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文溥 编 页数:194
前言
2009年此时,颇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之势。面对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都不知道正一步一步走来的2009年将是怎样的狂风骤雨。2010年此时,形势为之一变,大有“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感觉,2009年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思仿佛都被风吹雨打去。国际上“哈中”之声不断;国内也有不少重要媒体组织撰写并刊发了大块文章,开始总结战胜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方略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中国经济表现确实可圈可点,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张性政策成功抑制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滑。8.7%的经济增长实绩,相比上一轮亚洲金融风暴袭来时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低点——7.6%,相比同期高收入国家一3.3%以及世界经济一2.2%平均增长率,①中国人有理由骄傲。他们在大浪面前站起来,靠拢了,手挽手地站稳了。中国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恶劣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遏制了本国经济增长的过快下滑,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不是过去时。而且,正如我们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_2008》卷中所言,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虽因外部的国际金融危机而显露,但根子还在国内。相比较国际市场需求的紧缩,近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而累积起来的国民收入诸种结构失衡却是经济难以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更为重要的内因。
内容概要
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成功抑制了经济增长率下滑。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201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调转向调整经济结构,并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并导致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下滑?首先,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产物;其次,较高的资本报酬率可能是导致近20年来居民消费率长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再次,中国目前不断加剧的收入差距显然巳成为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消费需求的扩大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国民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是进行分析预测与政策模拟的工具。利用这一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转移支付或减税提高居民收入,从投资扩张为主转向扩大投资与提高居民收入并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促进国民经济“两高一低”失衡结构的调整。在目前中美经济结构下,美国储蓄率的上升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一定幅度的下降,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贸易逆差缩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篇 回顾篇 第1章 2009年中国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与宏观经济表现 第1节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2节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第2篇研究与分析篇 第2章 增长方式、国民收入结构失衡与中国低消费的原因分析 第1节 中国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 第2节 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的生产性原因 第3节 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的分配性原因 第4节 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高资本报酬率与低消费率的一个解释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文献综述 第3节 理论模型 第4节 模型校准及实证结果 第5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 转型期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1节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原因 第2节 要素价格扭曲使得失衡的分配模式锁定 第3节 实证检验 第4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有机构成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不同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沿海四地区的产业结构、外资和劳动力市场状况 第3节 计量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第4节 全国及四个地区的计量结果分析 第5节 经济解释与政策思考 参考文献 第6章 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与中国农民稳定增收途径探讨 第1节 漳浦县农民收入结构的统计分析 第2节 影响漳浦县农民增收因素的计量分析 第3节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稳定增收途径探讨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与扩大内需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AMSZ模型与扩展 第3节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经验检验 第4节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协整检验 第5节 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分析与改进构想 第6节 结语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8章 要素再配置、实物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增长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理论框架 第3节 计量方法 第4节 实证分析 第5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财政支出的投资扩张效应分析 第1节 模型设定 第2节 参数估计 第3节 模拟结果分析 第4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10章 财政扩张对中国民间投资需求的“挤入效应”分析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基本模型 第3节 模型分析 第4节 实证检验——以我国生产性政府支出的效应为例 第5节 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第3篇 预测与政策模拟篇 第11章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第1节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2009年2月发布) 第2节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2009年8月发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社会再生产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决定的循环过程,在社会再生产的诸环节中,生产决定着分配、流通与消费,反之,后者也影响、制约着前者。因此,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两高一低”失衡,也即国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失衡,必须从生产环节探索其原因。国民收人的“两高一低”支出结构固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一个共同特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有着进一步强化,更加难以转变的危险。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现有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有着追求GDP及财政收入增长最大化的强烈动机,不计成本引进外资,推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能力。它是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未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适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转变,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两高一低”失衡就将继续加剧,其危害性在于使经济增长脱离了它应有的终极目标,逐步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其严重性在于终将危及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或许需要对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予以界定。在《政治经济学辞典》(许涤新,1981)中,“粗放经营”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在粗放经营中,机器装备等先进生产手段和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或没有应用),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增加农作物总产量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集约经营”则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把这个定义推广至全社会,我们就得出了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定义: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一种主要依靠增加劳动与土地、自然资源投入,较少增加资本与技术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一种通过较多增加资本与技术投入,较少增加劳动与土地、自然资源投入,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利用率、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扩大再牛产的经济增长方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