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经济科学 作者:王敏 页数:221
前言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有关信息的记录、保存、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变革,都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带来生产力水平的重大飞跃。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创造更为信息和信息化赋予了全新含义。几乎可以断言,还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今天的信息产业这样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财税部门与金融业的信息化始终在我国政府、企业的信息化浪潮中走在前列,不仅覆盖非常全面,而且已经从初期的办公自动化、一般性的业务处理逐渐深入到支持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决策。随着以数据大集中为核心任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渐入尾声,国内财税与金融信息化进入了以数据分析和深度利用为代表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对于巨大的信息化投入,目前所能看到的信息化“产出”还基本局限于提高办公效率和业务处理效率,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巨大潜力,更没有彻底发掘信息中蕴藏的真正价值。究其根本,在于国内金融和财税信息化领域中存在着一些长期沿袭、久拖未决而现在不得不着手解决的问题,例如,缺乏机构层面、行业层面的整体战略规划;部分系统之间、机构之间、行业之间的数据缺乏沟通和共享,“信息孤岛”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集中形成的海量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迫切需要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数据分析的模型和方法;等等。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税收经济分析系统框架的研究著作。税收经济定量分析对于提高税收政策制定水平、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等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相关方法和模型众多,学习周期较长,税收理论工作者和税收征管部门都只能在局部范围内使用。建立税收经济分析系统.有助于降低各类税收经济分析方法和模型使用的难度。提高其易用性,扩大其使用范围。 本书从税收经济理论分析、税收经济专项应用分析和税收经济综合应用分析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模型及其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模和使用相分离的思路,结合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了构建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实现框架。 本书对于税收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的推广应用.提高税收政策制定的精度,推进中国税收信息化的税收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王敏(1967- ),男,经济学博士。现任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学院兼职研究员。于1990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分别于2000年、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从事税收信息化和税收数量分析的研究工作,随后于2003年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从事宏观经济数量模型的研究工作。2007年到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经济项目“地区间税收转移的微观模拟模型研究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等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和省级课题。在《税务研究》、(《涉外税务》和(《中国税务》等主要税务研究和应用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范围 1.2 国内外研究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第2章 税收理论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2.1 概述 2.2 税收效应分析 2.3 税收与宏观经济运行 2.4 税制设计第3章 税收经济专用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3.1 税源基本情况分析 3.2 税收能力测算 3.3 税收收入预测 3.4 纳税人税收依从分析第4章 税收经济综合应用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4.1 税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4.2 税收投入产出模型 4.3 税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4 税收微观模拟模型 4.5 税收经济系统动力模型 4.6 基于数据仓库的税收经济分析方法和模型第5章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技术实现思考 5.1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模型 5.2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业务功能描述 5.3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技术框架 5.4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关键支撑软件 5.5 税收经济分析系统与“金税三期”税收应用系统的整合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3.2 意义1.3.2.1 理论意义1.提高我国税收定量研究水平我国的税收经济研究传统上都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定性分析通常就是文字推演分析。近年来,部分税收经济研究工作者,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税收经济研究方法和模型,但以理论模型居多,进行定量研究的比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是应用简单回归方法。究其原因,除了研究习惯、研究基础和数据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大部分税收经济定量分析方法或者使用比较复杂、难以应用,或者税收研究工作者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等原因。本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现有的税收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对介绍和推广这些方法具有一定意义。更重要的是,本书试图通过设计税收经济分析系统,大幅度简化各种分析方法的使用难度,以扩大各种分析方法的使用者。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我国税收经济定量研究的水平。2.扩展我国税收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范围对税收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济模型分析和经济模拟分析。其中经济模型包括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这些模型都是以数学方程的形式体现,一般都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求解。这类应用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主要是计算。经济模拟分析同样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通过仿真现实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对经济运行进行政策分析和经济预测。这类应用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主要是模拟。国外在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计算和模拟两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对推动经济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够,在经济研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工具的研究人员不多,计算机一般都只是用来进行较为简单的计算。
后记
在成稿之际,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谭荣华教授,本书从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导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项目的研讨,以及多项各地税务系统数据深度利用的项目研究工作,这些实践工作的经验,是促成本书的重要基础。我自1990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多年从事通讯软件、网络终端仿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内部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工作中,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日立Hsc3协议实现和5825仿真终端系统项目”,1992年在广州市工商银行上线运转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1997年,我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高培勇教授,开始了财政学、金融学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工作。三年后,我接着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谭荣华教授,专门从事财税金融信息化和数量分析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谭荣华教授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并参加了税务总局“金税三期”、财政部“金财工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时间序列数据库建设、金融信息化“十五”重大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财税、金融数量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正是基于此背景形成了写作本书的计划。本书是我从事税收经济数量分析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包括联立方程模型和一般可计算均衡模型)、税收预测、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和税收风险分析等应用模型。这些工作是本书从设计到实现的重要步骤,也部分证明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各种形式的帮助,他们包括王毅博士、谢波峰博士、梁季博士、王敬峰博士、和晋予博士和张江雪博士等。对于税收信息系统的设计,师兄李伟博士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指导建议。另外,在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与马蔡琛博士、王法中博士和杜焱博士等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获益良多。
编辑推荐
《税收经济分析的方法、模型和系统实现研究》:财金信息化前沿论丛。《税收经济分析的方法、模型和系统实现研究》对于税收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的推广应用,提高税收政策制定的精度,推进中国税收信息化的税收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