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一汀 页数:246 字数:150000
前言
教育是爱与典范,别无其他 一日,也没什么特别的事,不知怎的,小家伙说话凶巴巴的。“怎么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呢?”我柔声问道。“我在学你教训我喝中药的样子!”硬邦邦的回复让我如醍醐灌顶。有段时间,因为孩子持续咳嗽,医生给开了中药调理,药熬出来非常苦,我喂药的时候太心急,表现得有失风度,没想到孩子便学会了我逼迫、勒令他喝药时的表情、动作。回想起来,那一段时间孩子类似的反常表现屡屡重现——有时甚至在小花园里空对着花草叫嚷,来一个情景再现,语气和我一模一样。事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我愧疚反省了好几天! 看过一个故事,有个嗜酒的父亲,每天必到一个酒馆饮酒。一日正逢大雪纷飞,他心情甚好,依旧前往酒馆。一路走着,总感觉后面有人,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正跟着后面,笑盈盈地说:“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玩呢。”父亲为之一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这不是身教吗?我嗜酒成性,儿子却正在跟随我的脚步!”。从此便改掉了嗜酒的习性。 孩子3岁之后,特别是四五岁时,许多妈妈会突然觉得之前笃定的方法不灵了,小家伙越来越难搞,他的调皮和不合作花样翻新,让人头疼。大家常会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两三岁,是孩子最可爱的时候!”的确,面对3岁之后的孩子,父母的耐心骤减,处理方式也更容易简单粗暴,原因是什么?也许小家伙们更有对抗意识了,父母面对的教育问题日益增多;也许是过了最初的好奇阶段,三年的操劳有点让人体力不支,渐渐懈怠,“爱”也渐渐透支……可以有很多关于“也许”的理由和猜测,但是孩子的成长没有“也许”,一个环节错了,付出的代价甚至可能是一生。 孩子的性格养成、学习习惯、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的态度方式,都是在模仿中形成的。是的,如果你只想着自己要“赢”,其实你是在逼迫孩子“输”。“中药事件”让我付出了几个月的时间挽回过失,我开始更加注意说话的口吻和措辞,避免造成孩子性格的不良趋向。有一种说法,性格并不会遗传,之所以有遗传的假象,是因为相同的、反复的体验会刺激性格趋同于对你影响最深的父母。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经历了相对落后的教育环境,无意识中,自己体验过的负面刺激也会折射向孩子,引发不良后果。所以,随时自省、提升,逼迫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是父母每日必修的功课。没错,我们需要给孩子系统的、科学的指导及训练,本书也会用相当大的篇幅对此加以介绍,但我最想表达的却是:教育的真谛其实只会体现在你的生活中,体现在你对待孩子、处理事情时的每一个细节——是否用心,是否智慧,是否有你自身完美教育理念内化后的自然折射。 教育是爱与典范,别无其他。深以为然!
内容概要
妈妈的方法,影响孩子的一生。本书针对0~6岁孩子的情绪、心理、饮食、社交等生活各方面的讲解,收录众多生动的育儿案例,并浓缩先进的家教理念,提出“发现——理解——驯育”的金牌早教理念,鼓励父母自我提升、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培养自强、自尊、自立的孩子。
1种理念,开启孩子的卓越人生 5把金钥匙,打开智力潜能的大门 6个关键,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 11个方面,注重孩子情商培养 ……
作者简介
一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专业研究生,历任重庆经济台主持人,央视记者、编导。作者在育儿方面“发现——理解——驯育”的金牌早教理念,得到众多好友和妈妈的追捧,被奉为“育儿顾问”,她鼓励家长提升自我,增强育儿信心,与大家分享简单、实用的教养方法。
积极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尊重孩子,妈妈的一切方法,源于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智力潜能藏在孩子的每一天里
孩子自由创造的能力
别拿“神童”误导了孩子的天赋
小男孩也可以学跳舞
一面墙,随意画!
什么才是最好的技能?
听说训练,架构幼儿的知识世界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给孩子的五把金钥匙
让孩子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
理财,从两个存钱罐开始
旅行的意义
多动手的孩子更聪明
第二章 妈妈怎么说,孩子更聪明
“今天有奇怪的事情发生吗?”
说“臀部”,不要说“屁屁”
废话越少,教育就越完美 用微笑化解孩子的小脾气
孩子需要友善的家长
当孩子感觉委屈时
赞赏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第一时间的认可,胜过一切奖励
学会与孩子聊天
家长说话不能太随意
不要拿恐怖的情景吓唬孩子
“印证性倾听”,一切引导的基础
“最后通牒”,不要随意说
和孩子交流的几个关键点
信赖,是一切教养的基础
不要用“霸气”对待孩子
“惩罚”孩子有技巧
第三章 阅读开启卓越人生
阅读需要榜样和诱惑
“我是书的主人”
阅读,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阅读需要仪式感
分享,让孩子更爱阅读
如何给孩子选书
第四章 了解孩子的感受,做出正确指引
准备发作前,暂停3秒钟
永远不能打孩子
给沸腾的“高压锅”减压 错误是珍贵的礼物
怎样“拒绝”孩子
怎样批评孩子
太多的选择会使孩子失去决断力
别让孩子的心变成一块石头
命令会让孩子更不“听话”
孩子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错
如何面对孩子的孤独感
孩子说谎,妈妈有责任
第五章 注重情商培养,别让孩子太“弱”或太“独”
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不良感受
培养有责任感的男孩
“我不想吃凉饭!”
