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疗愈心理学

出版时间:2013-8  出版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赵飒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3-08出版)  译者:赵飒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人家应该要求我追求真理,但不能要求我一定找到真理。——德尼斯•狄德罗《哲学思想录》我不知道各位读者遇到过没有,反正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超人,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女超人。事实上,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那种从没有遭遇过挫折的人,也没有遇到过毫无缺点和弱点的人。不过我倒是碰到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装得一切正常,但实际上过得一点也不好;或者那种大家都以为他活得很好,但实际上他的生活糟糕得一塌糊涂的人。你们可能会说我的观点不太切合实际,毕竟真正活得很好的人不会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事实确实如此。但是要知道,除了医院的诊室,我也能在其他地方探索人性呀!每当我近距离地接触别人时,或者当我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时,听到他们的亲朋好友谈论他们时,我都会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有缺点和弱点的。久而久之,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一、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二、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够与自己的弱点和平相处的人;三、一想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在生活中有问题的人,心里就会舒服许多;四、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别人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心理医生也有“病”显然,心理医生同样难逃此劫。他们也一样,有自己的困难和苦恼,也会有意志消沉的时刻。心理医生中的一些人也曾罹患过抑郁症,或者嗜毒癖,有的人还曾有过一段痛苦的童年,或者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心理医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会去和同事谈心,相互发现,然后相互帮助,相互给予建议,互相照顾。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讨论过,心理医生是否一定比自己的病人活得好,最多也只是开一些诸如“这帮心理医生跟他们的病人一样都是疯子”之类的玩笑,其实这个玩笑是逃避“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一种形式,于是玩笑就成了不再往下讨论的理由。不过话说回来,医生和病人的共同点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是一名心理医生,记得几年前,在一次精神病学大会期间,我和同事们组织了一个关于讨论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的座谈会。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病人来参与讨论。不过在当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和病人坐在一起是件很尴尬的事,甚至有时会对这种情形产生敌意。然而我却认为,这样的会面利远大于弊。在当时的会场中,刚好有一位目光稍显呆滞的先生举起手来,用一种激奋的语气问了一个十分冗长且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一些人露出了或会意或同情的微笑:“谁让你们邀请病人参加座谈会来着?这下好了吧……”但是在座谈会结束后,那位先生找到我,仍然是一脸的激奋,向我解释说他不是病人,而是一名心理医生。怎么说呢?我确实为那位先生感到恼火,但同时我也感到欣慰,并更加相信病人和心理医生之间的距离远比人们想象得小多了!而且我也更加相信这其实不是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当然了,我是说在某些条件下……好的心理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一名好的心理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当然,要做一名好的心理医生,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知识,因此相应的文凭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病人要敢于向医生询问他获得过什么专业的文凭(应用心理学、精神病学、基础医学等),他要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具体分为哪些步骤。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肯定会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并解释他的工作流程。治疗方法并不是指简单地倾听和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病人,至少不仅限于此。它是一整套治疗手段,是一门技术,包括通过科学研究而归纳出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其他心理医生那里借鉴来的经验等。要做一名好的心理医生,还要具备这样一个条件:面对病人时,自己的情绪不能太差。当然了,医生在治疗病人的时候,自己有可能正处于一种精神紧张、沮丧或者情绪混乱的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给病人看病,肯定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尼采曾写道:“好些人不能挣脱自己的枷锁,却能做他的朋友的解放者。”但这个道理用在心理医生身上并不太合适。