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昆 页数:287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堪称奇迹。但奇迹创造的背后却隐匿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规模化、线型化的产业模式使得国家陷入沉重的资源与生态压力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彻底转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增长模式已是刻不容缓。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环境政策法规、政府牵头建立了许多生态工业园区、颁布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的措施,但实施效果仍然无法使人乐观:有毒工业废物排放导致的河流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化石能源占据了整个能源消耗结构的94%左右,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硫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排放物,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提供的数据,单就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污染约就占到总污染的70%,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早已居世界前列。实践与研究证明,工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成因,尤其那些聚集在某个特定区域的企业及其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的负面作用。
内容概要
在传统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产业模式下,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归因于企业间产业关联、竞争以及资源利用关系等因素作用下的群体行为效应。因此,为了缓解产业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在企业群落中建立和发展产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弗洛什和盖勒普斯(Frosch & Gallopoulos)提出生态工业理念以来,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生态工业实践至今依然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境。以中国的生态工业实践为例,就存在着诸如多数企业对共生合作缺乏兴趣、自发实施清洁生产动力不足、企业之间资源梯级循环利用困难、法规管制效率疲弱等现实问题。 上述问题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启发了笔者对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动力机制问题的思考,在对相关文献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借鉴工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数量生态学、环境公共政策等理论方法,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下,运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数量实证等手段,对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的系统特征、主要动力因素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为: 第一,文中运用Logistic生物生长模型构造了生态型企业与非生态型企业两类种群,借助非线性系统平衡点稳定性判断原理对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了马尔科夫线性演替模型,对企业群落生态化线性演进的认知根源做了剖析。最后辅之以具体案例,说明了企业群落生态化单向演进的非现实性。 第二,关键种企业主导、控制着企业群落的生态化演进,研究首次运用生物生态位(Niche)和种群关联度测度方法,对典型企业群落中的关键种企业的生态衍生能力、企业间的生态(产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并对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此外,书中还对关键种企业存在的偶然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三,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状态取决于企业个体的行为选择,本书分别从企业间共生合作、企业产品系统生态品质投入两个层面对企业个体的策略选择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为:在“慢速学习”型理性特征的假设下,首次采用非对称复制动态博弈方法对具有生态耦合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策略选择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在竞争性市场结构假设下,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决策理论,构建了企业短期、长期两种生态经营利润函数模型,并借助函数模型的动态仿真对企业的产品系统的生态品质投入行为进行了分析。 第四,笔者就技术、管制和文化对企业群落生态化的驱动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有:运用“交易传染型”和“成功主体模仿型”演化博弈数学模型分析了基于市场诱致的绿色技术扩散机理;提出了分散式环境管制在促进企业实施生态化经营时的效率与“瓶颈”:对生态型企业文化形成的路径依赖机制、生态型群落文化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诱致力进行了研究。 第五,在对典型企业群落进行实地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书中应用Amos 6.0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群落生态化的动力因素的结构稳定性、动力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数据实证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
作者简介
李昆: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祖籍:江苏仪征;出生地:贵州六枝;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南京审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系统生态化、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及知识管理等问题研究,担任管理学、运筹学、资源经济学、博弈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症结与克服途径 第三节 选题的依据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假设第二章 企业群落生态化的系统演替本质 第一节 企业群落生态化的系统“耗散”性 第二节 企业群落生态化系统演替模型研究 第三节 比较研究:企业群落生态化“线性演替”的非现实性 第四节 研究小结第三章 企业群落关键种的生态驱动力 第一节 关键种企业的生态衍生功能 第二节 关键种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企业群落生态关联的偶然性 第四节 研究小结第四章 企业个体生态化经营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工业共生合作的个体策略选择 第二节 企业产品系统清洁生产策略选择 第三节 研究小结第五章 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应用与扩散 第一节 与供应链关联伴生的绿色技术扩散 第二节 绿色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第三节 绿色技术扩散与监管促进 第四节 研究小结第六章 企业群落生态化的管制动力机制 第一节 企业群落生态化的市场失灵 第二节 生态化经营的经济外部性 第三节 企业群落生态化的管制动力 第四节 灵活有效的生态产业法规 第五节 分散式管制机理共性分析 第六节 分散式管制的效率“瓶颈” 第七节 研究小结第七章 企业生态文化的诱致力:从嵌入到融入 第一节 现实压力下嵌入的生态伦理 第二节 融入企业文化的生态伦理 第三节 两种价值动力——效率与突破性创新 第四节 企业生态文化的规制与驱动 第五节 基于生态型企业群落文化的信任强化 第六节 研究小结第八章 企业群落系统生态化动力因素结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企业群落生态化动力因素结构及作用研究 第三节 研究小结第九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有待拓展的研究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国内张文红、陈森发(2004)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工业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目标是在一个非线性多目标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中,提出生态工业系统的设计方案。另外,魏晓平、李昆(2005)尝试把动态博弈理论与生物种群Logistic生长模型结合起来,用于对工业系统生态化的演进机制研究,探讨了企业间建立生态链接的策略性问题;李昆(2006)应用种群复制动态理论对上下游企业的生态链形成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郭莉、苏敬勤(2005)借用生物学中描述不同种群共生现象的Logistic模型对工业共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工业共生存在经营风险的事实,分析了不同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提出共生稳定性受结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较大,如原料短缺问题、质量下降问题等,最终可能导致共生关系的崩溃(工业生态链接断裂)。 六、相关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大多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与能量循环对可持续产业系统的启动作用、工业生态同区内的组织机能及相互关系、生态工业同的工程设计以及市场活动对工业系统生态化的诱致作用等不同侧面,对生态工业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的。从研究的问题来看,由于国外学者大多身处发达的市场国家,研究较少触及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作用机制问题(注:工业系统的生态化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市场活动,对西方学者来说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对生态化工业中的市场、政府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生态产业链的类型、基于生态链接的工业共生体的稳定性等领域。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借鉴工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数量生态学、环境公共政策等理论方法,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下,运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数量实证等手段,对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的系统特征、主要动力因素问题进行了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