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藕香 页数:245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国家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在人们强调制度设计、物质资本、地域条件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差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仍不足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之势之后,本书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由于人力资本是经过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因此,本书首先从人力资本投资入手来分析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非均衡性,即由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非均衡投资导致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由于城市倾向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地区差距。人力资本的非均衡投资最终形成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不均等,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另外,即便是在这种非均衡投资政策下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伴随着农村人口非农化大量地流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非农产业。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型的人口具有较多的非农化优势,致使我国的农村人口非农化实际上就成了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最终结果是:农村“流出去的是人力资本,留下来的是人力资源”。对于流出去的人力资本来说,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城乡固有的收入差距,其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返回农村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基本上呈一种单向流失或净流失状态,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严重的投资收益“错位效应”。农村人力资本的非农化不仅使初始存量本来就很低的农村人力资本总量水平进一步下降,同时也加剧了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不均等(因为人力资本的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为了探讨人力资本不均等(如上所述:一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形成前的非均衡投资所致;另一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形成后的非均衡流动造成)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本书首先对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分解,然后再量化人力资本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后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推断。 在分解地区差距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收入差距的构成,以便从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进行了空间分解和水平因素分解。空间分解的结果表明,无论是用传统的分解方法(仅限Thiel-L指标)还是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可用于其他任何指标),所有的度量指标值都显示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且地区间的扩大速度要大于地区内的扩大速度;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对总的地区差距的贡献在不断增加,而地区内的情况则相反。水平因素分解的结果表明:在所有要素中,地理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自始至终都位居第一;资本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上升,目前已成为第二大贡献因素;工业化程度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居于第三;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工业化相当。为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贡献率的变化,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可以规避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三个方面不足(即设定的收入模型为线性函数形式;用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边际效应来说明其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忽略面板数据的性质)。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收入差距决定因素中,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都在下降。
作者简介
张藕香,1968年8月生,安徽泾县人,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农村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农村经济》、《农村技术经济》等刊物上合著或独著发表学术论文15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参与过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合作项目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的研究项目有2项。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及评述 1.3 研究定位 1.4 小结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不均等及其度量方法 2.3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方法 2.4 小结第3章 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的成因分析 3.1 人力资本形成前的非均衡投资 3.2 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不均等 3.3 人力资本形成后的非均衡流动 3.4 小结第4章 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 4.1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一般性描述 4.2 地区收入差距及其分解:基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证分析 4.3 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贡献: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4.4 小结第5章 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5.1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变化 5.2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析框架 5.3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源泉 5.4 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5.5 小结第6章 人力资本不均等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6.1 人力资本不均等形成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恶性循环” 6.2 人力资本非均衡流动恶化了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 6.3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6.4 小结第7章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7.1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2 不均等及其度量方法 2.2.1 不均等及其相关概念 不均等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节从收入分配概念开始来阐释不均等及其相关概念。 经济活动中的收入分配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功能性收入分配;二是规模性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也称要素收入分配,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与其所得收入的关系,它可以被用来测度不同生产要素对于总产出的贡献。规模性收入分配也称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的,通常用来研究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的大小。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功能性收入分配决定着规模收入分配;要素的收入差距越大,家庭所得收入差距越大。故在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一般都会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但研究者鉴于研究目的不同,会在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 差异是用来对经济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反映经济现象或事物之间在质或量方面相对于某一标准而存在的差别,其在数量上表现为差距。因此,从本质上说,差异与差距是有区别的。差异的内涵更为广泛,而差距只是差异的一种数量表现。借助于差距的大小,可以揭示出经济现象或事物的不均等状况。 地区差异是指各地区居民不均等地分享或占有全社会所创造的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的一种现象,是收入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