如果一名心理医生酗酒的话,那么他去治疗一名酒精上瘾的患者就是一种不道德并且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一名本身就极度抑郁或者时常会惊恐发作的医生去治疗焦虑或者抑郁的病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我记得一则关于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小故事:有一天他去一个离家很远的大城市做关于恐怖症的讲座。其实他本人就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恐怖症患者,邀请他去做讲座的同僚们不得不随时陪在他身边,以防他出现惊恐发作,并且这些同僚们对这种讲座内容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感到十分困惑。我们当然不是要求心理医生必须拿到一份证明其心理健康的证书才可以行医,但至少他们应该首先克服自己的弱点。世界上最权威的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专家之一就患有这种疾病。她在自己的一本很感人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讲述自己为了不被这种疾病拖垮,是如何进行自我治疗的,以及这个弱点是如何让她的生活同时变得复杂和充实起来的。这部作品的亮点并不是她的疾病,而是她的自我治疗过程。我们由此看出,心理医生要以身作则,不但要做身心健康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做知道如何调控身心健康的典范。要做一名好的心理医生,最后的一个条件也是最有意思的条件:对于他们来说,经历过困难并且最终解决,是一件大好事。这能使他们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自己亲身经历过痛苦,才能更理解别人的痛苦。我用了“更容易”这个词,是因为除了亲身经历以外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让医生做到这一点,但是自己经历过痛苦并战胜了痛苦,这种经历可以让医生掌握处理此类情况的技巧。同时,这也能提醒医生时刻保持谦虚并理解那些面对问题选择沉默的病人的难处。除了必要的知识以外,经历过各种不同心理问题的医生还具备了一种特别的技巧:那就是经验。有时,经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捷径:他们会把自我治疗时用到的方法推荐给自己的病人,他们的疗法因此也是有理可循的。这并不是一种优势(从人格上来讲),而是一种成功经验(从步骤上来讲)。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很多位心理医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亲身经历,其中有些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身上十分常见的,比如精神紧张、焦虑以及抑郁。当然,像嗜毒癖和虐待这样严重的心理问题,会更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在本书中,心理医生们会向读者阐述这些问题,尤其会给予读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另外还会介绍避免重新陷入这些问题的方法。而且,本书中还会介绍,在医生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是如何处理并做到长期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的。唯有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医生自己的心理健康对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来说是一种有力的帮助。一名心理医生在倾听、情感同化及对病人的支持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要以保持良好的情绪为基础的。各位读者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具体建议,且心理医生们已经通过自身的经历验证过这些建议的实用性。注意:书中的心理医生对读者来说并非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他们扮演的更应该是抛砖引玉的角色。他们曾犯过错误,曾脆弱过,但他们将自己在书中推荐的方法用在了自己身上,因此他们的例子更能激励和感动读者。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以算是起到了兄长一般的榜样作用:他们是和读者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只是跑得比各位快了一点,并很乐于传授自己的经验。你能做到吗看到我的一些同僚——他们中有些人还是我的朋友——能够分享自己从来没有谈起过的心理问题,我很激动,也很感动,我想你们看了他们的故事以后也会有同感。能在这本书中敞开心扉的心理医生都是十分诚实和勇敢的,正如那些向我们倾诉自己的痛苦、失败、耻辱和恐惧的病人。这些医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另外,在阅读这些医生的故事时,我曾自问:你能做到吗?我以为自己只会满足于写一篇平淡的序言而已,但我发现那样做的话我就变成了一个裹足不前的懦夫。其实我一生中都在研究自己的缺点,几乎可以独立完成这本书的撰写了。朱尔•勒纳尔在日记中提到,他把自己的缺点给“中和”。我觉得我自己身上就有很多这种“中和”的缺点!另外,我也觉得这种将缺点“中和”的尝试是非常有趣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很受用的。不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呀!就拿去年夏天来说吧,全家度假归来后,我发现我的摩托车坏了,我的电脑在一些重要紧急的数据还没保存时就死机了,冰箱也坏得一塌糊涂,里面的食物就更别提了……我深知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只是东西坏了而已,可我还是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了下来。我的妻子和女儿们用稍带嘲笑的眼神看着我,说道:“你可是研究精神紧张问题和冥想的专家级人物啊,竟然会被这些小事刺激成这样?!”(由此可见,心理学研究中通过病人的亲朋好友得到的信息是不可靠的:我哪里有被刺激成这样?)我当然有反驳她们的理由。我向她们解释说,在我成为心理医生之前,碰到这种事,我的状态会更加糟糕。而现在,我的不适感持续的时间已经短了许多,而且这种沮丧和不适的阶段一旦过去,我的生活就会很快重新步入正轨。