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友谊 作者:白寿彝 页数:504
Tag标签:无
前言
题记一《中国通史纲要》 本书的编著,自1977年10月22日开始草拟大纲,到今年6月7日全部定稿、10月22日校完清样,前后恰好是三个年头。我们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的支持,使我们得以在各种干扰下,毕竟完成了这一工作。 参加本书编著工作的,有杨钊同志和龚书铎同志,他们分别负责先秦和近代史部分。方龄贵同志参与编写了封建社会部分的初稿。朱仲玉同志参加了一些章节的改写并编了全书的索引。精装本的图版是由杨钊同志和龚书铎同志选集的。我做了一些修改补充的工作,负责全书的定稿。 侯外庐同志是我们的顾问,他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给我们不少帮助和启发。王振铎同志在科学技术史方面,给我们许多学术上和人力上的帮助。华觉明同志、刘金沂同志、何绍庚同志、杨文衡同志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其他同志,把他们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提供我们。缪鸾和同志、李进修同志、戴学稷同志、刘先照同志、马寿千同志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的许多同志,参加了讨论,有的还编写了材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和昆明师范学院的领导,选派专人参加工作,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不少同志的作品,包括论文、专书、辞书、年表、教材,都给了我们教益,特别是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和游国恩等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给我们的教益较多。有时,我们做不出更合适的表述,还袭用了一些作品里的成文。因为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外文出版社首先答应为本书出版日、英、德、法等外文版本。紧接着,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出汉文原稿的版本。外文出版社吴恂南同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有关同志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做了耐心的工作。我们对上述的各位同志,表示深深的感谢。对于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同志在生活上给我的周到的照顾和对减少我可能遇到的干扰的关心。 我们在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这有待于读者的论定。中国史上有一些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或限于资料上的不足,或由于研究的不足,我们没有勉强地作出论断,希望以后能不断地有所解决。 白寿彝 1980年11月9日北京
内容概要
1975年,正处“文革”期间,白寿彝先生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通史纲要》的研究、编撰工作。从l977年至l980年,历时三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这部小型中国通史完稿。1980年11月,71岁高龄的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发行了。
《中国通史纲要》是“文革”后,国内出版社科史学学术的第一本书;这是自1975年以来落实白寿彝先生倡议编写中国通史所迈出的第一大步;又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纲要性和前瞻性的书藉。这本书很好地把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用简明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出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按原先的设想,《中国通史纲要》一书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外国读者,因此在写法上多有独特之处,如基本上不引用原始材料,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历史上的专用名词,在表述上力求明确和精炼。不料当出版社先行出版中文版后,却立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末,此书已是印刷27次,累计印数达94万余册,到目前为止累计印数已远远超过了上百万册,现已经出版的外文本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罗马尼亚、韩、蒙等8种外文译本及世界语译本。《中国通史纲要》虽然只有30多万字,但在国内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它被列入我国通俗理论读物的必读书目、全国高校指定使用教材。l988年,它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作者简介
白寿彝,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长;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国家教育部称他“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教书育人,誉满学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赞他“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史学会认为他“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书籍目录
中国通史纲要 (上册)
第一章 叙论
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二、五十多个民族,十多亿人口
三、一百七十万年和三千六百年
第二章 远古的遗存
一、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二、丁村入和山顶洞人。工具的进步,装饰品的出现
三、仰韶文化所见母系民族社会
四、龙山文化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第三章 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一、古老的部落
二、部落首领,神和神的儿子们
三、夏的“家天下”
第四章 商周奴隶制国家
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二、商奴隶主王朝
三、商代的社会经济
四、周的兴起和周奴隶主王朝的建立
五、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六、周由盛而衰
第五章 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一、东周初年和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
中国通史纲要 (下册)
章节摘录
夏的活动地区,是疏松的冲积黄土平原,是适宜于原始耕作的地方。在平定了洪水,群众都得到安居的时候,这一地区的畜牧业和农业都是很可能有所发展的。古代天文知识和历法的发展,跟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相传尧时观察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定出了历法,区别了春夏秋冬,以适应一年内畜牧和农耕季节的变化。尧时用的是阴历,不能把一周年的实际日数安排在年历内。于是在一定的时候用设置闰月的办法,进行调整。尧舜时是以366天作为一周年的实际日数,当然还是不符合天象的实际的。所谓夏历是否对所传尧时的历法有所改进,不见传说。但所谓夏历,是受到后人推崇,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历法。夏使用了铜器,但较多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加工是会有帮助的。相传有些部落向夏贡铜,而禹用铜铸鼎,并说夏已用铜做兵器。制铜器的手工业在夏时似已有一定的开展。夏是由十多个大小近亲部落组成的,夏后氏在这些部落中居于领导的地位,和夏结成联盟的还有一些远亲部落以及东方夷人的一些部落。依照传统,部落联盟的首领应由夷和夏轮流担任。禹在做部落联盟首领时,既对治理洪水立有大的功绩,又在对三苗部落作战时取得大的胜利,在禹个人声威上升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的那种驾乎氏族成员之上的权力也跟着上升。禹年老时,东夷部落首领皋陶被选做禹的继承人,这个有威望的皋陶却先禹而死了。东夷的伯益又被推选出来代替皋陶做禹的继位人。禹死之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势力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他们向启朝觐,请启调解纠纷,为启歌功颂德。他们破坏了推选的制度,开始了新的传子的世袭制度。按古代的说法,认为这是“家天下”的开始。夏王朝的建立,被认为是历史上的一大变局。一个叫做有扈氏的部落,指责启对旧制度的破坏。但有扈氏被启在甘(今陕西省户县)战败、灭掉了。有扈氏战败的成员被罚做“牧竖”。所谓“牧竖”,可能意味着战俘被抑制为氏族集体奴隶的身份。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纲要(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史学泰斗传世之作,中国通史经典读本,畅销30年,销售百万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