家务事是人生的基础课
培养孩子果断独立地做事
趁早教会孩子必要的技能
待客之道,社交之道
主动对陌生人打招呼
运用游戏力,发展交际力
学会宽容,让孩子少受伤害
轻松分享
第六章 让自控力成为孩子一生的优势
习惯,仿佛一条缆绳
给孩子埋下“馋虫”
电子媒体,孩子的玩伴? 当自律成为习惯
让孩子及早为自己做决定
别逼孩子“好好学习”
附男孩、女孩,教养要区分
附元元习作二篇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智力潜能藏在孩子的每一天里 0~6岁,是孩子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最为敏感的形成期,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天然的宝藏,如何让这座宝藏的每一粒宝石锋芒初绽,熠熠生辉?父母要做怎样的功课? 孩子自由创造的能力 独特的创造力基于模仿。孩子们爱模仿熟悉的、刺激的形象,这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元元练习小提琴时,我喜欢给他几分钟“自由拉”时间,他可以自由发挥,胡乱拉,手舞足蹈,摇头晃脑都没问题。元元常常一边挥舞着琴弓,一边哼唱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无比放松和陶醉,有时也滑稽搞笑。不管质量优劣,我们全家都很享受他的这类即兴表演,总是用哈哈大笑鼓励他的“跨界创作”。 元元爸爸经常给元元编故事,元元也总缠着爸爸编新故事,到后来,元元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听,也模仿起爸爸的样子,参与到故事创作中,有时为了一个片段,父子俩争着抢着往下讲。创造力往往伴随着想象力的诞生,元元在同龄孩子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突出,应该和讲故事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机是幼儿期和学龄期。 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创造能力。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父母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和推动,有助于孩子摆脱平庸,成为一个不愿复制他人,有独立见解和独特思维的人。 公元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儿子拿着几块眼镜片与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弄着。他们模仿大人,有的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两块镜片放在一前一后看着远方。突然,一位孩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远方的教堂尖塔怎么变得这么近?”孩子的叫声惊动了站在柜台里的老板汉斯…… 汉斯仔细观察后发现,孩子手里拿的一片是近视镜片,一片是老花镜片,孩子在游戏中发现这可以望到远处。汉斯抓住这一偶然发现,认真研究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模仿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 模仿就是对人、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仿效、照着样子做,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不断加强,大脑结构日益完善,可以认识更多的事物,这是模仿的最佳时期。 和孩子长期接触的家人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形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和模仿力在玩游戏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孩子爱模仿熟悉的事物,对塑造新人物感兴趣。看起来很刺激的人物是孩子最愿模仿的,比如,学电影电视中的“英雄”、“怪兽”和实在很酷的事。 很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元元搭建的恐龙公园有多么震惊。他占用了大半个屋子的空间,从原来安在暖气管周围作为装饰的百叶窗上拆下木条,搭在五把椅子上,纵横交错。数十只恐龙玩具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木条上或地面上、椅面上,从圣诞树上拆下的松枝则当做森林。而且,这是一座“恐龙自己修建的公园”。 玩偶、毛绒玩具……每种玩具都可以成为模仿的道具。引导孩子在澡盆里玩海盗大战,在地板上模仿野战军匍匐前进,在床上布置一所医院,给玩具布娃娃看病、开药、打针……这些模仿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常识,让他们懂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有很强的正面力量。 可以鼓励孩子模仿各种动物的样子和叫声,或者模仿某人的说话或动作;还可以进行律动表演,按照乐感、节奏、感情色彩等要求,让孩子做动作。 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很适合孩子模仿,从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开始,元元喜欢上了小品演员小沈阳。2012年春晚小沈阳夫妇表演的《霸王别姬》对话还算简单,我安排元元和邻居男孩一起表演,孩子们演得有模有样,乐此不疲。对舞台剧、话剧的感觉,也许就是这样萌芽的吧?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和孩子长期接触的家人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 孩子的想象力、模仿力在游戏中发展到极致。创造力往往伴随想象力而来。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瑞士】皮亚杰 别拿“神童”误导了孩子的天赋 对于不准备走艺体特长生之路的孩子来说,进度和考级远不如保持兴趣和培养自信心重要。 在选择学什么方面,孩子的意见一定是第一位的。 4岁时元元就说喜欢小提琴,我听说小提琴很难很枯燥,就强迫他先试试钢琴。结果练了3个月,每次倒也愿意去,去了却坐不住。要么懒洋洋,要么学几分钟就干脆跑掉。回家后,不仅拒绝练琴,连我去摸摸家里的电子琴都要坚决阻止。(不好意思,我很有钢琴情结,希望借着他学也圆圆自己的钢琴梦。)幸好没买钢琴,后来我果断中止了他的钢琴课。现在元元每次来到学小提琴的工作室楼下,都是皇帝般欢呼:“老师,我来了!” 从幼儿园回家,刚开始是玩完了,晚饭后练琴,但这家伙玩的时候很卖力,练琴时就犯困了。令人吃惊的是,5岁的小人自己提出:先练琴,再出去玩。我以为他只是一时自觉,没想到每天走在放学路上面对同学的邀请,他真的都会说:“我回家还有事呢。”这样的定力让我惊愕,甚至佩服! 不要过早判断孩子未来的走向,要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经验价值,尝试、观察、引导,为他将来的选择提供可能。 妈妈要设法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颗没有标签包裹的种子,你的工作是为种子提供环境和养料并拔除杂草。对于不准备走艺体特长生之路的孩子来说,进度和考级远不如保持兴趣和培养自信心重要。 孩子在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质才使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过:“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报纸上曾这样介绍“神童”尼斯尔的经历: 6岁的尼斯尔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一个教育学家的注意,一天,这个教育家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对教育家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教育家指导他的儿子。 尼斯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尼斯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尼斯尔的。”这些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但教育家却发现尼斯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他奇怪地问这位父亲:“尼斯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父亲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尼斯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教育家才明白了为什么尼斯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他毫不客气地说,尼斯尔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尼斯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教育家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尼斯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成就,他的才华就这样过早地夭折了。 在选择学什么方面,孩子的意见一定是第一位的。 