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国有 编 页数:193
前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国外有许多城市在贫瘠的条件下因资源而富裕起来,却又因资源枯竭而衰落下去。中国不能重蹈覆辙,需要现在就谋划未来几十年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来分析说明今后必须考虑的一些战略问题和基本对策。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主要指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由自然储量决定,其衰亡不可逆转。一般产业的生命周期多由产业技术周期决定,其衰亡大多是由于技术落后或替代技术的出现而导致其产品的市场需求萎缩造成的。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会受到产业技术水平的影响,但主要是由所在区域的资源储量决定。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开采特别是过量开采,必然会带来资源储量的迅速下降乃至枯竭,从而决定了区域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的长短。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产业的生命轨迹。榆林目前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自然也受到这个规律的约束。
内容概要
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资源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短期增长与持续发展、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等诸多矛盾和困惑,亟待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产业的生命轨迹。 本书以陕西榆林为例,根据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框架,按照能源化工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社会事业的顺序,就各个产业、事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战略布局与推进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层研讨,并定量分析了投资对榆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榆林的历史基础 第1节 历史的延续与积淀 第2节 榆林农牧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第3节 由农牧业地区向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第4节 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第5节 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转型模式与途径 第6节 榆林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关系第2章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 第1节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与阶段变化 第2节 榆林发展的长期战略及总体构想 第3节 榆林四阶段发展的总体构想 第4节 榆林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第3章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战略 第1节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第2节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阶段 第3节 完善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4节 完善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5节 实现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循环经济 第6节 实现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价值链延伸 第7节 培育榆林能源化工接续产业 第8节 发展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第9节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措施第4章 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第1节 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类型 第2节 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阶段 第3节 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推进方式 第4节 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可借鉴的区域性模式第5章 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第1节 榆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第2节 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思 第3节 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可借鉴的模式 第4节 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第6章 榆林社会事业发展战略 第1节 榆林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状态及发展要求 第2节 榆林社会发展的基本布局 第3节 其他区域的经验对榆林社会事业发展的借鉴 第7章 投资对榆林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1节 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2节 榆林资本净流入的效率分析 第3节 榆林资本有效利用的综合评价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古代榆林就有了商业活动。明清以前,榆林生产的产品除自足外,很少参加贸易,仅有的一些商品贸易活动带着明显的“转阜”贸易性质。边界贸易活动对农牧经济的刺激作用比较弱,传统手工业也一直未能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分离出来。明清以后,经济意义上的城镇在榆林逐渐形成,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传统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并趋于专业化生产与经营。到了民国时期,商业活动进一步发展,行商、坐商由分散行动进而结帮立会,从事各类商品输入输出活动,业务量增长很快。1922年,京包(北京一包头)铁路通车。通往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的商品改由铁路运输,经马道流转的商业由盛转衰。此后,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榆林商业几经衰落,到1949年已陷人萧条境地。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000多万元。 榆林的手工业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在京包铁路通车之前,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传人榆林,一批手工业作坊接受新的工艺技术,开始出现工厂化生产,如相继兴办的神木瑶镇碱厂、神府的织毯作坊、榆林的惠记_丁厂等。特别是“陕北公立职业中学”附设的实习工厂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纺织和制革机器,建成了西北五省唯一的机器生产的毛纺织工厂。至此,榆林的传统手工业逐渐从半耕半纺的自然经济中分离出来,成为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业态,并辐射附近的县域。京包铁路通车后,削弱了榆林的商品经营辐射能力,加上咸榆(咸阳一榆林)、咸宋(咸阳一吴堡宋家川)公路的修通,外来货品大量上市,许多手工业者歇业转农。抗战时期,由于交通中断,榆林人口骤增,消费量加大,刺激了商品经营,一时手工业人员又开始增加。1947年两次榆林战役后,不少工商富户迁往包头,外地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离榆返回原籍,使榆林手工业再度陷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前夕,榆林工业除国民党政府官办的几个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
编辑推荐
在深入中国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进行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编辑出版“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探讨了若干重要问题: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如何选择适合区域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如何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