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ore Die of Heartbreak,1987)是美国杰出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创作后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而本诺与妻子玛蒂尔德及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情人翠姬及父亲鲁迪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物之间,作为植物学家的本诺与假杜鹃花经历了从“我-你”到“我-它”关系的转换,展现了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以及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了这种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索尔·贝娄与马丁·布伯曾于1959年在以色列会过面。当时布伯问贝娄是否是犹太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布伯建议贝娄每天读一页《摩西五经》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价值,尽管贝娄最终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但他承认自己经常在看《旧约》。①另外,在他另一部代表作书信体小说《赫索格》(1964)中也曾提到过布伯的“对话”哲学。可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于贝娄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对于深入了解他创作后期中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际关系、主题思想以及叙事手法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