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孩子在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才使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小男孩也可以学跳舞 舞蹈学习也应该让孩子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要借助音乐帮助孩子自信地表现自我。 2012年的新年才艺表演上,元元和一个女孩子表演的英文歌伴舞看上去很有味道。 如果家有女孩,家庭中艺术氛围的营造通常更要用心思。女孩子大多天然喜欢舞蹈,元元的同班女生,十有八九都报了舞蹈班。在我看来,小男孩爱跳舞,也有着种种优点。感受艺术之美、锻炼肢体协调性、大胆表达自我、精力合理发泄……除此之外,对他绅士风度的培养,仪态和修型,交际魅力的提升,也会加分。 我和元元爸爸都算是曾经的“文艺青年”,对一切艺术形式都有着本能的欣赏,也动辄在家里即兴歌舞——谈不上什么专业,就是图个随意尽兴——尽管元元是男孩,但他对音乐舞蹈都蛮有兴趣。 妈妈自己首先要热爱音乐,随时展示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如果嗓子不错,感觉到位,可以时不时亮相一下,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如果条件欠佳,也可以做点滑稽表演,就当幽自己一默,活跃家庭气氛。 有时候我故意搞怪学唱男高音,元元就经常要求我再“表演”一次。看了《音乐之声》,我记下歌词,反复练习,那段时间,元元总是要求我“完整地唱一遍”,同时模仿片中女主角玛利亚载歌载舞。因为他只会唱第一句:Doe,a deer,a female deer.对我能迅速背会全部歌词极为羡慕。元元对英文学习有很大兴趣,也跟这些点滴的渗透有关,这是后话。 我经常让元元观看儿童剧、歌舞表演等,让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引发孩子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注意和兴趣。元元很擅长肢体模仿,喜欢做怪相伴着“手舞足蹈”,发现这个特点后,我给他报了幼儿园的舞蹈班,无奈因为舞蹈老师有些严厉,学了一学期,元元便没了兴趣。现在,元元倒是对街舞很有感觉,一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便灵活地舞动起来,很有街舞明星范儿。我从不会因为街舞不够“经典”和“正规”对元元的行为略有微词,通常都会兴奋地鼓励他大胆发挥,还会录下来回放给他看,让他充满成就感。我准备在合适的时候,送元元专门学一下街舞。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音乐能带给他们愉快、美好的情感体验。恰当地,不断地给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刺激,能够激发起幼儿的舞蹈热情,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舞蹈创作表演。久而久之,随着音乐,他们能够自信地表现自我,并逐渐培养出喜欢参与舞蹈创作的兴趣。 让孩子欣赏音乐,不用拘泥于只听儿歌,各种音乐都可以涉猎,让孩子感受和体会音乐节奏,用舞蹈语言反映音乐的各种形象。妈妈自己也要示范、引导孩子做一些动作来配合音乐和歌词,比如:表演小猪就用鼻子拱一拱;表演鸭子就半蹲着外八字走两步等。一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表演,妈妈先做示范,模仿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样子。当孩子有兴趣地演小鸭时,妈妈可以问:“小鸭子还会干什么?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呀?”这时孩子就做出了小鸭叫的动作,小鸭游泳的动作,虽然动作很搞笑,但却是孩子学习思考的结果。这样,孩子在已获得的模仿经验中深入学到更多的本领,无形中激发了学习舞蹈的愿望和乐趣。 妈妈在给孩子做示范时,速度要放慢一些,动作要放大,以便于孩子观察模仿。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舞蹈学习也应该让孩子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妈妈应根据孩子的天性顺应他们的心理,用做游戏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如玩《小鸟找窝》时,妈妈可以扮成鸟妈妈,让孩子扮小鸟,并且跟着鸟妈妈学习各种本领。孩子学跳手绢花,妈妈可以多买几种颜色的手绢花,然后让孩子自由选择,当孩子拿到自己喜欢的手绢花跳舞时会显得格外高兴。然后妈妈在前面做示范,让孩子在后面跟着学,妈妈在做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还可以面向孩子做镜面示范。这样的家庭舞蹈活动,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活动。 妈妈自己首先要热爱音乐,随时展示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如果感觉到位,也可以时不时亮相一下,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 孩子爱跳舞,在感受艺术、锻炼肢体协调性、大胆表达自我的同时,也是精力合理发泄的一个渠道。 教员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力。 ——【英】洛克 一面墙,随意画! 只要孩子喜欢,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绘画。 我家有一面元元习作墙,贴满了孩子从两岁开始,随意涂抹的作品。随着作品的增多,墙面愈加凌乱,但我却一直没舍得清理,每天用餐时对着这面墙,就想起元元稚嫩的小手在纸面上涂抹的情景。看到那些他自己取的作品名《花裙子》、《两只警察青蛙》、《金鱼三剑客》、《峨眉山上的小亭子》、《有尾巴的金蛋在飞》……总会会心一笑,感到无比温馨。直到今年六月,经元元同意,我才准备稍微处理一下这面墙,取下几幅边缘卷曲的大作,收藏起来,把元元的新作更新上去。 让孩子绘画,不一定要他成为画家、美术家,作为一种兴趣,能够陶冶性情,已属不错,它能伴着孩子成长、丰富生活,使生命更充实,让孩子的童年记忆更有灵性,更富色彩。 绘画一方面可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训练手眼协调,同时也可以培育出孩子的空间感、审美能力、创意、结构能力、观察力以及专注能力,对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甚有助益。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三四岁,大都会十分喜欢“到处乱涂乱画”,其实,这也正是孩子学习绘画的启蒙阶段。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孩子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涵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孩子随意画下的一根线条、一个图案、一种色彩,都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地图。 在孩子绘画的启蒙阶段,妈妈态度如何、采取的方法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孩子日后绘画的兴趣,以及用画笔表达自我的自信能力。 记得元元最初只是在纸上胡乱涂抹,当他会随意画出圆圈时,兴奋得不得了,一直不停地画圈,一层一层的,一团乱麻。“啊,元元画了个好棒的钢丝球!”我找来刷锅的钢丝球给元元看,他乐了,画得更起劲了。 后来,元元在绘画班学儿童画,又碰上一位学过儿童心理学的文老师,元元画画的兴致就更浓了。在文老师班上,各种材料都可以是绘画的原料。有时在白色布袋上作画,有时在扇面和纸板上作画,有时在彩纸上做拼贴画,还配合彩陶等各种手工,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文老师问道:“你们希不希望爸爸妈妈在卫生间也能想到你们,而且非常非常爱你们呢?”小朋友们都说“希望”。我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卖的什么关子。接下来,老师先安排小朋友在白纸上画了一棵圣诞树,再用双面粘纸粘贴到透明塑料卡片上,然后在卡片上蘸点水,就可以贴在卫生间的瓷砖墙面上了。在透明卡片的正面,还可以用马克笔再装饰一下。元元就画了许多棒棒糖在上面。这张大作真的在我家的卫生间展示了很长时间,有时掉下来,就在背面蘸点水再贴上墙。每看到这张画,我就会想起那天上课的情景以及元元亲手把画贴上时的高兴劲儿。 作为孩子绘画的启蒙老师,如此的灵性、开放自由的心态以及极尽所能的创新能力,是比绘画技巧更为重要的能力。 还有一次,文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画水彩画,琳琳的妈妈来接女儿了。琳琳马上把自己刚画好的画递给妈妈,妈妈拿着画,掉过来转过去地研究,还是没有看出女儿画了什么。“这是什么呀?”妈妈小声问琳琳。“是猫呀。”琳琳话音还未落地,妈妈就说道:“不像猫啊,你看,猫的尾巴……你再来画画……”妈妈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对猫的理解,却没有瞥见琳琳的小脸已经黯淡下去,没有一丝提笔的兴趣了。 当孩子对某些活动有兴趣时,妈妈们如果能理解孩子,并不停地表现出由衷的赞赏,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逐步提高。 只要孩子喜欢,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绘画,妈妈最好采取开放的态度,任孩子随兴发挥,画什么、怎样画,让孩子自己决定,不要干涉或阻挠,只负责担当鼓励的角色。平日可以准备充足的画纸、画笔,让孩子“灵感”一到便能随时挥笔。