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伟 页数:288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宗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不能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强大和支撑。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内容概要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首先针对我国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变化做出本质性的分析,同时特别讨论带来制度演进的改革本身发生的突出历史变化;然后,根据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判断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正义性、进步性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价值标准,分析中国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增长;再进一步,则是深入考察这种增长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带来的质态提升;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动因做出剖析,并由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体制变迁的要求。
作者简介
刘伟 男,博士,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理论经济学学科组成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同时兼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产权制度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主要学术著述:《产权通论》、《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等;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两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并获首届全国青年社科奖(胡绳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特征及价值判断标准第一章 应当以怎样的历史价值取向认识和推动改革一、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及改革本身的历史性变化二、对改革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及对改革要求的复杂化三、收入分配的公平命题与改革的合理性第二章 经济理论对制度变迁正义性争辩的焦点:价值论的反思和两种经济哲学观的对立一、价值理论与制度变迁正义性的争辩二、两种对立的市场经济哲学观与市场化价值取向的分歧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二、以改革推动发展的根本在于通过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发展方式转变四、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五、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要素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一、问题的提出:资本市场融资对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重要影响二、模型设定三、数据来源与模型估计四、回归分析结果第五章 要素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一、SCP分析范式不适用于银行业二、银行规模与绩效三、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重点第六章 要素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中国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一、引言二、银行业绩效衡量标准的特殊性三、银行规模与竞争四、技术创新条件下的银行业集中趋势五、中国银行业的集中与竞争机制的形成第二篇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周期和总量调控第七章 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目标及可能面临的问题一、挑战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极限理论二、从可支配收入看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三、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四、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第八章 体制转轨中的经济周期特点及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二、现阶段中国经济周期的复杂性三、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特殊性四、转变增长方式,继续提高宏观调控质量第九章 体制转轨中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特殊性一、体制变迁的历史特殊性与我国宏观调控中货币与财政政策差异二、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与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效应的减弱第十章 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一、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复杂性与需求管理政策的主要局限二、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调控与供给管理政策的应用三、我国宏观调控中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组合原则第十一章 供给管理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一、我国为什么需要引入供给管理政策二、供给管理政策为什么被长期忽视三、在我国系统运用供给管理政策需要创造哪些条件四、可供选择的适合市场经济的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有哪些第三篇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结构变化和增长的效率第十二章 市场化进程中的结构高度化、经济效率与经济增长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的演进三、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四、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的测度一、引言: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二、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三、横截面数据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国际和国内比较四、时间序列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五、结论第十四章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方法和数据的说明二、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互动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三、最优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四、结论第十五章 地区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一、区域差异的结构性特征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二、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率和技术进步一、引言二、理论假设三、中国(1978~2006年)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四、中国(1986~2002年)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五、结构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分析六、结论第十七章 结构升级与改善国民经济中间消耗——从投入产出分析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一、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看中间消耗变化的结构特征二、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三、对第二产业部门直接消耗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四、中间需求结构的变化五、对资源和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的集中率会导致市场势力,而集中率与行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差异直接相关,行业中前几位大企业规模越大,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市场势力,从而影响竞争效率(Bain,1959)。 应该认识到,银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竞争型组织状态。根据完全竞争行业依存的严格假设条件: 第一,完全信息条件。但已有的各种信息模型表明,信贷市场是属于不完全信息市场,存在由于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第二,产品的同质性条件。即使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属于存贷业务,但在市场化利率条件下,不同银行因客户的类型不同(存贷数量、存贷时间长短、银行面对的风险程度等)存贷业务也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单个银行是由分布在各个地域的分支机构组成的,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资源,决定了它们提供的服务也具有差异性,意味着由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组成的商业银行所提供服务是由一揽子不同的服务项目组成的。 第三,厂商规模无差异条件。商业银行组成的分支机构特征和经营的鲜明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每个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不可能达到无差异水平。 第四,市场均衡定价条件。完全竞争理论模型假定,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得到满足,那么,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所有厂商不可能影响市场均衡定价机制,所有的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但在银行业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非一国的银行利率和所有的银行服务属于非市场化的管制定价制度,而在利率市场化和服务价格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利率及其他的服务价格除了供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每一笔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可能达到理论意义上的完全竞争组织结构状态。因而,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每一国家的银行业其产业组织结构更多的是呈现出“垄断竞争”型行业结构或“寡头竞争”型行业结构特征。 问题在于,银行部门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否产生竞争效率? 我们将“旅游者一陷阱”模型(卡尔顿和佩罗夫,1998)进行修改,证明拥有规模的由广泛分支机构的银行组成的行业结构比无分支机构的规模小的单一银行组成的行业结构更可能产生竞争效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