南昌理工学院院长,法人代表,领头研制的“HT9801一AACv控制系统”获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中国教育管理科学卓越成就奖”、“影响中国民办教育界十大领军人物”、“影响2006——中国最具责任感教育领袖”等殊荣:作为特邀代表前往酒泉“神舟五号”发射基地,观摩“神舟五号”发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中国航天史第三章 中国的探月历程第四章 月球简介第五章 月球的月湾、月湖、月谷、月溪第六章 月球上的资源第七章 人类去月球的意义第八章 月壤第九章 月球环境第十章 月球的运动第十一章 我国古代对月食的观测与预报第十二章 国外探月情况简介第十三章 月球探测大事记(1959.01—2007.10)第十四章 什么是《月球协定》第十五章 月球探测工程的目的和意义第十六章 一条科学的奔月路线图第十七章 中国“嫦娥”为何选择如此复杂、漫长的旅行第十八章 揭“秘”卫星定轨内幕第十九章 长征三号甲——出色的大力士第二十章 嫦娥卫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第二十一章 嫦娥飞行大扫描月第二十二章 嫦娥卫星的克星——月食第二十三章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来的首幅图像第二十四章 首幅图像承载信息秘密初探第二十五章 月球车第二十六章 嫦娥二号关键点第二十七章 嫦娥二号发射全跟踪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为一步登天异想天开地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二号”的发射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后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同人们出版的多部作品,同时参考了中国探月网等各个专业网站上的资料,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如有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编辑推荐
《嫦娥探月:嫦娥二号环月纪实》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