至于孩子的画画技巧如何、有否进步,需按孩子的各个阶段来培养,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不能想着要让孩子画成什么样子,因为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会让孩子感到厌倦、产生抵触等不良情绪。面对孩子“乱七八糟”的涂鸦作品,“一点都不像”、“就会瞎画”、“怎么又画到墙上了”的斥责是最为忌讳的。“这个线条画得蛮流畅的!”、“用色很大胆”、“看得出你在用心画”、“能专心画这么久,真了不起”……这样的鼓励是更明智的。 如果孩子喜欢在一张大纸上随意乱画,画大大的图案,妈妈不要怪孩子浪费,不必要求孩子非要从某个地方开始画,以免造成孩子过于拘谨的习惯,而应通过孩子大胆的创作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孩子在刚开始对绘画感兴趣时,往往会停留在形象片面、单调的层面上。这时,妈妈可因势利导地让孩子画出更丰富的画作来,这对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增强孩子的绘画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孩子画了一个瓜子形状的图形,在圆头处又画了一条线,妈妈可以很感兴趣地问她画的是什么,孩子回答是“小老鼠”,那么妈妈就可以做以下顺势诱导: “哦,真像小老鼠,小老鼠除了有尾巴以外,还有什么呢?” “还有眼睛、嘴巴、耳朵。” “嗯,你真能干,想一想小老鼠的眼睛、嘴巴、耳朵都长在什么地方?画出来给我看一看。” …… “画得不错,咱们给这张画起个名字吧。” 这时妈妈可以再引导孩子说出《小老鼠偷米吃》的名字,或其他的名字,最后写上画画的人名和日期。 “这么好的画可不能随便丢了,把它放到什么地方呢?” “贴在门上。” 2011年2月,从外婆家过完春节回家,图画班要求交一份作业,题材随意。元元不知道怎么下手,我启发他说,就画你在外婆家印象最深的事。20分钟后,孩子完成了他的作品:纸的边框布满了彩色气球,右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杯牛奶和一个苹果。一个小男孩——相比整张纸,比例很小——在看电视。题目是:妈妈、大姨和外婆去买鱼缸,我自己在外婆家看电视。 我学过儿童心理学,知道他画的正是他自己的心理体验,一份“真实生活”:一个小男孩的孤独、勇气和对环境的接纳。老师和我都很欣赏这张画,抛开它的色彩、构图不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创作中动用了手指、眼睛和大脑,真正是一幅“用心之作”。 一位成功育子的妈妈回忆道:“记得孩子三四岁时,我给他买了大量拼图、图形重组、七巧板、变幻魔方、滑块类的智力玩具,也鼓励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后来他初中的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发现,他在上课听讲和课下复习时,会经常把老师的语言,在书上画成图形,来理解和记忆。他的书上,几乎标满了符号语言。我不知道这是否和他小时候的涂鸦、图形训练有关,但他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他并没有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他的功课上,或许,这就是图形给他带来的思考能力!” 其实,孩子绘画应着眼于“童趣”。只有充分自由、无拘无束,才能令孩子身心投入。当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感到受尊重时,自然发挥出天赋才华。所以,让孩子随意画,自由发挥,才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良方。 让孩子绘画,不一定要他成为画家、美术家,而是让孩子的童年记忆更有灵性,更富色彩。 如果孩子喜欢在一张大纸上随意乱画,妈妈不要怪孩子浪费,不必要求孩子非要从某个地方开始画,以免造成孩子过于拘谨的习惯,而是通过孩子大胆的创作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有件事是我们无法教他(林书豪)的,他的心,他的内心世界十分巨大。 ——林书豪的球队教练 什么才是最好的技能? 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到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 塞达斯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神童。他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他认为,人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增强的。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他决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试验。 塞达斯出生之后,父亲便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在他耳边不断地发出这些字母的读音。六个月后,父亲的教育初显“神效”,小塞达斯已经能够把26个英文字母全部记住了,而且能够读出声音。 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的自豪,紧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小塞达斯的玩具,让他独自苦读。这样做的结果确实让小塞达斯的智力发展得很快,两岁他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他已经发表了四篇文章,6岁的时候还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 但是,正当人们对塞达斯父亲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小塞达斯却表现出了一些反常的举动,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其实这是因为父亲的过分施压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的一些初期表现,但父亲却忽视了这个危险信号,继续对儿子进行试验。 塞达斯在12岁那年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了。正当人们艳羡地谈论着这个天才神童的时候,他却在14岁那年因患病而住进了精神病院。尽管治愈后,塞达斯又返回学校继续上学,并取得优异成绩,但是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和人们的赞扬深恶痛绝。他热切地渴望过一种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于是,他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在一家商店做了一个最普通的店员。 父母为了孩子不确定的将来牺牲现在,寄望于野蛮的教育,对于一个身心十分稚嫩的孩子来说,如何能够承受得了长期的重压? 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到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这些特质始终会令人受益。犹太教育家的建议是,“假使你的孩子具有成为面包师傅的才能,就别要求他成为医生”。他们认为,每个小孩都是以上天的旨意创造的,要是我们忽略孩子内在的种种力量,迫使他活出我们所谓的非凡成就的话,我们就破坏了上天的旨意。更有破坏性的是,有些父母喜欢用自己子女的成就,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和个人荣耀,或是达成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妈妈的愿望,于是有些妈妈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钱财,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妈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孩子精神健康的培养;只削尖脑袋想让孩子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孩子的教育,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主动探索的能力。主动学习与被动灌输,知识对人生所形成的影响肯定不一样。因此,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让孩子主动学习,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更迫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未来社会里,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自行更新知识的人。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居然被提高到是否要被列入文盲的地步,可见学习能力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学习欲望,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需要学习什么,就会主动去找课题,寻找机会充实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能力。 我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更需要妈妈的参与。