曾几何时,我为自己在专业方面——至少是理论方面没有做到最完美而感到苦恼。那时,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表里不一的骗子,正如亚历山大•若立安a在其自传体作品中的一部里说到的那样:“我钻研和平,却生活于混乱之中。”而如今,我的立场变得简单了许多:我赋予了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权利,同时,面对这些弱点,我也要求自己尽到不消极、不纵容的义务。对待病人,我以身作则:要接受自己的弱点,之后克服它们。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不断地接受着真正的自我……在我做心理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我的朋友们一直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我:通过教我自我暗示来克服害羞,通过认知疗法来帮我克服焦虑倾向,通过教我正念冥想来克服抑郁倾向。在这里,我十分感谢这些领域的导师:自我暗示领域的马德莱娜•布瓦韦尔和让-马里•博德里,认知疗法领域的艾薇•布莱克本和让•科特罗,以及正念冥想领域的辛德尔•塞加尔和容•卡巴-。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我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变成了我想变成的人,比之前的那个我要好得多……也许正因为所谓的“亲身经历”,不少心理医生都很“依赖”自己的疗法,甚至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疗法的质疑,这一点体现在最近几场“心理医生之战”中:这些心理医生都从自己的疗法中获益匪浅,都在为自己的治疗方法辩护。作家兼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普•格兰贝尔曾这样写道:“精神分析学的任务不在于治病,而在于救人。”一名心理医生,无论他属于什么学派,总是很难接受针对挽救他自己的心理疗法的质疑(看,这也是评判其他的心理医生在自我治疗方面的一条标准,各位读者可以试着质疑一下你们的心理医生的疗法)。感谢我不仅要感谢我的导师,也要感谢我的病人。多亏了他们,我才能时常进行自我锻炼:当我组织病人进行集体冥想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冥想;当我和他们一同反思他们的生活时,我也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他们的问题总能启发我思考自己的问题。理解了他们,我便也理解了自己;帮助了他们,我便也帮助了自己;治愈了他们,我便也治愈了自己!此外,当那些比较了解我的“老病号”对我说“大夫,您今天看起来精神不太好啊”的时候,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一定坦然承认。这也算是帮了他们一个忙:显然,心理医生的心情也会有好有坏。这世上的人分为两种,但并不是以强弱区分,也不是以有无心理问题区分;这两种人分别是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和曾经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能够面对并克服心理问题的人和正在学着这样做的人。和别人互相讨论自己的问题以及互相讲述自己的努力过程,在我和撰写这本书的其他同事看来,这样做是很有帮助的。希望这对你们也能有所帮助……

内容概要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内容简介:抑郁、焦虑、恐惧、痛苦……当患者向心理医生们讲述这些问题时,心理医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讲述很多道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自身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总是很容易去劝解别人,但在自己遇到心结时却很难化解。其实,最难劝的总是自己。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在这本不一样的心理书里,20余位实践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向读者坦露了他们心理脆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了自己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时,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这道坎儿。
这是心理医生为自己开出的秘密药方。他们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
海报:

作者简介

编者:(法国)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译者:赵飒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著有《心灵的状态》、《学着去淡定》等。除了对心理问题本身的研究之外,作者对心理医生本身的心理问题也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联络,安德烈让心理医生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和心理问题,以及自我劝解的方法。当将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身时,才真正发现哪些才是最有用的。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部分 谁都逃不掉的心理问题第一章 害羞、畏惧他人的目光与社交焦虑症我是这样开始自我贬低的自我肯定一个受益匪浅的比喻第二章 痛苦、恐惧和焦虑症对疾病的焦虑是如何形成的相信与倾听“我决定要幸福起来,因为我想活得更久一些”死亡总是让人不安第三章 焦虑、恐慌和幽闭恐惧症儿童时期的幽闭是恐惧之源我反对弗洛伊德我不是“正常人”正视恐惧安定片之旅失调的化学物质我们能变成哲学家吗揭露……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四章 那些谁都难免的抑郁我们能够驯服痛苦吗抑郁症来袭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通过冥想来获得宁静并接受自我这样摆脱抑郁让生活慢一点:防止抑郁的复发你是打不倒我的第五章 没有恐惧便没有希望问题往往会毫无征兆地出现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这次经历教会了我什么产生恐惧的生理因素对抗而不逃避第六章 学习和接受自我的漫漫长路什么是内心斗争“我想改变我所感知到的一切”内心斗争到毒品成瘾内心闭锁的形成善意的目光助我改变想通过离开来找回自己是不够的分辨自我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不同学习的漫漫长路向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前进改变内心体验?