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陈修武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余秋雨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泽畔的悲歌》(楚辞);《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是为推荐。
内容概要
《六朝的微博:世说新语》把《世说新语》改写成了通俗的白话故事,这些故事分开来看,处处闪耀着生活的智慧;合起来看,便是一幅人文社会的实相。《六朝的微博:世说新语》五六百条故事连接起来,可以说是汉魏晋宋时期,大传统(指上层社会)人文艺术的活动影片。
海报:
作者简介
罗龙治,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文学博士。曾任教台湾科技大学,现已退休。著有《进士科与唐代的文学社会》、《唐代的后妃与外戚》、《狂飙英雄的悲剧》等。
书籍目录
德行篇第一陈蕃礼重名士 047黄宪澄之不清,扰之不浊 047周乘有自知之明 048难兄难弟 048荀巨伯舍命全交 048管宁割席绝交 049华歆救人的机智 049阮籍不臧否人物 050嵇康喜怒不形于色 050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050邓攸纳错妾 051阮裕焚车 051醇酒岂可罚老翁 052皮里阳秋 052刘惔临死不谀神 053谢安教子 053王恭身无长物 053孔安国送葬 054王导拒钱百亿 054言语篇第二边让颠倒衣裳 055月中有物 055小时了了 055偷还拜什么? 056高明之君刑忠臣孝子 056孔融推荐祢衡 057庞统伐雷鼓 058魏武网目太细 058邓艾口吃 059李喜坦率可喜 059向秀入洛 059满奋吴牛喘月 060陆机出口成对 060君子得疟疾 061新亭对泣 061江左夷吾 061高座不学汉语 062菩萨度累了 062澄公把石虎当海鸥鸟 062朱门蓬户 063忘情和不能忘情 063康法畅的拂麈 064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064蒲柳之姿 065未若柳絮因风起 065齐由齐庄 065支公养马 066支公好鹤 066欲者不多,给者忘少 066渡河焚舟 067山阴道上 067芝兰生阶庭 067讨厌影子的人 068政事篇第三文王之囿 069陈太丘办案 069送犯夜人回家 070王导善于接见宾客 070王导行政宽简 071陶侃勤俭通变 071何充处理文书 071文学篇第四郑玄青出于蓝 072服虔善《春秋左传》 072钟会论操行和才能 073王弼少年奇才 073王弼注《老子》 073裴徽善解人意 074庾敳悟性高明 074向郭二家注《庄子》 074阮瞻简易通达 075王导的三个命题 075殷浩读佛经 076阮裕精“白马论” 076挥麈剧谈 076支公擅名《庄子•逍遥》篇 077殷浩偏精才性论 077支公造《即色论》 077支公讲《维摩诘经》 078许询怒挫王修 078殷浩读《辨空经》 079于法开为难林法师 079刘惔妙答 080康僧渊名噪江南 080殷浩疑多患少 080殷浩挑战林法师 081张凭语惊四座 081《诗经》何句最佳? 082刘惔擒服孙盛 082圣人有情否? 083惠施妙处不传 083殷仲堪精研玄学论题 084《易经》以感应为本体 084北人学问广博,南人简要 085未得牙后惠 085深公夷然不屑 085裴擅“崇有论” 086王羲之披襟解带 086羊孚论《齐物》篇 087殷仲堪读《道德经》 087提婆讲《阿毗昙经》 087桓玄才思空竭 088煮豆燃豆萁 088阮籍神笔 088左思《三都赋》 089刘伶著《酒德颂》 089乐广、潘岳相得益彰 090夏侯湛续周诗 090孙楚悼亡诗 090殷融长于笔才 091庾敳作《意赋》 091郭璞《幽思》篇 091庾阐作《扬都赋》 092谢安讥评模拟作赋 092习凿齿作《汉晋春秋》 092五经鼓吹 093张凭作《母诔》 093陆机才多为患 093孙绰《天台山赋》掷地金声 094谢安的碎银子 094袁宏擅咏史诗 095潘岳浅净,陆机深芜 095裴启作《语林》 095谢万作《八贤论》 095袁宏《北征赋》 096袁宏《名士传》 096袁宏倚马可待 097顾恺之作《筝赋》 097殷仲文读书不广 097羊孚作《雪赞》 098古诗何句最佳? 098桓玄登楼作诔 098桓玄酬答贺版 099……