因为妈妈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未知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永远是新鲜的,好奇的,妈妈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在接受新鲜事物中,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在3~6岁时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电灯为什么会发亮?”“电话为什么能说话?”“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他们的小脑袋精力无穷,似乎从未停止过思考。 我从不会忽视元元的任何一次追问,更不会嘲弄、批评、冷淡他的提问,我很清楚,如果那样做,无异于抹杀孩子的智慧幼芽,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认真回答,或者马上邀他一起翻书、上网找答案,从不敷衍了事!如果暂时说不清楚,我会告诉孩子,自己弄明白后一定会告诉他,希望他能谅解,耐心等待一两天。做妈妈的切忌不懂装懂,欺骗孩子,这样在失去孩子信任的同时,也给孩子留下了“妈妈不负责任,不求甚解”的恶劣印象。 有这样一种平衡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只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纸条上写着“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就能获得一种平衡,因为崇高和平凡是水乳交融的。我们养育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寄希望他们成为救世主,而是让他们活出自我。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活出真我。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则是自我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个实例。 有一天,一个男孩问:“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的竹管,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然后把竹管放在了水盆里。这时候,一个个小泡从洞里冒出,孩子们欢呼道:“空气!是空气!”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启发孩子观察、思考,得到答案,是教育的更高层次。 马斯洛针对人的“自我实现”提出了8条建议: 1.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 2.把生活看作选择的一个过程,然后去选择它。 3.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求。 4.对你自己负起责任。 5.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6.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努力做得更好。 7.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 8.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辩护(不是凡事推脱责任找借口,或迁怒他人),并且找到放弃的勇气。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给孩子有意识地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最终成就自我。 暑假的一天,埃里克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到沙滩边修理小木船。 埃里克指着甲板上一块松动的木板说:“孩子们,我们先把这块木板钉上吧。汤姆,过来帮我压住这块调皮的木板。还有你,乔治,快去,帮我把工具箱里的大钉子和锤子拿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埃里克说:“儿子们,你们自己动手修理小木船好了,爸爸得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现在要看你们的表现了!”说完之后,埃里克就坐到了4岁的小女儿菲比的身边,和她玩了起来。 可是,还没有到五分钟,在一旁修理小木船的兄弟俩就吵了起来。汤姆埋怨乔治差点把钉子钉在自己的手上,乔治说汤姆没有压好木板,两个人越吵越激烈,修理工作自然停了下来。 埃里克急忙对他们说:“喂,喂,两个能干的小工匠,不要吵,不要吵,让我给你们做个示范,你们就知道怎么干了。我之所以让你们动手修理小木船,是想让你们知道光有勇气和蛮力是做不好事情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另外再加上十个灵活的手指,才能做好修理的工作!” 于是,从如何握住一颗小小的螺丝,到应该使多大的力气才能拧紧这颗螺丝;从怎样调节一只扳手的开口大小,到怎么做好手脑结合的工作;从钳子不同的种类到其使用,埃里克一一对两个孩子作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让孩子亲自做一下,加深体会。 很快,两个孩子就学会了怎样正确地使用工具,他们又自己动手修理起了小木船。 无论做任何事情,经验和知识都是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孩子都是在不断摔倒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其援手扶持,不如传授给孩子爬起来的勇气和方法。 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质、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对孩子经验的积累,非常有益。在大自然、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或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即便是孩子没有发问,妈妈也要主动给孩子讲一些“为什么”。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就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知识的要领。 父母为了孩子不确定的将来牺牲现在,寄望于野蛮的教育,对于一个身心十分稚嫩的孩子来说,如何能够承受得了长期的重压?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活出真我。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则是自我教育。 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如果教儿童5个他所不认识的字,他会长久地受这几个字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把20个这一类的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儿童就会飞快地掌握它们。 ——【前苏联】乌申斯基 听说训练,架构幼儿的知识世界 妈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听”的环境。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播放一段柔和的古典音乐,等元元醒来后,再换一张节奏明快的光盘给他听,让他的频率随之转换。这个仪式意味着愉快一天的开始。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幼儿在快乐的教育中要建构三个世界: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诚信、责任心;架构智慧的知识世界;建构美好的生活世界。 就架构智慧的知识世界而言,听说训练是刺激幼儿大脑发育的重要一环。 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各部分机能积极活动,形成积极的条件发射,调节大脑的各种功能,如果孩子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够发挥出大效能,他就将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在五官中,首先要发展耳朵的听力,因为婴儿的听力比视力发展得要早。在5岁之前,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更多来源于耳朵,而不是眼睛。因此,这一阶段妈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听”的环境。 孩子喜欢能制造声音的玩具,而且声音越是复杂,对他的听觉发育越好。孩子的听觉在出生时就已经得到了完全的发育,到了1~2岁时,已经能够辨别音调和音质的不同。 妈妈悦耳的歌声是对孩子最好的刺激,妈妈可以给孩子朗读优美的诗歌,听各种音乐光盘,听各种声音,从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从而训练方位听觉及对不同音调的辨别能力。如给孩子身上系一个小铃铛,让孩子听摇铃声、注视摇铃,并引导孩子去摇动摇铃,使它发出声音。从房间的不同地方向孩子说话或摇铃铛,看他会不会听到并用眼睛追寻声音的来源。 较大的孩子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听力训练,还可加以音调强弱、速度快慢的控制。如:妈妈控制说话的语调,唱歌时采用不同韵律和节奏等循序渐进地给予声音刺激;还可让孩子聆听鼓声、铃声的强弱及快慢、次数,逐渐从“听觉记忆”发展到“语言表达”。 