不如改变自己的生活第七章 心理韧性与正能量宽恕的自我治疗追寻生存的意发现正能量我观察人类的视角:“乐观现实主义“第二部分 自我安抚与自我平衡第八章 坦然接受变化想要控制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不可能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大不相同长久存在的控制欲如何坦然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第九章 摆脱负罪感,心怀感激从负罪心理到心怀感激我在自己身上实践认知行为疗法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那么多美丽的邂逅第十章 在工作中以身为女性而自豪,别处亦如是何时才能实现“两性平等的合理利用”谁来照看孩子你不能感到痛苦女心理医生是不是更容易摆脱困境第十一章 如何无惧衰老与死亡我所经历过的死亡不同时代对死亡的理解生命的必经之路:衰老死亡的信仰对死亡的恐惧怎样才能无惧死亡第十二章 放松、冥想找到属于自己的行动指南训练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想象力主宰你的生活冥想训练让你不再去想痛苦之事放松疗法和冥想训练带给了我什么花一点时间充分体验生活第十三章 与过去握手言和,才能活在当下认识背负着的记忆过去的痕迹逃避又有什么用靠近记忆,走下去活在当下,才能治愈记忆的伤痛第三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绽放自我第十四章 自我揭示: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单词拼写并非我的强项我也会脸红使我焦虑的完美主义倾向简单,却不总是容易解释,有时会让情况更加复杂自我揭示的四大好处五个步骤教会你自我揭示第十五章 由“不”引发的战 争:应对成长中的叛 逆行为蒂博:我与“不”的第一次邂逅心理医生该如何应对“不”的问题如何处理“不对情绪起保护作用的“不”家长们的“不日常心理学中的“不”积分游戏:如何将“不”变成“是”碰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第十六章 先倾听,再帮忙什么是倾听最佳疗法也会变成康复的敌人自认为对的,也许是错的如何与他人进行恰到好处的互动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十七章 自我肯定:让生活变得更加热情和真诚即便你语气肯定,也无法总是得偿所愿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要真诚,不要故弄玄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自己宽容一些,我们可能会做到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我暗示带给了我什么我的自我暗示之道第十八章 与子沟通:爱、管制、倾听、尊重与理解完美的母亲并不存在自信起来: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倾听孩子,信任孩子为孩子着想,也别忘了为自己着想管制、纵容、现实主义、家长权威、尊重……自信与不自信与孩子相处的几个要点我又是怎么做的第十九章 人际关系的倒影:跟宠物学交际术三个小故事一名心理医生在这条飘忽不定的学科之路上的旅行从宠物身上看懂人性法则普世价值我们是生活的打造者第二十章 感同身受:情感同化是最好的沟通术情感同化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并与他人分享从大脑的生理层面看情感同化分享、理解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同化:必须要与他人有同样的经历吗如何获得情感同化的能力将情感同化移植到他人身上第四部分 为了更愉悦地生活第二十一章 学会选择:追随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名心理医生的价值观演变接受人生道路改变的事实了解自己的人生历程,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过着怎样的生活”如何掌握未来的人生价值第二十二章 另辟蹊径与顺其自然:两种改变的方式如何改变我在生活中如何另辟蹊径不可小觑的适应能力第二十三章 我是如何调节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的大家都会有紧张的时候,我也不例外最让我紧张的是什么我是否吸收了病人所有的焦虑情绪我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我是如何成为精神病医生的我的三个重要建议第二十四章 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是直觉相信自己的直觉适当的拖延:一种必要的等待善待孩子的直觉第二十五章 积极应对来自别人的否定经历逆境与他人的否定让精神生活丰富起来的几个法则以他人为榜样,而不受他人左右第二十六章 长期的痛苦: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力量事故,后遗症,治疗过程第一战:认知行为疗法第二战:接受与实现疗法

章节摘录

第四章 那些谁都难免的抑郁斯特凡尼•奥兰—佩利索洛心理学家,心理医生,认知行为疗法,眼动心身重建疗法以及内观认知疗法专家,现于巴黎第五大学教授心理学硕士一年级课程。“你当了心理医生真是走运!虽然你能帮助我们,可说到底,你无法体会我们的痛苦!”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病人这么说……那么我的回答是:我们的职业并不能让我们对痛苦免疫,也无法为我们预测生活中的难事,比如生死离别、骚扰、侵犯、疾病、失业、超负荷的工作……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些事,面对它们时,无论我们感到多么伤心、恐惧还是愤怒,都是正常的。没有人能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也没有人能在情绪突然爆发前预知自己会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就拿我来说吧……我们能够驯服痛苦吗如何接受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如何处理它们?