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郭佩霞 页数:291
内容概要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是作者经历痛苦的写作、修改过程之后,终于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了这篇书稿。然而,对于“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问题,我觉得自己的探索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是如此庞杂,而可参阅、借鉴的资料又是如此稀少,调研过程又面临着语言障碍、地域可进入性等种种困难,要纯熟驾驭这一论题,实属不易,其困难程度大大超过我所想象;更重要的是,对于彝区政府反贫困之独立个性,我感觉、思考颇多,但囿于学识水平、调研方面限制,真正能够将其述诸笔端者并不多。所以,当《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定稿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将我设想中的独特性充分表达出来。但是,不管怎样,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是以我的真实感受为论述基础的,所述一切皆忠于我的情感而非官样文章,在这种强烈的学术责任感驱动下,该研究尽管还不成熟,但却是凉山彝区境况较为全面而真实的概述,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为后续研究者的工作做了铺垫准备。 另外,通览全书,从目前看,还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包括: 1.文章体系过于庞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之具体行动,比如新村扶贫工程、形象扶贫工程的操作行为论述不足,这也使得彝区政府反贫困行动,特别是扶贫运作体系研究缺乏充分的微观行为基础分析。 2.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政府反贫困行动之互动还停留在泛研究层面。虽然笔者希望能够将彝区人文特性与政府反贫困体系密切统合,然而,由于“文化”本就是宽泛的概念,要精练而准确地表述彝文化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文化对象的模糊性、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反贫困行动操作的具体性构成了冲突,这使得彝区政府反贫困行动设计中的文化资源部分缺乏研究之深度。 3.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理性设计之辅助行动部分,尤其是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所论过于笼统。虽然笔者注意到了政权建设之于反贫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政权建设涉及内容繁杂,以笔者目前水平,要提出非常有见地的强化彝区政权建设的对策方案的确困难颇多。
作者简介
郭佩霞,女,1978年生,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财政、反贫困问题研究,在《改革》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节 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第三节 研究前提、方法、逻辑与内容结构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 民族贫困问题的一般分析第一节 学科视野中的贫困解读第二节 “贫困”、“民族贫困”释义第三节 贫困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分析方法第三章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历史回顾(1950~2000年)第一节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历史演进第三节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历史演进简评第四章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现实考察(2001年至现在)第一节 作为过程的贫困解读第二节 作为行动的政府反贫困解读第三节 作为互动的政府反贫困解读第四节 彝区政府反贫困现实问题分析第五章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历史演绎第一节 演进中的历史差异:环境局势发展第二节 演进中的历史共性:政府反贫困基础继承第三节 演进中的现实个性:传统与现代交锋第六章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的理性选择第一节 政府反贫困与民族文化整合第二节 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行动框架设计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导论 凉山彝区虽然成功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但是,这种跨越并没有彻底消除旧时代的痕迹。生产关系的跨越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贫困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政府和民间组织的种种反贫困努力,均在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受到冲击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整合并利用彝区同有的社会资源来推进反贫困工作,从而使得反贫困运作方式、模式选择、理念指导更切合于彝区特色,是今后政府扶贫工作的难点。就此而言,立足于特定地域范畴,与动态变化的宏观环境相衔接,对彝区脱贫和社会发展做一全面、深入的本土研究与诠释,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别有意义。鉴于目前该课题尚处于零星的表层研究状况,且相关研究人员囿于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所论难免有所偏颇,笔者希望能够统合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就此做一探析。 第一节 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凉山彝区半个多世纪的追赶式发展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现代化追赶”的一大奇迹。但是,这一奇迹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调适的问题。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等直接冲击着彝区嵌入式经济发展模式,疾病、贫困、失业等比任一时期都具威胁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