章节摘录
难兄难弟陈纪字元方,是太丘县长陈实的长子。陈谌字季方,是陈实的少子。他们一家都是芝兰玉树,名望极高。有一天,陈元方的儿子陈群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忠,互相争论父亲的功德。两人相持不下,便只好请祖父陈太丘来裁断。陈太丘听了他们的争论以后,微微笑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说:兄弟都是英才,所以做哥哥不容易,做弟弟也不容易。荀巨伯舍命全交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没有什么建树。有一次,他到城中去探望朋友的病,刚好碰上胡贼来攻城,城里的人都吓得逃光了。那友人便对荀巨伯说:“我本来就死定了,你还是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是担心你的身体才来看你的。现在你有了意外的急难,我如果逃走的话,那当初何必又千里迢迢地赶来看你呢?”胡贼入城以后,发现城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十分惊讶,便问:“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们两个怎么这样大胆,敢停留在这里?”荀巨伯说:“并不是我们特别大胆,而是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忍心离开。”胡贼听了,只好摇摇头走了。管宁割席绝交管宁和华歆二人,小时候原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园中种菜,忽然从泥中挖出了一块金子。这时管宁依旧挥动锄头,把金子视同瓦块一样铲开了。华歆看到了这块金子,却把它拾起来,远远地掷了出去。后来又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门外有一辆豪华的车子经过,管宁照旧读他的书,华歆却忍不住跑到门外去观看。经过这两次以后,管宁发现华歆不是他的朋友。于是管宁毅然把坐席割成了两半,对华歆说:“我们还是分开来坐吧!”华歆救人的机智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难。在半路上,有个陌生人苦苦哀求要上船一起避难。这时华歆已发觉不妥,便再三推托,不让那人上船。王朗在旁边很看不过去,便说:“船上也还有空,就让他上来吧!”陌生人上船以后,船继续前行。忽然有一批水贼追来了,王朗一看,才发觉刚才自己的大意。于是他就想把陌生人撵下船去。华歆见时机急迫,便悄悄对王朗说:“刚才我不让那人上船,本来就怀疑他。现在你既已让他上船,好歹也只能救他救到底。否则临危相弃,不但后果不堪设想,在道义上恐怕也说不过去。”于是便让陌生人继续坐在船上,彼此相安无事。阮籍不臧否人物晋文王常对人说:“阮籍的为人,至为谨慎。每次说话,都让人难以测度。而且,他从来不曾议论过人家的长短。”嵇康喜怒不形于色嵇康本是会稽奚人,后来改姓嵇氏。嵇康娶魏武帝(曹操)的孙女,入晋以后,尤为谨慎。常和光同尘,不与人争好恶。王戎和他交情很深。有一次王戎对人说:“我和嵇康住了二十年,不曾看过他脸上表露喜怒之色。”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王戎、和峤(qiáo)同时遭遇大丧,二人都以孝著称。结果王戎哀恸逾常,只剩鸡骨支床。和峤则哀哀哭泣,备尽礼数。晋武帝问刘毅:“你最近常去探望王、和两家的丧事吗?听说和峤哀苦过礼,真叫人担心!”刘毅答道:“和峤办理丧事,虽然克尽礼数,但每天量米而食,元气不损;王戎不守礼制,有时喝酒,有时看人下棋,但是形销骨立,要扶杖才能走路。因此,依我看来,和峤只是尽了活人应尽的礼数,王戎才是尽了为死人应尽的情谊。陛下如果要担心的话,应该担心王戎,而不是担心和峤。”
编辑推荐
《六朝的微博:世说新语》编辑推荐: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余秋雨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主编寄语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