几年前,我刚刚入行,在工作中受了欺负,于是患上了抑郁症,坚信自己一无是处。当时,我觉得那种叫“幸福药丸”的抗抑郁药可以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不该有这种幻想的)。然而事实上,是在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在不少同事朋友的支持下,我才不受自己的看法和哀伤情绪的影响了。只是,我平时的那种快乐和热情也消失了,而且自从那次事件以来,出现的“我一无是处”的念头严重地啃噬着我的心灵。如果我真的一无是处,为什么我的丈夫和朋友们还守在我身边?我对自己说:“他们只不过是太善良了而已。”唯一让我能够找回自信的,是我的职业。我的工作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满足,因此,我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我在帮助病人方面效率很高,却在帮助自己方面不是这样。几年以后,超负荷的工作榨干了我的精力。渐渐地,我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和乐趣。我曾经最热衷的想法又冒了出来,日日夜夜纠缠着我:“我一无是处。”同时冒出来的还有它的“小姐妹们”:“我将一事无成,”和“我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我不配拥有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朋友”。这一次,我决定去见一个很热心的做精神病医生的朋友,他给我开了一种抗抑郁的药,还向我推荐了一种心理疗法,并提起一种新的心理治疗分支:建立在“正念”基础上的认知疗法。于是,此后的治疗给我带来了巨大好处,因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抑郁症来袭悲伤感,动力的缺失,极度疲惫,毫无胃口,躺下三小时后才能入睡,感觉自己对周围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为自己的思想所囚禁,精神极为痛苦——这些便是我患抑郁症期间每天的状态。那些反复入侵并腐蚀我大脑的想法尤其可怕,环环相扣的消极思想使我的悲伤感只增不减:“能让我停下来的那个‘off键’在哪里?我工作的时间太长了,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太少了,我不是好妈妈,不是好妻子,也不是好朋友……我每天都花时间听病人倾诉,我表现出既耐心又能时刻守护在病人身边的样子……而当我的家人、孩子和朋友需要我去耐心倾听病人的声音时,我却没有精力去回应他们的请求。晚上我回到家,精疲力竭,不想说话,还总是误解家人的意图……于是,孩子们不再扑过来搂住我的脖子了,也不在乎我了,我对他们来说什么也不是……我变得微不足道了!最后,我就一无是处了。”这样一种内心独白不停地从内部啃噬着我。我的脑子里只剩下这些想法,而它们又是那么让我无法忍受。不去想,就不会痛苦一开始,我独自一人想尽办法改善我的状况,尤其试了那种用行话说叫作“认知重组训练”的方法。认知重组训练:作用和原理认知重组训练,即以现实为标准来检验一个人的消极思想:我的这种想法符合实际吗?哪些论据支持我的想法,哪些又是反对的?这种带有推理性质的训练,其目的在于淡化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控制住由其产生的消极情绪。我认真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的想法,自问它们到底有多符合实际,并按从0到100的标准进行打分。结果呢?100%符合实际。所有的论据都是支持我的想法的,一条反驳的都没找到。我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这样被困在消极心态和忧郁的旋涡之中。对于轻度抑郁症,或者在病人仍有退路时,认知重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疗法,它还可用作病情好转后的加强训练,避免复发。而此刻,我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了,我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待病情的理智,深陷忧郁之中,不能自拔,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因此我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一个月之后,我的精力有所恢复,终于能够尝试两种名字很奇怪的疗法:EMDR疗法和MBCT疗法。抗抑郁药的必要性由于精神痛苦和消极情绪而感到消沉、大脑混乱、反应迟钝时,想直接接受心理治疗通常是不可能的。服用抗抑郁药对于是否能够接受心理治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什么是EMDR疗法EMDR是英文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的缩写,可译为“眼动心身重建疗法”,由美国精神病医生弗朗辛•沙皮罗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立,尤其用于治疗精神创伤事件引起的心理疾病。我们大部分的记忆,无论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通常都会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有时我们会想起一段很糟糕的回忆,我们会感到不快,但并不会产生十分消极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一段过去的事情了,已经被“消化”掉了。而相反的是,有些糟糕的回忆,无论年代多么久远,一旦记起,就会激发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可怕的是,它们总会在我们不想回忆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事实上,这些痛苦的回忆并没有被妥善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是残存在它们发生时的那种“原始”状态里,这种状态还附带着当时的场景、当时的消极思想以及当时的身心感受。这些回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信息的记录(“我知道某时某刻发生了某事”),而是一种每当我们想起时都会重新经历一遍的噩梦。由于这些记忆没有被储存和消化,因此它们会持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并且会出现在与事发时毫无关系的情境之下。任何能让我们联想起事发时情形的微小信号,都会激起事发时的情绪。