培养孩子的听力,也是培养孩子早说话的过程,无论是听觉训练,还是语言训练,都要注意趣味性,要在孩子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说话;还要注意所教词语的形象性,即为了使孩子逐渐掌握丰富的词语,应尽量使这些词语能同所代表的事物对应起来,让词语和具体物象一起印入脑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 学龄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极为迅速,到了4岁左右,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讲,他所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花草,甚至是社区里的秋千、健身器材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 在这一阶段,可以从复述言语和故事入手,大人讲一句,孩子跟一句,从简单规范的短句教起。如“宝宝爱看书”、“我要小便”等,然后教长一点的句子。要讲普通话,把词吐清楚,力求说得准确。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引导孩子简单复述故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情节,只要孩子能说出个大概,哪怕是几句话都要热情鼓励和称赞。刚开始孩子会很吃力,妈妈可以根据故事过程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 我在给元元讲《莎娜的雪火车》时,是这样引导的:“有一天,莎娜和鲁鲁发现了什么?”孩子会说“雪地上有两行印”,接着我附和着问,“然后他们做什么了?”“搭了雪火车。”“火车上有谁呀?”“莎娜和鲁鲁,后来又有狐狸、狼……”“对,他们都想坐雪火车。他们开着火车,顺着印走,发现一个……”“一个大雪山,站起来了,变成一个大雪人。”“那两个印是谁留下的?”“雪人。他用雪橇留下的。”……直到孩子讲完。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在教孩子学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 妈妈要在孩子回答后,适时肯定并重复孩子的话,在重复的过程中,用规范的语言调整孩子的回答,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增加词汇量,帮助孩子掌握词句的规范用法。 例如,孩子说“小花猫在尿尿”,妈妈答“你观察得很对,这只小花猫在花园里小便,它在给花草浇水施肥呢”。这样,孩子从反馈中得到的启发会更多,他可能会接着问“施肥是什么意思”,这样,便促进了孩子的思考。 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句子中,不要只说不演示。要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辅以相应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 妈妈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任务就是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增强他们说话的连贯性。 妈妈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 妈妈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妈妈不要提问题太多,这会增加他们的紧张。 妈妈要在孩子回答后,适时肯定并重复孩子的话,在重复的过程中,用规范的语言调整孩子的回答,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增加词汇量,帮助孩子掌握词句的规范用法。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孙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妈妈及家人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 孩子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幼儿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然而我们并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自我发育的完善,否则将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效率。 仔细观察孩子,我们会发现无论个别差异如何,只要是喜欢或感兴趣的事物,孩子都会集中注意力。 查看各种不同的有关提高注意力的文章,可以发现锻炼注意力的大原则,无外乎:一是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二是给孩子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三是尽量让孩子钻研有兴趣的事物。 首先,帮助孩子把目标具体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较具体和明确的强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遥远的、比较抽象和模糊的东西所影响。学习虽然意义重大,涉及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对孩子而言,毕竟是比较遥远和抽象的;而看电视、吃零食之类的事情是一种十分明确的诱惑,可使孩子获得即时的满足,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后者的吸引。为此,就特别需要父母想办法,把一些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其次,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年纪小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当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时,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简单的环境。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应随意打断孩子而让他做另外的事。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妈妈走过来问问孩子吃水果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爸爸又叫孩子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人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子今年刚刚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十多年前,孩子的父母曾告诉我,这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专注。小时候,孩子是姥姥带,姥姥喜静,爱织毛衣,或是缝补衣服。每当姥姥静静地做这些事时,孩子也在一边安静地玩耍,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孩子的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让孩子集中精力干一件事。 家长要注意孩子平时的表现,当孩子做事不彻底时,要鼓励他把事情做完。不管是在孩子玩积木还是画画时,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一股脑儿摊在孩子面前,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些训练注意力的方法也是可以尝试的。比如,和孩子一起,每天专心听时钟的滴答声,第一天10次,第二天15次,第三天20次,逐次增多,每次都十分专注地聆听,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专心注意的习惯。再如,可以让孩子盯住一张画,然后闭上眼睛,回忆画面内容,尽量做到完整。回忆后睁开眼睛再看一下原画,如不完整,再重新回忆一遍。这个训练既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注意更广范围的能力。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凡是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就容易自觉地同其决裂,所以,一定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选出一项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感兴趣的东西有限,所以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从中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真正训练开始前,妈妈先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文静的活动,如讲故事、画图、拼图……从这些内容开始训练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几分钟,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时停止。