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谭业庭 主编 页数:240
前言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当今的大学教育正面临着社会的种种挑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通识教育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本科阶段越来越注重基本素养的教育,强调给予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宽泛的基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内容概要
为了让大学生更系统地、深刻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编者们编写了本书,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教材。它会帮助大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理解祖国各地的民间风俗,还能使当代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民俗的概念与内涵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内涵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二、地域性 三、变异性 四、传承性 五、规范性第二章 物质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发生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三、服饰的功能 四、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构成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中国饮食民俗的发生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惯制 三、影响饮食民俗的主要因素 四、中国传统食俗中的五大菜系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四大类型 二、构成传统宅院的基本要素 三、影响居住民俗的主要因素 四、风水术:居住民俗中的信仰传承第三章 人生礼仪习俗 第一节 诞生礼 一、求子习俗 二、孕期习俗 三、贺诞习俗 第二节 成年礼 一、成年礼的种种标志 二、成年礼仪式的本质 三、原始成年礼的内容 第三节 婚礼 一、婚姻释义 二、传统婚礼的程式 三、中国婚姻民俗中的传统观念 四、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中国婚俗 第四节 丧葬礼 一、丧仪的程式 二、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 三、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中国葬俗第四章 民间信仰习俗 第一节 民俗信仰对象 一、自然神 二、图腾 三、祖先神 四、生育神 五、行业神 六、人造物神 第二节 信仰民俗的行为方式 一、预知未来的信仰民俗——释兆与占卜 二、寻求寄托的信仰民俗——祭祀 三、主动出击的信仰民俗——巫术 四、被动防御的信仰民俗——禁忌 第三节 信仰民俗的实施主体 一、巫师与巫师的产生 二、巫师的业缘传承 三、巫师的功能第五章 岁时节日习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起源 一、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二、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二节 确定节期的基本要因 一、远古历法的因素 二、农历望朔的因素 三、神秘数字的因素 四、神灵诞忌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岁时节日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孕育期(先秦时期) 二、形成期(秦代—汉代) 三、融合期(魏晋南北朝—唐代) 四、丰满期(宋代—清代) 五、转型期(民国一现代) 第四节 传统节日的仪式构成及其文化功能 一、春节 二、立春 三、元宵节 四、上巳节 五、寒食节 六、清明节 七、浴佛节 八、端午节 九、天贶节 十、七夕节 十一、中元节 十二、中秋节 十三、重阳节 十四、寒衣节 十五、冬至 十六、下元节 十七、腊月初八 十八、腊月二十三 十九、除夕第六章 社会组织习俗 第一节 血缘型社会组织——家族的民俗 一、家族的产生 二、家族关系的构成 三、家族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地缘型社会组织——村落的民俗 一、村落的类型 二、村落的功能 第三节 业缘型社会组织——行业的民俗 一、行业组织的由来及其成员的社会地位 二、业缘组织的构成形式 三、业缘组织的社会功能第七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与特征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二、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 一、散文体民间文学 二、韵文体民间文学 三、戏剧体民间文学 第四节 民间文学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娱乐功能 四、实用功能第八章 吉祥文化习俗 第一节 吉祥物 第二节 吉祥物中的传统人生观 第三节 吉祥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谐音 二、寓意 三、附会 四、艺术加工 第四节 吉祥物的分类 一、吉祥动物 二、吉祥植物 三、吉祥器物 四、吉祥图符 第五节 吉祥语言 一、谐音联想 二、对动物生态属性的借助 三、对有代表性事物的寓意 四、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 五、古代诗情画意的应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丧仪中,丧服标志着亲族关系的远近,也关系到死者遗产的继承问题。因此,着何种丧服常常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二)灵魂不死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人分为灵与肉两个层面,并认为两者本为一体,共生共亡。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把两者分而视之,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它只不过是脱离开人的肉体去别处活动而已。所以,人们筑坟时要在坟头留有出口,以供死者灵魂出入。活人要为死者的灵魂准备阴间用品,这便是各种各样的陪葬。此后,每年的忌日、清明、鬼节、中秋、除夕等特殊时段,还要对死者亡灵的生活给予某些特殊关照,为死者烧纸摆供,给死者留足在阴间的花销。阴历十月一日天寒前还要为死者送寒衣,使其在阴问免遭风寒。从汉代起,人们把幻想中的摇钱树引入陪葬品名录,为死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财源。总之,葬礼中丰富多彩的丧葬习俗,大多是围绕着死者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展开的。(三)祭死祝生观念应该说,“人死如灯灭”是现代人的观念。而在古代,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认为人死是可以复生的。他们视死如生,把死亡看作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即意味着再生。佛教在此基础上,提出“轮回转世”说,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早将这一观念付诸实践的是产生于魏晋时期的堪舆家。他们深信选择一个好的墓穴,便可以使死者的灵魂轻而易举地获得再生。他们提出的堪舆术,实际上便是围绕着灵魂再生这样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能否为死者选到一个满意的墓地——再生的母体,便意味着死者能否获得再生的机会,这对于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阴宅选址原则与阳宅差不多,都强调背山依水,藏风聚气,都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它们的唯一区别便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块墓地更像是一个女人的身体——坟墓后面的“靠山”是女人的躯干,左青龙右白虎这两座护山是女人的双腿,而墓穴处正是女阴的位置。人们相信,将亡者葬在这里,亡者的灵魂自然会魂归母体,获得再生。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文化》:通识教育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