就像我后期的状态,满脑子都是我患忧郁症初期时的那种消极思想。对痛苦的回忆进行再加工EMDR疗法可以对痛苦的回忆进行再加工,也就是说剔除附着在痛苦回忆上的消极情感。在EMDR治疗过程中,一番精心准备后,心理医生会要求患者重温创伤性事件留给自己的视觉、精神、情绪以及感官方面的记忆,同时让患者盯住医生那只水平移动的手。眼球运动大约三十秒后,医生会问患者当前脑子里都有什么:有时会出现某些画面、情绪、想法或者身体感觉,有时则什么都没有。医生不会对以上那些“产物”做任何评论,而是要求病人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感受,然后开始新的一轮刺激。医生会数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该种刺激所引发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性质,并且——惊人的是——患者基本能够做到让这些内容自发地产生!这样一来,当最初那段创伤性回忆再次出现时,我们就不会再想起可怕的画面,也不会再产生消极的看法或者痛苦的情绪了。我们可以把EMDR疗法看作是一次乘火车的经历。出发时,车上满载着消极的货物;每到一站,患者就会卸下一部分货物,与此同时,积极的货物也一点点被搬到车上来……旅程结束时,不愉快的回忆也就被妥善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了,不再干扰患者的现在和未来……EMDR疗法带给了我什么: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虽然精力在一点点恢复,我的自尊心却仍然没有回来(我仍然认为“大家都比我强,我一无是处”),尤其是在个人生活方面。我曾经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姑娘,总是笑眯眯的,善于交际,热爱运动,大家都喜欢我。如今的性格缺陷,这种自我贬低的感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连锁的想法(中心思想为“我一无是处”)来源于我在工作中遭遇的那段欺辱。每当我记起这段遥远的回忆,就会感觉喉咙发紧,眼前出现走马灯一样的画面。当时,出于较复杂的原因,一个我非常尊重并且十分聪明的人,在和我愉快地共事一年后,忽然不理我了,他一看到我就马上转身离开,不跟我说一句话。即使躲避不开的时候,也总是用仇恨的眼光看着我,还和其他同事说我的坏话。我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强烈的不解和深重的悲伤逐渐占据了我,到最后,他的冷淡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这种欺辱变成了一段未被消化的创伤性回忆,因此可以使用EMDR来进行治疗。我与我的心理医生并肩作战,治疗中,出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清晰得如同一张照片:我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气得满脸通红,眼冒怒火,牙关紧咬,用拳头砸着桌子。与这个画面同时产生的消极想法便是常出现的那句“我一无是处”。于是我感到深深的悲伤,并且喉咙发紧。事实上我很快就哭了出来,但是我的眼睛一直在跟着医生手里的小棒移动,这让我感到放松,感到一种全新的平静。经过三次各持续了一小时的治疗,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才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我开始接受了一种新的想法——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另外,悲伤感也消失了。我的身心第一次经历这样一种过程。我也曾对我的病人们使用过这种疗法,并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结果,而现在,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病人们口中的那种慰藉和轻松。我又找回了生活的快乐!这样的变化其实是会让人有些不知所措的,但我体会到又是那么欣慰。这并不是什么突然降临的奇迹,在这三次治疗中,我也经历了痛苦的时刻,强烈的情感冲击,尤其是巨大的悲伤感和愤怒感的洗礼。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只有先做到直视自己的脆弱,才能接受EMDR治疗。通过冥想来获得宁静并接受自我什么是正念MBCT疗法(内观认知疗法)是由美国科学家容•卡巴–辛在十多年前发展起来的。根据他给出的定义,“主动将注意力集中于现时自身感受的变化,并不对此做出任何判断”,这样的状态就叫作正念,而它与我们身体的“自动驾驶状态”是正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总会同时做几件事,这时我们就处于自动状态,并没有真正去关注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早上刚一下床,我们就在想这一天的计划了。接下来,淋浴时,喝咖啡时或者在路上时,我们仍然在想。你们一定也有过这种经历:你们并没有留意从家到单位的路程,也不记得路上的风景或者红绿灯的数量……到了之后你们才会很吃惊地发现自己已经在单位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原则便是,要我们学会停下来并感受现时的生活。你们可能会说,一次只做一件事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确实,但同时做太多的事情会让我们的思维跳来跳去,穿梭在不同的任务之中,我们的精力就不会集中在任何一件事上,这样就会消耗更多的精力,而且我们总在不停地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很可能忽略某些细节,导致效率降低。尤其可怕的是,当消极的想法突然不听话地冒出来,并带出了更多的想法,最终完全脱离我们有意的控制,使我们胡思乱想时,我们就会发生“侧翻”,或者“滑出跑道”的情况。在当今这样一个要求人们极度高效的社会里,很难让人改变这样一种“自动驾驶”的习惯。要想做出改变,就要进行自我训练,并“重新锻炼”我们的注意力,而锻炼的原则和扭伤脚踝后进行肌肉训练一样。所谓锻炼注意力,就是要在正念练习过程中(冥想时,伸展四肢时,走路时,吃饭时,运动时……)不断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现时:在散步时会有一些念头突然出现,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不断产生念头的机器。你可以选择顺着这些念头反复地想下去,想得更远更深,甚至开始自言自语(就像把收音机的音量调高似的)。也可以选择就让这些念头待在那里,并不陷入其中,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对感官、肌肉和呼吸的正念上来(就像把收音机的音量调低到只能听见背景噪声的程度)。