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彭国华 页数:183
内容概要
开放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大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随之扩大。本书研究了1982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机制。本书要回答的三个主要问题是:(1)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要素投入还是全要素生产率?(2)影响这个决定性因素的机制是什么?(3)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是怎样的?第一个问题为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第二、三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为制定合适的具体政策提供依据。 本书第一部分(第3章、第4章)研究了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部分(第5章、第6章)研究了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度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第三部分(第7章、第8章、第9章)研究了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 在文献综述之后,本书第3章利用水平分解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省区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地区收入差距是由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由投入要素在起主导性作用。动态面板广义矩(Dynamic Panel Data GMM)(一阶差分)估计量显示全要素生产率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第4章讨论了增长核算中对总量生产函数的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两种分解方法,不同的分解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核算结果。分析表明,资本产出比分解不需要稳态假定,能够适用于中国。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相对于资本劳动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核算的无偏性;(2)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而且,它不仅适用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样还适用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因此,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全要素生产率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本书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人力资本构成和国际贸易。这里将平均人力资本分解为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和小学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这三个构成部分,实证结果表明不同人力资本构成部分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不同的作用,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时,本书用引力模型构造了各地区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对我国地区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本书第7章将各地区经济总量进行细分,从六个部门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部门性来源,发现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贡献了地区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也贡献了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部分。研究还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显著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第8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发现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只有较弱的收敛性。进一步比较1952~1977年和1978~2004年两个时间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东部地区收敛趋势增强以外,全国总体、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敛力度即缩小地区差距的动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第9章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地区经济的绝对收敛性,发现我国省区中存在两种可能的收敛俱乐部,一个是向上海绝对收敛的俱乐部,一个是向全国平均值绝对收敛的俱乐部。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差异和国际贸易对收敛俱乐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地区之间人力资本构成和国际贸易的差异是影响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三大地区内部省区之间的收敛性的强弱程度依次是东部地区强于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如果打破三大地区界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跨地区的收敛俱乐部,上海收敛俱乐部、全国平均值收敛俱乐部。
作者简介
彭国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在《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200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2008年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二等奖(论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1.1 引言1.2 主要研究内容1.3 研究意义1.4 创新之处第2章 文献综述2.1 理论回顾2.2 实证文献第3章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决定与全要素生产率3.1 引言3.2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及收入差距分解3.3 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收敛实证分析3.4 本章小结附录第4章 两种增长核算方法的比较4.1 引言4.2 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不等于稳态假定4.3 两种分解方法的具体比较:(K/Y,)与(K/L)4.4 非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会怎样4.5 中国地区差距的分解4.6 结论附录第5章 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5.1 引言5.2 计量模型5.3 数据说明和全要素生产率核算5.4 实证检验5.5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附录第6章 国际贸易与我国地区生产率6.1 引言6.2 实证模型6.3 数据说明6.4 估计结果6.5 国际贸易对生产率不同部分的影响6.6 本章小结和政策含义附录第7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7.1 引言7.2 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7.3 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来源的实证分析7.4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第8章 1952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8.1 引言8.2 方法简介8.3 数据和分析结果8.4 结论第9章 我国地区经济俱乐部收敛性9.1 引言9.2 分析方法简介9.3 数据和检验结果9.4 对收敛原因的解释9.5 结论第10章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