可挑选讲故事作为训练注意力的项目之一,具体做法是: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有声有色地为孩子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听MP3播放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帮助孩子把目标具体化。把一些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应随意打断孩子而让他做另外的事。 让孩子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当孩子做事不彻底时,要鼓励他把事情做完。 凡是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就容易自觉地同其决裂。 父母先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文静的活动。 给孩子的五把金钥匙 不仅要科学地关注孩子的“起跑线”,更应关注孩子能否到达终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这样提醒年轻的父母:“要让孩子将来更成功,父母要给孩子五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是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健康的体魄。现在小学生里面28%的视力不合格,初中是60%,高中是80%,大学是90%,因为视力不合格,有些事就不能做。目前青少年中7?2%营养不良,实际上是酸碱不平衡;7?5%的孩子肥胖。二十年来,孩子体重每年都在增加,身高也在增加,但是体质却在下降,肌肉力量、耐力、灵敏度、反应能力等在下降。高校自主招生中有一项就是测试学生的体质,教育部规定中考要加强体育分数,现在是30分,可能过两年要增加到50分,同时从5个项目增加到7个项目。所以,要关注孩子健康的体魄。 第二把金钥匙是保持快乐的心态。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孩子,教孩子以乐观的态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快乐的心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另外,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和应有的尊重。 第三把金钥匙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对于孩子爱拖延的坏习惯,妈妈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当孩子做事不成功,有畏难心理时,妈妈应当鼓励他、指导他,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同时也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 第四把金钥匙是灵活的思维方式。比如看问题不要太绝对,看问题要看到它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和谐的思维方法。 第五把金钥匙是给孩子一个多彩的舞台。展示的面多一点,空间多一点。不给他舞台,他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 首先,父母要注意真爱的教育,这是一种双向的爱。爱一个孩子,同时要让孩子懂得爱别人,这样孩子才能付出爱。爱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其次,是责任心的培养,的确,我们预料不出孩子在今后几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这些特质始终会让人受益。 人生是马拉松,父母不仅要科学地关注孩子的“起跑线”,更应关注孩子人生的“终点线”。 给孩子一个多彩的舞台。展示的面多一点,空间多一点。 不给他舞台,他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中】陶行知 让孩子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 就观察而言,妈妈们要做的不是培养,而是唤起,因为孩子的观察潜力远远超越了成人。 我为元元的观察力感到震惊,因为他会经常纠正我的错误。“这个砚台的形状是个小老鼠呢。”我说。“妈妈,是兔子,你看,它的耳朵长长的尖尖的,小老鼠耳朵是圆圆的。”当我不确定是犀牛还是野猪,是狼还是狗时,他总能准确迅速地指出,让我倍感惭愧。 和孩子一起看《豚鼠特工队》时,我发现他有时会把豚鼠说成鼹鼠。“是豚鼠,孩子。”结果看了一会听对白才知道,豚鼠特工队里有三只豚鼠一只鼹鼠。真有一只鼹鼠!作为成人的我却一时分辨不出来。“你看,妈妈,那个躺在地上的就是鼹鼠。”元元等到那只鼹鼠的一个长镜头,赶紧告诉我。 也许就观察而言,妈妈们要做的不是培养,而是唤起,因为孩子的观察潜力远远超越了成人。 圆珠笔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总是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圆珠笔用到一定程度,笔尖部位就磨损严重使油墨漏出污染纸面。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是因为一个小孩子的一句话,他天真地说:“不想让油墨漏出来就不要等到它漏出来啊。”制造商就是因为这句话豁然开朗,与其研究怎么防止磨损笔尖,不如干脆把笔芯做短一点、细一点,油墨少一点,这样在笔尖还没有完全磨损的时候油墨就已经用光,只需要换笔芯就可以继续书写了。 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价值,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经验,但也没有刻板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远比一个成年人活跃,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也独特、非凡,常常给人以智慧的惊喜。 有一个在管理学书籍中常常被用来解释沟通技巧的真实例子,也很适合作为理解儿童思维独特性的范例,也许可以让妈妈们对孩子“另类”的观察和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对因心理投射作用而对孩子产生“误解”认识得更清楚。 在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为了考验这个小男孩的反应速度,也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海上空时,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小男孩想了想,回答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要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会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小男孩说完这话之后,观众席上立刻嗡嗡地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被他的童言童语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为他的胆小自私摇头叹息。但在这些声音稍稍平息下来之后,观众却突然看见小男孩带着悲悯的神情,噙着眼泪继续说:“因为我要赶快跳下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所以,当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真的了解,还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自以为了解呢?我们对于孩子观察思考的方式,是否有足够的尊重? 好父母会洞悉儿童眼神流露的信息,看看他所看到的,体会他的感受,与他的心灵相通。他寂寞时,需要你的陪伴;发脾气时,需要你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害怕时,需要你的拥抱确保安全;好奇时,需要你耐心的指点;快乐时,需要与他所爱的人一起分享他的笑声和欢愉。 1?5~4岁是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他对泥土里的小虫子、衣服上的小图案,甚至一些我们大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能观察到。难怪有人说,孩子对细小事物的热衷,正是对大人日渐丧失生活热情、无视生活细节的生存现状的某种弥补。 观察力强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力弱的儿童。观察力也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这种能力的发展是逐渐累积的。因此,智慧妈妈应保护好孩子善于观察的眼睛,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确保孩子将来生活与处世的能力。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年幼时,从母亲身上获得了许多性格特质,终生受益匪浅。母亲擅长观察人、分析人的性格特征。她说,“在一英里之外就能嗅出骗子的味道”。对于遇到的每一个人,她总是要有所评论。这些评论不见得百分百准确,但却百分百地在韦尔奇幼小的心灵中种植了一种观察人、评判人的习性。这种习性,对韦尔奇来讲是太重要了。他后来曾经把商业成功的经验归结为六个字:“人为先,策为后。”如果不能擅长于分析人,“人为先”的话就无从提起。 妈妈可以用神秘的表情、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孩子的观察兴趣。