所谓锻炼注意力,便是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现时。回到当下正如你所见,这种疗法的目的并不是要消除你的消极思想,而是要让你任它们待在那里,不去想它们,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上。我们就是要训练自己的精神,让它停留在现时,而非不停地在时间中穿行。进行三十至四十五分钟的正念冥想,也是一种不求特殊效果(如身心舒适、进入催眠状态等)的练习。我们越是追求某种特定的效果,就越难集中于现时,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会转移到那些符合我们期待的现象上去。我们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每天都各不相同,而且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如不耐烦,暴躁,起床的欲望,深度的放松感,内心的宁静,悲伤感,愤怒等。我们要学会与这些状态相处,观察它们,而不去像往常那样想方设法改变或对抗它们。我们要学会接受事物原本的样子,无论它是否令我们感到愉快。如果我们能首先通过不进行任何评价和干涉的观察来接受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感官的短暂性,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接受事物原本的样子。体味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一般来说,当我们感到伤心、焦虑或者愤怒时,都会担心这些负面情绪会持续下去,于是我们开始放大这种担心:“我知道这种情绪肯定还会回来,搞得我永无宁日,永无宁日!为什么我会不幸福?为什么我不能和大家一样?”这种反复的胡思乱想只会放大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更加让你胡思乱想。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冥想可以让人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不再为它们感到担忧。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这些情绪,也就是说不去启动思考机器,不去试图赶走它们,而是用身体去感受它们,并带着这种感受进行呼吸——虽然有时不太舒服,但总会过去的——这样一来,那些情绪就会很快烟消云散了。接受这种由某一情绪导致的不适感受,这本身就是在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并照顾安慰自己,正如我们照顾安慰身边痛苦的人一样。如果一个朋友对你说他很难过,你会只对他说一句“这没什么大不了”,然后让他一个人继续痛苦下去吗?应该不会吧?你肯定会让他说说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可能还会给他一个拥抱,分担他的痛苦。在某些情形下我们会感到难过,这很正常,一般来说这种难过会随着时间而平复。出于生理原因,我们所有的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障碍,其持续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要学会日复一日地利用现时来体味生活积极的一面。一味等待某件事情发生之后才允许自己幸福起来是行不通的,太多的阻碍也许会让你的等待望不到尽头。安逸的状态更多地来自于生活中的小幸福,而那些巨大的幸福实在是少之又少。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是冥想的关键步骤,它会让你将精力集中于生活中积极的时刻,并更好地战胜消极的时刻。正念疗法是为谁准备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正念训练,它对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尤有益处。一些消极状态总会阻止人们体验现时,而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消极状态(后悔,反复胡思乱想,杞人忧天)形影不离,并且任由自己沉溺于这种状态和情绪之中,因此,进行正念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正念疗法让我对自己身心发出的信号给予更多的关注正念认知疗法进行起来并不轻松,要求十分严格。当朋友向我推荐MBCT疗法(内观认知疗法)时,我承认我曾有些犹豫:在五天的训练中,我每天都要进行冥想训练,体验宁静,学会保持在现时状态,让头脑中产生的意识留在那里,不去尝试改变它。安静地坐上几小时曾经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此之前,我一直很小心地避免静止下来的状态,因为我怕自己一静下来,那些可怕的念头就会出现。我曾经极度忙碌,总也停不下来,总在给自己寻找新的刺激。在那样一个时期,我尤其需要找个人倾诉一下那些折磨着我的该死的念头。而现在,我已经能够完全让自己沉浸在宁静之中了!在最初的几次冥想训练中,我的注意力不停地被各种念头所吸引,然而在正念训练的帮助下,我渐渐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和感官上了,不再深陷于消极思想之中。我可以看到那些念头就在那里,我并没有赶走它们,而是记下了它们的内容,同时不停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我对其中一次冥想训练印象特别深刻,在那次训练中,我解开了很多心结。那一次,消极思想不停地涌上心头,我尝试着将注意力拉回到绷得越来越紧的身体上。我能感受到痛苦,但并不去想它正在对我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忽然,我感觉到愤怒,正是这种情绪在折磨着我的身体。我意识到日积月累的疲劳在慢慢地消耗着我的精力。停下来吧!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透支身体去工作了。我的问题并不在于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而在于我为了不胡思乱想而疯狂地工作,这既损害了我自己的健康,又伤害了我的家人和朋友。这种对抗消极思想的无效方式耗尽了我的精力,其实我本应该听一听这些思想对我的提醒:“你太累了,注意一下身体吧。”于是我注意了一下自己呼吸的节奏,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感官,几分钟后,那些消极思想就消失了……这次经历使我意识到,此前我一直是带着悲伤和疲惫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现实世界的。