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国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周何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余秋雨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泽畔的悲歌》(楚辞);《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是为推荐。

内容概要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儒家的理想国:礼记》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世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应该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海报:

作者简介

周何(1932—2003),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著有《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著述考》等。

书籍目录

致读者书 第一章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050 孔子修墓051 孔子闻子路之死052 孔子哭伯高之丧053 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055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056 孔子看人送葬057 苛政猛于虎058 童子汪踦为国牺牲060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061 立庶子不立嫡孙063 孔子主持射礼064 孔子之死066 弟子为孔子服丧069 孔子的坟070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072 子夏哭儿子之丧075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077 曾子称赞晏婴知礼078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080 曾子过犹不及081 曾子病危时换席082 不食嗟来食084 石祁子知礼086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087 晋献公杀太子申生089 秦穆公吊公子重耳091 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094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095 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097 容居的狂妄无知098 善颂善祷100 赵文子论人101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105 卫献公吊柳庄之丧106 成子高的遗言107 国子高论葬事108 杜蒉罚酒110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112 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114 周丰讽喻鲁哀公115 鲁悼公为妾服丧117 孟敬子不守礼118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119 罢市求雨121 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123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125 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126 陈子亢取消用人殉葬128 季子皋葬妻129 第二章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132 冠礼的意义(二)135 冠礼的意义(三)137 婚礼的意义(一)140 婚礼的意义(二)144 婚礼的意义(三)146 婚礼的意义(四)148 丧礼的意义(一)150 丧礼的意义(二)153 丧期的意义(一)156 丧期的意义(二)158 丧期的意义(三)160 祭礼的意义(一)165 祭礼的意义(二)167 祭礼的意义(三)168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170 孔子论礼教的功用175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178 孔子论守制的用意180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181 孔子论蜡祭183 曾子论哭的声调184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185 礼有权宜的变化186 孔子论孝188 曾子论孝189 乐正子春论孝190 孔子论大同和小康193 制礼的因素198 第三章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202 儒者的典型(二)204 儒者的典型(三)205 儒者的典型(四)206 儒者的典型(五)207 儒者的典型(六)209 儒者的典型(七)210 儒者的典型(八)211 儒者的典型(九)212 儒者的典型(十)213 儒者的典型(十一)215 儒者的典型(十二)216 儒者的典型(十三)217 儒者的典型(十四)218 儒者的典型(十五)219 儒者的典型(十六)220 儒者的典型(十七)221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223 什么是“诚其意”226 “中”与“和”228 “诚”的修养230 好学、力行、知耻232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234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236 礼乐的精神价值239 子夏论乐242 第四章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246 对父母的礼(二)248 对父母的礼(三)251 对长者的礼253 对老师的礼255 男女界限的礼257 幼童教育(一)259 幼童教育(二)260 一般生活规矩261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孔子主持射礼 有一次,孔子在矍相地方的一块空地上主持射礼。当时四面来参观的人像城墙一样厚,围得水泄不通。行过了乡饮酒礼之后,原先担任司正职务的人转任司马,准备马上要进行射礼的时候,孔子命令担任司射的子路手里拿着弓箭走出来,邀请围观的群众来参观射礼。子路大声宣布说: “凡是打过败仗的将军,自己国家已经灭亡的大夫,硬要过继给别人做后嗣以贪图别人家财的人,不可以进来;其余的请进入场内。” 这一宣布之后,大约走掉了一半儿,进场的有一半人。孔子又叫公罔之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宣布规则。公罔之裘先举杯说: “有没有二三十岁左右,而能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有没有六七十岁以上,平时爱好礼义,不受时下风俗影响,能以品德修养,终其一生的?如果有的话,请到这边的来宾席位上来。” 于是又走了一半儿,只有一半的人到来宾席位上去。 接着序点又举杯,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有没有年纪轻轻的,而能爱好学习而从不厌倦,爱好礼义而永远不改的?有没有年长的如八十、九十,甚至百岁的,素来奉行正道,从不胡作非为的?如果有的话,再请上一步,到这边的贵宾席位上来。” 真正够资格的,已没有多少位了。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耄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射义》) 解说 古代有乡饮酒礼,大约在春、秋农事忙完了之后,由地方长官出面,集会本乡本区的人民,聚在一起喝喝酒,叙叙家常,主要目的是在敦亲睦邻。但是由于在集会的时候,必须遵守尊卑长幼的次序,譬如六十岁的老人家坐在席位上,五十岁的人就只有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的份儿,因此可以说这是古代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一种社交活动。在乡饮酒礼之后,年轻人在一起,总会有些竞技的余兴节目,那就是乡射礼了。乡射,当然是一种射箭比赛,但是从他们的动作技术、姿势仪态等的表现上,可以看得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气度。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往往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和场合来选取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虽然是一种竞技比赛的节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却是非常的严肃认真,而在观礼席上的来宾也必须是经过选择的。从子路、公罔之裘、序点宣布的条件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场地,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资格登上宾位。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在公罔之裘等宣布进入宾位的条件里,只说到二三十岁和六十岁以上的人,不提三十以上、六十以下的人,因为这段年龄的也正是壮年人,壮年人当然是参与比赛,先后登上射位,所以不在被邀请的行列之中。

编辑推荐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编辑推荐: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余秋雨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主编寄语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的理想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还行,有白话文和文言文对照,不过要是有注音就好了,书中的文言文有好些字都不认识呀,惭愧惭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