也可以用心创设观察环境,因为色彩鲜艳的物体和会活动的物体更能引起孩子观察的兴趣。观察对象具体、生动、活泼,不仅使孩子兴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牢固。还可多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赞赏的评价,使孩子持续感到成功的喜悦,也就增强了兴趣。 观察需要指导,可让孩子分两组观察一只小乌龟。甲组不做任何提示,然后让他们描述,结果只能说出四条腿、一个硬壳、脖子能伸缩等最粗略的特征,很不细致,也不准确。乙组的孩子按乌龟头、躯干、四脚、正反面的顺序进行观察。结果大不相同,单是头部,孩子们就能按顺序说出:头呈三角形、眼睛黑亮像一粒米大小、鼻孔细小像两个小针眼、嘴紧闭着像一条线一样……这种顺序,可按空间部位的不同,排出观察者或观察对象的观察顺序,也可以按时间来说,排出时间先后或情况变化的顺序。 达?芬奇初学绘画时,老师让他每天画鸡蛋,时间长了,他很不耐烦,老师提示他每个鸡蛋都是不同的,随着角度、光线的不同,同一个鸡蛋呈现在画面上也是不一样的。达?芬奇茅塞顿开,他不仅学会了应该怎样观察事物,而且学会了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于是,他继续苦练基本功,并创造了一种被人称为“薄雾法”的绘画技巧。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公园踏青时提议来场比赛,看谁能最先找出春天的三种标志。一会儿工夫,女儿就找到了,她说:“春风吹来暖暖的;柳枝上冒出了一点点小芽;还有小蚂蚁也出来了。” 妈妈鼓励她说:“你真了不起!下面,咱们比比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听出春天美妙的旋律。”女儿闭上眼睛,倾听各种声音,每当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她都会异常欣喜。 在带孩子游玩时,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孩子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经常这样做,孩子就会留心周围事物,逐步改掉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同时,这也会大大促进孩子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兴奋地向妈妈报告他们的新发现:“小鸟是用草和泥做窝的”,“小猫和小狗都喜欢晒太阳”,“小鹅和小鸭都穿着同样的‘黄衣服’,而长大了就不是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发现都是珍贵的,这时,妈妈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越来越喜欢去发现、去思考。 孩子和动物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动物,所以观察小动物是很好的办法。比如,孩子通过养蚕,可以观察到蚕如何睡眠、蜕皮,怎样吐丝、结茧、变蛹,又怎样从蚕蛹变成蚕蛾等过程;用放大镜,可以放大雪花看看多棱多角的晶体,放大苍蝇看看爪子上的脏浊,放大蚊子,了解蚊子怎么叮咬并传播细菌等。这样既能把观察引向深入,又能刺激孩子对多元信息的捕捉。 曾周末带着元元去森林公园,意外发现河里有好多小蝌蚪,密密麻麻的。原来正逢青蛙繁殖的季节,我们用矿泉水瓶子和塑料袋捞了好多,回家后,元元负责给蝌蚪换水,喂鱼食。我给元元念童谣“小蝌蚪找妈妈,找到一个大青蛙”,向他讲解妈妈和宝宝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小蝌蚪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妈妈……几周后,蝌蚪隐约长出腿了,我们一起放生,送它们回家。 还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训练观察力。看图时让孩子随着妈妈的讲解有目的地观察,比如,图画中有几种颜色,有几个人,发生了什么事,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 对于一些孩子容易混淆的事物,妈妈可以引导孩子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比如马和骡子或毛驴,虽然外表看差不多,但其中有许多不同之处,各自有其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准确地辨别。还可以比较小草和韭菜、日出和日落等。在观察中融入推理、总结和归纳,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 在任何时候,妈妈的同理心,妈妈看待孩子的角度都非常重要。 孩子对细小事物的热衷,正是对大人日渐丧失生活热情、无视生活细节的生存现状的某种弥补。 孩子的思维远比成年人活跃,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非凡,常常给人以智慧的惊喜。 孩子和动物有天然而质朴的联系,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动物,所以观察小动物是很好的办法。 妈妈可以用神秘的表情、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孩子的观察兴趣。要在观察中融入推理、总结和归纳,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 理财,从两个存钱罐开始 妈妈们不妨让孩子拥有两个储蓄罐,加深孩子对“小钱”、“大钱”的形象认识。 几乎每个妈妈都为孩子准备了存钱罐。在我看来,教孩子有意识地存钱,不仅仅是鼓励孩子有积累金钱的意识,更可贵的是鼓励孩子设计一个目标,为实现目标持续坚持的那种努力。 元元4岁时,我开始教他有意识地为一个短期目标存钱。比如,孩子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时,我会要求他用日常表现挣得的积分来兑换钱,存够了就可以买——我主动计划买给他的礼物不在其内。元元用自己攒的钱得到的玩具,总是更加珍惜。 所有孩子都下意识地喜欢存钱罐,在他们对钱的价值认识还懵懂模糊的时候,一枚枚闪亮的硬币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所以建议妈妈们不妨让孩子拥有两个储蓄罐,让他学会辨别钱的大小、多少和用途,加深孩子对“小钱”、“大钱”的形象认识。 比如,元元的小猪储蓄罐用来投放一角、五角的硬币,积累到一定数目的时候,把零钱取出来,跟我换一元的硬币,然后放到老虎储蓄罐里。我会告诉孩子,积累了多少个一元硬币后,就可以给自己买什么样的食物或玩具。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对钱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积累,看到两个存钱罐里的钱越来越多,孩子很有“富起来”的满足感。 元元上中班后,幼儿园规定每月的托儿费都由去财务直接缴纳现金改为存入银行自动划转,我便和元元一起到银行,以他的名义开个户头。当元元在正规印刷的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既兴奋又凝重,似乎能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变重要了。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职后,美国媒体公布了他在10岁时向父亲递交的一张申请书,内容是请求父亲将他每月的零花钱由四角提到六角,但他的父亲约瑟夫没有同意这一请求。事实上,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是美国当时最杰出的五位企业家之一,他先后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肯尼迪家族也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消费能够让我们暂时化解心中的不快。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在花光了钱袋中的金钱,购回了很多东西后,人的心情也似乎变得好了起来。 低廉的价格、对物品的渴望也是冲动消费的诱因之一。与冲动消费相伴随的,是自制力的虚弱。当一个人的自制力越来越弱的时候,他就会要经常承受后悔和痛苦的折磨。当我们一次性捧回一大堆并不实用的东西、摸着空空的钱包时,我们就会后悔。 面对孩子的消费冲动,父母一定要教孩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制力。一个懂得在消费冲动时控制自我的人,才能留住手头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写给母爱的书……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温婉细腻的母爱智慧,真的被感动!被开启!常常感慨在屏幕上扮演过太多的母亲角色,唯有生活中的母亲最难扮演,因为,没有脚本为我依据!感谢一汀为天下所有的母亲学习母爱撰写了脚本!让我们用爱与智慧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吧! ——萨日娜 我们时常好奇宝宝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现在就跟着一汀寻找答案吧。 做“妈妈”是一生都要研习的功课。除了吃饱穿暖,妈妈更要关照宝宝小小的内心世界。跟一汀一起,做个有智慧的好妈妈! ——王姬 一汀与天下所有的妈妈一起解读孩子,解读人生。 一汀与所有的妈妈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李菁菁 培养孩子好性格:宝宝别生气,妈妈别担心! ——吴秀波
编辑推荐
1、67则私家教养配方,轻松解决一切教养难题 2、爱+信心=方法之源 3、拥有开启秘密花园的金钥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