我们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都经历过疲惫的状态。回想一下,当你感到自己“电量不足”或者带着极差的心情起床时,你这一天是如何开始的?通常,你会变得更敏感,更容易生气,跟身边的一切对着干。当你看到一个同事冲你打了声招呼,却没有停下脚步,你就会想:这是什么情况?我肯定做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所以他再也不尊重我了,等等。你一整天都会反复咀嚼这些念头……然后你很可能会到处寻找各种细节去证实你的想法!一天结束后,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很孤独”、“我还不够好”或者“我做了坏事”。而当你心态平和,精力充沛时,同样情形的出现就显得微不足道,你只会觉得“他可能有急事吧”或者“他和别人有约”。我们脑子里的念头并不代表现实世界,而在我患病期间我却对自己的念头深信不疑。正是这些念头加重了我的焦虑,并把我推向抑郁的深渊。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只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而已。想法并不等于现实,这一点是让我们避免沉溺于自己思维并与它们“划清界限”的关键。我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差,那些念头的出现只是说明我感到疲惫、悲伤愤怒、焦虑……这么一想,一切都改变了。一种情绪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那么只要关照一下自己,情绪很快就会过去的。

编辑推荐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编辑推荐:看看心理医生怎么做?独自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秘密!劝人一万句“你要坚强”,不如看一段自愈系。重口味、欲望太多,给内心一次正能量的疗愈。道理都知道,但最难劝自己,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内心强大?《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讲述了很多位心理医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亲身经历,其中有些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身上十分常见的,比如精神紧张、焦虑以及抑郁。在《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中,心理医生们会向读者阐述这些问题,尤其会给予读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另外还会介绍避免重新陷入这些问题的方法。而且,书中还会介绍,在医生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是如何处理并做到长期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医生们开给自己的秘密药方?一、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二、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够与自己的弱点和平相处的人;三、一想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在生活中有问题的人,心里就会舒服许多;四、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别人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如何获得清醒、安宁、愉悦、幸福和创造力?我们做出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更加清醒、安宁、愉悦、幸福以及更富有创造力,同时还能够做到实实在在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不断挑战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时这很容易做到,有时却不是。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每次在事情结束后,你都能对自己说: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又长大了一些……如何从痛苦之中解放出来?无论你的经历多么可怕,将自己从这段经历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其实差不多都是一样的。第一步便是要意识到,努力遗忘这段经历只在短时间内有效,因此首先应该与自己的经历握手言和。第二步则是平心静气地接近自己的回忆。最后一步,大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造新的记忆。任何杀不死我的,只能让我更强大!在我们的一生中,要战胜的不只有艰难的时刻,还有一些小小的心理缺陷:焦虑、羞愧感、恐惧和疑心等。我们要一辈子不停地建立和保持心理平衡,虽然这活儿不轻松。不过幸好这件事做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我疗愈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这本书是满99元送的,之前不太想选文学类的,就选了这本,看介绍还不错。
  •   很不错的书,这些心理医生们自我疗愈,对待自己遇到的痛苦、迷茫、失落时候的方法,很真诚实用的一些建议
  •   内容很贴近内心,很真实
  •   很好,就是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   随便翻翻看写得不错值得一看。
  •   刚收到还没看呢 大略翻了下还好
  •   非常棒的图书,包裹很结实,还没有看,书很漂亮,值的购买
  •   物流超级给力啊,质量也不错的,内容要看了才知道了。
  •   书买的有点多,没来得及看
  •   送的,还没看,很期待。
  •   看了一点,剖析的还可以吧
  •   书没问题,纯粹个人爱好
  •   还没看完,不好意思。
  •   看看还是可以的,自我提高
  •   同学推荐我看的 觉得我比较适合看这类型的书
  •   比纯理论的剖析的更清楚明了一些
  •   本人医生好像觉得没什么受益的
  •   讲的例子什么的挺多,实用性因人而异。消遣来看还不错,不过去图书馆借着看就够了,没有买来收藏的必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